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彩超引导下经皮肾穿刺活检术的配合及护理

徐琍;葛贻珑;王冲;陈卫华

关键词:经皮肾穿刺活检术, 彩色多普勒
摘要:肾活检对肾脏疾病的早期诊断、治疗及愈后的评估有着重要的作用。由于肾活检是一种创伤性检查,有可能引起严重的并发症。在彩超引导下经皮肾穿刺自动活检具有定位准确、成功率高、并发症少等优点,弥补了手动活检的定位不准、取材不足、成功率低、标本易于破碎、术后并发症多的缺点,被普遍认为是快速准确、安全可靠的介入超声诊断方法,但也对护理配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总结我科彩超引导下经皮肾穿刺活检术的护理配合,体会如下。
赣南医学院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转录因子 E2F1、ki-67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检测 E2F1和 ki-67蛋白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nvasive ductal carcinoma,IDC)中的表达,为乳腺癌的发生发展及预后判断提供一定的依据。方法:采用免疫组化 SP 法检测91例 IDC、18例不典型增生组织、30例正常乳腺组织中 E2F1、ki-67蛋白表达情况,分析二者与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① E2F1和 ki-67蛋白表达率在 IDC 组织分别为47.3%(43/91)和69.2%(63/91),在不典型增生组分别为11.1%(2/18)和16.7%(3/18),正常组均不表达,各组之间相比较,差异显著(<0.05)。②乳腺癌组织 E2F1和 ki-67阳性表达与腋窝淋巴结转移、肿瘤大小、组织学分级、TNM 分期有关(<0.05),与患者年龄无关(>0.05);E2F1和 ki-67在乳腺癌中的阳性表达呈显著正相关(<0.05)。结论:E2F1、ki-67蛋白与乳腺癌的发生发展有关,提示它们可能是参与IDC 病程进展的重要因子,二者联合检测对患者预后评估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黄慧敏;张英杰;王军;温惠娟;温达雄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非外伤性大肠穿孔致严重腹腔感染患者行损伤控制性手术的护理

    目的:探讨损伤控制性手术在非外伤性大肠穿孔致严重腹腔感染患者中的护理要点。方法:对24例非外伤性大肠穿孔致严重腹腔感染患者行损伤控制性手术护理进行回顾,主要措施是监测生命体征、复温、造口护理、预防腹腔间室综合征,做好再次手术的围手术期护理。结果:24例患者均采用损伤控制性手术治疗,治愈21例,其中18例患者接受再次手术,痊愈出院,死亡3例。结论:及时有效护理对非外伤性大肠穿孔致严重腹腔感染患者行损伤控制性手术发挥了较好作用,增加患者的生存机会。

    作者:张玉芳;司丕成;李立涛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肢体缺血后处理对孕兔失血性休克急性肾损伤的保护及作用机制

    目的:探讨肢体缺血后处理对孕兔失血性休克肾损伤的保护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24只孕兔制成重度失血性休克模型,均游离双侧股动脉,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 组)、缺血再灌注组(IR 组)、肢体缺血后处理组(LRIP 组)(每组8只)。S 组:游离双侧股动脉后无失血及输血;IR:孕兔股动脉放血使平均动脉压40 mmHg 维持180 min 后,1 h 内匀速回输全部血液,使孕兔血压维持在 MAP 稳定在80 mmHg 之上并平稳24 h;LRIP 组:在急性失血性休克180 min 后,给予夹闭双侧股动脉缺血30 s 再灌注30 s 共10次后(即缺血后处理),再输血复苏至24 h。分别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尿素氮(BUN)、血肌酐(Cr)水平,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测定不同时点(0 h、8 h、16 h、24 h)血清 TNF-α、IL-10的含量,免疫组化法检测肾组织中核因子κB(NF-κB)表达;RT-PCR 法检测肾组织内 TNF-α、IL-10及 iNOS mRNA 的表达;HE 染色观察肾脏病理学改变。结果:(1)与 I/ R 组相比,LRIP 组不同时点 Cr、BUN 浓度降低,血清 TNF-α含量降低、IL-10含量升高,肾组织 NF-κB 表达减少(均<0.05);(2)与 S 组比较,肾内 TNF-α、IL-10、iNOS mRNA 在 I/ R 组、LRIP 组表达均上调(<0.05或<0.01),与I/ R 组相比,肾内 TNF-α、iNOS mRNA 表达在 LRIP 组下调,IL-10 mRNA 表达上调(<0.05);(3)S 组肾脏未发生明显的病理改变,I/ R 组肾小管可见明显玻璃样改变和坏死,肾小管略扩张,肾小球和肾小管周围可见炎症细胞浸润,LRIP 组肾脏组织结构正常,少量的炎症细胞浸润,肾小管上皮细胞相对完整,水肿减轻。结论:重复10次缺血30 s再灌注30 s 的肢体后处理对肾脏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肾组织 NF-κB 转录、减少 iNOS mRNA的表达、改善肾内炎症反应有关。

