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NT-proBNP指导慢性舒张性心力衰竭治疗的临床价值

吴建国

关键词:NT-proBNP, 舒张性心力衰竭, 病死率
摘要:目的:探讨NT-proBNP在指导舒张性心力衰竭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我院门诊患者93例随机分为两组:症状指导组和NT-proBNP指导组,症状指导组治疗目标是NYHA心功能分级降至Ⅱ级以下,NT-proBNP指导组治疗目标是NYHA心功能分级降至Ⅱ级以下,同时患者的血浆NT-proBNP浓度降至1000 pg/mL,比较两组患者住院率、心衰病死率.结果:NT-proBNP指导组较症状指导组可减少住院率,两组间病死率无差异.结论:NT-proBNP可在一定范围内指导舒张性心力衰竭治疗,较症状指导下的治疗可取得更好疗效.
赣南医学院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儿科患者部分生化检测结果分析

    目的:通过分析儿科患者的部分生化检验结果,了解样本的采集对检验结果的影响.方法:采用酶法对儿科及普外科患者的血清进行检测血清AST活性,同时采用间接离子选择性电极法检测两组的血清K+、Na+、C1-浓度.结果:和普外科比较,儿科患者的血清K+浓度、AST活性有显著性差异,而血清Na+浓度、Cl-浓度无明显差别.结论:应考虑儿科患者的生理特殊性,尽量保证标本采集的质量,同时,在对儿科患者的结果进行分析时,也应考虑到儿科患者的生理特殊性而综合分析.

    作者:谭晓彬;江丽霞;曹娟;席徐翔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神经电生理诊断臂丛神经损伤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神经电生理在外伤性臂丛神经损伤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丹迪KEYPOINT肌电/诱发电位仪对43例外伤性臂丛神经损伤患者进行神经传导速度、诱发定位检查.结果:全臂丛神经损害6例,其中5例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肌皮神经、腋神经MCV及SCV均未引出波形,F波消失,患肢体感诱发电位引不出;1例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肌皮神经、腋神经MCV明显减慢,波幅明显降低,潜伏期延长,SCV及F波异常.臂丛上干损伤18例,其中肌皮神经、腋神经MCV减慢,波幅下降14例;桡神经、腋神经、肌皮神经MCV减慢,波幅降低4例.臂丛下干损害19例,正中神经、尺神经MCV明显减慢,波幅明显降低,SCV减慢,F波异常者15例;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MCV减慢4例.结论:神经电生理检查对于正确判断臂丛神经损伤的部位、程度以及决定治疗方案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神经电生理可作为外伤性臂丛神经损伤首选检查.

    作者:徐芳;吴平辉;赖光松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围手术期护理干预在骨盆骨折患者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围手术期护理干预在骨盆骨折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骨科所收治的96例骨盆骨折患者,并随机分为研究组48例和对照组48例.两组患者在进行相应手术治疗的同时均行一般常规护理干预,而研究组患者则在此基础上加用系统化的围手术期综合护理干预方案,并分别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达到优的比率和总的优良率均显著提升,并且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SCL-90评分值显著提高,而住院天数则明显缩短,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围术期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对于骨盆骨折患者手术治疗效果的改善和提高均具有极其重要的辅助治疗价值,适于临床提高和应用.

    作者:骆方芳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98例外伤性白内障手术治疗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外伤性白内障的手术时机和手术方法.方法:2008年6月至2012年9月我们共收治98例(98眼)外伤性白内障患者,根据伤眼受伤程度不同分别采取一期和二期白内障囊外摘除术、联合一期或二期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观察术眼视力恢复情况及出现的并发症,术后随访6 ~ 24个月.结果:本组98眼中,术后矫正视力0.8以上者5眼(5.1%),0.5 ~0.8者32眼(32.7%),0.1 ~0.4者53眼(54.1%),0.1以下者8眼(8.1%).术后出现角膜水肿23眼,瞳孔移位9眼,虹膜前后粘连9眼,后发性白内障14眼,瞳孔区机化膜4眼,晶体夹持2眼,视网膜脱离2眼.结论:依据外伤性白内障病情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手术时机和手术方法,会取得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作者:陆如美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原发性甲状腺鳞状细胞癌1例诊治分析

    原发性甲状腺鳞状细胞癌(primary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of the thyroid,PSCCT)是一种罕见的甲状腺恶性肿瘤,现将我院诊治的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文献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患者,男,84岁.因发现右颈部肿块30余年于2012年8月21日入院.患者缘于30余年前无意中发现右颈部一肿块,初直径约2 cm,局部无红、肿、痛,无畏寒发热,无怕热、多汗,无心悸、气促,无吞咽困难,饮食、脾气无明显改变.一直未予重视,肿块缓慢增大,无其它明显不适.发病以来,患者神志清楚,精神尚可,饮食正常,睡眠正常.体格检查:T36.5℃,P 88 次/min,R 20 次/min,BP 161/78 mmHg.

