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小飞
目的研究丹参不同成分对肿瘤细胞和正常细胞生长的影响.方法采用MTT法测定不同丹参制剂对Bd-7402细胞和人外周血干细胞生长的影响,采用细胞计数和放射免疫法测定不同丹参制剂对Bel-7402细胞增殖和甲胎蛋白分泌的影响.结果丹参酮ⅡA对Bel-7402细胞和外周血干细胞的IC50值分别为(5.96±2.46)μg/ml和(23.70±15.33)μg/ml;丹参浸膏的IC50值则为(95.20±17.38)μg/ml和(142.24±36.51)μg/ml;丹参注射液对2种培养细胞的生长均有支持和保护作用.丹参酮ⅡA和丹参浸膏虽可抑制Bel-7402细胞的增殖,但不影响甲胎蛋白的分泌量.结论丹参酮ⅡA和丹参浸膏对体外培养的肿瘤细胞和正常细胞均有抑制作用,丹参注射液则有支持和保护作用.
作者:李庆彦;李春忠;黄智武;罗远英;韦光刚;梅桂色 刊期: 2001年第05期
乳腺癌术后合并发胸腔积液是乳腺癌患者的晚期表现,其主要症状是呼吸困难.我们自1989年4月至1999年12月对我院收治的36例乳腺癌术后合并胸腔积液患者,分别采用胸腔化疗、内分泌治疗、放疗和综合治疗,并比较其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纪春祥;王淑英;彭宪忠;刘丽华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研究小剂量多次放射免疫治疗(RIT)的抑瘤作用,并初步探讨其治疗机理.方法采用不同剂量和不同给药方式治疗高度恶性小鼠肺腺癌.观察治疗前后小鼠的体重减轻量,治疗后小鼠的瘤重,肺转移结节数.用体外培养方法,不同剂量的放射性贴片紧贴细胞生长面照射.照射后不同时间点计算克隆形成率,绘制剂量一生存曲线,细胞周期分布情况.并进行SA-β-gal染色,计算代表老化表型的染色阳性率.结果接种后第7天给药,各治疗组抑瘤效果均高于对照组;1.85、3.33、4.81 MBq多次给药组抑瘤效果优于0.37 MBq多次给药组和11.10 MBq单次给药组(P<0.05);剂量一生存曲线表明,18.5 MBq组的细胞杀伤效果优于74.00MBq组;其照射后细胞周期改变主要表现为G2期阻滞.等剂量率照射SA-β-gal染色阳性率随剂量加大而增加(P<0.05);而等剂量时小剂量率照射SA-β-gal染色阳性率反而增加(P<0.05).结论分次小剂量RIT疗效优于单次大剂量RIT;在一定的剂量范围内,小剂量RIT可以起到优于大剂量RIT的抑瘤效果.表现出反剂量率效应;小剂量率辐射诱导细胞老化比大剂量率辐射更有效.
作者:丁勇;关志伟;田嘉禾;冯惠茹;丁为民 刊期: 2001年第05期
脾脏是体内大的免疫器官,脾内产生的脾脏因子促吞噬肽(tuftsin)有着重要的免疫调节功能[1].巨噬细胞在淋巴因子诱导下生成的一氧化氮(NO)是1种重要的细胞毒效应分子[2].本实验通过观察tuftsin、NO与肿瘤生长之间的关系,探讨tuftsin的抗肿瘤作用机制.
作者:易坚;邹志森 刊期: 2001年第05期
1995年12月至1997年11月,我们采用经腹、骶联合切口对4例直肠癌患者进行了保肛手术,保留了患者肛门括约肌的功能,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现报告如下.
作者:黄国荣;谌金树;黄凯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原发性脾脏占位性病变的流行病学、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58年8月~1999年12月收治的31例原发性脾脏占位性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原发性脾脏占位性病变按其发病频率高低依次为:脾海绵状血管瘤(32.3%)、脾血管肉瘤(19.4%)、脾局限性充血(12.9%)、脾囊肿(9.7%)、脾结核(6.5%)、脾局限性纤维化(3.2%)、脾血肿(3.2%)、脾淋巴组织反应性增生(3.2%)、脾动脉瘤伴钙化(3.2%)、脾肉芽肿样病变(3.2%);其中良性病变占80.6%,脾脏占位性病变的诊断以影像学诊断为主,单一影像诊断技术误诊率高(48.4%),多种影像诊断技术的联合应用很重要;鉴别诊断主要是癌瘤患者随诊过程中发现的原发性脾占位性病变与脾转移瘤的区别.手术是治疗脾占位性病变的主要手段,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9.7%,其中以感染性并发症为主.结论脾脏以良性占位病变多见,诊断采用多种影像技术的联合应用效果好,治疗以手术为主,并尽量保存脾脏组织和功能.
