学术投稿

手术加双路化疗综合治疗胃癌56例分析

任统伟;李君旺;任统庆

关键词:胃肿瘤, 双路化疗, 外科治疗
摘要: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56例胃癌中,男性39例,女性17例.年龄37~68岁,中位年龄56岁.病理类型及病理分期:腺癌41例,粘液腺癌9例,印戒细胞癌6例;根据1989年5月日内瓦国际会议上UICC颁布的TNM新胃癌分期法,工期4例、Ⅱ期14例、Ⅲ期38例.
实用癌症杂志相关文献
  • MMP-2、VEGF、CD44V6、E-cd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

    目的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CD44拼接异构体(CD44V6)、上皮钙粘附蛋白(E-cd)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LAB法对45例大肠癌组织进行免疫组化研究;取10例大肠腺瘤样息肉和8例正常大肠粘膜组织作对照.结果大肠癌Dukes A、B期和C、D期MMP-2、VEGF、CD44V6、E-cd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8.2%(4/22)、63.6%(14/22)、27.3%(6/22)、100.0%(22/22)和91.3%(21/23)、78.3%(18/23)、87.0%(20/23)、69.6%(16/23);对照组MMP-2、VEGF、CD44V6、E-cd的阳性表达率为5.6%(1/18)、33.3%(6/18)、5.6%(1/18)、100.0%(18/18).Dukes C、D期和A、B期的MMP-2、CD44V6和E-cd的表达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而VEGF的表达无显著性差异(P>0.05);大肠癌与对照组间MMP-2、CD44V6和VEGF的表达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而Dukes C、D期和对照组间E-cd的表达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MMP-2、CD44V6与大肠癌的分期和转移密切相关;E-cd、VEGF与转移无明显关系.

    作者:骆新兰;林华欢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希罗达作为二线药物治疗晚期乳腺癌10例报告

    目的观察希罗达作为二线药物治疗晚期乳腺癌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10例具有可测量病灶的晚期乳腺癌患者采用希罗达(2510 mg/m2,每天1次,连服14天,21天为1个周期)单药治疗2~4个周期.所有患者既往均接受过1种以上化疗方案的化疗,其中7例患者接受过阿霉素和(或)紫杉醇治疗.结果10例患者中3例接受了希罗达2个周期化疗,7例完成4个周期化疗.PR 3例,MR 1例,SD 1例,PD 5例.常见的不良反应为恶心、皮肤色素沉着、厌食、疲劳和腹泻.Ⅲ度不良反应仅见于少数患者,其中腹泻1例、中性粒细胞减少1例、总胆红素升高4例.结论希罗达作为二线药物治疗晚期乳腺癌的疗效较好且不良反应较轻,有望成为紫杉类或蒽环类药物治疗失败的乳腺癌患者的理想治疗药物.

    作者:张频;董梅;冯奉仪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促吞噬肽促进体内生成一氧化氮的抗肿瘤实验研究

    脾脏是体内大的免疫器官,脾内产生的脾脏因子促吞噬肽(tuftsin)有着重要的免疫调节功能[1].巨噬细胞在淋巴因子诱导下生成的一氧化氮(NO)是1种重要的细胞毒效应分子[2].本实验通过观察tuftsin、NO与肿瘤生长之间的关系,探讨tuftsin的抗肿瘤作用机制.

    作者:易坚;邹志森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胃癌组织中CASP-3和bcl-xl表达的研究

    目的探讨胱氨酸蛋白酶-3(CASP-3)和bcl-xl表达与胃癌预后的关系,及CASP-3与bcl-xl表达相互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检测人胃癌组织中CASP-3和bcl-xl的表达情况.结果正常胃粘膜上皮和胃癌组织中CASP-3的阳性率分别为96.0%(48/50)、70.0%(35/50),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正常胃粘膜上皮和胃癌组织中bcl-xl的阳性率分别为42.0%(21/50)、66.0%(33/50),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CASP-3和bcl-xl的表达与胃癌的预后指标(如组织学类型,TNM分期等)明显相关(P<0.05),但CASP-3与bcl-xl表达之间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人胃癌组织中CASP-3的表达较低而bcl-xl的表达较高.CASP-3低表达和bcl-xl的高表达导致的细胞凋亡异常降低及增生过度,可能是胃癌的发病原因之一.CASP-3与胃正常粘膜及肿瘤细胞的凋亡有关.CASP-3和bcl-xl的表达对判断胃癌的预后可能具有重要的价值.

