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促胃液素拮抗剂生长抑素对人大肠癌细胞作用的研究

谢尚奎;吴印爱;刘献棠;刘军;何双梧

关键词:肠肿瘤, 促胃液素, 生长抑素
摘要:目的研究促胃液素拮抗剂生长抑素对促胃液素促大肠癌细胞生长作用的影响,为临床应用促胃液素拮抗剂治疗大肠癌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应用3H-TdR摄入法在体外检测大肠癌细胞株SW480及25例原代培养的人大肠癌细胞DNA的合成(cpm值)情况.结果5肽促胃液素(PG)组SW480细胞及原代培养高、中、低分化腺癌细胞cpm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8肽生长抑素(SMS)组cpm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PG+SMS组cpm值均明显低于PG组和对照组(P<0.01).结论促胃液素拮抗剂生长抑素不仅对大肠癌细胞具有抑制作用,而且还具有抑制促胃液素对大肠癌细胞的促生长作用.
实用癌症杂志相关文献
  • 促吞噬肽促进体内生成一氧化氮的抗肿瘤实验研究

    脾脏是体内大的免疫器官,脾内产生的脾脏因子促吞噬肽(tuftsin)有着重要的免疫调节功能[1].巨噬细胞在淋巴因子诱导下生成的一氧化氮(NO)是1种重要的细胞毒效应分子[2].本实验通过观察tuftsin、NO与肿瘤生长之间的关系,探讨tuftsin的抗肿瘤作用机制.

    作者:易坚;邹志森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粘质沙雷氏菌苗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粘质沙雷氏菌苗(S311抗癌菌苗)胸腔内注射对恶性胸腔积液患者的治疗价值.方法前瞻性观察40例恶性胸腔积液患者胸腔内注射S311抗癌菌苗0.32~0.96 mg后的疗效、不良反应及外周血免疫指标变化.结果S311抗癌菌苗胸腔内注射治疗有效率为90.0%,不良反应主要为发热(75.0%)和胸痛(15.0%).外周血CD3+、CD4+、CD4+/CD8+未见明显增高,吞噬细胞指数明显增高,P<0.05.75%患者Kps评分增高.结论S311抗癌菌苗胸腔内注射对恶性胸腔积液患者有较好的疗效.

    作者:顾建庆;陈嘉禄;廖美琳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胃癌与胃良性疾病组织中Cu、Zn、Mo含量的比较

    微量元素与肿瘤发生的关系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一些资料也表明某些微量元素与肿瘤的发生密切相关.我们对胃癌和常见胃良性疾病胃粘膜组织中铜(Cu)、锌(Zn)、钼(Mo)的含量进行测定分析比较,并探讨其临床意义.

    作者:王际长;王惬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LFP、HLFP方案治疗晚期胃癌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比较LFP方案和HLFP方案治疗晚期胃癌的近期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对61例晚期胃癌患者随机分为LFP组及HLFP组,治疗2个周期后进行疗效及不良反应的评价.结果LFP组29例,有效率为44.8%,其中复治患者18例,有效率为27.8%.HLFP组32例,有效率为59.4%,其中复治患者22例,有效率为59.1%.2组总疗效无显著性差异.但对复治患者,HLFP组疗效显著高于LFP组.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大致相近.不良反应主要为恶心呕吐、口腔粘膜溃疡、骨髓抑制、腹泻等.结论LFP方案及HLFP方案对晚期胃癌均有较好的疗效,不良反应可耐受.对复治患者,HLFP方案更为理想.

    作者:殷建林;吉学源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希罗达作为二线药物治疗晚期乳腺癌10例报告

    目的观察希罗达作为二线药物治疗晚期乳腺癌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10例具有可测量病灶的晚期乳腺癌患者采用希罗达(2510 mg/m2,每天1次,连服14天,21天为1个周期)单药治疗2~4个周期.所有患者既往均接受过1种以上化疗方案的化疗,其中7例患者接受过阿霉素和(或)紫杉醇治疗.结果10例患者中3例接受了希罗达2个周期化疗,7例完成4个周期化疗.PR 3例,MR 1例,SD 1例,PD 5例.常见的不良反应为恶心、皮肤色素沉着、厌食、疲劳和腹泻.Ⅲ度不良反应仅见于少数患者,其中腹泻1例、中性粒细胞减少1例、总胆红素升高4例.结论希罗达作为二线药物治疗晚期乳腺癌的疗效较好且不良反应较轻,有望成为紫杉类或蒽环类药物治疗失败的乳腺癌患者的理想治疗药物.

