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TNF-α、VP-16联合诱导人结肠癌细胞凋亡株SW480细胞及其bcl-2表达的研究

周志宏;沈志祥;罗和生;余保平;谭诗云;于皆平

关键词:肿瘤坏死因子-α依托泊甙, 凋亡, 结直肠癌, Bc1-2基因
摘要:目的研究TNF-α、VP-16联合诱导人结肠癌细胞株SW480细胞凋亡及其对bcl-2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末端标记法(TNUEL)检测结肠癌SW480细胞凋亡情况;采用MTT法检测TNF-α、VP-16对SW480的细胞毒作用;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bcl-2基因的表达.结果3000U/ml的rhTNF-α及不同浓度的VP-16作用于SW480细胞48 h后能够抑制SW-480细胞生长,联合应用具有协同作用;与对照组比较,联合应用TNF-α、VP-16作用于SW480细胞48 h后,凋亡细胞数显著增加(P<0.05);免疫组化结果检查显示,随着VP-16浓度的增加及与TNF-α联合作用,bcl-2基因表达阳性的细胞百分率逐渐降低.结论联合应用TNF-α、VP-16有协同诱导SW480细胞凋亡及抑制bcl-2基因表达的作用.
实用癌症杂志相关文献
  • 慢性乙型肝炎、原发性肝癌患者IL-12、IFN-γ水平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检测慢性乙型肝炎、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12及γ-干扰素浓度,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30例慢性乙型肝炎、3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的血清白细胞介素-12及γ-干扰素浓度,并以20例正常献血员作对照.结果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12水平升高,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12水平明显升高,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慢性乙型肝炎和原发性肝癌γ-干扰素水平均轻度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原发性肝癌术后成活者的术前血清白细胞介素-12及γ-干扰素水平较恶化者均升高,有显著性差异.结论白细胞介素-12和γ-干扰素均参与慢性乙型肝炎、原发性肝癌的发病机制;γ-干扰素更适宜作为原发性肝癌预后判断的1项指标.

    作者:陈焰;周平;田德英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支气管腺瘤14例临床分析

    支气管腺瘤是1种低度恶性肿瘤,发病率较低,多见于中青年人.我院自1988年9月至2000年9月共收治支气管腺瘤14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任淑华;周立君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CYFRA21-1检测在食管鳞癌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目的研究细胞角蛋白19可溶性片段(CYFRA21-1)在食管鳞癌中的浓度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放射法(IRMA)检测35例食管鳞癌患者血浆中的CYFRA21-1、SCC抗原及CEA的浓度,研究其浓度与其临床病理因素的相关性;比较27例手术治疗患者术前、术后第1天和术后第7天的浓度变化.结果在35例食管鳞癌患者中,20例CYFRA21-1阳性(>3.5ng/ml),其特异性、敏感性及正确性分别为100.0%,57.1%,66.7%,联合检测CYFRA21-1及SCC抗原,其敏感性可达77.1%;术前与术后相比,CYFRA21-1血浆浓度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术后CYFRA21-1血浆浓度呈梯度下降;CYFRA21-1血浆浓度与食管鳞癌的临床病理因素相关(肿瘤大小、肿瘤侵犯程度、淋巴结转移及切除率).结论CYFRA21-1是食管鳞癌的有效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CYFRA21-1和SCC抗原对于判断肿瘤的复发和转移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CYFRA21-1可作为判断食管鳞癌患者预后的重要指标之一.

    作者:徐忠恒;钱永跃;刘增礼;杨辰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经腹、骶直肠癌联合切除4例报告

    1995年12月至1997年11月,我们采用经腹、骶联合切口对4例直肠癌患者进行了保肛手术,保留了患者肛门括约肌的功能,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现报告如下.

