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超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非布司他片的溶出度

陆晶

关键词:非布司他片, 溶出度, 超高效液相色谱法
摘要:目的:建立超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非布司他片溶出度的方法。方法:采用桨法,pH6.8的磷酸盐缓冲液为溶出介质,转速为每分钟50转,30 min取样,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非布司他的溶出量。结果:在5.05~80.80μg·mL-1浓度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9),平均回收率为100.24%。3批样品在30min时的溶出度均超过标示量的80%。f2因子测定结果表明3批制剂与1批市售制剂的溶出过程相似。结论:本方法简便、快速、准确,适合测定非布司他片的溶出度。
黑龙江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药物所致胃肠道反应的研究与分析

    胃肠道反应是一组胃肠道综合征的总称,是以胃肠道运动功能紊乱为主,而在病理解剖方面无器质性病变基础,因此也不包括其他系统疾病引起的胃肠道系统的疾病,临床表现主要在胃肠道进食和排泄等方面的异常,也常伴有失眠、焦虑、注意力涣散、健忘、神经过敏、头痛等功能性症状。胃肠道反应在临床上相当常见,目前国内尚缺乏有关发病率的精确统计,本文旨在讨论我院临床中常见药物所致的胃肠道反应及预后分析。

    作者:纪建红;王春雁;彭静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超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非布司他片的溶出度

    目的:建立超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非布司他片溶出度的方法。方法:采用桨法,pH6.8的磷酸盐缓冲液为溶出介质,转速为每分钟50转,30 min取样,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非布司他的溶出量。结果:在5.05~80.80μg·mL-1浓度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9),平均回收率为100.24%。3批样品在30min时的溶出度均超过标示量的80%。f2因子测定结果表明3批制剂与1批市售制剂的溶出过程相似。结论:本方法简便、快速、准确,适合测定非布司他片的溶出度。

    作者:陆晶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腹腔镜下卵巢畸胎瘤剔除术不同止血方式对卵巢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究腹腔镜下卵巢畸胎瘤剔除术中不同止血法对卵巢功能的近期影响。方法:随机将我院2011年7月—2013年6月收治的58例卵巢畸胎瘤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n=29)。术中观察组采用缝合止血,对照组为电凝止血。观察两组患者术后1年内卵巢早衰发生情况,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血清雌二酮(E2)、孕酮(P)、卵泡刺激素(FSH)及黄体生成素(LH)的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1年早衰发生率(3.6%)、术后6个月E2(256±38)、FSH(17.9±2.4)U/L,均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P、LH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腹腔镜卵巢畸胎瘤剔除术中缝合止血对卵巢功能影响更小,更利于卵巢手术。

    作者:凌莉莉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温针灸治疗肩周炎的临床方法及效果分析

    目的:探究温针灸治疗肩周炎的临床方法及效果分析。方法:选择本院收治的97例肩周炎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52例和对照组45例。观察组采用针刺与艾灸相结合的方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针刺治疗。结果:温针灸组愈显率为92.31%,对照组愈显率为77.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温针灸对于治疗肩周炎的临床效果良好,值得临床使用和推广。

    作者:张荣丰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便通胶囊中枳实鉴别方法的改进

    目的:枳实鉴别方法的改进。方法:利用薄层色谱法,以辛弗林为鉴别枳实的指标。结果与结论:本方法更为科学,专属性更强,可作为便通胶囊中枳实鉴别方法。

    作者:王健;杨颃;韦小娜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胃癌根治术围手术期的护理体会

    目的:探讨胃癌根治术围手术期的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65例胃癌根治术病人的临床资料,总结围术期护理经验。结果:手术在气管插管静脉复合吸入全麻下进行,原则为整块切除包括癌肿和可能受浸润胃壁在内的胃的全部或大部,及大小网膜和局部淋巴结,并重建消化道。经过手术前心理护理、手术前准备、手术前评估、手术中与麻醉医师和外科医师的配合、手术后抗感染、各种引流管的护理、营养支持、疼痛的护理、并发症的防治、健康教育与出院指导等一系列护理措施,手术取得成功,患者康复出院。结论:胃癌根治术围手术期的护理对保证手术成功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王建清;金菊妹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的护理干预探讨

    目的:探讨心脏骤停患者急救中,实施心肺复苏护理干预的方法及效果。方法:从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0月急诊科接诊的心脏骤停患者中选取54例,对其复苏方法及护理情况进行回顾分析,观察复苏成功率及存活率。结果:37例复苏成功,成功率为68.52%;9例在存活12-34h后死亡;立刻复苏的成功率达到了95.00%,存活率为85.00%。结论:有效的急救和护理干预可提高心脏骤停患者的心肺复苏成功率,但需要把握复苏的佳时间,才能够在保证成功率的同时,提高存活率。