    作者:李嵩山;吴明;曾晶晶;李明利;吴乐锋;冯永文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肥厚型心肌病左室流出道压差的超声测量与有创测量的对比研究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在肥厚型心肌病(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HCM)左室流出道压力阶差测量中的诊断价值。方法:以自身对比的方法,分析2009年1月 O 2012年12月共24例临床诊断 HCM 拟行室间隔心肌消融术患者超声测量与有创测量二种方法测量出的左室流出道压力阶差,并探讨二者的一致性。结果:左室流出道压力阶差的超声测量和左心室造影时有创测量结果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47.2±15.9 vs 41.5±12.1 mmHg,<0.05)。24例患者超声诊断13例有梗阻,而有创测量仅9例有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但两种检查具有较好的一致性(Kappa =0.824,<0.01)。结论:超声心动图测量 HCM 左室流出道压力阶差与有创测量虽有一定差异,但一致性较好,是一种无创、操作简单的诊断 HCM 梗阻程度检查方法,可用于室间隔心肌消融术筛查病例。

    作者:周爱琴;吴有秀;王小萍;葛贻珑;李法权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盐酸昂丹司琼足三里穴位注射预防肿瘤化疗所致恶心呕吐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昂丹司琼穴位注射与传统静脉注射治疗化疗所致恶心呕吐疗效的差异,寻求提高预防及治疗化疗所致呕吐的水平。方法:62例接受化疗的恶性肿瘤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32例昂丹司琼4 mg通过单侧足三里穴位注射,对照组昂丹司琼8mg通过静脉注射,均在化疗前30min给药,观察两组患者恶心、呕吐的发生情况,必要时给予解救性止吐治疗(重复静脉注射昂丹司琼)。结果:两组患者化疗期间及化疗后,研究组恶心的完全控制率(CRR)明显优于对照组(28.13% vs.13.33%,=0.023);总有效率亦优于对照组(75.00% vs.60.00%,=0.034)。两组对化疗引起的急性呕吐(24h内)完全缓解率(CRR)比较无显著性差异(86.40% vs.80.00%,=0.16),但研究组对延迟性呕吐(24 h O 7天)完全控制率( CCR)明显高于对照组(53.33% vs.46.67%,=0.037),研究组化疗后未出现呕吐(0 O 7天)的比例高于对照组(28.13% vs.13.33%,=0.012)。研究组化疗后人均呕吐发作次数少于对照组(=0.029)。研究组呕吐控制时间长于对照组(=0.039)。两组止吐平均费用研究组少于对照组(=0.031)。两组分别有12.5%和13.3%的受试者出现轻度便秘、腹胀及头痛等,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昂丹司琼足三里穴位注射预防肿瘤化疗所致恶心呕吐优于静脉注射,且用量少,经济、安全。

    作者:刘卓星;刘文玲;黄国庆;朱浩图;杨海劲;程越;田丹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特需门诊病人对护理需求的调查与分析