    作者:黄国荣;谌金树;黄凯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带膜食管内支架置入术治疗癌性食管气管瘘4例报告

    食管内支架置入术是治疗食管癌所致吞咽因难和食管、气管瘘的有效方法.自1998年以来,我们采用国产记忆金属带膜支架对4例癌性食管气管瘘的患者进行食管内支架置入术,取得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罗伟炎;张小华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促胃液素拮抗剂生长抑素对人大肠癌细胞作用的研究

    目的研究促胃液素拮抗剂生长抑素对促胃液素促大肠癌细胞生长作用的影响,为临床应用促胃液素拮抗剂治疗大肠癌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应用3H-TdR摄入法在体外检测大肠癌细胞株SW480及25例原代培养的人大肠癌细胞DNA的合成(cpm值)情况.结果5肽促胃液素(PG)组SW480细胞及原代培养高、中、低分化腺癌细胞cpm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8肽生长抑素(SMS)组cpm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PG+SMS组cpm值均明显低于PG组和对照组(P<0.01).结论促胃液素拮抗剂生长抑素不仅对大肠癌细胞具有抑制作用,而且还具有抑制促胃液素对大肠癌细胞的促生长作用.

    作者:谢尚奎;吴印爱;刘献棠;刘军;何双梧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食管癌贲门癌淋巴结转移74例临床治疗分析

    淋巴结转移是影响食管癌贲门癌手术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我院1990年12月至2000年12月采用以手术切除为主的综合治疗方法治疗食管癌和贲门癌74例,现报告并分析如下.

    作者:覃忠卫;郭正恒;陈宏明;邓又华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细胞同步化对肿瘤坏死因子诱导Hela细胞凋亡的影响

    目的研究细胞周期时相对肿瘤坏死因子(TNF)诱导Hela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应用胸腺嘧啶核苷(TdR)双阻断法将培养的Hela细胞同步化,采用MTT法、流式细胞术和荧光染色,分析同步化的Hela细胞和正常培养的Hela细胞对TNF(加放线菌酮增效)诱导凋亡的敏感性.结果同步化Hela细胞较正常培养的Hela细胞对TNF诱导凋亡的敏感性增强.结论TNF诱导Hela细胞凋亡与细胞周期有关.

    作者:侯敢;黄迪南;祝其锋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3种丹参制剂对Bel-7402细胞和外周血干细胞生长的影响

    目的研究丹参不同成分对肿瘤细胞和正常细胞生长的影响.方法采用MTT法测定不同丹参制剂对Bd-7402细胞和人外周血干细胞生长的影响,采用细胞计数和放射免疫法测定不同丹参制剂对Bel-7402细胞增殖和甲胎蛋白分泌的影响.结果丹参酮ⅡA对Bel-7402细胞和外周血干细胞的IC50值分别为(5.96±2.46)μg/ml和(23.70±15.33)μg/ml;丹参浸膏的IC50值则为(95.20±17.38)μg/ml和(142.24±36.51)μg/ml;丹参注射液对2种培养细胞的生长均有支持和保护作用.丹参酮ⅡA和丹参浸膏虽可抑制Bel-7402细胞的增殖,但不影响甲胎蛋白的分泌量.结论丹参酮ⅡA和丹参浸膏对体外培养的肿瘤细胞和正常细胞均有抑制作用,丹参注射液则有支持和保护作用.

    作者:李庆彦;李春忠;黄智武;罗远英;韦光刚;梅桂色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腹膜恶性间皮瘤1例报告

    1病例介绍患者,女性,45岁,已婚.因腹胀、消瘦、乏力11年于1999年9月20日人院.1年前,出现腹胀、午后低热、盗汗、月经紊乱症状,并随之出现消瘦、乏力,当地医院未能作出明确诊断.