作者:王成锋;邵永孚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探讨高龄食管贲门癌患者肺功能综合量化评价的方法及其临床意义.方法从常规肺功能检测、临床肺功能试验以及影响肺功能的高危因素3个方面进行综合量化评价.总分10.0~12.0分属正常肺功能,9.5~6.5分属临界肺功能,<6.5分属异常肺功能.结果本组45例中,属肺功能正常者36例,发生呼吸衰竭1例,占2.78%;属肺功能临界者7例,发生呼吸衰竭5例,占71.43%;属肺功能异常者2例,均不宜手术.结论对高龄食管贲门癌患者进行生理性肺功能综合量化评价,是合理选择和扩大手术适应证、指导围手术期处理和预测预后的1项较合理而明确的指标,有重要而实用的临床意义.
作者:李国仁;戴建华;刘晓峰;陈光辉;苗福禄;何炳虹;邵仲凡 刊期: 2001年第05期
咸宁医学院工作人员在子宫颈癌普查工作中(1973年~1977年),普查了已婚妇女38 318名,查出子宫颈原位癌和浸润癌共106例,可疑癌19例,Ⅱ度不典型增生41例.随后追踪复查,在可疑癌和Ⅱ度不典型增生以及前2次定为巴氏Ⅲ级的对象中,34例确诊为宫颈癌,其中28例属于初筛Ⅲ级的对象.由此说明在普查中拟定实施的初筛诊断可疑样本(即巴氏5级分级法中的Ⅲ级)的条件基本上是合理的.
作者:刘俐敏;孔道彰;姚建华 刊期: 2001年第05期
支气管腺瘤是1种低度恶性肿瘤,发病率较低,多见于中青年人.我院自1988年9月至2000年9月共收治支气管腺瘤14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任淑华;周立君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中CD44表达与其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术对50例肺癌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中CD44表达进行荧光免疫检测,通过自身对照分析治疗前后的变化,并与正常对照组(n=20)及肺部良性病变组(n=25)进行对比研究.结果CD44在3组中均有不同程度的表达.50例肺癌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中CD44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及良性病变组(P<0.01).良性病变组和正常对照组CD44的表达无显著性差异(P>0.05).手术前外周血淋巴细胞中CD44表达显著高于手术后(P<0.01);肺癌伴淋巴结转移者CD44表达高于不伴淋巴结转移者(P<0.01);Ⅲ、Ⅳ期和Ⅰ~Ⅱ期之间CD44的表达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肺癌组织学分级与CD44表达有明显相关性(P<0.05或P<0.01);肺癌患者外周血中CD44的表达与组织学类型无相关性.结论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CD44的表达水平可作为判断肺癌负荷状况、转移及预后的指标.
作者:陈清勇;王彦刈;吴玉泉;马炬明;周建英;沈企周;叶剑锋;郑筱祥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评价IFNα-2b对5-Fu(或5-Fu+FA)治疗晚期大肠癌的肿瘤反应率和毒性的颖响.方法共检索出符合入选标准的6个随机对照临床试验,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对826例患者的肿瘤反应率和毒性资料进行Meta分析.结果5-Fu(或5-Fu+FA)+IFNα-2b治疗的晚期大肠癌患者的肿瘤反应率较5-Fu(或5-Fu+FA)治疗者低[20.9%:29.7%,OR=0.66,95%可信限(CI)为0.48~0.91,P=0.01];毒性分析表明,IFNα-2b加重5-Fu(或5-Fu+FA)引起Ⅲ、Ⅳ级血液毒性(P<0.01)和发热(P=0.04)的发生.结论IFNα-2b不仅降低了5-Fu(或5-Fu十十FA)治疗晚期大肠癌的疗效,而且加重毒性,不宜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邹鸿志;郁宝铭;黎才海;舒味冰;赵任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探讨乳腺癌组织中P-gp、p53与c-erbB-2蛋白的表达水平、相互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检测82例手术切除乳腺癌组织中P-gp、p53及c-erbB-2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乳腺癌组织中P-gp、p53及c-erbB-2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2.7%、13.4%和54.4%;P-gp与p53蛋白表达有显著相关性(P<0.05),与c-erbB-2蛋白表达无显著相关性(P>0.05);P-gp表达在不同年龄、不同病理类型、有无淋巴结转移及临床分期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gp阳性组和P-gp阴性组5年无瘤生存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乳腺癌组织具有多药耐药性;p53蛋白表达与P-gp表达有相关关系.
