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成锋;邵永孚
支气管腺瘤是1种低度恶性肿瘤,发病率较低,多见于中青年人.我院自1988年9月至2000年9月共收治支气管腺瘤14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任淑华;周立君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观察希罗达作为二线药物治疗晚期乳腺癌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10例具有可测量病灶的晚期乳腺癌患者采用希罗达(2510 mg/m2,每天1次,连服14天,21天为1个周期)单药治疗2~4个周期.所有患者既往均接受过1种以上化疗方案的化疗,其中7例患者接受过阿霉素和(或)紫杉醇治疗.结果10例患者中3例接受了希罗达2个周期化疗,7例完成4个周期化疗.PR 3例,MR 1例,SD 1例,PD 5例.常见的不良反应为恶心、皮肤色素沉着、厌食、疲劳和腹泻.Ⅲ度不良反应仅见于少数患者,其中腹泻1例、中性粒细胞减少1例、总胆红素升高4例.结论希罗达作为二线药物治疗晚期乳腺癌的疗效较好且不良反应较轻,有望成为紫杉类或蒽环类药物治疗失败的乳腺癌患者的理想治疗药物.
作者:张频;董梅;冯奉仪 刊期: 2001年第05期
我院自1995年12月至1998年12月共收治肺癌合并胸腔积液患者104例,将其分为综合治疗组与单纯化疗组,现将2组胸腔积液的疗效对比分析如下.
作者:胡宏年;陈焕朝;杨业芳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观察恶性血液病患者化疗前后外周血T细胞亚群及NK细胞活性,探讨胸腺肽对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方法应用单克隆抗体和流式细胞仪检测化疗加胸腺肽治疗组(A组)和单纯化疗组(B组)恶性血液病患者化疗前后外周血T细胞亚群及NK细胞活性,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化疗前恶性血液病患者各项免疫活性细胞表达均低于对照组;治疗后A组的NK细胞活性明显高于B组,A组治疗后CD3+、CD4+、CD4+/CD8+及NK细胞活性明显高于治疗前.结论恶性血液病患者T细胞亚群、NK细胞活性受到明显抑制,胸腺肽能明显增强恶性血液病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尤其是对NK细胞,它是1种低毒高效的生物反应调节剂.
作者:陆紫敏;顾凤英;申远;吴金莺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探讨高剂量率后装腔内治疗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行单纯根治性放疗的Ⅱb~Ⅲb期宫颈癌患者,在行直线加速器体外照射加高剂量后装腔内放射治疗后,对放射线的反应程度,并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放射治疗前宫颈癌组织增殖细胞核抗原指数(PI).结果鳞癌41例中,呈Ⅲ级放疗反应者占70.7%(29/41),腺癌7例中,呈Ⅲ级放疗反应者占28.6%(2/7),有显著性差异(P<0.05).PI≥30%者5年生存率为40.0%,PI<30%者5年生存率为76.9%(P<0.01).结论从病理学角度分析宫颈癌治疗的近期疗效再联合PCNA的检测,有利于预后的判断.
作者:万美珍;周蓓蓓;陈志昌;蒋鹏程;杨宇星;史永娟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多发性骨髓瘤(MM)的核素全身骨显像和X线影像特征,评估核素显像在MM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46例多发性骨髓瘤的核素骨显像与X线片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核素全身骨显像阳性率为67.9%(188/277个).共发现病灶188个(31例).X线摄片诊断阳性率为70.8%(196/277个),共发现病灶196个(33例).2种显像的诊断符合率为38.6%(107/277个).对全身受累骨髓病灶多少的检出顺序,核素骨显像为肋骨(23.9%)、腰椎(17.6%)、颅骨(16.5%)、胸椎(14.4%)、肩胛骨(8.5%)、下肢(7.9%)、上肢(1.6%).而X线为颅骨(18.4%)、腰椎(17.9%)、肋骨(17.3%)、胸椎(14.8%)、下肢(9.2%)、肩胛骨(6.6%)、上肢(4.6%).表明肋骨对核素显像更敏感;X线则更适于颅骨病变的检查.结论对多发性骨髓瘤的诊断,核素全身骨显像与X线摄片同等重要,两者不能相互取代,只能相互取长补短,发挥各自的诊断优势.
作者:杨健;苏敏;萧亚景;李鹏;刘秀芊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中CD44表达与其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术对50例肺癌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中CD44表达进行荧光免疫检测,通过自身对照分析治疗前后的变化,并与正常对照组(n=20)及肺部良性病变组(n=25)进行对比研究.结果CD44在3组中均有不同程度的表达.50例肺癌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中CD44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及良性病变组(P<0.01).良性病变组和正常对照组CD44的表达无显著性差异(P>0.05).手术前外周血淋巴细胞中CD44表达显著高于手术后(P<0.01);肺癌伴淋巴结转移者CD44表达高于不伴淋巴结转移者(P<0.01);Ⅲ、Ⅳ期和Ⅰ~Ⅱ期之间CD44的表达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肺癌组织学分级与CD44表达有明显相关性(P<0.05或P<0.01);肺癌患者外周血中CD44的表达与组织学类型无相关性.结论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CD44的表达水平可作为判断肺癌负荷状况、转移及预后的指标.