    作者:麦少玲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缺血修饰白蛋白联合检测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早期诊断和危险分层中的临床价值

    目的:探讨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缺血修饰白蛋白(IMA)联合检测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早期诊断和危险分层中的临床价值。方法:97例ACS患者根据疾病类型分为UA组(n=52例)和AMI组(n=45例),按院内死亡风险分为低危组(n=21例)、中危组(n=39例)和高危组(n=37例),同期选择50例门诊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比较各组 H-FABP、IMA、cTnI、CK-MB 阳性率及血清H-FABP、IMA表达水平。结果:UA组和AMI组H-FABP、IMA诊断阳性率均明显高于cTnI、CK-MB(P<0.05),且AMI组H-FABP诊断阳性率均明显高于UA组(P<0.05),而UA组和AMI组IMA诊断阳性率比较无显著差异性(P>0.05);ACS患者血清H-FABP、IMA表达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且随着危险程度加重,血清H-FABP、IMA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结论:H-FABP、IMA联合检测在ACS早期诊断和危险分层中均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作者:谢丽燕;彭丽娴;江先辉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混合痔疮术后应用自制排气管的临床效果

    目的:观察自制排气管在痔疮术后改善术后并发症疼痛、腹胀、尿潴留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混合痔疮患者60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300例(常规手术后自制排气管外包裹凡士林油纱布填塞肛门)和对照组300例(常规手术后凡士林纱布填塞)。观察并比较两组在术后疼痛、水肿、腹胀、尿潴留三方面的情况。结果:研究组和对照组相比,研究组在减少术后并发症包括疼痛(P<0.05)、水肿(P<0.05)、腹胀(P<0.01)、尿潴留(P<0.05)四方面都有显著疗效。结论:自制排气管在痔疮手术后使用有一定的临床价值,值得进一步推广。

    作者:黄素美;叶群双;肖丽华;李林芬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专题参与式互动教学法”在中医药院校《医药数理统计》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本文提出了根据《医药数理统计》教学大纲的知识点要求选择合适的章节、知识点,确定教学专题,在教学中实施“专题参与式互动教学法”,总结了《医药数理统计》教学应用“专题参与式互动教学法”的教学实施过程。通过“专题参与式互动”教学模式的建立,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作者:陈婷婷;陈林林;王贺;王冬梅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不同类型耳机对人听力的影响

    为探究头戴式、入耳式和平头式三种不同类型耳机对人听力的影响,对100例(200耳)正常青年人分别进行听阈测试(0.125~8.0kHz,对照组),随后对其使用三种耳机分别进行相同的白噪声干扰并测试听阈(测试组),并对其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就频率而言,4000Hz频率听阈受影响明显(P<0.01);就耳机类型而言,使用入耳式耳机后的听阈值高于对照组多(P<0.01),其次是头戴式耳机和平头式耳机。

    作者:钟蕊霜;张骜桀;时沛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人性化护理在产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目的:探讨产科护理中应用人性化护理的干预效果。方法:将我院妇产科收治的产妇75例按抽签法随机分为观察组(44例)和对照组(31例),对照组给予产科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人性化护理,对比观察两组疼痛良好率和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疼痛良好率为97.73%,对照组疼痛良好率为64.52%,两组疼痛良好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5.45%,对照组护理满意度为80.65%;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性化护理可以减轻产妇分娩过程中的疼痛,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在产科护理中大力推广使用。

    作者:付运丽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高龄患者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体会

    目的:总结70岁及以上高龄冠心病患者在非体外循环下行冠状动脉搭桥术(OPCABG)的临床经过和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8年10月至2014年10月期间收治的103例70岁及以上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老年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术前一般情况、冠状动脉病变、合并疾病、治疗情况、术中手术方式、术后恢复情况以及并发症和病死率。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死亡1例(病死率1%),随访5年死亡4例,出现严重心律失常、心房颤动、低心排综合征、脑梗死等并发症49例,经积极对症治疗均恢复良好,未出现脑血管意外,呼吸功能衰竭及肾衰竭等并发症。结论:采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高龄冠心病患者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少,死亡率低,预后好,疗效令人满意,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作者:韩冬;王伟林;严文俊;马韵生;闫敏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糖尿病患者的日常护理

    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是一种复杂的慢性疾病,当胰腺产生不了足够的胰岛素或者人体无法有效地利用所产生的胰岛素时,就会出现糖尿病。糖尿病是一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高血糖则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或其生物作用受损,或两者兼有引起。糖尿病时长期存在的高血糖,导致各种组织,特别是眼、肾、心脏、血管、神经的慢性损害、功能障碍。