    目的:了解特需门诊病人的护理需求,提高护理服务质量。方法:采用调查问卷的方法,对65例患者从护理人文环境、护理专业技术技能、护理人员沟通技巧等三大类16个方面的需求进行调查。结果:对护理人文环境需求的趋向为88%,对护理专业技术技能的需求趋向为84%,对护理人员沟通技巧的需求趋向为83.1%。在分类的16项需求中,90%以上的患者对护理人员语言文明、服务热情、合理安排治疗和护理时间为看重;其次有85% O 90%的患者着重于护理人员态度亲切、就医环境安静优雅、护理人员技术娴熟、合理安排就诊流程、善于倾听患者诉求、注意替患者做好身份和病情隐私保护。结论:特需门诊病人对护理需求主要在人文环境,医院应加强护理人员的语言文明和热情服务的培训;合理安排病人的治疗和护理时间;配合护理人员娴熟的护理技术、倾听患者诉求、改进就诊流程的合理性、保护好患者的隐私,尽可能满足病人需求,为医院争取更多的病人,从而取得更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作者:廖红玲;赵巧红;陈萍玲;莫燕冰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负压吸引在输尿管镜碎石取石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负压吸引在经尿道输尿管镜碎石术中的可行性,分析其疗效和手术早期并发症的发生率。方法:对2010年6月至2012年12月在我院行输尿管镜碎石术的240例患者分为普通压力灌注附加负压吸引组(简称负压吸引组)和普通压力灌注组,分别在普通压力灌注附加负压吸引下和普通压力灌注下行输尿管镜碎石取石术,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治疗效果和手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负压吸引组和普通压力灌注组手术时间两者无明显差异,负压吸引组术中结石上移至肾盂的发生率、术后感染、术后肾绞痛等早期并发症发生率低于普通压力灌注组。结论:负压吸引下行输尿管镜碎石取石术在临床上可行,避免普通压力灌注使结石上移至肾盂的机会,能有效预防术后早期并发症。

    作者:陈新铭;宋玉清;谢芳林;江沛源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某县级中医院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与分析

    目的:为更准确的了解医院感染现状,发现医院感染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医院感染发生的特点,增强医务人员医院感染控制意识,为制定科学的医院感染监控措施和提高医院感染管理水平提供依据。方法:统一培训调查人员,采用床旁询问病史、体格检查与在架病例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填写统一的个案调查表,对调查日处于医院感染的病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调查病例315例,医院感染5例,现患率1.59%。抗菌药物的使用率61.90%。结论:通过现患率调查,有助于今后制定感染控制规程,强化对医院感染高危科室的监督、检查和指导,提高病原学送检率,规范使用抗菌药物,有效控制医院感染发生。

    作者:段垂宁;李琼华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心理防御机制与狼疮活动指数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了解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心理防御机制与狼疮活动指数的相关性,为心理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防御方式问卷及狼疮活动指数量表,于2012年6月1日 O 2013年5月31日对就诊于东莞康华医院内分泌及风湿免疫中心的46例15 O 58岁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进行问卷调查。采用多元逐步回归对狼疮活动指数进行因素分析。结果:狼疮活动指数总分与躯体化(=-3.476,=0.001<0.05)、退缩(=-2.494,=0.017<0.05)分别呈显著负相关,与假性利他(=2.336,=0.024<0.05)、压抑(=2.036,=0.048<0.05)分别呈显著正相关。结论: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人群躯体化、退缩、假性利他和压抑机制对其狼疮活动性有着重要的作用;针对这些影响因素进行心理干预有助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治疗和病情的稳定与控制。

    作者:钟欣;张亚萍;何淑蓉;吴系美;谭树聪;杨凤池;翁其彪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长效抗菌材料与 TDP 仪联合治疗腹泻后肛周皮损的疗效

