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DSA与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诊断心肌桥的效果观察

刘军华;徐振锋;潘志明;潘文

关键词:DSA, 双源CT, 心肌桥, CTA
摘要:目的:比较研究DSA与双源CT冠状动脉CTA诊断心肌桥的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3月至2014年11月来我院进行心脏病CTA扫描的患者99例,所有患者均在24动态心电图检查中表现出了发作性的或明显的T波倒置的现象,心电图疑似心肌桥。患者首先使用DSA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未发现明显心肌桥(挤牛奶征),使用双源CT进行冠状动脉CTA补充扫描。结果:DSA仅找到3例心肌桥,双源CT确诊了另外96例。结论:双源CT在心肌桥诊断方面的优势明显优于DSA。
黑龙江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超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非布司他片的溶出度

    目的:建立超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非布司他片溶出度的方法。方法:采用桨法,pH6.8的磷酸盐缓冲液为溶出介质,转速为每分钟50转,30 min取样,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非布司他的溶出量。结果:在5.05~80.80μg·mL-1浓度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9),平均回收率为100.24%。3批样品在30min时的溶出度均超过标示量的80%。f2因子测定结果表明3批制剂与1批市售制剂的溶出过程相似。结论:本方法简便、快速、准确,适合测定非布司他片的溶出度。

    作者:陆晶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缩宫素与米索前列醇预防剖宫产术后出血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缩宫素与米索前列醇在剖宫产术后出血中的防治效果。方法:从本院收治的剖宫产患者中选取90例,将其随机分为三组,各30例。A组为米索前列醇组;B组为米索前列醇+缩宫素组;C组为缩宫素组。对比三组术中与术后2h、24h出血量。结果:对比术中与术后2h、24h出血量,A组与B组并无明显差异(P>0.05),不存在统计学意义;但上述两组和C组相比,术中及术后2h、24h出血量均明显少于C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行剖宫术后应及时运用缩宫素与米索前列醇治疗,可有效预防产后出血。

    作者:杨周娈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浅谈孕妇孕期用药安全问题

    孕妇孕期用药应引起非常重视,因为孕妇一旦用药后,影响的就不仅仅是孕妇自身一个人,而是会通过母体的分泌影响到胚胎的发育和成长。本文将就孕妇孕期用药安全问题作分析阐述,提出建议。

    作者:徐国忠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苦参总黄酮HPLC指纹图谱研究

    目的:建立苦参提取物黄酮类成分的HPLC指纹图谱,为苦参的质量控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色谱柱为DIKMA C18柱(250mm×4.6mm,粒度5μm);流动相为甲醇-水(梯度洗脱);流速1ml·min-1;柱温30℃;检测波长280nm;进样量20μl。利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04A版)对不同批次苦参总黄酮的HPLC图谱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建立了苦参提取物黄酮类成分的HPLC指纹图谱,以苦参酮为参照峰,对10批苦参总黄酮成分进行指纹图谱分析,标定了13个共有峰,10批提取物的相似度均>0.9。结论:本研究所建立的分析方法具有良好的精密度和重现性,可为苦参提取物的品质评价和质量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作者:刘明玉;单柏松;张凤娇;杨志欣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三级康复训练在改善脑卒中患者运动和认知功能障碍的应用

    目的:探讨三级康复训练在改善脑卒中患者运动和认知功能障碍的作用,为临床促进脑卒中患者功能恢复提供科学指导。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1月-2013年11月脑卒中患者100例,所有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组均为50例。对照组给予一般性常规治疗及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规范的三级康复训练进行干预。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运动功能、认知功能水平。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认知功能、运动功能各因子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认知功能与运动功能均显著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认知功能、认知功能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三级康复训练对改善脑卒中患者运动、认知功能障碍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值得临床上运用。

    作者:唐瑶;梁健瑜;袁萍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我院109例住院患者使用舒血宁注射液安全性评价