    作者:肖海;贺方兴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中的应用体会

    目的:探讨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在骨质疏松性骨折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27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采用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并对其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患者手术均顺利,疼痛均在24 h内缓解并下床活动,椎体高度恢复良好,后凸畸形平均矫正17.5°;随访12 ~24个月,患者均恢复伤前生活状况,无肺栓塞、脊髓神经损伤等并发症.结论: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的有效方法,术后能有效恢复椎体高度,迅速缓解疼痛.

    作者:赵之淼;卢志有;钟伟建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硬膜外麻醉和腰硬联合麻醉在下腹部手术中的效果比较

    目的:探讨腰硬联合麻醉在下腹部手术中的效果,寻找腹部手术的合理麻醉方式.方法:按本院手术安排前后依次将175例行下腹部手术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硬膜外麻醉方法,对照组采用腰硬联合麻醉法.结果:两组患者中麻醉效果均良好,无全脊麻、呕吐等并发症.腰硬联合麻醉法较硬脊膜外腔阻滞麻醉起效快、用药量少,效果良好,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腰硬联合麻醉在麻醉效果上优于硬膜外麻醉,不良反应少,是比较理想的下腹部手术麻醉方法.

    作者:丁称生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Dystrophin蛋白在萎缩性肌病鉴别诊断的意义

    目的:探讨肌营养不良蛋白(Dystrophin蛋白)在萎缩性肌病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对均表现为双下肢近端肌肉萎缩的43例肌营养不良患者、3例其他神经肌肉疾病患者(包括1例脂质沉积性肌病、2例运动神经元病)及5例正常对照者(NC组)的骨骼肌标本进行Dystrophin蛋白免疫组化染色.结果: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DMD)患者肌细胞膜上无显色,Becker型肌营养不良(BMD)患者全部为弱阳性,BMD/LGMD(肢带型肌营养不良)患者中6例肌细胞膜上显色浅淡、不连续或呈斑片状,其余15例患者肌细胞膜上染色正常;2例运动神经元病患者中1例肌细胞膜显色浅淡、呈斑片状,另1例染色正常.脂质沉积性肌病患者和正常对照肌细胞膜上染色均正常.结论:对于存在双下肢近端肌肉萎缩的临床表现相似的肌病患者,Dystrophin免疫组化染色可以将其大致区别开来,对早期预测肢体功能影响程度及正确地进行遗传咨询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曾国勇;李广生;肖军兰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自制诊察床脚垫固定器的设计和应用

    临床功能检查中,很多检查病人需在诊察床上进行,常规要求病人脱鞋躺在诊察床上,这样既浪费时间,又存在着安全隐患,特别是年老体弱者.为了减少以上弊病,以往是在诊察床尾放上脚垫,以方便病人上下床,但在临床实践中发现,脚垫容易滑脱,造成床单污染,为解决这一问题,笔者自行设计了一种脚垫防脱固定器,防止脚垫滑脱,较好地解决了以上问题,经临床实践至今,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黄满秀;钟红英;谢满;李娟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健康教育对社区糖尿病病人管理效果的影响

    目的:了解开展健康教育对社区糖尿病病人管理效果造成的影响.方法:随机抽取某社区糖尿病病人100例,将其分为实验组50例,对照组50例,对实验组用WHO制定的糖尿病诊断标准开展健康教育系统管理.对照组不开展健康教育系统管理.半年之后将两组病人的血糖控制率以及对糖尿病方面的知识掌握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实验组病人与对照组病人相比,前者的血糖控制率远远高于后者,前者病人对糖尿病知识的掌握也明显高于后者,两组比较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健康教育的开展对增强社区糖尿病病人管理有着明显的作用,值得对这一措施的开展引起高度重视.

    作者:李瑞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血袋输血插口管径过短致血液渗漏1例

    笔者在从事多年的血液管理工作中,发现1例因血袋输血插口管径过短致插入输血器后,血袋输血器插口管径无法完全包裹输血器穿刺器,穿刺器针尖刺破血袋致血液渗漏,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单采血小板,O+,1治疗量1袋.赣州市区三甲医院输血科发血时,发血者与取血者共同核对血液质量合格、血袋无破损、无渗漏等情况后,由取血者用血液运输箱装运该袋血液至临床血液科即时输注.

