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Bevacizumab 抑制骨溶解的实验研究

赖笑雨;钟艳春;高辉

关键词:bevacizumab, 人工关节, 磨损颗粒, 无菌性松动
摘要:目的:观察局部注射不同浓度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抑制剂 bevacizumab 对磨损颗粒诱导骨溶解的抑制作用。方法:建立磨损颗粒诱导骨溶解的植骨气囊动物模型,分别在 bevacizumab 低剂量组(C 组)和 bevacizumab 高剂量组(D 组)小鼠气囊内隔天注入0.2 mL 25μg·mL -1和250μg·mL -1 Bevacizumab 溶液,空白对照组(A 组)和阳性对照组(B 组)则以等量生理盐水取代,2周后观察囊壁炎症反应及骨溶解情况。结果:阳性对照组囊壁红肿及血管增生明显重于空白对照组,不同剂量 bevacizumab 组(C、D 组)囊壁红肿及血管增生轻于阳性对照组。HE 染色显示不同剂量 bevacizumab 组囊壁厚度、细胞密度均明显低于阳性对照组(<0.05),并随浓度增加而降低(<0.05),骨片边缘骨破坏也轻于阳性对照组。实时荧光定量 PCR 及 ELISA 显示不同剂量 bevacizumab 组炎性因子表达明显低于阳性对照组(<0.05)。结论:局部注射 Bevacizumab 可抑制磨损颗粒诱导的炎症反应及骨溶解。
赣南医学院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改良间隔性加压法子宫输卵管造影术在输卵管阻塞性不孕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改良间隔性加压法子宫输卵管造影术在输卵管阻塞性不孕中的治疗价值。方法:将常规子宫输卵管造影诊断明确的269例输卵管阻塞或通而不畅的患者进行改良间隔加压法子宫输卵管治疗性造影。结果:114例输卵管完全阻塞的有87例完全畅通,155例输卵管通而不畅的有121例完全通畅,27例输卵管仍完全阻塞,34例输卵管通而不畅。结论:常规子宫输卵管造影,对输卵管阻塞再通性治疗作用不明确;改良间隔加压法子宫输卵管治疗性造影,对输卵管阻塞性不孕有明显的再通治疗作用。

    作者:郭俊;涂序嫣;刘如天;钟新侃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超声诊断胎儿生长受限(FGR)的应用研究

    目的:计算胎儿肱骨、股骨之和与足长比值,结合实际孕龄的正确评估,探讨其在超声产前诊断胎儿生长受限(FGR)中的应用效果,并研究三者及其比值诊断 FGR 的敏感度、特异度和阳性预测价值,以丰富 FGR 的超声诊断。方法:对342例孕妇,正确评估实际孕龄,以“肱骨长、股骨长之和与足长之比值为≤1.75”作为判断标准,综合其他诊断方法,在孕31周以上时观测骨龄和体重。结果:(1)以“肱骨长股骨长之和与足长之比值≤1.75”作为界值判断,整个孕周诊断 FGR 的敏感度为83.2%,特异度为57%,阳性预测值43.2%,阴性预测值89.6%;在孕31周以后综合骨龄及体重估测等评价,使诊断 FGR 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得到提高,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2)界值判断对四肢长骨骨骼发育不良畸形的敏感性、阳性预测率达100%。(3)界值判断对匀称型 FGR 诊断的特异性高于非匀称型 FGR。结论:以“肱骨长股骨长之和与足长之比值≤1.75”作为判断标准之一,可以提高 FGR 超声诊断符合率,可以减少超声对胎儿骨骼发育不良的漏诊率。

    作者:邱日锋;章春泉;庄小兰;胡迎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肢体缺血后处理对孕兔失血性休克急性肾损伤的保护及作用机制

