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伯鸾
介绍了CT上呈弥漫性低密度的肿瘤病变的常见病理类型及其CT、MR的基本影像特点。
作者:李莹 刊期: 2002年第04期
剥脱性骨软骨炎是一种病因未明的关节表面病变,MRI的应用使该疾病的诊断获得很大的进展。对该病的病因、病理学、各种影像学表现,尤其对MRI表现及价值进行了综述。
作者:葛夕洪 刊期: 2002年第04期
作者:崔伯鸾 刊期: 2002年第04期
随着MR快速成像技术的发展、顺磁性对比剂的应用,顺磁性对比剂增强MR脑灌注成像已应用于颅脑检查的许多方面,并且在部分疾病(如急性脑卒中和脑肿瘤等)检查中已成为常规,并逐渐延伸至脑变性疾病等更为广泛的领域。对疾病除早期显示病变外,且可指导疾病的治疗及判断预后。就其成像原理、检查方法以及临床应用进行介绍。
作者:林曰增 刊期: 2002年第04期
作者:陈英敏;吴晶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牙种植前采用CT检查,可以对种植区牙槽骨的高度、宽度、骨质密度以及周围重要解剖结构作出精确、细致的评价,有助于制订合理的种植计划,提高种植的安全性。
作者:杨建新 刊期: 2002年第04期
肺功能的影像学研究主要是通过形态、密度或信号的改变来反映肺功能的变化,以揭示呼吸的生理病理机制。介绍了用CT和MRI进行肺功能研究的方法、临床意义及其优缺点,并回顾了该研究的现状与进展。
作者:杨斌 刊期: 2002年第04期
在严重盆部外伤中盆腔大出血是导致病人死亡的重要原因。早期准确诊断、及时有效止血是挽救病人生命的关键。影像学检查包括X线平片、增强CT和血管造影等是主要的检查方法;经导管动脉栓塞术(TAE)是简便易行、疗效可靠的止血手段。
作者:黎雪琴 刊期: 2002年第04期
七、循证放射学与普查 存活统计的普遍错用容易产生混乱,循证放射学(EBR)的应用与普查密切相关。在非专业媒体甚至许多医学报刊中,普查检测出的病例存活率常与临床诊断检出的存活率相比较。这种比较方法总是使普查显得非常有效,即使完全无效时,其原因是……
作者:左红 刊期: 2002年第04期
脑磁图是近10年开始应用于功能神经影像学研究的,又被称为磁源成像,是利用超导技术制成的高敏感传感器可以在颅外及时探测大脑神经元的电活动所产生的磁场,并且把所探测到的磁源重叠到相应的MRI图像上从而确定磁源的位置。它不受组织导电率的影响,且具有极高的时间分辨率。研究表明,脑磁图在语言功能的定侧定位方面的研究是可行的、可信的,并且具有可重复性。此外,脑磁图在阅读困难症的病因研究和疗效观察方面也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张文波;祁吉;Papanicolaou AC 刊期: 2002年第04期
作者:吴永红 刊期: 2002年第04期
术前判断淋巴结转移癌是否侵及颈动脉,对于制定手术方案及判定预后均有重要临床意义。CT对于诊断头颈部肿瘤原发灶及颈部淋巴结转移有重要价值,是常用的检查手段。对颈深淋巴结的分布、引流及与颈动脉的解剖关系和颈深淋巴结转移癌侵及颈动脉的CT影像学的研究现状加以论述,并分析了单螺旋CT及多层螺旋CT的技术优势。
作者:王晓峰;高红 刊期: 2002年第04期
描述了颈部病理性淋巴结的CT、MR扫描技术、影像特征、诊断标准及其临床意义。根据淋巴结的大小、形态、强化特征、有无中心坏死等征象可判断其病理性质。讨论了淋巴结肿瘤结外侵犯及动脉侵犯的影像特征。指出CT和MR是目前诊断颈部淋巴结病变的主要手段。
作者:吴玉芬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电解可脱卸弹簧圈(guglielmi detachable coil,GDC)治疗颅内动脉瘤在临床治疗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GDC治疗宽颈的动脉瘤(瘤颈直径>4mm者)存在困难。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学者们提出各种不同的改进方法。讨论了较成熟的球囊辅助GDC释放技术的优缺点,也对病例数较少的其他方法作了初步分析,以期更好地将这项技术用于临床治疗。
作者:张峭巍 刊期: 2002年第04期
介绍了胸片、低剂量螺旋CT及痰液分析等筛查方法(主要是影像学方法)在肺癌筛查中的不同价值及目前的研究现状。
作者:吴晓华 刊期: 2002年第04期
血管源性水肿(VBE)是急性脑缺血后重要病理生理学改变。MRI检查能够在活体早期发现并监测缺血造成BBB的开放与VBE的进展。综述了缺血后VBE的病理学改变及DWI、T2WI、弛豫时间测量及增强T1WI在VBE的研究现状。
作者:全冠民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系统性红斑狼疮病人的神经系统受累并不少见,是仅次于继发感染的第二大死因。MRI、MRS能良好显示脑组织中的异常,而且在尚没有临床症状的病人中也能发现病灶,对疾病的早期诊治、疗效观察、远期随访有重要价值。
作者:周滟 刊期: 2002年第04期
作者:徐娅莎;鞠蓉晖 刊期: 2002年第04期
自90年代早期首次报道以来,冠状动脉的磁共振成像技术已发展成为一项对显示冠状动脉及诊断冠状动脉疾病的无创性检查方式。目前研究的方向集中在佳的呼吸补偿方式、改善时间及空间分辨率以及更快速地获取图像上。精确地显示狭窄并评价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严重程度正处在多中心的研究当中。磁共振成像技术有望成为临床心脏病学当中重要的无创性检查手段。
作者:王珏 刊期: 2002年第04期
作者:申文江 刊期: 2002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