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细胞同步化对肿瘤坏死因子诱导Hela细胞凋亡的影响

侯敢;黄迪南;祝其锋

关键词:HeLa细胞系, 肿瘤坏死因子, 凋亡, 细胞周期
摘要:目的研究细胞周期时相对肿瘤坏死因子(TNF)诱导Hela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应用胸腺嘧啶核苷(TdR)双阻断法将培养的Hela细胞同步化,采用MTT法、流式细胞术和荧光染色,分析同步化的Hela细胞和正常培养的Hela细胞对TNF(加放线菌酮增效)诱导凋亡的敏感性.结果同步化Hela细胞较正常培养的Hela细胞对TNF诱导凋亡的敏感性增强.结论TNF诱导Hela细胞凋亡与细胞周期有关.
实用癌症杂志相关文献
  • 手术加双路化疗综合治疗胃癌56例分析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56例胃癌中,男性39例,女性17例.年龄37~68岁,中位年龄56岁.病理类型及病理分期:腺癌41例,粘液腺癌9例,印戒细胞癌6例;根据1989年5月日内瓦国际会议上UICC颁布的TNM新胃癌分期法,工期4例、Ⅱ期14例、Ⅲ期38例.

    作者:任统伟;李君旺;任统庆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抗忧郁焦虑药对癌症患者忧郁焦虑情绪的影响

    目的了解抗忧郁焦虑药物对进行常规治疗的癌症患者焦虑、忧郁情绪的影响.方法对39例伴有焦虑忧郁的肿瘤患者,在常规放疗、化疗及生物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抗忧郁焦虑药物百优解治疗,用药方法为每日口服百优解20 mg,共6周,观察治疗前及治疗后第1、2、4、6周HAMA、HAMD量表总分、因子分和减分率的变化情况,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从第2周开始患者焦虑、忧郁情绪有所改善,较治疗前明显好转,第6周时焦虑、忧郁情绪改善有效率分别为74.36%和76.92%.结论伴有焦虑、忧郁的肿瘤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同时配合抗忧郁焦虑药物治疗,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焦虑和忧郁情绪,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

    作者:赵燕;汪森明;张积仁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高龄食管贲门癌患者肺功能综合量化评估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高龄食管贲门癌患者肺功能综合量化评价的方法及其临床意义.方法从常规肺功能检测、临床肺功能试验以及影响肺功能的高危因素3个方面进行综合量化评价.总分10.0~12.0分属正常肺功能,9.5~6.5分属临界肺功能,<6.5分属异常肺功能.结果本组45例中,属肺功能正常者36例,发生呼吸衰竭1例,占2.78%;属肺功能临界者7例,发生呼吸衰竭5例,占71.43%;属肺功能异常者2例,均不宜手术.结论对高龄食管贲门癌患者进行生理性肺功能综合量化评价,是合理选择和扩大手术适应证、指导围手术期处理和预测预后的1项较合理而明确的指标,有重要而实用的临床意义.

    作者:李国仁;戴建华;刘晓峰;陈光辉;苗福禄;何炳虹;邵仲凡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微波组织凝固治疗舌癌、口底癌37例分析

    以往,微波辐射多用于肝癌等疾病的治疗[1].近年来已逐渐用于口腔癌的治疗,但有关这方面的文献报道较少.1995年3月至1998年6月,我们应用微波组织凝固方法治疗舌癌、口底癌共37例,现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罗智辉;孔令言;李毅刚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促胃液素拮抗剂生长抑素对人大肠癌细胞作用的研究

    目的研究促胃液素拮抗剂生长抑素对促胃液素促大肠癌细胞生长作用的影响,为临床应用促胃液素拮抗剂治疗大肠癌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应用3H-TdR摄入法在体外检测大肠癌细胞株SW480及25例原代培养的人大肠癌细胞DNA的合成(cpm值)情况.结果5肽促胃液素(PG)组SW480细胞及原代培养高、中、低分化腺癌细胞cpm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8肽生长抑素(SMS)组cpm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PG+SMS组cpm值均明显低于PG组和对照组(P<0.01).结论促胃液素拮抗剂生长抑素不仅对大肠癌细胞具有抑制作用,而且还具有抑制促胃液素对大肠癌细胞的促生长作用.

    作者:谢尚奎;吴印爱;刘献棠;刘军;何双梧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带膜食管内支架置入术治疗癌性食管气管瘘4例报告

    食管内支架置入术是治疗食管癌所致吞咽因难和食管、气管瘘的有效方法.自1998年以来,我们采用国产记忆金属带膜支架对4例癌性食管气管瘘的患者进行食管内支架置入术,取得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罗伟炎;张小华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乳腺癌术后合并胸腔积液36例临床分析

    乳腺癌术后合并发胸腔积液是乳腺癌患者的晚期表现,其主要症状是呼吸困难.我们自1989年4月至1999年12月对我院收治的36例乳腺癌术后合并胸腔积液患者,分别采用胸腔化疗、内分泌治疗、放疗和综合治疗,并比较其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纪春祥;王淑英;彭宪忠;刘丽华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LFP、HLFP方案治疗晚期胃癌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比较LFP方案和HLFP方案治疗晚期胃癌的近期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对61例晚期胃癌患者随机分为LFP组及HLFP组,治疗2个周期后进行疗效及不良反应的评价.结果LFP组29例,有效率为44.8%,其中复治患者18例,有效率为27.8%.HLFP组32例,有效率为59.4%,其中复治患者22例,有效率为59.1%.2组总疗效无显著性差异.但对复治患者,HLFP组疗效显著高于LFP组.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大致相近.不良反应主要为恶心呕吐、口腔粘膜溃疡、骨髓抑制、腹泻等.结论LFP方案及HLFP方案对晚期胃癌均有较好的疗效,不良反应可耐受.对复治患者,HLFP方案更为理想.