    目的:探讨肢体缺血后处理对孕兔失血性休克肾损伤的保护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24只孕兔制成重度失血性休克模型,均游离双侧股动脉,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 组)、缺血再灌注组(IR 组)、肢体缺血后处理组(LRIP 组)(每组8只)。S 组:游离双侧股动脉后无失血及输血;IR:孕兔股动脉放血使平均动脉压40 mmHg 维持180 min 后,1 h 内匀速回输全部血液,使孕兔血压维持在 MAP 稳定在80 mmHg 之上并平稳24 h;LRIP 组:在急性失血性休克180 min 后,给予夹闭双侧股动脉缺血30 s 再灌注30 s 共10次后(即缺血后处理),再输血复苏至24 h。分别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尿素氮(BUN)、血肌酐(Cr)水平,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测定不同时点(0 h、8 h、16 h、24 h)血清 TNF-α、IL-10的含量,免疫组化法检测肾组织中核因子κB(NF-κB)表达;RT-PCR 法检测肾组织内 TNF-α、IL-10及 iNOS mRNA 的表达;HE 染色观察肾脏病理学改变。结果:(1)与 I/ R 组相比,LRIP 组不同时点 Cr、BUN 浓度降低,血清 TNF-α含量降低、IL-10含量升高,肾组织 NF-κB 表达减少(均<0.05);(2)与 S 组比较,肾内 TNF-α、IL-10、iNOS mRNA 在 I/ R 组、LRIP 组表达均上调(<0.05或<0.01),与I/ R 组相比,肾内 TNF-α、iNOS mRNA 表达在 LRIP 组下调,IL-10 mRNA 表达上调(<0.05);(3)S 组肾脏未发生明显的病理改变,I/ R 组肾小管可见明显玻璃样改变和坏死,肾小管略扩张,肾小球和肾小管周围可见炎症细胞浸润,LRIP 组肾脏组织结构正常,少量的炎症细胞浸润,肾小管上皮细胞相对完整,水肿减轻。结论:重复10次缺血30 s再灌注30 s 的肢体后处理对肾脏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肾组织 NF-κB 转录、减少 iNOS mRNA的表达、改善肾内炎症反应有关。

    作者:李嵩山;吴明;曾晶晶;李明利;吴乐锋;冯永文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小儿经皮肾镜取石术围手术期护理

    随着微创泌尿外科技术及相关设备的迅猛发展,经皮肾镜取石术( percutaneous nephrolithotomy, PCNL)现已取代传统开放手术,成为上尿路结石治疗的重要手段。国外已普遍开展 PCNL 治疗小儿复杂性肾结石[1]。我们自2000年10月始,应用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MPCNL)治疗小儿上尿路结石149例,效果良好。为保证手术顺利进行及术后尽快恢复,现将我们的围手术期护理经验报告如下。

    作者:刘丽苹;许莉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加味二仙颗粒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加味二仙颗粒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疗效。方法:97例符合纳入标准并完成随访的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试验组口服加味二仙颗粒,对照组口服仙灵骨葆胶囊,采用VAS 评分、骨密度(BMD)、骨转换标记物:BALP、DPD/ Cr、BGP 、CTX-Ⅰ及疗效评定综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疗效。结果:在治疗后12周实验组及对照组 VAS 评分均明显改善,实验组改善更明显,BMD 在治疗后48周才出现明显改善,但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治疗12周后 BALP、DPD/ Cr、BGP 、CTX-Ⅰ值出现明显下降,但实验组及对照组差别不明显,治疗72周后试验组治疗有效率85.7%,对照组87.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加味二仙颗粒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疗效确切,用于治疗监测时,骨转换标志物改变较骨密度改变出现更早。

    作者:吴峰;蔡立雄;陈健荣;王刚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自拟三炭方联合止血药治疗肾阴虚型围绝经期功血58例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自拟三炭方治疗围绝经期肾阴虚型功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对辨证为肾阴虚型58例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患者,分为单纯西医治疗组29例(对照组)和自拟三炭方联合止血药治疗组29例(治疗组),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9.66%高于对照组65.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结论:自拟三炭方治疗肾阴虚型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疗效满意,有较多优点,易于患者接受。

