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我院Ⅰ类切口围手术期应用抗菌药物调查分析

李泽玲;付瑛;肖珊;郭春钰

关键词:Ⅰ类切口手术, 预防感染, 合理用药
摘要:目的:调查分析我院Ⅰ类切口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以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随机抽取我院2010年7月至2011年6月腹外疝结扎术、乳腺肿物切除术和甲状腺次全切术的268例患者的病历资料,通过回顾性调查的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预防用药涉及4类19种药物,少数患者使用2种药物或中途更换药物.Ⅰ类切口预防用抗菌药物254例,占94.78%.术前用药有246例,其中术前30 min用药占56.91%.术后24h内停药52例,占20.47%.结论:预防用药的频率高,选药档次高,存在给药时间不当、联合预防用药、术后用药疗程长等情况.我院Ⅰ类切口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有待加强.
赣南医学院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注射用葛根素致发热回顾性调查

    目的:探讨注射用葛根素引起发热的临床特点及其与疗程、剂量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调查2008年1月~2010年12月本院使用注射用葛根素治疗的216例住院病例,用电脑完成数据分析.结果:注射用葛根素所致发热总例数为17例,总发生率为7.87%( 17/216),按疗程分为短、中、长三组,发生率分别为0,2.15%,14.29%.长疗程与中、短疗程组的发生率差别极显著,中、短疗程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发生率与剂量大小无明显相关.结论:注射用葛根素所致发热主要与疗程偏长有关,建议临床医生在使用注射用葛根素过程中减少其疗程以减少其不良反应的发生.

    作者:张丽慧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肺动脉骑跨性栓塞1例尸检分析

    1 案例资料1.1病例摘要 刘某,女,41岁,于2011年2月14日因月经不规则10年,痛经3年余拟诊为子宫腺肌瘤入院,于2011年2月17日行子宫摘除手术治疗.术后患者卧床休息,生命体征平稳,2月18日晚20时10分刘某起床上卫生间后突然晕倒,出现呼吸、心跳骤停,经医院抢救无效死亡.

    作者:帅萍;李伟松;杨庆春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Z径路法+留置气泡技术减轻PG肌肉注射时疼痛的效果评价

    目的:探讨Z径路法+留置气泡技术用于减轻PG肌肉注射时疼痛的效果.方法:选择在我院门诊注射室注射PG,的患者50例,按常规法和Z径路法+留置气泡技术,分别在每例患者两侧臀部各肌注PG1次,比较2种方法注射后15 min药液外溢情况及局部疼痛程度.结果:Z径路法+留置气泡技术PG发生药液外溢率为4%,产生疼痛率为10%.使用常规肌肉注射法,发生药液外溢率为16%,产生疼痛率为26%.2种方法在药液外溢和局部疼痛方面比较差异显著(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与常规法比较,Z径路法+留置气泡技术可以有效减轻PG肌肉注射时引起的疼痛.

    作者:黄丽群;黄菊茹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微量泵注射器避光时药量观测工具的设计与应用

    临床护理工作中,微量注射泵(简称微量泵)能准确控制药物注入的速度,使药物用量准确并安全进入体内,因而应用广泛.在泵入的药物中有许多药见光易分解、变质,影响药物疗效,需做避光处理,如硝普钠、硝酸甘油、尼莫地平、水溶性维生素、奥美拉唑等[1].由于使用一次性避光注射器价格较贵,临床用量相对小,易过期,造成浪费.为了减轻患者的负担,护士多采用黑纸、废弃胶片或自制避光布套包住注射器来避光[2-3],在泵入的过程中,要么估计剩余药量或用手掀起避光物才能查看药量,操作繁琐、避光物易滑脱、移位,固定不牢,观测药量不方便,且不利于避光,影响治疗效果.我院使用的微量泵是Z-50C6型微量注射泵,无注入药物和剩余药液电脑显示屏,为解决以上问题,我们自行设计了一种简单、方便、易行的药量观测工具,自2010年1月临床应用以来,效果较好,现介绍如下.