    目的:评价我院住院患者使用舒血宁注射液的合理性和安全性。方法:跟踪调查我院109例使用舒血宁注射液的住院患者的使用情况,填写调查表。调查表项目包括患者病例号、姓名、科室、姓名、年龄、性别、诊断、个人药品不良反应史、舒血宁注射剂的给药途径、选择溶媒、单次剂量、给药频次、疗程、是否发生不良反应、不良反应症状及程度、所采取的措施及结果、是否联合用药。经过数据统计分析。结果:患者(男73名,女36名)平均年龄(60.8±12.8)岁,使用舒血宁注射液的平均剂量为20 ml。疗程平均为(12.53.±3.2)d,每天静脉滴注给药1次。患者出现怀疑与舒血宁注射液有关的不良反应有7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42%。结论:我院的舒血宁注射液使用比较合理,按照说明书推荐的方法使用较为安全。

    作者:马佳慧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氨溴特罗口服液的临床效果及展望

    1基本信息氨溴特罗口服液是于治疗急、慢性呼吸道疾病(如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等)引起的咳嗽、痰液粘稠、排痰困难、喘息等。其用法用量为1.小儿(12岁以下):口服,一次2.5-15ml,一日2次。2.12岁以上儿童及成人:口服,一次20ml,一日2次;症状明好转后可减至一次10ml,一日2-3次;对严重呼吸困难患者,初2-3天,口服一次20ml,一日3次。

    作者:胡彦龙;刘力群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对比微柱凝胶技术与传统试管法检测新生儿溶血病的效果

    目的:探讨微柱凝胶技术与传统试管法在新生儿溶血病(HDN)中的检测效果。方法:选取来自本市各医院的新生儿溶血病患者及其母亲血液标本各一份,总共600份,检测新生儿与母亲血型是否相同,将ABO-HDN患者血液标本均分为两份,标记为传统检测组及凝胶技术组,每组各包含新生儿血液标本共295份,然后对传统检测组新生儿血液标本进行传统试管法检测;凝胶技术组则进行微柱凝胶技术法检测。分析比较两组检测效果。结果:血型检测结果为300例患儿中ABO-HDN295例(98.33%), RH-HDN4例(1.33%),其他新生儿溶血病患者1例(0.33%);传统检测组295例标本中有197例(66.78%)被诊断为新生儿溶血病,低于凝胶技术组221例(74.92%);传统检测组中改良Coombs试验阳性44例(14.92%)低于凝胶技术组68例(23.0%);游离抗体试验阳性50例(16.95%)低于凝胶技术组110例(37.29%),抗体释放试验阳性197例(66.78%)低于凝胶技术组221例(74.92%),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柱凝胶技术在新生儿溶血病(HDN)中的检测效果较传统试管法显著。

    作者:刘蕾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综合护理干预对鼻内镜下治疗鼻窦炎鼻息肉患者的效果评价

    目的:观察综合护理干预对鼻内镜下治疗鼻窦炎、鼻息肉患者的临床应用价值,以提高护理质量。方法:从本院2012年3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鼻窦炎、鼻息肉患者中选取72例,均行鼻内镜手术。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6例,其中,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实验组给予综合护理干预,对比术后治疗效果。结果:对比治疗总有效率与护理满意度,实验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对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实验组(13.89%)远远低于对照组(30.56)(P<0.05)。结论:对行鼻内镜治疗的鼻窦炎、鼻息肉患者应给予综合护理干预,不仅能提高手术成功率,还能明显减少术后并发症风险,帮助患者尽快康复。

    作者:江玲艳;郑颖锋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苘麻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苘麻(Abutilon theophrasti Medic.)是属于锦葵科植物,全球有150多种,其根、茎、叶等部分药用提取物可用于治疗淋病、风湿、泄泻等疾病。苘麻属植物多含有机酸类、黄酮类、皂苷类、萜类等化合物。本文综述了近年在苘麻的化学成分方面的研究进展。