    作者:张桂梅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Caspase-9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半胱氨酸天门冬氨酸特异的蛋白酶9(Caspase-9)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 SP 方法研究38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breast infiltrating ductal carci-noma,IDC)、32例乳腺纤维腺瘤及其肿物旁的正常乳腺组织中 Caspase-9的表达水平,观察评估 Caspase-9的阳性表达与患者年龄、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等临床病理因素的相关性,并探讨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临床分期、组织学分级的关系。结果: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乳腺纤维腺瘤组织中的 Caspase-9的阳性表达均低于正常乳腺组织(<0.05),且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明显低度表达(<0.01)。其表达水平与患者年龄、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等不相关(>0.05),与临床分期、组织学分级明显负相关(<0.01)。结论:Caspase-9低表达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恶化显著相关,该指标有助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预后判断,其可能成为潜在乳腺肿瘤标志物,并成为治疗的靶点。

    作者:韦兴中;陈朝华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社会心理因素与耳鼻喉疾病相关性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社会心理因素与耳鼻咽喉科之间存在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生活事件量表(LES)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3000例耳鼻咽喉科门诊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并抽取其中200例与社会心理因素密切相关患者分 A 组(对照组:针对单纯原发病或症状表现治疗)和 B 组(观察组:考虑社会心理因素在内的综合治疗)进行对比治疗。结果:两组经过一个疗程治疗后分析,疗效有显著差异(<0.05)。结论:耳鼻咽喉科医生在诊治过程中应重视社会心理因素所带来的影响,从而尽早、大程度地解除患者的病痛。

    作者:汪琼;李小虎;李浩;孙群;陈其国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眼底变化的 OCT 观察

    目的: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OCT)观察分析白内障超声乳化(Phaco)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对眼底视盘和黄斑区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43例(43眼)白内障患者接受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前及术后1周、1个月通过 OCT 观察到的视盘和黄斑区变化情况。结果:患者超声乳化术前视盘周围平均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厚度为(95.07±9.731)μm,术后1周厚度为(99.44±8.606)μm ,术后1个月厚度为(101.28±8.825)μm,Phaco 术后1周、术后1个月与术前比较视盘周围平均 RNFL 厚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0.05);超声乳化术前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ST)为(246.47±8.072)μm,术后1周 CST 为(249.09±6.059)μm ,术后1个月 CST 为(252.77±9.201)μm,Phaco 术后1周与术前比较 CST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术后1个月与术前比较 CS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后视盘周围RNFL厚度及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均显著增加。OCT 是观察眼底视盘和黄斑区的有效检查方法。

    作者:黄菁;王懿;周欣;王丽波;吴苏敏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延迟断脐对母儿影响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延迟新生儿断脐时间对母儿结局的影响。方法:2013年1月至2013年6月来我院分娩的200例足月顺产产妇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00例,观察组进行晚断脐(等待脐带搏动停止后断脐),对照组按常规执行早断脐(生后少于10 s),比较两组产妇产后出血量、新生儿脐血血红蛋白量、生后高1次胆红素值、新生儿是否贫血、是否需要光疗等指标的临床差异性。结果:两组新生儿脐血血红蛋白浓度无统计学差异(>0.05),观察组产妇24 h 产后出血量(138.36±58.62)mL,对照组出血量(179.35±38.22)mL,二组相比,<0.05,两组母儿其他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0.05)。结论:晚断脐比早断脐可以起到减少产后出血量作用,不增加新生儿胆红素水平,晚断脐对母儿结局无不良影响,建议分娩遵循自然规律,等待脐带搏动停止后再行断脐,可防止过早断脐可能造成的潜在不良影响。

    作者:崔雪珍;杨燕;黄群丰;张苑平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彩超引导下经皮肾穿刺活检术的配合及护理

    肾活检对肾脏疾病的早期诊断、治疗及愈后的评估有着重要的作用。由于肾活检是一种创伤性检查,有可能引起严重的并发症。在彩超引导下经皮肾穿刺自动活检具有定位准确、成功率高、并发症少等优点,弥补了手动活检的定位不准、取材不足、成功率低、标本易于破碎、术后并发症多的缺点,被普遍认为是快速准确、安全可靠的介入超声诊断方法,但也对护理配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总结我科彩超引导下经皮肾穿刺活检术的护理配合,体会如下。