    作者:林万隆;陈强;李定国;孙培龙;周汉高;陈崇稼;陈伟华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TNF-α、VP-16联合诱导人结肠癌细胞凋亡株SW480细胞及其bcl-2表达的研究

    目的研究TNF-α、VP-16联合诱导人结肠癌细胞株SW480细胞凋亡及其对bcl-2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末端标记法(TNUEL)检测结肠癌SW480细胞凋亡情况;采用MTT法检测TNF-α、VP-16对SW480的细胞毒作用;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bcl-2基因的表达.结果3000U/ml的rhTNF-α及不同浓度的VP-16作用于SW480细胞48 h后能够抑制SW-480细胞生长,联合应用具有协同作用;与对照组比较,联合应用TNF-α、VP-16作用于SW480细胞48 h后,凋亡细胞数显著增加(P<0.05);免疫组化结果检查显示,随着VP-16浓度的增加及与TNF-α联合作用,bcl-2基因表达阳性的细胞百分率逐渐降低.结论联合应用TNF-α、VP-16有协同诱导SW480细胞凋亡及抑制bcl-2基因表达的作用.

    作者:周志宏;沈志祥;罗和生;余保平;谭诗云;于皆平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微波组织凝固治疗舌癌、口底癌37例分析

    以往,微波辐射多用于肝癌等疾病的治疗[1].近年来已逐渐用于口腔癌的治疗,但有关这方面的文献报道较少.1995年3月至1998年6月,我们应用微波组织凝固方法治疗舌癌、口底癌共37例,现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罗智辉;孔令言;李毅刚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DNA引物酶的结构与功能及其抑制剂的研究进展

    DNA复制是以半保留的方式进行的.DNA的2条链都能作为模板,同时合成2条新的互补链.以复制叉向前移动的方向为标准,1条模板链是以3′-5′走向,其对应的子链DNA能以5′-3′方向连续合成,称为前导链(1eading strand);另一条模板链是以5′-3′走向,其子链DNA也是从5′-3′方向合成,从而在复制叉移动相反的方向形成许多不连续的DNA片段,后连接形成1条完整的DNA链,该链称为后滞链(1agging strand).

    作者:李志铭;管忠震;刘宗潮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SDH型吻合器与传统手工行食管胃吻合的临床对照研究

    目的比较应用SDH型吻合器与手工行食管胃胸内吻合的近期临床效果.方法总结1997年8月~2000年8月行食管癌和贲门癌切除、应用SDH型吻合器行食管胃(或食管空肠)胸内吻合468例的临床疗效,并与1994年8月~1997年7月临床资料相近的手工吻合435例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结果吻合器吻合和手工吻合术后吻合口瘘发生率分别为0.2%(1/468)和3.0%(13/435),有显著性差异(P<0.05);吻合口狭窄发生率分别为0.6%(3/468),4.8%(21/435),有显著性差异P<0.05.手工吻合因吻合口瘘而死亡的占15.4%(2/13).结论应用吻合器和提高手术技巧,可使食管胃胸内吻合术后吻合口瘘及狭窄发生率降低至很低水平,吻合器吻合的吻合口光滑、柔软,患者进食早.

    作者:范扬航;刘敦序;吴智勇;谭黎杰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腹膜恶性间皮瘤1例报告

    1病例介绍患者,女性,45岁,已婚.因腹胀、消瘦、乏力11年于1999年9月20日人院.1年前,出现腹胀、午后低热、盗汗、月经紊乱症状,并随之出现消瘦、乏力,当地医院未能作出明确诊断.

