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芹;顾学文;成自鸣;吴晓华
目的研究小剂量多次放射免疫治疗(RIT)的抑瘤作用,并初步探讨其治疗机理.方法采用不同剂量和不同给药方式治疗高度恶性小鼠肺腺癌.观察治疗前后小鼠的体重减轻量,治疗后小鼠的瘤重,肺转移结节数.用体外培养方法,不同剂量的放射性贴片紧贴细胞生长面照射.照射后不同时间点计算克隆形成率,绘制剂量一生存曲线,细胞周期分布情况.并进行SA-β-gal染色,计算代表老化表型的染色阳性率.结果接种后第7天给药,各治疗组抑瘤效果均高于对照组;1.85、3.33、4.81 MBq多次给药组抑瘤效果优于0.37 MBq多次给药组和11.10 MBq单次给药组(P<0.05);剂量一生存曲线表明,18.5 MBq组的细胞杀伤效果优于74.00MBq组;其照射后细胞周期改变主要表现为G2期阻滞.等剂量率照射SA-β-gal染色阳性率随剂量加大而增加(P<0.05);而等剂量时小剂量率照射SA-β-gal染色阳性率反而增加(P<0.05).结论分次小剂量RIT疗效优于单次大剂量RIT;在一定的剂量范围内,小剂量RIT可以起到优于大剂量RIT的抑瘤效果.表现出反剂量率效应;小剂量率辐射诱导细胞老化比大剂量率辐射更有效.
作者:丁勇;关志伟;田嘉禾;冯惠茹;丁为民 刊期: 2001年第05期
以往,微波辐射多用于肝癌等疾病的治疗[1].近年来已逐渐用于口腔癌的治疗,但有关这方面的文献报道较少.1995年3月至1998年6月,我们应用微波组织凝固方法治疗舌癌、口底癌共37例,现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罗智辉;孔令言;李毅刚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探讨高龄食管贲门癌患者肺功能综合量化评价的方法及其临床意义.方法从常规肺功能检测、临床肺功能试验以及影响肺功能的高危因素3个方面进行综合量化评价.总分10.0~12.0分属正常肺功能,9.5~6.5分属临界肺功能,<6.5分属异常肺功能.结果本组45例中,属肺功能正常者36例,发生呼吸衰竭1例,占2.78%;属肺功能临界者7例,发生呼吸衰竭5例,占71.43%;属肺功能异常者2例,均不宜手术.结论对高龄食管贲门癌患者进行生理性肺功能综合量化评价,是合理选择和扩大手术适应证、指导围手术期处理和预测预后的1项较合理而明确的指标,有重要而实用的临床意义.
作者:李国仁;戴建华;刘晓峰;陈光辉;苗福禄;何炳虹;邵仲凡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探讨HBsAg、CEA与结直肠癌肝转移和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所医院1990年1月~1995年12月间收治的582例结直肠癌的病例资料,并对其HBsAg、CEA进行测定,分别观察它们与肝转移和预后的关系.结果HBsAg阳性者肝转移率明显低于HBsAg阴性者(P<0.05);CEA阳性者与CEA阴性者的肝转移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CEA阳性者的5年生存率(31.3%)明显低于CEA阴性者(84.2%)(P<0.01).结论结直肠癌很少转移至感染乙型肝炎病毒的肝脏,CEA不能作为判断结直肠癌肝转移倾向的指标,但可以作为判断结直肠癌预后的指标之一.
作者:刘金林;肖谷欣;何韵彬 刊期: 2001年第05期
脾脏是体内大的免疫器官,脾内产生的脾脏因子促吞噬肽(tuftsin)有着重要的免疫调节功能[1].巨噬细胞在淋巴因子诱导下生成的一氧化氮(NO)是1种重要的细胞毒效应分子[2].本实验通过观察tuftsin、NO与肿瘤生长之间的关系,探讨tuftsin的抗肿瘤作用机制.
作者:易坚;邹志森 刊期: 2001年第05期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56例胃癌中,男性39例,女性17例.年龄37~68岁,中位年龄56岁.病理类型及病理分期:腺癌41例,粘液腺癌9例,印戒细胞癌6例;根据1989年5月日内瓦国际会议上UICC颁布的TNM新胃癌分期法,工期4例、Ⅱ期14例、Ⅲ期38例.
作者:任统伟;李君旺;任统庆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大肠癌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NK细胞活性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SAP法及LDH释放法,对57例大肠癌患者和33例正常人的外周血T细胞亚群及NK细胞活性进行检测.结果大肠癌患者CD4+细胞值、CD4+/CD8+比值下降且NK细胞活性显著降低,CD8+细胞值显著高于对照组;这种变化随临床分期期别的增高更加显著(P<0.05);化疗后CD4+细胞值、CD4+/CD8+比值的下降和NK细胞活性的降低及CD8+细胞值的增高更为突出(P<0.01);术后发生转移的患者,CD4+细胞值、CD4+/CD8+比值下降及NK细胞活性下降,CD8+细胞值再回升.结论大肠癌患者细胞免疫功能明显紊乱,并随病情进展及肿瘤转移而加重.切除肿瘤有助于改善患者细胞免疫功能,化疗时辅以免疫治疗是必要的.
