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清;金菊妹
孕妇孕期用药应引起非常重视,因为孕妇一旦用药后,影响的就不仅仅是孕妇自身一个人,而是会通过母体的分泌影响到胚胎的发育和成长。本文将就孕妇孕期用药安全问题作分析阐述,提出建议。
作者:徐国忠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气管内全麻复合椎管内麻醉和气管内全麻在腹腔镜胆总管探查切开取石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4月-2014年5月在我院行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术的胆总管结石患者48例为研究对象,采取数字标记法将其分成A、B两组,A组采用气管内全麻复合椎管内麻醉方案,B组采用气管内全麻方案,分析比对两组患者临床麻醉效果。结果:①A组患者血液流变学波动小于B组,术中过程较为平稳,对比具有差异,P<0.05;②A组患者清醒时长、拔管时长明显优于B组,组间对比差异明显,P<0.05;③B组术后疼痛评分为(5.8±0.7)分,高于A组的(2.6±1.1)分,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腹腔镜胆总管探查切开取石术中采用气管内全麻复合椎管内麻醉方案,安全可靠,术中过程较为平稳,对减轻患者痛苦、提升预后质量及外科快速康复具有积极意义,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张庆超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LEDVT)形成的有效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7月~2014年4月妇产科收治的子宫内膜癌术后30例患者的预防性护理措施,有效预防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结果:30例子宫内膜癌术后患者经过预见性护理后29例出院,1例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为3.33%。结论:对子宫内膜癌术后患者进行预见性护理措施,有效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孙燕 刊期: 2015年第02期
PICC置管中经常会发生因为外周血管条件差、套件穿刺针过粗及深静脉迂曲或血管变异而导致穿刺及送管失败,这些特殊原因导致的床边置管失败,称之为难置型PICC。血管超声仪及改良赛丁格技术(MST)使PICC穿刺套针过粗(16G)、肘部血管显示不清或触摸不到导致穿刺困难已经得到有效的解决。如何判断并提高深静脉迂曲或血管变异导致的置管困难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我院PICC专科小组与介入科合作在2010年6月到2013年12月对14例采用传统或MST技术置管失败的难置型PICC患者尝试采用介入法联合PICC技术进行PICC置管,取得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董平;吴香菊;管海丽;张彩英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观察无张力疝修补术与传统疝修补术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的分析我站收治的122例腹股沟疝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患者分为两组进行对比,其中62例采用传统疝修补术治疗,60例采用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观察治疗效果。结果:传统疝修补术术后复发率较高,62例患者有12例复发;手术创伤大,术后伤口持续疼痛者30例,需给予镇痛药维持;并发症多,出现皮下血肿2例,伤口感染2例;卧床休息时间较长,一般需卧床休息3-5天;无张力疝修补术术后复发率较低,60例患者仅1例复发;手术创伤小,术后伤口疼痛者8例,给予镇痛药后缓解;并发症很少出现,术后给予加压包扎,无伤口感染及血肿发生;卧床时间短,一般术后8小时即可下床活动;但手术成本相对较高。结论:无张力性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效果理想,复发率低、手术痛苦小、恢复快、并发症少,值得推广。
作者:曹军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讨论妇科千金胶囊与抗生素联用治疗慢性附件炎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计生站2012年2月至2014年1月期间收治的74例慢性附件炎病人的临床资料。采用数字单双号的模式将两组病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每组各37例。针对对照组病人采用抗生素进行治疗,治疗组则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之上增加妇科千金胶囊进行治疗。对比两组病人的临床疗效及病情复发情况。结果:通过治疗与回访后得知,治疗组病人的治疗总有效率与病情复发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病人。结论:针对慢性附件炎病人,采用妇科千金胶囊联合抗生素进行治疗具有临床疗效显著、病情复发几率低的优势,能够有效缓解病人的疼痛,对改善病人的生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者:张继娟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不同炮制方法对巴戟天糖类成分所带来的影响。方法:通过运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对巴戟天生品与不同炮制品中水溶性糖与醇溶性糖进行测定。结果:巴戟天不同炮制品与生品中含有的糖类成分含量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不同的炮制方法对巴戟天中的糖类成分所带来的影响有所差异。
作者:陈小华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比较研究DSA与双源CT冠状动脉CTA诊断心肌桥的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3月至2014年11月来我院进行心脏病CTA扫描的患者99例,所有患者均在24动态心电图检查中表现出了发作性的或明显的T波倒置的现象,心电图疑似心肌桥。患者首先使用DSA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未发现明显心肌桥(挤牛奶征),使用双源CT进行冠状动脉CTA补充扫描。结果:DSA仅找到3例心肌桥,双源CT确诊了另外96例。结论:双源CT在心肌桥诊断方面的优势明显优于DSA。