    作者:游新茂;陈勇杰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原发性脾占位性病变

    目的探讨原发性脾脏占位性病变的流行病学、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58年8月~1999年12月收治的31例原发性脾脏占位性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原发性脾脏占位性病变按其发病频率高低依次为:脾海绵状血管瘤(32.3%)、脾血管肉瘤(19.4%)、脾局限性充血(12.9%)、脾囊肿(9.7%)、脾结核(6.5%)、脾局限性纤维化(3.2%)、脾血肿(3.2%)、脾淋巴组织反应性增生(3.2%)、脾动脉瘤伴钙化(3.2%)、脾肉芽肿样病变(3.2%);其中良性病变占80.6%,脾脏占位性病变的诊断以影像学诊断为主,单一影像诊断技术误诊率高(48.4%),多种影像诊断技术的联合应用很重要;鉴别诊断主要是癌瘤患者随诊过程中发现的原发性脾占位性病变与脾转移瘤的区别.手术是治疗脾占位性病变的主要手段,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9.7%,其中以感染性并发症为主.结论脾脏以良性占位病变多见,诊断采用多种影像技术的联合应用效果好,治疗以手术为主,并尽量保存脾脏组织和功能.

    作者:王成锋;邵永孚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贲门癌经腹切除128例分析

    1985年7月至2000年6月,我院外科经腹行贲门癌切除术128例,现报告并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128例中,男性96例,女性32例,年龄26~78岁,平均年龄56.8岁,近端胃切除、食管与远端胃吻合88例,全胃切除、空肠代胃、食管空肠吻合40例.其中吻合器吻合86例,手工吻合42例.

    作者:张建新;邓光武;周磊;王华兵;徐元涛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环孢霉素A、他莫昔酚对耐药细胞系K562/DOX多药耐药逆转作用的研究

    目的寻找有效的多药耐药联合逆转剂.方法以他莫昔酚与环孢霉素A作为耐药逆转剂,采用MTT法进行体外药物敏感试验,观察他莫昔酚与环孢霉素A对多药耐药白血病细胞株K562/DOX的药物敏感性的影响.结果他莫昔酚与环孢霉素A均可增强阿霉素(DOX)对K562/DOX的细胞毒作用,两者有联合协同作用,逆转倍数为单用药的9倍,超过单用2倍剂量的逆转效果.结论他莫昔酚与环孢霉素A都是有效的多药耐药逆转剂,两者联合的协同作用更为显著.

    作者:梁延春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大肠癌的关系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又称血管通透因子(vascular permeability factor,VPF)或血管调理素(vasculotropin),是1种特异性作用于内皮细胞的多功能因子,不仅与胚胎发育、创伤修复、骨形成改建等生理性过程有关,而且与心血管疾病、缺血缺氧性疾病、糖尿病性视网膜炎、风湿性关节滑膜炎等病理过程,尤其是肿瘤新生血管的形成、肿瘤生长、转移密切相关.本文就其结构、生物学特性、与大肠癌的关系及治疗应用等方面作一综述.

    作者:范应方;聂晶;黄宗海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低剂量分割治疗少儿脑干肿瘤失败原因分析

    1998年9月至1999年11月,我们对8例脑干肿瘤少儿患者,采用低剂量分割放射治疗,疗效不佳,现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聂青;康静波;李方明;张丽平;袁卓庭;杨平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顺铂加热后的抗癌疗效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

    目的探讨顺铂(DDP)加热后对肝癌细胞的毒性,温度与DDP杀伤力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MTT法、台盼蓝排染法以及流式细胞术分析法.结果DDP对肿瘤细胞有明显的杀伤力,其IC50值为0.57μg/ml.当DDP(2.0μg/m1)温度为45℃时,药物作用24 h后,细胞总数分别是对照组、45℃单热组、单药组的12.3%、24.5%和44.0%,提示一次性加热DDP至41℃以上可明显提高其抗癌能力.结论加热增强了DDP的细胞毒性,两者之间有着协同增敏作用,阻滞细胞周期是其抗肿瘤作用的主要机制之一.

    作者:邹丽娟;董志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博宁治疗乳腺癌骨转移性疼痛的疗效观察

    恶性肿瘤晚期骨转移的发生率高达20%~70%[1],其中乳腺癌是常见的原发肿瘤.自1997年7月至1999年8月,我们应用新一代骨吸收抑制剂博宁治疗乳腺癌骨转移患者12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陈小飞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粘质沙雷氏菌苗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粘质沙雷氏菌苗(S311抗癌菌苗)胸腔内注射对恶性胸腔积液患者的治疗价值.方法前瞻性观察40例恶性胸腔积液患者胸腔内注射S311抗癌菌苗0.32~0.96 mg后的疗效、不良反应及外周血免疫指标变化.结果S311抗癌菌苗胸腔内注射治疗有效率为90.0%,不良反应主要为发热(75.0%)和胸痛(15.0%).外周血CD3+、CD4+、CD4+/CD8+未见明显增高,吞噬细胞指数明显增高,P<0.05.75%患者Kps评分增高.结论S311抗癌菌苗胸腔内注射对恶性胸腔积液患者有较好的疗效.