作者:刘长安;孙武;邵玉霞;李卓;贾廷珍 刊期: 2001年第05期
1病例介绍患者,女性,45岁,已婚.因腹胀、消瘦、乏力11年于1999年9月20日人院.1年前,出现腹胀、午后低热、盗汗、月经紊乱症状,并随之出现消瘦、乏力,当地医院未能作出明确诊断.
作者:游新茂;陈勇杰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探讨顺铂(DDP)加热后对肝癌细胞的毒性,温度与DDP杀伤力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MTT法、台盼蓝排染法以及流式细胞术分析法.结果DDP对肿瘤细胞有明显的杀伤力,其IC50值为0.57μg/ml.当DDP(2.0μg/m1)温度为45℃时,药物作用24 h后,细胞总数分别是对照组、45℃单热组、单药组的12.3%、24.5%和44.0%,提示一次性加热DDP至41℃以上可明显提高其抗癌能力.结论加热增强了DDP的细胞毒性,两者之间有着协同增敏作用,阻滞细胞周期是其抗肿瘤作用的主要机制之一.
作者:邹丽娟;董志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检测慢性乙型肝炎、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12及γ-干扰素浓度,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30例慢性乙型肝炎、3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的血清白细胞介素-12及γ-干扰素浓度,并以20例正常献血员作对照.结果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12水平升高,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12水平明显升高,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慢性乙型肝炎和原发性肝癌γ-干扰素水平均轻度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原发性肝癌术后成活者的术前血清白细胞介素-12及γ-干扰素水平较恶化者均升高,有显著性差异.结论白细胞介素-12和γ-干扰素均参与慢性乙型肝炎、原发性肝癌的发病机制;γ-干扰素更适宜作为原发性肝癌预后判断的1项指标.
作者:陈焰;周平;田德英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分析幽门螺杆菌(Hp)临床分离株在胃癌及癌前病变中的感染和分布特征.方法收集多种上消化道疾病的活检标本,进行幽门螺杆菌分离培养,应用统计学分析其阳性率与胃癌及癌前病变的关系;同时采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的聚合酶链反应(RAPD-PCR)技术进行Hp指纹分析.结果238例上消化道疾病活检标本共分离出Hp菌株172株,阳性率为72%.其中胃癌56株(58%),慢性浅表性胃炎31株(89%),慢性萎缩性胃炎69株(81%),伴肠上皮化生23株(79%),伴异型增生15株(75%),胃溃疡16株(76%).所有标本中有12例分离出24株Hp菌株,其中3例6株具有相同的指纹(25%),余9例18株指纹特征不相同(75%).结论西安地区Hp感染是胃炎的常见病因,与胃癌及癌前病变的发生有直接或间接关系.同时指纹分析表明该地区人群中以胃窦、胃体感染不同菌株者多见,可能存在着多菌株感染现象.
作者:乔文;胡家露;马丽;彭道荣;孙怡群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探讨乳腺癌组织中P-gp、p53与c-erbB-2蛋白的表达水平、相互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检测82例手术切除乳腺癌组织中P-gp、p53及c-erbB-2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乳腺癌组织中P-gp、p53及c-erbB-2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2.7%、13.4%和54.4%;P-gp与p53蛋白表达有显著相关性(P<0.05),与c-erbB-2蛋白表达无显著相关性(P>0.05);P-gp表达在不同年龄、不同病理类型、有无淋巴结转移及临床分期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gp阳性组和P-gp阴性组5年无瘤生存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乳腺癌组织具有多药耐药性;p53蛋白表达与P-gp表达有相关关系.
作者:韩军;贾晓娟;许良中;朱雄增;张泰明;朱伟萍 刊期: 2001年第05期
恶性肿瘤晚期骨转移的发生率高达20%~70%[1],其中乳腺癌是常见的原发肿瘤.自1997年7月至1999年8月,我们应用新一代骨吸收抑制剂博宁治疗乳腺癌骨转移患者12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陈小飞 刊期: 2001年第05期
乳腺癌术后合并发胸腔积液是乳腺癌患者的晚期表现,其主要症状是呼吸困难.我们自1989年4月至1999年12月对我院收治的36例乳腺癌术后合并胸腔积液患者,分别采用胸腔化疗、内分泌治疗、放疗和综合治疗,并比较其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纪春祥;王淑英;彭宪忠;刘丽华 刊期: 2001年第05期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又称血管通透因子(vascular permeability factor,VPF)或血管调理素(vasculotropin),是1种特异性作用于内皮细胞的多功能因子,不仅与胚胎发育、创伤修复、骨形成改建等生理性过程有关,而且与心血管疾病、缺血缺氧性疾病、糖尿病性视网膜炎、风湿性关节滑膜炎等病理过程,尤其是肿瘤新生血管的形成、肿瘤生长、转移密切相关.本文就其结构、生物学特性、与大肠癌的关系及治疗应用等方面作一综述.