    作者:游新茂;陈勇杰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MMP-2、VEGF、CD44V6、E-cd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

    目的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CD44拼接异构体(CD44V6)、上皮钙粘附蛋白(E-cd)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LAB法对45例大肠癌组织进行免疫组化研究;取10例大肠腺瘤样息肉和8例正常大肠粘膜组织作对照.结果大肠癌Dukes A、B期和C、D期MMP-2、VEGF、CD44V6、E-cd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8.2%(4/22)、63.6%(14/22)、27.3%(6/22)、100.0%(22/22)和91.3%(21/23)、78.3%(18/23)、87.0%(20/23)、69.6%(16/23);对照组MMP-2、VEGF、CD44V6、E-cd的阳性表达率为5.6%(1/18)、33.3%(6/18)、5.6%(1/18)、100.0%(18/18).Dukes C、D期和A、B期的MMP-2、CD44V6和E-cd的表达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而VEGF的表达无显著性差异(P>0.05);大肠癌与对照组间MMP-2、CD44V6和VEGF的表达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而Dukes C、D期和对照组间E-cd的表达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MMP-2、CD44V6与大肠癌的分期和转移密切相关;E-cd、VEGF与转移无明显关系.

    作者:骆新兰;林华欢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乳腺癌术后合并胸腔积液36例临床分析

    乳腺癌术后合并发胸腔积液是乳腺癌患者的晚期表现,其主要症状是呼吸困难.我们自1989年4月至1999年12月对我院收治的36例乳腺癌术后合并胸腔积液患者,分别采用胸腔化疗、内分泌治疗、放疗和综合治疗,并比较其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纪春祥;王淑英;彭宪忠;刘丽华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癌胚抗原与结直肠癌肝转移和预后的关系

    目的探讨HBsAg、CEA与结直肠癌肝转移和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所医院1990年1月~1995年12月间收治的582例结直肠癌的病例资料,并对其HBsAg、CEA进行测定,分别观察它们与肝转移和预后的关系.结果HBsAg阳性者肝转移率明显低于HBsAg阴性者(P<0.05);CEA阳性者与CEA阴性者的肝转移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CEA阳性者的5年生存率(31.3%)明显低于CEA阴性者(84.2%)(P<0.01).结论结直肠癌很少转移至感染乙型肝炎病毒的肝脏,CEA不能作为判断结直肠癌肝转移倾向的指标,但可以作为判断结直肠癌预后的指标之一.

    作者:刘金林;肖谷欣;何韵彬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高剂量率后装腔内放射治疗48例宫颈癌的病理学研究

    目的探讨高剂量率后装腔内治疗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行单纯根治性放疗的Ⅱb~Ⅲb期宫颈癌患者,在行直线加速器体外照射加高剂量后装腔内放射治疗后,对放射线的反应程度,并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放射治疗前宫颈癌组织增殖细胞核抗原指数(PI).结果鳞癌41例中,呈Ⅲ级放疗反应者占70.7%(29/41),腺癌7例中,呈Ⅲ级放疗反应者占28.6%(2/7),有显著性差异(P<0.05).PI≥30%者5年生存率为40.0%,PI<30%者5年生存率为76.9%(P<0.01).结论从病理学角度分析宫颈癌治疗的近期疗效再联合PCNA的检测,有利于预后的判断.

    作者:万美珍;周蓓蓓;陈志昌;蒋鹏程;杨宇星;史永娟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化疗和胸腺肽对恶性血液病患者免疫活性细胞的影响

    目的观察恶性血液病患者化疗前后外周血T细胞亚群及NK细胞活性,探讨胸腺肽对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方法应用单克隆抗体和流式细胞仪检测化疗加胸腺肽治疗组(A组)和单纯化疗组(B组)恶性血液病患者化疗前后外周血T细胞亚群及NK细胞活性,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化疗前恶性血液病患者各项免疫活性细胞表达均低于对照组;治疗后A组的NK细胞活性明显高于B组,A组治疗后CD3+、CD4+、CD4+/CD8+及NK细胞活性明显高于治疗前.结论恶性血液病患者T细胞亚群、NK细胞活性受到明显抑制,胸腺肽能明显增强恶性血液病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尤其是对NK细胞,它是1种低毒高效的生物反应调节剂.