    作者:殷建林;吉学源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104例肺癌癌性胸腔积液临床治疗报告

    我院自1995年12月至1998年12月共收治肺癌合并胸腔积液患者104例,将其分为综合治疗组与单纯化疗组,现将2组胸腔积液的疗效对比分析如下.

    作者:胡宏年;陈焕朝;杨业芳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原发性脾占位性病变

    目的探讨原发性脾脏占位性病变的流行病学、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58年8月~1999年12月收治的31例原发性脾脏占位性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原发性脾脏占位性病变按其发病频率高低依次为:脾海绵状血管瘤(32.3%)、脾血管肉瘤(19.4%)、脾局限性充血(12.9%)、脾囊肿(9.7%)、脾结核(6.5%)、脾局限性纤维化(3.2%)、脾血肿(3.2%)、脾淋巴组织反应性增生(3.2%)、脾动脉瘤伴钙化(3.2%)、脾肉芽肿样病变(3.2%);其中良性病变占80.6%,脾脏占位性病变的诊断以影像学诊断为主,单一影像诊断技术误诊率高(48.4%),多种影像诊断技术的联合应用很重要;鉴别诊断主要是癌瘤患者随诊过程中发现的原发性脾占位性病变与脾转移瘤的区别.手术是治疗脾占位性病变的主要手段,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9.7%,其中以感染性并发症为主.结论脾脏以良性占位病变多见,诊断采用多种影像技术的联合应用效果好,治疗以手术为主,并尽量保存脾脏组织和功能.

    作者:王成锋;邵永孚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癌胚抗原与结直肠癌肝转移和预后的关系

    目的探讨HBsAg、CEA与结直肠癌肝转移和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所医院1990年1月~1995年12月间收治的582例结直肠癌的病例资料,并对其HBsAg、CEA进行测定,分别观察它们与肝转移和预后的关系.结果HBsAg阳性者肝转移率明显低于HBsAg阴性者(P<0.05);CEA阳性者与CEA阴性者的肝转移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CEA阳性者的5年生存率(31.3%)明显低于CEA阴性者(84.2%)(P<0.01).结论结直肠癌很少转移至感染乙型肝炎病毒的肝脏,CEA不能作为判断结直肠癌肝转移倾向的指标,但可以作为判断结直肠癌预后的指标之一.

    作者:刘金林;肖谷欣;何韵彬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微波、注射并支架置入联合治疗食管癌癌性狭窄

    1997年11月至1998年10月,我们对32例晚期食管癌食管狭窄患者,在内镜下行微波和局部注射化疗药物治疗,待食管再通后,再行支架置入治疗.经三者联合治疗后,管腔再通维持时间长,并发症少,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赵发云;李建东;李增山;周叙叶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顺铂加热后的抗癌疗效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

    目的探讨顺铂(DDP)加热后对肝癌细胞的毒性,温度与DDP杀伤力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MTT法、台盼蓝排染法以及流式细胞术分析法.结果DDP对肿瘤细胞有明显的杀伤力,其IC50值为0.57μg/ml.当DDP(2.0μg/m1)温度为45℃时,药物作用24 h后,细胞总数分别是对照组、45℃单热组、单药组的12.3%、24.5%和44.0%,提示一次性加热DDP至41℃以上可明显提高其抗癌能力.结论加热增强了DDP的细胞毒性,两者之间有着协同增敏作用,阻滞细胞周期是其抗肿瘤作用的主要机制之一.

    作者:邹丽娟;董志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CYFRA21-1检测在食管鳞癌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目的研究细胞角蛋白19可溶性片段(CYFRA21-1)在食管鳞癌中的浓度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放射法(IRMA)检测35例食管鳞癌患者血浆中的CYFRA21-1、SCC抗原及CEA的浓度,研究其浓度与其临床病理因素的相关性;比较27例手术治疗患者术前、术后第1天和术后第7天的浓度变化.结果在35例食管鳞癌患者中,20例CYFRA21-1阳性(>3.5ng/ml),其特异性、敏感性及正确性分别为100.0%,57.1%,66.7%,联合检测CYFRA21-1及SCC抗原,其敏感性可达77.1%;术前与术后相比,CYFRA21-1血浆浓度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术后CYFRA21-1血浆浓度呈梯度下降;CYFRA21-1血浆浓度与食管鳞癌的临床病理因素相关(肿瘤大小、肿瘤侵犯程度、淋巴结转移及切除率).结论CYFRA21-1是食管鳞癌的有效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CYFRA21-1和SCC抗原对于判断肿瘤的复发和转移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CYFRA21-1可作为判断食管鳞癌患者预后的重要指标之一.