作者:范应方;聂晶;黄宗海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胱氨酸蛋白酶-3(CASP-3)和bcl-xl表达与胃癌预后的关系,及CASP-3与bcl-xl表达相互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检测人胃癌组织中CASP-3和bcl-xl的表达情况.结果正常胃粘膜上皮和胃癌组织中CASP-3的阳性率分别为96.0%(48/50)、70.0%(35/50),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正常胃粘膜上皮和胃癌组织中bcl-xl的阳性率分别为42.0%(21/50)、66.0%(33/50),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CASP-3和bcl-xl的表达与胃癌的预后指标(如组织学类型,TNM分期等)明显相关(P<0.05),但CASP-3与bcl-xl表达之间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人胃癌组织中CASP-3的表达较低而bcl-xl的表达较高.CASP-3低表达和bcl-xl的高表达导致的细胞凋亡异常降低及增生过度,可能是胃癌的发病原因之一.CASP-3与胃正常粘膜及肿瘤细胞的凋亡有关.CASP-3和bcl-xl的表达对判断胃癌的预后可能具有重要的价值.
作者:林万隆;陈强;李定国;孙培龙;周汉高;陈崇稼;陈伟华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比较应用SDH型吻合器与手工行食管胃胸内吻合的近期临床效果.方法总结1997年8月~2000年8月行食管癌和贲门癌切除、应用SDH型吻合器行食管胃(或食管空肠)胸内吻合468例的临床疗效,并与1994年8月~1997年7月临床资料相近的手工吻合435例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结果吻合器吻合和手工吻合术后吻合口瘘发生率分别为0.2%(1/468)和3.0%(13/435),有显著性差异(P<0.05);吻合口狭窄发生率分别为0.6%(3/468),4.8%(21/435),有显著性差异P<0.05.手工吻合因吻合口瘘而死亡的占15.4%(2/13).结论应用吻合器和提高手术技巧,可使食管胃胸内吻合术后吻合口瘘及狭窄发生率降低至很低水平,吻合器吻合的吻合口光滑、柔软,患者进食早.
作者:范扬航;刘敦序;吴智勇;谭黎杰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研究促胃液素拮抗剂生长抑素对促胃液素促大肠癌细胞生长作用的影响,为临床应用促胃液素拮抗剂治疗大肠癌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应用3H-TdR摄入法在体外检测大肠癌细胞株SW480及25例原代培养的人大肠癌细胞DNA的合成(cpm值)情况.结果5肽促胃液素(PG)组SW480细胞及原代培养高、中、低分化腺癌细胞cpm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8肽生长抑素(SMS)组cpm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PG+SMS组cpm值均明显低于PG组和对照组(P<0.01).结论促胃液素拮抗剂生长抑素不仅对大肠癌细胞具有抑制作用,而且还具有抑制促胃液素对大肠癌细胞的促生长作用.
作者:谢尚奎;吴印爱;刘献棠;刘军;何双梧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分析影响食管癌手术治疗患者预后的病理因素.方法对243例单纯手术治疗的食管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T1、T2、T3患者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75.0%,48.6%和39.7%,明显高于T4患者的5年生存率(18.2%);有淋巴结转移者的5年生存率为16.4%,明显低于无淋巴结转移者(51.9%)P<0.01);低分化肿瘤患者的5年生存率为16.2%,明显低于高分化肿瘤患者(50.0%)P<0.01;Ⅱb期患者的5年生存率和Ⅲ期患者相近,但明显低于Ⅲa期患者;肿瘤长度和淋巴结转移个数与预后的关系不大.结论影响食管癌手术治疗患者预后的因素有肿瘤外侵、淋巴结转移、肿瘤分化的TNM分期.淋巴结转移是影响患者预后的主要因素,因此合理有效地清扫淋巴结是延长食管癌患者术后生存期的关键.
作者:王永岗;汪良骏;张庆斌;刘向阳;张汝刚;张大为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观察恶性血液病患者化疗前后外周血T细胞亚群及NK细胞活性,探讨胸腺肽对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方法应用单克隆抗体和流式细胞仪检测化疗加胸腺肽治疗组(A组)和单纯化疗组(B组)恶性血液病患者化疗前后外周血T细胞亚群及NK细胞活性,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化疗前恶性血液病患者各项免疫活性细胞表达均低于对照组;治疗后A组的NK细胞活性明显高于B组,A组治疗后CD3+、CD4+、CD4+/CD8+及NK细胞活性明显高于治疗前.结论恶性血液病患者T细胞亚群、NK细胞活性受到明显抑制,胸腺肽能明显增强恶性血液病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尤其是对NK细胞,它是1种低毒高效的生物反应调节剂.
作者:陆紫敏;顾凤英;申远;吴金莺 刊期: 2001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