    作者:徐琍;葛贻珑;王冲;陈卫华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染料木素的心血管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

    染料木素是从大豆、三叶草、葛根等植物中提取出来的异黄酮化合物,为植物雌激素的一种。其化学结构与内源性雌激素相似,能与雌激素胞膜及胞内受体结合发挥作用,如抗肿瘤、神经保护、调节骨代谢与脂代谢、抗肝纤维化、心血管保护及抗氧化等作用。本文主要综述近年来染料木素在抗心律失常、心肌保护、抗动脉粥样硬化等方面的作用及相关机制研究进展。

    作者:麻海娟;曹性玲;黄志华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脓毒症脑病患者脑血流速度和脑电活动变化及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脓毒症脑病患者脑血流速度、脑电活动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60例患者分为脓毒症无脑病组与脓毒症脑病组,另取18例门诊自愿者为对照组。患者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测和比较各组患者平均脑血流速度(Vm)、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采用脑电图及体感诱发电位监测和比较各组患者脑电活动的变化。结果:脓毒症脑病组患者平均脑血流速度明显低于脓毒症无脑病组、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性(<0.05);脓毒症脑病组患者脑电图中α波较对照组和脓毒症无脑病组明显下降,δ波明显增加,各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0.05);脓毒症脑病组与对照组、脓毒症无脑病组相比,P1振幅明显下降,S O P1及 N1 O P2潜伏期明显延长,各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0.05),P1 O N1无明显改变(>0.05)。结论:脓毒症脑病患者脑血流速度的检测及脑电活动变化监测对早期发现脓毒症脑病具有重要的客观指导意义。

    作者:王齐芳;刘榕;韩家裕;王庆福;李荣伟;谢东阳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长效抗菌材料与 TDP 仪联合治疗腹泻后肛周皮损的疗效

    目的:观察长效抗菌材料与 TDP 仪联合治疗腹泻后肛周皮肤损伤的治疗效果。方法:住院收治腹泻后肛周皮肤损伤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1例)和对照组(24例),对照组皮损部位予以0.5%碘伏和红霉素软膏外涂,观察组采用局部喷洒长效抗菌材料与 TDP 治疗仪照射联合治疗。结果:观察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治愈时间显著缩短(均<0.05)。结论:长效抗菌材料与 TDP 仪联合治疗腹泻后患者肛周皮肤损伤效果明显,能缩短治疗时间,减轻患者痛苦,无明显不良反应。

    作者:李君玉;欧阳灿晖;徐忠军;杨洁洁;黄才斌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爱婴区母乳喂养的影响因素分析及护理干预对策研究

    目的:对爱婴区母乳喂养的影响因素及护理干预对策进行观察分析。方法:对840例分娩产妇分别统计其母乳喂养及人工喂养的数量,观察分娩方式、开奶时间及乳头异常情况对母乳喂养的影响及护理干预对策。结果:840例新生儿中,纯母乳喂养649例,占77.3%;人工喂养191例,占22.7%。阴道分娩产妇母乳喂养率为85.4%(351/411),高于剖宫产手术的69.5%(298/429)(<0.01)。产后30 min 内开奶产妇的母乳喂养率为89.2%(478/536),30 min O 12 h 之间开奶产妇为65.8%(123/187),12 h 之后开奶产妇为41.0%(48/117),开奶时间早者母乳喂养率明显高于开奶时间晚者(<0.01)。乳头扁平、凹陷或粗大产妇的母乳喂养率为51.2%(64/125),低于乳头正常者的81.8%(585/715)(<0.01)。结论:母乳喂养受分娩方式、开奶时间及乳头异常情况等多种因素影响,科学、合理的护理干预能有效提高产后的纯母乳喂养率及喂养质量。