作者:刘军华;徐振锋;潘志明;潘文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分析探究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血清C反应蛋白(CRP)、皮质醇(COR)水平的变化在颅脑创伤患者早期伤情判断中的临床意义及应用价值。方法:按GCS评分标准对86例颅脑创伤患者进行伤情评估,得分3—8分者为重-特重度伤情患者,得分9—15分者为轻一中度伤情患者,将患者分为两组,其中重—特重型组50例,轻一中型组36例,选取25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观察三组在24h内ACTH、CRP及COR的浓度水平,分析ACTH、CRP、COR水平与颅脑创伤患者早期伤情严重程度的关系。结果:所有患者的ACTH、CRP和COR浓度水平高于对照组, P<0.05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重一特重度组患者ACTH、CRP和COR浓度水平显著高于轻—中度组,P<0.05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ACTH、CRP和COR水平是颅脑创伤的敏感指标,浓度越高伤情越重,三项指标能够对颅脑创伤患者的早期病情程度进行准确及有效的判断,具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推广。
作者:陈汀劳;赵鹏洲;冯日祥;杨杰章;欧阳兆忠 刊期: 2015年第02期
近年来随着农业生产的产业化,农药已经被大量的使用在农业生产中,但由于有些农药的监管能力不足或使用不当,使得农药残留问题十分严重。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就是提高和完善农药残留量的分析检测技术。在这个分析检测过程中,样品的前处理技术也是尤为的关键。文章综述了一些常用的样品前处理技术以及它们的新研究进展,其中包括对固相微萃取、微波辅助萃取以及免疫亲和色谱技术等进行了逐一的介绍。文中不仅综述了农药残留分析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也针对各类问题,提出了农药残留分析技术的挑战以及更高的要求。
作者:关美琳;郎朗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阿德福韦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选择2013年5月~2014年7月期间我院收治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48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4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双环醇片100 mg/d,熊去氧胆酸胶囊250 mg/d,均1天1次,连用6个月;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阿德福韦酯10 mg/d,1天1次,连用6个月。疗程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肝功能指标改善情况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疗程结束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1.8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5.51%,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796,P<0.05)。观察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血清白蛋白(ALB)、血清总胆红素(TBiL)恢复状况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疗程结束后两组均未出现肝、肾功能恶化及其他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德福韦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显著,肝功能状况恢复良好,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邵德华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在急诊内科工作过程中采用应急治疗方法处理老年心力衰竭患者治疗工作,分析其应用所取得的效果。方法:选择2010年3月至2014年3月本院88例老年心衰患者,对其开展分组处理,其中44例归入对照组,通过常规模式开展治疗,其余44例纳入试验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另外选择美托洛尔以及厄贝沙坦氢氯噻嗪实施联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试验组取得的总体治疗有效率为93.2%,明显优于对照组的65.9%,两组治疗效果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44例患者无一例患者出现临床并发症或后遗症,无死亡病例,对照组44例患者中治疗无效终死亡的有2例,另外还有2例患者由于过量使用利尿剂引发严重后遗症;试验组治疗后NYHA、LVEE、BNP等临床治疗优于对照组,但是各项指标水平比较不存在明显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高龄心力衰竭患者,在急诊内科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另外采用美托洛尔以及厄贝沙坦氢氯噻嗪进行联合治疗,能够大大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张林峰;郑小玲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三级康复训练在改善脑卒中患者运动和认知功能障碍的作用,为临床促进脑卒中患者功能恢复提供科学指导。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1月-2013年11月脑卒中患者100例,所有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组均为50例。对照组给予一般性常规治疗及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规范的三级康复训练进行干预。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运动功能、认知功能水平。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认知功能、运动功能各因子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认知功能与运动功能均显著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认知功能、认知功能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三级康复训练对改善脑卒中患者运动、认知功能障碍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值得临床上运用。
作者:唐瑶;梁健瑜;袁萍 刊期: 2015年第02期
木脂素类化合物是药用植物中一类比较重要的活性成分,具有多样的结构和广泛的生物活性,应用前景广阔。本文对近年来国内外有关木脂素类化合物的代谢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促进木脂素类化合物的进一步研究与开发。