    作者:吕伟珍;刘娇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两种根管预备法对预防死髓牙预备后约诊间痛的分析

    目的:探讨预防死髓牙预备后约诊间痛的有效方法.方法:将312例死髓牙患者随机分为逐步后退法组(n =156)和逐步深入法组(n=156),观察根管预备后约诊间痛的发生情况.结果:约诊间痛发生率:逐步后退法组为30.1%(47/156),逐步深入法组为10.2% (16/156),2组比较,P<0.05,有统计学差异.结论:死牙髓采用逐步深入法进行根管预备,可以减少约诊间痛发生率.

    作者:曾林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结肠癌并发急性肠梗阻老年患者的手术治疗分析

    目的:探讨结肠癌合并急性肠梗阻老年患者合理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总结分析我院2003年12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32例结肠癌合并急性肠梗阻老年患者的治疗经验.结果:32例患者全部痊愈出院,住院10~ 16 d,1例发生吻合漏而行结肠造口术;切口感染9例,经换药后痊愈;切口裂开1例,行二期缝合后痊愈出院;1例出现造口肠管狭窄,经过扩张后缓解.术后无心脑血管意外发生病例;无造口肠管坏死、内陷、出血等并发症,1~6个月随访期间无死亡及失访病例.结论:正确把握手术时机、充分的术前准备、合理的手术方式是治疗结肠癌合并急性肠梗阻老年患者的关键.

    作者:曾贱法;刘振优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3'-大豆苷元磺酸钠对肝药酶活性的影响

    目的:探讨3’-大豆苷元磺酸钠对肝药酶活性的影响.方法:(1)腹腔注射3’-大豆苷元磺酸钠(0.1 mg/kg、0.2 mg/kg),15 min后,腹腔注射阈上剂量的戊巴比妥钠(2.5 g/L,0.02 mL/g),观察小鼠翻正反射消失时间;(2)腹腔注射3'-大豆苷元磺酸钠(0.1 mg/kg、0.2 mg/kg),15 min后,腹腔注射阈下剂量的戊巴比妥钠(2.5 g/L,0.01 mL/g),观察小鼠翻正反射消失时间;(3)连续腹腔注射3'-大豆苷元磺酸钠(0.1 mg/kg、0.2 mg/kg),连续10 d.取肝脏观察小鼠肝脏系数和肝药酶(肝微粒体细胞色素P450的含量变化)含量的影响.结果:(1)3’-大豆苷元磺酸钠能显著加速阈上剂量戊巴比妥钠的入睡时间和延长戊巴比妥钠的睡眠时间.(2)3’-大豆苷元磺酸钠能显著加速阈下剂量戊巴比妥钠的入睡时间和延长戊巴比妥钠的睡眠时间.(3)3’-大豆苷元磺酸钠能提高小鼠肝药酶含量.结论:3’-大豆苷元磺酸钠对肝药酶具有诱导作用.

    作者:曾靖;张道英;黄强;程庚金生;田原僮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放疗模拟定位机引导下行PICC导管正位的应用体会

    经外周血管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可有效地避免反复穿刺,减少了化疗药物对静脉的刺激及损伤.临床广泛用于中期至长期需要静脉输液的患者.PICC置管过程中容易出现的一个问题就是导管异位,常发生异位于同侧或对侧颈内静脉、腋静脉、胸廓内静脉、胸外侧静脉、右心房或右心室[1].放疗模拟定位机除具有导管定位功能外,同时还具有机下可视化调管功能、即时测量功能以及同屏显示功能,而这些都为PICC异位正位提供了更加有利的条件..我科自2011年3月以来,对328例行PICC置管患者在模拟定位机下行位置验证,并对导管异位患者即时行模拟定位机引导下PICC导管正位,效果良好,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梅彩玲;李莲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磁敏感成像对脑挫裂伤的诊断及预后价值分析

    目的:探讨磁敏感加权像(SWI)对脑挫裂伤的诊断及预后价值.方法:对有明确脑外伤史的患者在常规磁共振扫描(包括T2、T1、FLAIR及DWI)后增加SWI序列扫描,对比分析常规MRI与SWI显示脑实质内病灶的位置、数目、大小及信号强度特征.结果:SWI发现脑实质内异常低信号的部位广、数目多、范围大,呈境界清楚的显著均匀低信号.结论:SWI序列能极大提高脑挫裂伤病灶的检出率,对不同时期的出血性病灶均能显示,为临床诊断提供更加可靠的影像学依据,建议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将SWI作为脑外伤患者的常规MRI检查方法.