    作者:施昆明;李春英;李朝;何新;卢志成;赵春建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子宫颈4672例液基细胞学检查结果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宫颈液基细胞学(TCT)在宫颈病变筛查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4672例妇女进行TCT检查,细胞学检查阳性患者进行阴道镜下病理组织学检查,以病理组织学诊断为金标准,对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4672例TCT检查结果有182例细胞学阳性,检出率3.9%。其中ASC-US有113例;ASC-H有7例;LSIL有43例;HSIL14例;SCC5例。TCT阳性患者经组织学诊断为CIN I级及以上113例,宫颈液基细胞学检查结果与组织病理结果符合率为62.09%;其中LSIL与CINⅠ级符合率(36/43)83.7%,HSIL与CINⅡ/Ⅲ级符合率(11/14)78.6%,SCC符合率(4/5)80%。结论:宫颈液基细胞学检查方便、快捷、准确,值得在宫颈病变筛查中推广应用,结合阴道镜下病理组织学检查可以明显提高宫颈病变筛查的准确率。

    作者:孙霞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CT三维容积重建技术在肋骨骨折诊断中的价值分析

    目的:临床实践分析肋骨骨折诊断中多层螺旋CT三维容积重建技术的应用效果及推广价值。方法:本文研究中随机性选择天津市胸科医院2013年2月至2014年6月间收治的78例肋骨骨折病例,对照分析X线片与双源CT三维容积重建技术影像资料的诊断准确度。结果:经X线片诊断结果显示肋骨骨折者42例,可疑骨折10例,骨折总数126处;CT 3D VR诊断结果显示肋骨骨折者59例,可疑骨折者3例,骨折总数187处,CT 3D VR图像显示骨折例数、骨折总数均明显多于X线片结果(P<0.05)。结论:CT 3D VR图像在肋骨骨折诊断中的特异性、敏感性明显优于X线片,可准确定位骨折位置并直观显示骨折部位基本信息,为临床治疗提供图像信息支持。

    作者:杨雅朋;张洪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便通胶囊中枳实鉴别方法的改进

    目的:枳实鉴别方法的改进。方法:利用薄层色谱法,以辛弗林为鉴别枳实的指标。结果与结论:本方法更为科学,专属性更强,可作为便通胶囊中枳实鉴别方法。

    作者:王健;杨颃;韦小娜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关于质子泵抑制剂的研究

    目的:探讨质子泵抑制剂(PPIS)作为抑制胃酸分泌药物的作用机理,药理作用并探讨其不良反应,从而为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使质子泵抑制剂发挥其佳的治疗效果。方法:阐述质子泵抑制剂的作用机理、药理作用、不良反应。结果:质子泵抑制剂是目前先进的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一类药物,通过迅速抑制胃酸的分泌来达到快速治愈溃疡性疾病,但必须注意合理用药,减少不良反应现象的发生。结论:质子泵抑制剂的特殊抑酸作用使其成为了临床不可或缺的重要药品之一。

    作者:王鑫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CT灌注指导下9h内急性脑梗死的尿激酶动脉溶栓治疗研究

    目的:探讨CT灌注指导下9h内急性脑梗死的尿激酶动脉溶栓治疗。方法:选取CT灌注显示发病时间9 h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9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给予CT灌注尿激酶动脉溶栓治疗。对两组神经功能缺失评分、血管再通、颅内出血以及预后情况进行观察。结果:治疗,两组神经功能缺失(NHISS)评分显著降低(P<0.05),观察组NHI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管再通率为57.1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6.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颅内出血发生率为2.04%,低于对照组的4.08%,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预后好”比例为71.4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0.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灌注指导下尿激酶动脉溶栓治疗可有效的对9h内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治疗,可提高血管再通率和改善患者预后。

    作者:王玲玲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二种检测方法联合检测在梅毒诊断中的研究

    目的:在梅毒诊断中寻求准确,快速,方便的检验技术。方法:用梅毒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RUST)与梅毒螺旋体明胶颗粒凝集试验(TPPA)两种方法对梅毒病人的血液标本进行检查,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TRUST和TPPA检测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PPA的阳性率明显高于TRUST,两种方法同时检测可提高梅毒的检出率,且对既往感染和现在感染有明显的差异,对梅毒的诊断与治疗有显著意义。