作者:陈清勇;王彦刈;吴玉泉;马炬明;周建英;沈企周;叶剑锋;郑筱祥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细胞凋亡与p53蛋白表达和细胞增殖的相关性,分析这些指标与子宫内膜癌组织学类型和恶性程度的关系.方法采用DNA末端转移酶介导的Bio-dUTP原位末端标记技术、免疫组化技术及HE染色,对细胞凋亡与p53蛋白表达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进行原位观察和相关性研究.结果64例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细胞凋亡密度均低于对照组,并随肿瘤恶性程度增高及p53蛋白表达增强而降低.64例子宫内膜癌中30例(46.9%)p53蛋白呈阳性表达,阳性细胞含量随肿瘤恶性程度升高而增加,对照组均呈阴性.子宫内膜癌组织中增殖细胞核抗原高于对照组,并随肿瘤恶性程度的增高及p53蛋白表达增强而增加.结论子宫内膜癌p53蛋白表达和功能异常与其细胞增殖及凋亡失衡有关.
作者:李琳;董跃兰;杨慧;张会华;麻新梅 刊期: 2001年第05期
恶性肿瘤晚期骨转移的发生率高达20%~70%[1],其中乳腺癌是常见的原发肿瘤.自1997年7月至1999年8月,我们应用新一代骨吸收抑制剂博宁治疗乳腺癌骨转移患者12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陈小飞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寻找有效的多药耐药联合逆转剂.方法以他莫昔酚与环孢霉素A作为耐药逆转剂,采用MTT法进行体外药物敏感试验,观察他莫昔酚与环孢霉素A对多药耐药白血病细胞株K562/DOX的药物敏感性的影响.结果他莫昔酚与环孢霉素A均可增强阿霉素(DOX)对K562/DOX的细胞毒作用,两者有联合协同作用,逆转倍数为单用药的9倍,超过单用2倍剂量的逆转效果.结论他莫昔酚与环孢霉素A都是有效的多药耐药逆转剂,两者联合的协同作用更为显著.
作者:梁延春 刊期: 2001年第05期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7例中,男性4例,女性3例,年龄46~78岁,平均58岁.主要症状:上腹部疼痛、腹胀5例,黑便4例,扪及腹部肿块4例.肿瘤部位:位于胃体4例、胃窦3例.胃内型2例,胃外型2例,胃内外型3例.5例经上消化道钡餐检查发现有异常者4例,3例经内镜检查均见胃壁局部有异常;CT检查4例,2例诊断为胃平滑肌瘤,2例诊断为后腹膜肿瘤.行胃大部分切除术6例,1例病灶未能切除,腹腔内置化疗泵.
作者:应仲华 刊期: 2001年第05期
1997年11月至1998年10月,我们对32例晚期食管癌食管狭窄患者,在内镜下行微波和局部注射化疗药物治疗,待食管再通后,再行支架置入治疗.经三者联合治疗后,管腔再通维持时间长,并发症少,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赵发云;李建东;李增山;周叙叶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CD44拼接异构体(CD44V6)、上皮钙粘附蛋白(E-cd)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LAB法对45例大肠癌组织进行免疫组化研究;取10例大肠腺瘤样息肉和8例正常大肠粘膜组织作对照.结果大肠癌Dukes A、B期和C、D期MMP-2、VEGF、CD44V6、E-cd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8.2%(4/22)、63.6%(14/22)、27.3%(6/22)、100.0%(22/22)和91.3%(21/23)、78.3%(18/23)、87.0%(20/23)、69.6%(16/23);对照组MMP-2、VEGF、CD44V6、E-cd的阳性表达率为5.6%(1/18)、33.3%(6/18)、5.6%(1/18)、100.0%(18/18).Dukes C、D期和A、B期的MMP-2、CD44V6和E-cd的表达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而VEGF的表达无显著性差异(P>0.05);大肠癌与对照组间MMP-2、CD44V6和VEGF的表达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而Dukes C、D期和对照组间E-cd的表达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MMP-2、CD44V6与大肠癌的分期和转移密切相关;E-cd、VEGF与转移无明显关系.
作者:骆新兰;林华欢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观察比较LFP方案和HLFP方案治疗晚期胃癌的近期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对61例晚期胃癌患者随机分为LFP组及HLFP组,治疗2个周期后进行疗效及不良反应的评价.结果LFP组29例,有效率为44.8%,其中复治患者18例,有效率为27.8%.HLFP组32例,有效率为59.4%,其中复治患者22例,有效率为59.1%.2组总疗效无显著性差异.但对复治患者,HLFP组疗效显著高于LFP组.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大致相近.不良反应主要为恶心呕吐、口腔粘膜溃疡、骨髓抑制、腹泻等.结论LFP方案及HLFP方案对晚期胃癌均有较好的疗效,不良反应可耐受.对复治患者,HLFP方案更为理想.