    作者:徐忠恒;钱永跃;刘增礼;杨辰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大肠癌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和NK细胞活性检测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大肠癌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NK细胞活性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SAP法及LDH释放法,对57例大肠癌患者和33例正常人的外周血T细胞亚群及NK细胞活性进行检测.结果大肠癌患者CD4+细胞值、CD4+/CD8+比值下降且NK细胞活性显著降低,CD8+细胞值显著高于对照组;这种变化随临床分期期别的增高更加显著(P<0.05);化疗后CD4+细胞值、CD4+/CD8+比值的下降和NK细胞活性的降低及CD8+细胞值的增高更为突出(P<0.01);术后发生转移的患者,CD4+细胞值、CD4+/CD8+比值下降及NK细胞活性下降,CD8+细胞值再回升.结论大肠癌患者细胞免疫功能明显紊乱,并随病情进展及肿瘤转移而加重.切除肿瘤有助于改善患者细胞免疫功能,化疗时辅以免疫治疗是必要的.

    作者:刘长安;孙武;邵玉霞;李卓;贾廷珍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贲门癌经腹切除128例分析

    1985年7月至2000年6月,我院外科经腹行贲门癌切除术128例,现报告并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128例中,男性96例,女性32例,年龄26~78岁,平均年龄56.8岁,近端胃切除、食管与远端胃吻合88例,全胃切除、空肠代胃、食管空肠吻合40例.其中吻合器吻合86例,手工吻合42例.

    作者:张建新;邓光武;周磊;王华兵;徐元涛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胃癌组织中CASP-3和bcl-xl表达的研究

    目的探讨胱氨酸蛋白酶-3(CASP-3)和bcl-xl表达与胃癌预后的关系,及CASP-3与bcl-xl表达相互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检测人胃癌组织中CASP-3和bcl-xl的表达情况.结果正常胃粘膜上皮和胃癌组织中CASP-3的阳性率分别为96.0%(48/50)、70.0%(35/50),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正常胃粘膜上皮和胃癌组织中bcl-xl的阳性率分别为42.0%(21/50)、66.0%(33/50),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CASP-3和bcl-xl的表达与胃癌的预后指标(如组织学类型,TNM分期等)明显相关(P<0.05),但CASP-3与bcl-xl表达之间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人胃癌组织中CASP-3的表达较低而bcl-xl的表达较高.CASP-3低表达和bcl-xl的高表达导致的细胞凋亡异常降低及增生过度,可能是胃癌的发病原因之一.CASP-3与胃正常粘膜及肿瘤细胞的凋亡有关.CASP-3和bcl-xl的表达对判断胃癌的预后可能具有重要的价值.

    作者:林万隆;陈强;李定国;孙培龙;周汉高;陈崇稼;陈伟华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博宁治疗乳腺癌骨转移性疼痛的疗效观察

    恶性肿瘤晚期骨转移的发生率高达20%~70%[1],其中乳腺癌是常见的原发肿瘤.自1997年7月至1999年8月,我们应用新一代骨吸收抑制剂博宁治疗乳腺癌骨转移患者12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陈小飞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大肠癌的关系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又称血管通透因子(vascular permeability factor,VPF)或血管调理素(vasculotropin),是1种特异性作用于内皮细胞的多功能因子,不仅与胚胎发育、创伤修复、骨形成改建等生理性过程有关,而且与心血管疾病、缺血缺氧性疾病、糖尿病性视网膜炎、风湿性关节滑膜炎等病理过程,尤其是肿瘤新生血管的形成、肿瘤生长、转移密切相关.本文就其结构、生物学特性、与大肠癌的关系及治疗应用等方面作一综述.

    作者:范应方;聂晶;黄宗海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SDH型吻合器与传统手工行食管胃吻合的临床对照研究

    目的比较应用SDH型吻合器与手工行食管胃胸内吻合的近期临床效果.方法总结1997年8月~2000年8月行食管癌和贲门癌切除、应用SDH型吻合器行食管胃(或食管空肠)胸内吻合468例的临床疗效,并与1994年8月~1997年7月临床资料相近的手工吻合435例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结果吻合器吻合和手工吻合术后吻合口瘘发生率分别为0.2%(1/468)和3.0%(13/435),有显著性差异(P<0.05);吻合口狭窄发生率分别为0.6%(3/468),4.8%(21/435),有显著性差异P<0.05.手工吻合因吻合口瘘而死亡的占15.4%(2/13).结论应用吻合器和提高手术技巧,可使食管胃胸内吻合术后吻合口瘘及狭窄发生率降低至很低水平,吻合器吻合的吻合口光滑、柔软,患者进食早.

    作者:范扬航;刘敦序;吴智勇;谭黎杰 刊期: 2001年第05期

实用癌症杂志

实用癌症杂志

主管:江西省卫生厅

主办:江西省肿瘤医院 江西省肿瘤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