    作者:贾晓玲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血清P-选择素、PF4与子痫前期的关系研究

    目的:探讨血小板活化指标P-选择素(P-S)和血小板第4因子(PF4)在子痫前期临床诊断中的意义。方法:选取45例子痫孕妇和15例无子痫孕妇作为对照,采用ELISA方法检测P-选择素水平及PF4,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重度子痫前期组P-选择素水平、PF4水平高于轻度子痫前期组及正常妊娠组,差异均有显著性( P<0.05);轻度子痫前期组P-选择素水平高于正常妊娠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轻度子痫前期组PF4水平与正常妊娠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0.05)。结论:子痫前期组血清P-选择素、PF4水平升高,提示子痫前期血小板活性增强,且与病情的严重程度成正相关。

    作者:郭灿红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我院109例住院患者使用舒血宁注射液安全性评价

    目的:评价我院住院患者使用舒血宁注射液的合理性和安全性。方法:跟踪调查我院109例使用舒血宁注射液的住院患者的使用情况,填写调查表。调查表项目包括患者病例号、姓名、科室、姓名、年龄、性别、诊断、个人药品不良反应史、舒血宁注射剂的给药途径、选择溶媒、单次剂量、给药频次、疗程、是否发生不良反应、不良反应症状及程度、所采取的措施及结果、是否联合用药。经过数据统计分析。结果:患者(男73名,女36名)平均年龄(60.8±12.8)岁,使用舒血宁注射液的平均剂量为20 ml。疗程平均为(12.53.±3.2)d,每天静脉滴注给药1次。患者出现怀疑与舒血宁注射液有关的不良反应有7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42%。结论:我院的舒血宁注射液使用比较合理,按照说明书推荐的方法使用较为安全。

    作者:马佳慧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癌痛患者硬膜外自控镇痛的调查与分析

    目的:调查与分析癌痛患者硬膜外自控镇痛治疗的优缺点,做好护理工作。方法:抽取医院2012~2014年100例相关病例进行问卷式调查。结果:癌痛患者进行硬膜外自控镇痛治疗,控制疼痛起效快,镇痛效力强,操作简单,癌痛均得到良好地控制,提到了护理质量。

    作者:庄丽;张冠婕;范晓琳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对比微柱凝胶技术与传统试管法检测新生儿溶血病的效果

    目的:探讨微柱凝胶技术与传统试管法在新生儿溶血病(HDN)中的检测效果。方法:选取来自本市各医院的新生儿溶血病患者及其母亲血液标本各一份,总共600份,检测新生儿与母亲血型是否相同,将ABO-HDN患者血液标本均分为两份,标记为传统检测组及凝胶技术组,每组各包含新生儿血液标本共295份,然后对传统检测组新生儿血液标本进行传统试管法检测;凝胶技术组则进行微柱凝胶技术法检测。分析比较两组检测效果。结果:血型检测结果为300例患儿中ABO-HDN295例(98.33%), RH-HDN4例(1.33%),其他新生儿溶血病患者1例(0.33%);传统检测组295例标本中有197例(66.78%)被诊断为新生儿溶血病,低于凝胶技术组221例(74.92%);传统检测组中改良Coombs试验阳性44例(14.92%)低于凝胶技术组68例(23.0%);游离抗体试验阳性50例(16.95%)低于凝胶技术组110例(37.29%),抗体释放试验阳性197例(66.78%)低于凝胶技术组221例(74.92%),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柱凝胶技术在新生儿溶血病(HDN)中的检测效果较传统试管法显著。

    作者:刘蕾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安徽省206例静脉留置针不良事件分析

    目的:对上市的静脉留置针安全性进行综合评价,探讨静脉留置针引发的不良事件表现、类型、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影响因素,为加强医疗器械不良反应监测提供建议。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研究方法,对安徽省药械不良反应(ADR)监测中心收集的2014年收集到的206例静脉留置针引发的不良事件报告及其质量进行综合分析,探究其发生的普遍规律和一般特点。结果:在206份不良事件报告中,护士为主要上报人员,占88.8%;其次是医师;性别上没有差异;在年龄上中青年所占比重较大,占51.0%,其次是老年人;不良事件发生时间多出现24小时之内和三天以上;不良事件主要临床表现是皮下红肿和增加疼痛,分别占36.7%和27.2%;初步原因分析是产品质量问题和穿刺技能。结论:加强日常监管,提高产品质量,提升医护技能,严密观察静脉留置针使用情况,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以确保静脉留置针的有效应用。

    作者:梁健健;良东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子宫内膜癌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与护理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LEDVT)形成的有效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7月~2014年4月妇产科收治的子宫内膜癌术后30例患者的预防性护理措施,有效预防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结果:30例子宫内膜癌术后患者经过预见性护理后29例出院,1例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为3.33%。结论:对子宫内膜癌术后患者进行预见性护理措施,有效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孙燕 刊期: 2015年第02期

黑龙江医药杂志

黑龙江医药杂志

主管:黑龙江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主办:黑龙江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干部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