    作者:梁服泉;黄森权;吕志雁;张杰灵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传统疝修补术与无张力性疝修补术治疗体会

    目的:观察无张力疝修补术与传统疝修补术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的分析我站收治的122例腹股沟疝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患者分为两组进行对比,其中62例采用传统疝修补术治疗,60例采用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观察治疗效果。结果:传统疝修补术术后复发率较高,62例患者有12例复发;手术创伤大,术后伤口持续疼痛者30例,需给予镇痛药维持;并发症多,出现皮下血肿2例,伤口感染2例;卧床休息时间较长,一般需卧床休息3-5天;无张力疝修补术术后复发率较低,60例患者仅1例复发;手术创伤小,术后伤口疼痛者8例,给予镇痛药后缓解;并发症很少出现,术后给予加压包扎,无伤口感染及血肿发生;卧床时间短,一般术后8小时即可下床活动;但手术成本相对较高。结论:无张力性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效果理想,复发率低、手术痛苦小、恢复快、并发症少,值得推广。

    作者:曹军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无缝衔接一体化急救护理模式在严重创伤病人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严重创伤患者急救护理中,无缝衔接一体化急救护理模式的应用价值。方法:分别从我院急救中心无缝衔接一体化急救护理模式实施前后,接收的严重创伤患者中各选取36例,观测两个阶段,急救抢救室停留时间、预后情况。结果:实施前,急救抢救室停留时间为(23.1±17.4)min,24例成功治愈,12例死亡,成功率为66.67%;实施后,急救抢救室停留时间为(16.3±13.6)min,30例成功治愈,6例死亡,成功率为83.33%。结论:在对严重创伤患者进行抢救中,采取无缝衔接一体化急救护理模式可有效缩短抢救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

    作者:李利红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速碧林注射预防下肢静脉血栓的疗效观察与护理

    目的:观察骨科手术后正确使用速碧林预防下肢静脉血栓的疗效,探讨科学的护理措施。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4年6月进行手术治疗的股骨和骨盆骨折患者78例,按随机数字表的方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9例,对照组实施常规的对症治疗,包括针对自身病情的对症疗法,实验组在对症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钙(速碧林)。比较两组患者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实验组注射速碧林前后凝血酶原时间(PT)及观察速碧林的副作用。结果:对照组发生下肢静脉血栓4例,发生率10.26%;实验组发生下肢静脉血栓仅1例,发生率2.56%;两组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注射速碧林前后PT均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除注射部位不同程度的淤斑、硬结、1例患者出现牙龈出血外,未发现颅内出血或消化道出血等严重出血反应,无过敏反应现象的发生。结论:速碧林能有效预防骨科术后常见的下肢静脉血栓,疗效显著,安全性高,值得临床应用。

    作者:李香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糖尿病患者血栓指标检测的临床价值

    目的:研究糖尿病患者的血栓相关指标变化情况,讨论其在糖尿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预测作用。方法:选取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于我院治疗的62例糖尿病患者,测定治疗前和饮食及运动控制联合口服降糖药1个月后的血小板水平、随机血糖水平和血栓相关指标等,并取同期的健康人62例进行对比。比较两组的差异。结果:饮食及运动控制前的TXB2、tPAAg、vWF等血栓指标及血小板水平等明显高于健康人(P<0.05)。饮食及运动联合口服降糖药控制后1个月TXB2、tPAAg、vWF等血栓指标及血小板水平等明显较治疗前有改善。(P<0.05)结论:测定血清中的血小板水平、TXB2、tPAAg、vWF等血栓指标可预测糖尿病的高凝状态的出现并可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刘良田 刊期: 2015年第02期

黑龙江医药杂志

黑龙江医药杂志

主管:黑龙江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主办:黑龙江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干部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