    目的:观察长效抗菌材料与 TDP 仪联合治疗腹泻后肛周皮肤损伤的治疗效果。方法:住院收治腹泻后肛周皮肤损伤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1例)和对照组(24例),对照组皮损部位予以0.5%碘伏和红霉素软膏外涂,观察组采用局部喷洒长效抗菌材料与 TDP 治疗仪照射联合治疗。结果:观察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治愈时间显著缩短(均<0.05)。结论:长效抗菌材料与 TDP 仪联合治疗腹泻后患者肛周皮肤损伤效果明显,能缩短治疗时间,减轻患者痛苦,无明显不良反应。

    作者:李君玉;欧阳灿晖;徐忠军;杨洁洁;黄才斌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延迟断脐对母儿影响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延迟新生儿断脐时间对母儿结局的影响。方法:2013年1月至2013年6月来我院分娩的200例足月顺产产妇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00例,观察组进行晚断脐(等待脐带搏动停止后断脐),对照组按常规执行早断脐(生后少于10 s),比较两组产妇产后出血量、新生儿脐血血红蛋白量、生后高1次胆红素值、新生儿是否贫血、是否需要光疗等指标的临床差异性。结果:两组新生儿脐血血红蛋白浓度无统计学差异(>0.05),观察组产妇24 h 产后出血量(138.36±58.62)mL,对照组出血量(179.35±38.22)mL,二组相比,<0.05,两组母儿其他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0.05)。结论:晚断脐比早断脐可以起到减少产后出血量作用,不增加新生儿胆红素水平,晚断脐对母儿结局无不良影响,建议分娩遵循自然规律,等待脐带搏动停止后再行断脐,可防止过早断脐可能造成的潜在不良影响。

    作者:崔雪珍;杨燕;黄群丰;张苑平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胃癌患者外科手术治疗及预后分析

    胃癌早期发病期临床表现无显著特异性,因此难以被发现,多数胃癌患者在出现病症时已经趋于晚期。目前有研究认为,外科手术治疗对于Ⅲ、Ⅳ期胃癌患者效果并非十分满意。因此研究如何提高胃癌外科治疗的方法,具有重要意义。笔者对来我院治疗的胃癌患者进行了总结,现报道如下。

    作者:熊宝廷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改良间隔性加压法子宫输卵管造影术在输卵管阻塞性不孕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改良间隔性加压法子宫输卵管造影术在输卵管阻塞性不孕中的治疗价值。方法:将常规子宫输卵管造影诊断明确的269例输卵管阻塞或通而不畅的患者进行改良间隔加压法子宫输卵管治疗性造影。结果:114例输卵管完全阻塞的有87例完全畅通,155例输卵管通而不畅的有121例完全通畅,27例输卵管仍完全阻塞,34例输卵管通而不畅。结论:常规子宫输卵管造影,对输卵管阻塞再通性治疗作用不明确;改良间隔加压法子宫输卵管治疗性造影,对输卵管阻塞性不孕有明显的再通治疗作用。

    作者:郭俊;涂序嫣;刘如天;钟新侃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2008-2013年1182例异位妊娠情况统计分析

    目的:探讨我院近年来异位妊娠患者整体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所有异位妊娠患者共1182例的临床资料,总结和统计分析异位妊娠发生率变化趋势、病因、临床症状及体征、诊治情况及生育结局等。结果:前3年患病率和平均年龄显著高于后3年;输卵管炎症是主要病因,占64.6%(763/1182),其次为不良妊娠、宫内放置节育器及有盆腹腔手术史;患者停经、腹痛和阴道出血症状明显,部分患者腹部压痛;B 超提示者1124例(95.1%),附件包块或增粗者1024例(86.6%),血尿 HCG 升高者1024例(86.6%),后穹隆穿刺阳性者1063例(89.9%);药物治疗者显著高于手术治疗者;药物治疗后持续异位妊娠率为14.9%(115/772),高于手术8.29%(34/41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0.05)。结论:异位妊娠患者发病率逐年升高且趋于年轻化,应通过临床症状和辅助检查明确诊断,及时治疗,以提高生育结局。

    作者:曾志红;唐群英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自噬基因 Beclin1与肿瘤的研究进展