    作者:李熔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髓鞘碱性蛋白在脑胶质瘤的表达和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髓鞘碱性蛋白在脑胶质瘤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50例行手术治疗的脑胶质瘤组织标本,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法对脑胶质瘤组织中的髓鞘碱性蛋白进行检测。结果:髓鞘碱性蛋白在不同级别胶质瘤中均有表达且级别越高表达越强。结论:髓鞘碱性蛋白与脑胶质瘤的分级和侵袭有关,可以为诊治脑胶质瘤提供较为可靠的依据。

    作者:张兰凤;肖学文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盐酸昂丹司琼足三里穴位注射预防肿瘤化疗所致恶心呕吐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昂丹司琼穴位注射与传统静脉注射治疗化疗所致恶心呕吐疗效的差异,寻求提高预防及治疗化疗所致呕吐的水平。方法:62例接受化疗的恶性肿瘤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32例昂丹司琼4 mg通过单侧足三里穴位注射,对照组昂丹司琼8mg通过静脉注射,均在化疗前30min给药,观察两组患者恶心、呕吐的发生情况,必要时给予解救性止吐治疗(重复静脉注射昂丹司琼)。结果:两组患者化疗期间及化疗后,研究组恶心的完全控制率(CRR)明显优于对照组(28.13% vs.13.33%,=0.023);总有效率亦优于对照组(75.00% vs.60.00%,=0.034)。两组对化疗引起的急性呕吐(24h内)完全缓解率(CRR)比较无显著性差异(86.40% vs.80.00%,=0.16),但研究组对延迟性呕吐(24 h O 7天)完全控制率( CCR)明显高于对照组(53.33% vs.46.67%,=0.037),研究组化疗后未出现呕吐(0 O 7天)的比例高于对照组(28.13% vs.13.33%,=0.012)。研究组化疗后人均呕吐发作次数少于对照组(=0.029)。研究组呕吐控制时间长于对照组(=0.039)。两组止吐平均费用研究组少于对照组(=0.031)。两组分别有12.5%和13.3%的受试者出现轻度便秘、腹胀及头痛等,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昂丹司琼足三里穴位注射预防肿瘤化疗所致恶心呕吐优于静脉注射,且用量少,经济、安全。

    作者:刘卓星;刘文玲;黄国庆;朱浩图;杨海劲;程越;田丹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护理服务剧本在基层医院妇科优质护理工作中的应用

    我院是一所县级综合性二级甲等医院,2011年3月科室将剧本式护理服务运用于临床优质护理工作中,取得了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刘静蓉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疼痛护理记录单的设计与临床应用

    目的:设计疼痛护理记录单并应用于临床,规范护士对疼痛患者的全面观察与记录,书写简便有效,为开展临床疼痛管理工作打下基础。方法:设计疼痛护理记录单,并对318例住院病患者进行疼痛监测,规范记录。结果:疼痛护理记录单的制定与应用提高了责任制整体护理意识;减轻了护士工作量;促进了治疗的及时准确性;提高了患者满意度;提高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结论:在临床工作中应采用简单易行的评估工具和记录表格来准确评估和记录患者的疼痛情况,并全面观察记录病情变化,才能使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与护理。

    作者:张新红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某县级中医院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与分析

    目的:为更准确的了解医院感染现状,发现医院感染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医院感染发生的特点,增强医务人员医院感染控制意识,为制定科学的医院感染监控措施和提高医院感染管理水平提供依据。方法:统一培训调查人员,采用床旁询问病史、体格检查与在架病例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填写统一的个案调查表,对调查日处于医院感染的病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调查病例315例,医院感染5例,现患率1.59%。抗菌药物的使用率61.90%。结论:通过现患率调查,有助于今后制定感染控制规程,强化对医院感染高危科室的监督、检查和指导,提高病原学送检率,规范使用抗菌药物,有效控制医院感染发生。

    作者:段垂宁;李琼华 刊期: 2014年第03期

赣南医学院学报杂志

赣南医学院学报杂志

主管:赣南医学院

主办:赣南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