    作者:钟俊远;彭吉东;肖道雄;刘晓玉;杨宏;刘招琪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提高儿科需溶解药物精准用药方法的探讨

    目的:通过对20余种儿科需溶解药物配制的精准性进行探讨,提高用药的精准,保证安全用药.方法:对本科室常用的需溶解药物进行分类,根据剂量、规格计算出常数,制订统一的配制标准和换算方法,再组织学习,规范操作流程.结果:使用新方法操作半年后,进行随机抽查30次,单次品种10项,共计189瓶,均为需溶解药物,操作误差率为0.01.结论:统一标准、规范流程,使配药工作常态化,提高了用药的精准性,减少了护士的交接程序,加快了护士计算速度,保证了用药安全.

    作者:郭萍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地佐辛复合左布比卡因用于剖宫产术后镇痛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地佐辛复合左布比卡因用于剖宫产手术后镇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2年10月来我院进行剖宫产手术患者200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给药:硬膜外给予地佐辛15 mg+0.15%左布比卡225 mg +0.9%氯化钠溶液,共150 mL;对照组给药:硬膜外给予芬太尼0.3 mg+0.15%左布比卡225 mg +0.9%氯化钠溶液,共150mL.行硬膜外患者自控镇痛(PCEA),其设置参数为背景剂量为2 mL/h,PCA量为3 mL/次,锁定时间为45 min,术后对病人进行随访,记录开始镇痛后0、6、12、24和48 h的VAS和Ram-say评分,观察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及患者对治疗的满意度.结果:治疗组的术后不良反应率(3%)明显低于对照组(15%),两组不良反应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出现恶心呕吐的患者(120例)明显多于治疗组(30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地佐辛复合左旋布比卡因术后硬膜外自控镇痛安全有效,不良反应少,患者更为满意,值得临床选用.

    作者:方九江;罗小琴;黄子奕;安晓萍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联合测定白细胞总数及C-反应蛋白在鉴别婴幼儿肺炎病因中的临床价值

    目的:评价联合测定白细胞总数及C-反应蛋白在鉴别婴幼儿肺炎病因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随机选取112例细菌性肺炎(经吸痰细菌培养证实)患儿,126例非细菌性肺炎(经相关病毒抗体IgM或DNA检测证实)患儿,对比观察白细胞总数及C-反应蛋白水平变化.结果:细菌感染组白细胞总数及C-反应蛋白均显著高于非细菌感染组(P均<0.05).结论:白细胞总数及C-反应蛋白的联合测定在婴幼儿肺炎中更有助于对细菌性肺炎和非细菌性肺炎做出早期的鉴别诊断,对指导临床用药,防止滥用抗生素,监测患儿病情有重要意义.

    作者:王华彬;王萍;刘跃梅;张明海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干扰素联合早期区域灌注化疗对原发性肝癌术后复发的影响

    目的:探讨降低原发性肝癌术后复发率的方法.方法:将7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分为治疗组25例和对照组45例.治疗组于根治性手术后第4周行肝动脉栓塞化疗(TACE),并于术后第2周给予干扰素治疗1周,8周后重复化疗加干扰素治疗1次.对照组于根治性术后第4周行肝动脉栓塞化疗(TACE),8周后重复化疗1次.对每例患者进行2年随访,根据复发情况按时间分为6个月以内复发、6~12个月内复发、12~ 24个月内复发3组,并进行相关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组25例,6个月内复发2例(8%),6 ~12个月内复发4例(16%),12~24个月内复发7例(28%);对照组45例6个月内复发4例(8.8%),6 ~12个月内复发8例(17.7%),12 ~ 24个月内复发21例(46.6%).两组对比,6月内与6~12个月内复发患者治疗组较对照组减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 ~24个月两组对比,治疗组复发率较对照组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干扰素联合早期区域化疗能迅速帮助患者恢复免疫功能,对降低肝癌的术后远期复发率有一定疗效.

    作者:刘建平;刘凤恩;何晓;易坚;段青;王小华;徐道峰 刊期: 2013年第02期

赣南医学院学报杂志

赣南医学院学报杂志

主管:赣南医学院

主办:赣南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