    作者:顾建庆;陈嘉禄;廖美琳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CYFRA21-1检测在食管鳞癌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目的研究细胞角蛋白19可溶性片段(CYFRA21-1)在食管鳞癌中的浓度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放射法(IRMA)检测35例食管鳞癌患者血浆中的CYFRA21-1、SCC抗原及CEA的浓度,研究其浓度与其临床病理因素的相关性;比较27例手术治疗患者术前、术后第1天和术后第7天的浓度变化.结果在35例食管鳞癌患者中,20例CYFRA21-1阳性(>3.5ng/ml),其特异性、敏感性及正确性分别为100.0%,57.1%,66.7%,联合检测CYFRA21-1及SCC抗原,其敏感性可达77.1%;术前与术后相比,CYFRA21-1血浆浓度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术后CYFRA21-1血浆浓度呈梯度下降;CYFRA21-1血浆浓度与食管鳞癌的临床病理因素相关(肿瘤大小、肿瘤侵犯程度、淋巴结转移及切除率).结论CYFRA21-1是食管鳞癌的有效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CYFRA21-1和SCC抗原对于判断肿瘤的复发和转移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CYFRA21-1可作为判断食管鳞癌患者预后的重要指标之一.

    作者:徐忠恒;钱永跃;刘增礼;杨辰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幽门螺杆菌分离株感染和分布特征的研究

    目的分析幽门螺杆菌(Hp)临床分离株在胃癌及癌前病变中的感染和分布特征.方法收集多种上消化道疾病的活检标本,进行幽门螺杆菌分离培养,应用统计学分析其阳性率与胃癌及癌前病变的关系;同时采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的聚合酶链反应(RAPD-PCR)技术进行Hp指纹分析.结果238例上消化道疾病活检标本共分离出Hp菌株172株,阳性率为72%.其中胃癌56株(58%),慢性浅表性胃炎31株(89%),慢性萎缩性胃炎69株(81%),伴肠上皮化生23株(79%),伴异型增生15株(75%),胃溃疡16株(76%).所有标本中有12例分离出24株Hp菌株,其中3例6株具有相同的指纹(25%),余9例18株指纹特征不相同(75%).结论西安地区Hp感染是胃炎的常见病因,与胃癌及癌前病变的发生有直接或间接关系.同时指纹分析表明该地区人群中以胃窦、胃体感染不同菌株者多见,可能存在着多菌株感染现象.

    作者:乔文;胡家露;马丽;彭道荣;孙怡群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中CD44表达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中CD44表达与其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术对50例肺癌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中CD44表达进行荧光免疫检测,通过自身对照分析治疗前后的变化,并与正常对照组(n=20)及肺部良性病变组(n=25)进行对比研究.结果CD44在3组中均有不同程度的表达.50例肺癌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中CD44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及良性病变组(P<0.01).良性病变组和正常对照组CD44的表达无显著性差异(P>0.05).手术前外周血淋巴细胞中CD44表达显著高于手术后(P<0.01);肺癌伴淋巴结转移者CD44表达高于不伴淋巴结转移者(P<0.01);Ⅲ、Ⅳ期和Ⅰ~Ⅱ期之间CD44的表达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肺癌组织学分级与CD44表达有明显相关性(P<0.05或P<0.01);肺癌患者外周血中CD44的表达与组织学类型无相关性.结论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CD44的表达水平可作为判断肺癌负荷状况、转移及预后的指标.

    作者:陈清勇;王彦刈;吴玉泉;马炬明;周建英;沈企周;叶剑锋;郑筱祥 刊期: 2001年第05期

实用癌症杂志

实用癌症杂志

主管:江西省卫生厅

主办:江西省肿瘤医院 江西省肿瘤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