作者:赵楠;徐世一;阎雪莹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前中药材的种植和农药的使用是密切相关的,而且大部分农药是很难降解的,由此带来的中药材的农药残留和对环境的污染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建立高效快速的农药残留检测方法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本文综述了目前中药材中农药残留的现状,中药材中农药残留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详细介绍了色谱法,联用技术,以及免疫分析法在农药残留分析中的应用领域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作者:张翀;郎朗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胃癌根治术围手术期的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65例胃癌根治术病人的临床资料,总结围术期护理经验。结果:手术在气管插管静脉复合吸入全麻下进行,原则为整块切除包括癌肿和可能受浸润胃壁在内的胃的全部或大部,及大小网膜和局部淋巴结,并重建消化道。经过手术前心理护理、手术前准备、手术前评估、手术中与麻醉医师和外科医师的配合、手术后抗感染、各种引流管的护理、营养支持、疼痛的护理、并发症的防治、健康教育与出院指导等一系列护理措施,手术取得成功,患者康复出院。结论:胃癌根治术围手术期的护理对保证手术成功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王建清;金菊妹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观察激光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532nm激光对49例(74眼)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的患者采用 VISU-LAS532nm眼底激光治疗仪进行视网膜激光光激术,术前经国际标准视力表检查视力、裂隙灯显微镜、直接或间接眼底镜检查眼底、非接触式眼压计测量眼压、眼底血管荧光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视野、血压、糖化血红蛋白等检查,术后3~6个月再次行眼底血管荧光造影,对无灌注区或新生血管未消退者追加光凝。随诊6个月~1年。结果:49例(74眼)中,视力提高58眼(78.4%),视力无变化14眼(18.9%),视力下降2眼(2.7%)。期间2眼病情不同程度有所发展,均与血糖控制不稳定有关。视网膜病变改善有效率79.7%,新生血管大部分萎缩,视网膜水肿消退,未见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激光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安全有效。
作者:王海菊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对比微创经皮与传统开放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方法:选择2011年4月—2013年11月于我院收治并行手术治疗的单纯胸腰椎骨折患者62例,随机分为微创组与开放组(n=31)。开放组患者采用传统的开放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微创组则采用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术。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分别于术前及术后对两组患者Cobb’s角、椎体前缘高度百分比进行统计以及比较。结果:微创组手术时间(57.3±9.5)min、术中出血量(53.1±11.4)ml、术后引流量(6.8±4.7)ml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组手术后Cobb’s角(4.8±3.4)°、椎体前缘高度(89.7±2.8)%,开放组手术后Cobb’s角(4.9±3.7)°、椎体前缘高度(90.1±3.2)%,均优于手术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Cobb’s角、椎体前缘高度对比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相比与传统开放椎弓根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具有操作简便、创伤小、出血少、预后恢复快等优势,更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赵鹏飞;周英杰;郑怀亮;赵刚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评价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中重度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86例中重度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3例。治疗组给予注射用还原型谷胱甘肽冻干粉针剂治疗,对照组给予甘草酸二铵注射液治疗。两组均治疗30天后观察评价疗效。结果:治疗组在显效率、总体疗效及降低血脂及肝功能血清转氨酶等方面均优于对照药物,两组疗效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观察中治疗组未有不良反应发生。结论: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中重度非酒精性脂肪肝安全有效,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彭世秀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研究复方苦参注射液配合同步放化疗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姑息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合适患者分组,所有患者均接受同步放化疗,在后续治疗中研究组给予患者复方苦参注射液,对照组给予患者常规的对症治疗。治疗期间关注患者的肿瘤病灶的变化,癌痛以及咯血等症状的发生,并关注治疗带来不良反应予以解决。结果:治疗结束后,研究组较对照组在肿瘤病灶的变化方面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不具统计学意义;在止痛、咯血两方面研究组较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在同步放化疗期间所有患者的Karnofsky评分均显著下降,在后续治疗中研究组在Karnofsky评分恢复方面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复方苦参注射液在配合同步放化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时在止痛、咯血以及提高Karnofsky评分等方面具有显著效果,值得在姑息治疗中推广应用。
作者:周坤;吴小进;董海北;华阳 刊期: 2015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