    作者:张频;董梅;冯奉仪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胃癌组织中CASP-3和bcl-xl表达的研究

    目的探讨胱氨酸蛋白酶-3(CASP-3)和bcl-xl表达与胃癌预后的关系,及CASP-3与bcl-xl表达相互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检测人胃癌组织中CASP-3和bcl-xl的表达情况.结果正常胃粘膜上皮和胃癌组织中CASP-3的阳性率分别为96.0%(48/50)、70.0%(35/50),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正常胃粘膜上皮和胃癌组织中bcl-xl的阳性率分别为42.0%(21/50)、66.0%(33/50),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CASP-3和bcl-xl的表达与胃癌的预后指标(如组织学类型,TNM分期等)明显相关(P<0.05),但CASP-3与bcl-xl表达之间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人胃癌组织中CASP-3的表达较低而bcl-xl的表达较高.CASP-3低表达和bcl-xl的高表达导致的细胞凋亡异常降低及增生过度,可能是胃癌的发病原因之一.CASP-3与胃正常粘膜及肿瘤细胞的凋亡有关.CASP-3和bcl-xl的表达对判断胃癌的预后可能具有重要的价值.

    作者:林万隆;陈强;李定国;孙培龙;周汉高;陈崇稼;陈伟华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微波、注射并支架置入联合治疗食管癌癌性狭窄

    1997年11月至1998年10月,我们对32例晚期食管癌食管狭窄患者,在内镜下行微波和局部注射化疗药物治疗,待食管再通后,再行支架置入治疗.经三者联合治疗后,管腔再通维持时间长,并发症少,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赵发云;李建东;李增山;周叙叶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顺铂加热后的抗癌疗效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

    目的探讨顺铂(DDP)加热后对肝癌细胞的毒性,温度与DDP杀伤力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MTT法、台盼蓝排染法以及流式细胞术分析法.结果DDP对肿瘤细胞有明显的杀伤力,其IC50值为0.57μg/ml.当DDP(2.0μg/m1)温度为45℃时,药物作用24 h后,细胞总数分别是对照组、45℃单热组、单药组的12.3%、24.5%和44.0%,提示一次性加热DDP至41℃以上可明显提高其抗癌能力.结论加热增强了DDP的细胞毒性,两者之间有着协同增敏作用,阻滞细胞周期是其抗肿瘤作用的主要机制之一.

    作者:邹丽娟;董志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化疗和胸腺肽对恶性血液病患者免疫活性细胞的影响

    目的观察恶性血液病患者化疗前后外周血T细胞亚群及NK细胞活性,探讨胸腺肽对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方法应用单克隆抗体和流式细胞仪检测化疗加胸腺肽治疗组(A组)和单纯化疗组(B组)恶性血液病患者化疗前后外周血T细胞亚群及NK细胞活性,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化疗前恶性血液病患者各项免疫活性细胞表达均低于对照组;治疗后A组的NK细胞活性明显高于B组,A组治疗后CD3+、CD4+、CD4+/CD8+及NK细胞活性明显高于治疗前.结论恶性血液病患者T细胞亚群、NK细胞活性受到明显抑制,胸腺肽能明显增强恶性血液病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尤其是对NK细胞,它是1种低毒高效的生物反应调节剂.

    作者:陆紫敏;顾凤英;申远;吴金莺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微波组织凝固治疗舌癌、口底癌37例分析

    以往,微波辐射多用于肝癌等疾病的治疗[1].近年来已逐渐用于口腔癌的治疗,但有关这方面的文献报道较少.1995年3月至1998年6月,我们应用微波组织凝固方法治疗舌癌、口底癌共37例,现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罗智辉;孔令言;李毅刚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核素骨显像与X线摄片对多发性骨髓瘤诊断的评价

    目的探讨多发性骨髓瘤(MM)的核素全身骨显像和X线影像特征,评估核素显像在MM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46例多发性骨髓瘤的核素骨显像与X线片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核素全身骨显像阳性率为67.9%(188/277个).共发现病灶188个(31例).X线摄片诊断阳性率为70.8%(196/277个),共发现病灶196个(33例).2种显像的诊断符合率为38.6%(107/277个).对全身受累骨髓病灶多少的检出顺序,核素骨显像为肋骨(23.9%)、腰椎(17.6%)、颅骨(16.5%)、胸椎(14.4%)、肩胛骨(8.5%)、下肢(7.9%)、上肢(1.6%).而X线为颅骨(18.4%)、腰椎(17.9%)、肋骨(17.3%)、胸椎(14.8%)、下肢(9.2%)、肩胛骨(6.6%)、上肢(4.6%).表明肋骨对核素显像更敏感;X线则更适于颅骨病变的检查.结论对多发性骨髓瘤的诊断,核素全身骨显像与X线摄片同等重要,两者不能相互取代,只能相互取长补短,发挥各自的诊断优势.

    作者:杨健;苏敏;萧亚景;李鹏;刘秀芊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低剂量分割治疗少儿脑干肿瘤失败原因分析

    1998年9月至1999年11月,我们对8例脑干肿瘤少儿患者,采用低剂量分割放射治疗,疗效不佳,现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聂青;康静波;李方明;张丽平;袁卓庭;杨平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P-gp、p53与c-erbB-2蛋白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乳腺癌组织中P-gp、p53与c-erbB-2蛋白的表达水平、相互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检测82例手术切除乳腺癌组织中P-gp、p53及c-erbB-2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乳腺癌组织中P-gp、p53及c-erbB-2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2.7%、13.4%和54.4%;P-gp与p53蛋白表达有显著相关性(P<0.05),与c-erbB-2蛋白表达无显著相关性(P>0.05);P-gp表达在不同年龄、不同病理类型、有无淋巴结转移及临床分期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gp阳性组和P-gp阴性组5年无瘤生存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乳腺癌组织具有多药耐药性;p53蛋白表达与P-gp表达有相关关系.