    Beclin1基因也称 BECN1基因,是酵母 ATG6的同系物,Beclin1基因是细胞执行自体吞噬的必需基因,且和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Beclin1通过对细胞自噬的调节,在肿瘤的病理生理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本文对Beclin1与肿瘤的关系,特别是 Beclin1与妇科肿瘤的相关研究进行总结、综述。

    作者:陈圆圆;刘宗亮;颜峰平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按摩腹部干预用于回肠造口护理的效果观察

    我科对48例回肠造口患者进行回肠造口护理前按摩腹部干预,取得了显著效果,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我科2007年1月 O 2013年12月收治肠道疾病患48例者,男30例,女18例,年龄21 O 83岁,平均56岁。其中Dixon术行预防性回肠造口术7例,家族性结肠息肉病并结肠癌行回肠造口术10例,绞窄性肠梗阻并脓毒血症行回肠造口术3例,右半结肠多段癌行回肠造口术18例,多发性溃疡性结肠炎行回肠造口术3例,右半结肠淋巴瘤和间质瘤各为2例行回肠造口术,全结肠多发性息肉3例。48例患者中有47例造口位于右下腹,直径2 O 3 cm,突出周围皮肤3 O 4 cm;有1例造口位于左下腹。术后均用康乐保生产的一件式造口袋。

    作者:王春晓;叶新英;吴莲香;邓作梅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集束干预在预防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足下垂的应用

    目的:探讨集束干预措施在预防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足下垂中的应用效果。方法:48例重型颅脑损伤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采用防足下垂常规的护理,实验组在此基础上采用集束干预措施,比较两组患者足下垂的发生率。结果:对照组患者足下垂发生率33.3%,实验组8.3%,实验组足下垂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0.05)。结论:采用集束干预措施能有效降低足下垂发生率,改善患者生存质量,提高护理质量。

    作者:吴见安;张妙华;李静晶;许梅莲;香映芳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护理服务剧本在基层医院妇科优质护理工作中的应用

    我院是一所县级综合性二级甲等医院,2011年3月科室将剧本式护理服务运用于临床优质护理工作中,取得了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刘静蓉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Bevacizumab 抑制骨溶解的实验研究

    目的:观察局部注射不同浓度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抑制剂 bevacizumab 对磨损颗粒诱导骨溶解的抑制作用。方法:建立磨损颗粒诱导骨溶解的植骨气囊动物模型,分别在 bevacizumab 低剂量组(C 组)和 bevacizumab 高剂量组(D 组)小鼠气囊内隔天注入0.2 mL 25μg·mL -1和250μg·mL -1 Bevacizumab 溶液,空白对照组(A 组)和阳性对照组(B 组)则以等量生理盐水取代,2周后观察囊壁炎症反应及骨溶解情况。结果:阳性对照组囊壁红肿及血管增生明显重于空白对照组,不同剂量 bevacizumab 组(C、D 组)囊壁红肿及血管增生轻于阳性对照组。HE 染色显示不同剂量 bevacizumab 组囊壁厚度、细胞密度均明显低于阳性对照组(<0.05),并随浓度增加而降低(<0.05),骨片边缘骨破坏也轻于阳性对照组。实时荧光定量 PCR 及 ELISA 显示不同剂量 bevacizumab 组炎性因子表达明显低于阳性对照组(<0.05)。结论:局部注射 Bevacizumab 可抑制磨损颗粒诱导的炎症反应及骨溶解。

    作者:赖笑雨;钟艳春;高辉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胫后动脉在早产儿血气分析采集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早产儿经胫后动脉采集血气分析标本的应用效果。方法:292例需检测血气分析的早产儿经胫后动脉采集动脉血标本。结果:292例早产儿经胫后动脉采血一次成功255例,成功率为87.32%,除5例因按压时间不够发生瘀斑外,无其他并发症的发生。结论:早产儿经胫后动脉采血定位简单准确,穿刺成功率高,压迫止血效果好,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何淑英;李文艳;丁明娥 刊期: 2014年第03期

赣南医学院学报杂志

赣南医学院学报杂志

主管:赣南医学院

主办:赣南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