    作者:陆紫敏;顾凤英;申远;吴金莺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顺铂加热后的抗癌疗效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

    目的探讨顺铂(DDP)加热后对肝癌细胞的毒性,温度与DDP杀伤力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MTT法、台盼蓝排染法以及流式细胞术分析法.结果DDP对肿瘤细胞有明显的杀伤力,其IC50值为0.57μg/ml.当DDP(2.0μg/m1)温度为45℃时,药物作用24 h后,细胞总数分别是对照组、45℃单热组、单药组的12.3%、24.5%和44.0%,提示一次性加热DDP至41℃以上可明显提高其抗癌能力.结论加热增强了DDP的细胞毒性,两者之间有着协同增敏作用,阻滞细胞周期是其抗肿瘤作用的主要机制之一.

    作者:邹丽娟;董志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胃平滑肌肉瘤7例诊治分析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7例中,男性4例,女性3例,年龄46~78岁,平均58岁.主要症状:上腹部疼痛、腹胀5例,黑便4例,扪及腹部肿块4例.肿瘤部位:位于胃体4例、胃窦3例.胃内型2例,胃外型2例,胃内外型3例.5例经上消化道钡餐检查发现有异常者4例,3例经内镜检查均见胃壁局部有异常;CT检查4例,2例诊断为胃平滑肌瘤,2例诊断为后腹膜肿瘤.行胃大部分切除术6例,1例病灶未能切除,腹腔内置化疗泵.

    作者:应仲华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大肠癌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和NK细胞活性检测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大肠癌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NK细胞活性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SAP法及LDH释放法,对57例大肠癌患者和33例正常人的外周血T细胞亚群及NK细胞活性进行检测.结果大肠癌患者CD4+细胞值、CD4+/CD8+比值下降且NK细胞活性显著降低,CD8+细胞值显著高于对照组;这种变化随临床分期期别的增高更加显著(P<0.05);化疗后CD4+细胞值、CD4+/CD8+比值的下降和NK细胞活性的降低及CD8+细胞值的增高更为突出(P<0.01);术后发生转移的患者,CD4+细胞值、CD4+/CD8+比值下降及NK细胞活性下降,CD8+细胞值再回升.结论大肠癌患者细胞免疫功能明显紊乱,并随病情进展及肿瘤转移而加重.切除肿瘤有助于改善患者细胞免疫功能,化疗时辅以免疫治疗是必要的.

    作者:刘长安;孙武;邵玉霞;李卓;贾廷珍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子宫内膜癌细胞凋亡与p53蛋白表达和细胞增殖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细胞凋亡与p53蛋白表达和细胞增殖的相关性,分析这些指标与子宫内膜癌组织学类型和恶性程度的关系.方法采用DNA末端转移酶介导的Bio-dUTP原位末端标记技术、免疫组化技术及HE染色,对细胞凋亡与p53蛋白表达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进行原位观察和相关性研究.结果64例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细胞凋亡密度均低于对照组,并随肿瘤恶性程度增高及p53蛋白表达增强而降低.64例子宫内膜癌中30例(46.9%)p53蛋白呈阳性表达,阳性细胞含量随肿瘤恶性程度升高而增加,对照组均呈阴性.子宫内膜癌组织中增殖细胞核抗原高于对照组,并随肿瘤恶性程度的增高及p53蛋白表达增强而增加.结论子宫内膜癌p53蛋白表达和功能异常与其细胞增殖及凋亡失衡有关.

    作者:李琳;董跃兰;杨慧;张会华;麻新梅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手术加双路化疗综合治疗胃癌56例分析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56例胃癌中,男性39例,女性17例.年龄37~68岁,中位年龄56岁.病理类型及病理分期:腺癌41例,粘液腺癌9例,印戒细胞癌6例;根据1989年5月日内瓦国际会议上UICC颁布的TNM新胃癌分期法,工期4例、Ⅱ期14例、Ⅲ期38例.

    作者:任统伟;李君旺;任统庆 刊期: 2001年第05期

实用癌症杂志

实用癌症杂志

主管:江西省卫生厅

主办:江西省肿瘤医院 江西省肿瘤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