    作者:韩军;贾晓娟;许良中;朱雄增;张泰明;朱伟萍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食管癌贲门癌淋巴结转移74例临床治疗分析

    淋巴结转移是影响食管癌贲门癌手术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我院1990年12月至2000年12月采用以手术切除为主的综合治疗方法治疗食管癌和贲门癌74例,现报告并分析如下.

    作者:覃忠卫;郭正恒;陈宏明;邓又华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支气管腺瘤14例临床分析

    支气管腺瘤是1种低度恶性肿瘤,发病率较低,多见于中青年人.我院自1988年9月至2000年9月共收治支气管腺瘤14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任淑华;周立君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贲门癌经腹切除128例分析

    1985年7月至2000年6月,我院外科经腹行贲门癌切除术128例,现报告并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128例中,男性96例,女性32例,年龄26~78岁,平均年龄56.8岁,近端胃切除、食管与远端胃吻合88例,全胃切除、空肠代胃、食管空肠吻合40例.其中吻合器吻合86例,手工吻合42例.

    作者:张建新;邓光武;周磊;王华兵;徐元涛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原发性脾占位性病变

    目的探讨原发性脾脏占位性病变的流行病学、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58年8月~1999年12月收治的31例原发性脾脏占位性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原发性脾脏占位性病变按其发病频率高低依次为:脾海绵状血管瘤(32.3%)、脾血管肉瘤(19.4%)、脾局限性充血(12.9%)、脾囊肿(9.7%)、脾结核(6.5%)、脾局限性纤维化(3.2%)、脾血肿(3.2%)、脾淋巴组织反应性增生(3.2%)、脾动脉瘤伴钙化(3.2%)、脾肉芽肿样病变(3.2%);其中良性病变占80.6%,脾脏占位性病变的诊断以影像学诊断为主,单一影像诊断技术误诊率高(48.4%),多种影像诊断技术的联合应用很重要;鉴别诊断主要是癌瘤患者随诊过程中发现的原发性脾占位性病变与脾转移瘤的区别.手术是治疗脾占位性病变的主要手段,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9.7%,其中以感染性并发症为主.结论脾脏以良性占位病变多见,诊断采用多种影像技术的联合应用效果好,治疗以手术为主,并尽量保存脾脏组织和功能.

    作者:王成锋;邵永孚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乳腺癌术后合并胸腔积液36例临床分析

    乳腺癌术后合并发胸腔积液是乳腺癌患者的晚期表现,其主要症状是呼吸困难.我们自1989年4月至1999年12月对我院收治的36例乳腺癌术后合并胸腔积液患者,分别采用胸腔化疗、内分泌治疗、放疗和综合治疗,并比较其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纪春祥;王淑英;彭宪忠;刘丽华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CYFRA21-1检测在食管鳞癌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目的研究细胞角蛋白19可溶性片段(CYFRA21-1)在食管鳞癌中的浓度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放射法(IRMA)检测35例食管鳞癌患者血浆中的CYFRA21-1、SCC抗原及CEA的浓度,研究其浓度与其临床病理因素的相关性;比较27例手术治疗患者术前、术后第1天和术后第7天的浓度变化.结果在35例食管鳞癌患者中,20例CYFRA21-1阳性(>3.5ng/ml),其特异性、敏感性及正确性分别为100.0%,57.1%,66.7%,联合检测CYFRA21-1及SCC抗原,其敏感性可达77.1%;术前与术后相比,CYFRA21-1血浆浓度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术后CYFRA21-1血浆浓度呈梯度下降;CYFRA21-1血浆浓度与食管鳞癌的临床病理因素相关(肿瘤大小、肿瘤侵犯程度、淋巴结转移及切除率).结论CYFRA21-1是食管鳞癌的有效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CYFRA21-1和SCC抗原对于判断肿瘤的复发和转移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CYFRA21-1可作为判断食管鳞癌患者预后的重要指标之一.

    作者:徐忠恒;钱永跃;刘增礼;杨辰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细胞同步化对肿瘤坏死因子诱导Hela细胞凋亡的影响

    目的研究细胞周期时相对肿瘤坏死因子(TNF)诱导Hela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应用胸腺嘧啶核苷(TdR)双阻断法将培养的Hela细胞同步化,采用MTT法、流式细胞术和荧光染色,分析同步化的Hela细胞和正常培养的Hela细胞对TNF(加放线菌酮增效)诱导凋亡的敏感性.结果同步化Hela细胞较正常培养的Hela细胞对TNF诱导凋亡的敏感性增强.结论TNF诱导Hela细胞凋亡与细胞周期有关.

    作者:侯敢;黄迪南;祝其锋 刊期: 2001年第05期

实用癌症杂志

实用癌症杂志

主管:江西省卫生厅

主办:江西省肿瘤医院 江西省肿瘤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