作者:殷建林;吉学源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研究小剂量多次放射免疫治疗(RIT)的抑瘤作用,并初步探讨其治疗机理.方法采用不同剂量和不同给药方式治疗高度恶性小鼠肺腺癌.观察治疗前后小鼠的体重减轻量,治疗后小鼠的瘤重,肺转移结节数.用体外培养方法,不同剂量的放射性贴片紧贴细胞生长面照射.照射后不同时间点计算克隆形成率,绘制剂量一生存曲线,细胞周期分布情况.并进行SA-β-gal染色,计算代表老化表型的染色阳性率.结果接种后第7天给药,各治疗组抑瘤效果均高于对照组;1.85、3.33、4.81 MBq多次给药组抑瘤效果优于0.37 MBq多次给药组和11.10 MBq单次给药组(P<0.05);剂量一生存曲线表明,18.5 MBq组的细胞杀伤效果优于74.00MBq组;其照射后细胞周期改变主要表现为G2期阻滞.等剂量率照射SA-β-gal染色阳性率随剂量加大而增加(P<0.05);而等剂量时小剂量率照射SA-β-gal染色阳性率反而增加(P<0.05).结论分次小剂量RIT疗效优于单次大剂量RIT;在一定的剂量范围内,小剂量RIT可以起到优于大剂量RIT的抑瘤效果.表现出反剂量率效应;小剂量率辐射诱导细胞老化比大剂量率辐射更有效.
作者:丁勇;关志伟;田嘉禾;冯惠茹;丁为民 刊期: 2001年第05期
1病例介绍患者,女性,45岁,已婚.因腹胀、消瘦、乏力11年于1999年9月20日人院.1年前,出现腹胀、午后低热、盗汗、月经紊乱症状,并随之出现消瘦、乏力,当地医院未能作出明确诊断.
作者:游新茂;陈勇杰 刊期: 2001年第05期
DNA复制是以半保留的方式进行的.DNA的2条链都能作为模板,同时合成2条新的互补链.以复制叉向前移动的方向为标准,1条模板链是以3′-5′走向,其对应的子链DNA能以5′-3′方向连续合成,称为前导链(1eading strand);另一条模板链是以5′-3′走向,其子链DNA也是从5′-3′方向合成,从而在复制叉移动相反的方向形成许多不连续的DNA片段,后连接形成1条完整的DNA链,该链称为后滞链(1agging strand).
作者:李志铭;管忠震;刘宗潮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探讨HBsAg、CEA与结直肠癌肝转移和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所医院1990年1月~1995年12月间收治的582例结直肠癌的病例资料,并对其HBsAg、CEA进行测定,分别观察它们与肝转移和预后的关系.结果HBsAg阳性者肝转移率明显低于HBsAg阴性者(P<0.05);CEA阳性者与CEA阴性者的肝转移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CEA阳性者的5年生存率(31.3%)明显低于CEA阴性者(84.2%)(P<0.01).结论结直肠癌很少转移至感染乙型肝炎病毒的肝脏,CEA不能作为判断结直肠癌肝转移倾向的指标,但可以作为判断结直肠癌预后的指标之一.
作者:刘金林;肖谷欣;何韵彬 刊期: 2001年第05期
咸宁医学院工作人员在子宫颈癌普查工作中(1973年~1977年),普查了已婚妇女38 318名,查出子宫颈原位癌和浸润癌共106例,可疑癌19例,Ⅱ度不典型增生41例.随后追踪复查,在可疑癌和Ⅱ度不典型增生以及前2次定为巴氏Ⅲ级的对象中,34例确诊为宫颈癌,其中28例属于初筛Ⅲ级的对象.由此说明在普查中拟定实施的初筛诊断可疑样本(即巴氏5级分级法中的Ⅲ级)的条件基本上是合理的.
作者:刘俐敏;孔道彰;姚建华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研究在不同照射条件下肿瘤细胞生物学效应的特点及不同剂量与时间组合方式对肿瘤细胞的杀灭效果.方法采用人宫颈癌Hela细胞系体外培养,制作32p放射性贴片照射细胞,通过观察照射后细胞增殖能力变化,研究不同剂量、剂量率、照射时间的细胞放射反应特点.应用克隆形成率和细胞群体倍增大小评价肿瘤细胞的增殖能力.结果单次照射显示Hela细胞的剂量、时间、剂量率的阈值特点.照射时间在2h以上、剂量和剂量率分别大于148.00MBq·h、2.78 MBq·h才可以有效抑制Hela细胞增殖;总剂量一定时,一定范围内增加照射时间,细胞总体增殖数目减小.分次与单次照射的比较显示,分次照射组克隆增殖率明显低于单次照射组(P<0.05),间隔4h的分次照射方案细胞杀伤效率高.结论32pβ射线照射Hela细胞的生物反应具有剂量、时间、剂量率的阈值特点.在一定剂量、一定剂量率范围内延长照射时间,可以更有效地杀伤肿瘤细胞.在现有的剂量范围内,一定总剂量、小剂量分次照射可以产生与单次照射相近或更大的细胞杀伤效应.
作者:冯惠茹;田嘉禾;张锦明 刊期: 2001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