作者:韩军;贾晓娟;许良中;朱雄增;张泰明;朱伟萍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了解抗忧郁焦虑药物对进行常规治疗的癌症患者焦虑、忧郁情绪的影响.方法对39例伴有焦虑忧郁的肿瘤患者,在常规放疗、化疗及生物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抗忧郁焦虑药物百优解治疗,用药方法为每日口服百优解20 mg,共6周,观察治疗前及治疗后第1、2、4、6周HAMA、HAMD量表总分、因子分和减分率的变化情况,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从第2周开始患者焦虑、忧郁情绪有所改善,较治疗前明显好转,第6周时焦虑、忧郁情绪改善有效率分别为74.36%和76.92%.结论伴有焦虑、忧郁的肿瘤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同时配合抗忧郁焦虑药物治疗,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焦虑和忧郁情绪,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
作者:赵燕;汪森明;张积仁 刊期: 2001年第05期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又称血管通透因子(vascular permeability factor,VPF)或血管调理素(vasculotropin),是1种特异性作用于内皮细胞的多功能因子,不仅与胚胎发育、创伤修复、骨形成改建等生理性过程有关,而且与心血管疾病、缺血缺氧性疾病、糖尿病性视网膜炎、风湿性关节滑膜炎等病理过程,尤其是肿瘤新生血管的形成、肿瘤生长、转移密切相关.本文就其结构、生物学特性、与大肠癌的关系及治疗应用等方面作一综述.
作者:范应方;聂晶;黄宗海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喉乳头状瘤及其癌变组织基膜中层粘蛋白Laminin(LN)和Ⅳ型胶原(CⅣ)的表达与其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10例喉息肉、23例喉乳头状瘤、12例喉乳头状瘤恶变组织中LN、CⅣ的表达.结果在喉息肉、喉乳头状瘤、喉乳头状瘤癌变各组间LN、CⅣ的表达有显著性差异(P<0.05).喉乳头状瘤恶变患者有淋巴结转移组与无淋巴结转移组间、3年以上生存组与0.5年内死亡组间LN、CⅣ表达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LN、CⅣ的表达与喉乳头状瘤的组织分化和淋巴结转移有关,LN、CⅣ的表达可作为评估喉乳头状瘤是否有癌变潜能及癌变者预后的指标.
作者:肖芹;顾学文;成自鸣;吴晓华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研究在不同照射条件下肿瘤细胞生物学效应的特点及不同剂量与时间组合方式对肿瘤细胞的杀灭效果.方法采用人宫颈癌Hela细胞系体外培养,制作32p放射性贴片照射细胞,通过观察照射后细胞增殖能力变化,研究不同剂量、剂量率、照射时间的细胞放射反应特点.应用克隆形成率和细胞群体倍增大小评价肿瘤细胞的增殖能力.结果单次照射显示Hela细胞的剂量、时间、剂量率的阈值特点.照射时间在2h以上、剂量和剂量率分别大于148.00MBq·h、2.78 MBq·h才可以有效抑制Hela细胞增殖;总剂量一定时,一定范围内增加照射时间,细胞总体增殖数目减小.分次与单次照射的比较显示,分次照射组克隆增殖率明显低于单次照射组(P<0.05),间隔4h的分次照射方案细胞杀伤效率高.结论32pβ射线照射Hela细胞的生物反应具有剂量、时间、剂量率的阈值特点.在一定剂量、一定剂量率范围内延长照射时间,可以更有效地杀伤肿瘤细胞.在现有的剂量范围内,一定总剂量、小剂量分次照射可以产生与单次照射相近或更大的细胞杀伤效应.
作者:冯惠茹;田嘉禾;张锦明 刊期: 2001年第05期
恶性肿瘤晚期骨转移的发生率高达20%~70%[1],其中乳腺癌是常见的原发肿瘤.自1997年7月至1999年8月,我们应用新一代骨吸收抑制剂博宁治疗乳腺癌骨转移患者12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陈小飞 刊期: 2001年第05期
1997年11月至1998年10月,我们对32例晚期食管癌食管狭窄患者,在内镜下行微波和局部注射化疗药物治疗,待食管再通后,再行支架置入治疗.经三者联合治疗后,管腔再通维持时间长,并发症少,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赵发云;李建东;李增山;周叙叶 刊期: 2001年第05期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56例胃癌中,男性39例,女性17例.年龄37~68岁,中位年龄56岁.病理类型及病理分期:腺癌41例,粘液腺癌9例,印戒细胞癌6例;根据1989年5月日内瓦国际会议上UICC颁布的TNM新胃癌分期法,工期4例、Ⅱ期14例、Ⅲ期38例.
作者:任统伟;李君旺;任统庆 刊期: 2001年第05期
我院自1995年12月至1998年12月共收治肺癌合并胸腔积液患者104例,将其分为综合治疗组与单纯化疗组,现将2组胸腔积液的疗效对比分析如下.
作者:胡宏年;陈焕朝;杨业芳 刊期: 2001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