    作者:卢红华;李意华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门静脉癌栓导致肝血异常的CT研究

    目的:总结肝细胞癌合并门静脉癌栓所致肝血异常CT表现,探讨其血流动力改变的机理及临床意义.方法:在2004年7月至2011年6月于我院CT检查诊断为肝细胞癌病例中,对存在肝血异常病例作为研究对象.全部病例均常规进行肝动脉期、门静脉期、平衡期增强扫描.结果:具有肝血异常CT表现者120例,全部病例见原发性肝细胞癌灶和肯定的门静脉癌栓,癌灶外肝血异常的增强扫描表现可分为三种:肝实质局部早期强化,门静脉提前显影,门静脉海绵样变.在同一病例中,可单独以一种表现,也可同时以两种表现(双重表现)或三种表现(三重表现).结论:肝细胞癌肝血异常由门静脉癌栓引起,其发生机理为肝动脉或门静脉对肝脏的灌注异常,肝静脉或下腔静脉的引流异常,肝动脉-门静脉异常分流,侧支循环的建立等.

    作者:钟福兴;吴颋;廖庚进;许红雨;郭少华;刘少强;陈惠;许凡勇;谢春;李荣芳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综合ICU气管插管病人并发ICU内肺部感染原因分析与护理防护措施

    目的:分析我院综合ICU气管插管病人并发ICU内肺部感染的痰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结果,分析其原因,并寻求护理防护措施.方法:对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在ICU住院行气管插管后发生肺部感染的病人50例,通过采取深部痰做痰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了解感染菌群分布情况及药敏试验,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培养出6种细菌,其中杆菌4种占66.7%,球菌2种占33.3%.结论: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做好消毒隔离工作,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和手卫生制度.做好气管插管的护理工作,合理使用抗生素,是解决气管插管病人肺部感染的有效方法.

    作者:姚磊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组织多普勒评价肥厚型心肌病左室乳头肌收缩运动与左室流出道梗阻关系

    目的:探讨应用组织多普勒成像(TDI)评估肥厚型心肌病(HCM)患者左室乳头肌收缩运动与左室流出道(LVOT)梗阻关系的价值.方法:应用组织多普勒(TDI)分别对23例HCM患者和21例正常对照组者左室乳头肌电-机械收缩时间进行分析,并探讨其与LVOT梗阻的关系.结果:与正常组VSA、VSP相比,HCM患者VSA、Vsp明显减小;与正常组TQ-SA、TQ-SP和Inter-△TQ-S比较,HCM患者TQ-SA、TQ-SP和Inter-△TQ-S明显延长(P均<0.01):HCM组VSA、YSA、TQ-SA、TQ-SP和Inter-△TQ-S与LVOT压差(△P)均具有良好相关性,其中,Inter-△TQ-S与△P的相关性好(P<0.01).结论:左室乳头肌电-机械收缩运动不同步是HCM患者LVOT梗阻的主要机制,与其他因素一起共同作用形成LVOT梗阻的结果.

    作者:游宇光;葛贻珑;肖文胜;曾庆新;宋建明;任苓;陈卫华;叶军;卢环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糖皮质激素治疗乙型肝炎早期肝衰竭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糖皮质激素治疗乙型肝炎早期肝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0例乙型肝炎早期无合并症肝衰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16例,对照组14例,两组均采用保肝、抗炎、抗病毒、支持等综合治疗,治疗组应用糖皮质激素,开始予甲基强的松龙40 ~60 mg静脉滴注,每日1次,3天后改强的松30 mg,清晨顿服,每日1次,待胆红素消退大于2/3以上时,强的松减量维持,直至胆红素下降到正常2倍左右渐停.结果:治疗组总胆红素、凝血酶原时间活动度好转率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糖皮质激素用于乙型肝炎早期肝衰竭,可快速改善症状、缩短病程、改善肝功能,疗效明显,不良反应小.

    作者:曾敬科;刘春文;周观林;杨沛华;叶建敏;姜曼蕾;梁斌;温蕾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腰椎间盘退行性变的分级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约80%以上的人一生中发生一次以上的严重腰腿痛,每年人口的15%~20%受到腰痛困扰,1%的人群因腰痛而永久致残.为此投入的医疗保健费用也颇为可观,如英国每年花费约120亿英镑用于诊治腰腿痛[1].在美国,每年约有1 300万人因下腰痛就医,花费约500亿美元.下腰痛是脊柱疾患中复杂的临床综合征中为常见的症状,我们目前能作出正确诊断和治疗的仅占15%[2].尽管大多数下腰痛原因不完全清楚,但腰椎间盘已被认为是下腰痛的主要起源部位.随着年龄增长,椎间盘退变程度与腰痛发病率平行增高,提示椎间盘退变可能是引起腰痛的主要原因[3].根据椎间盘退变影像学、组织学及其临床病理联系研究,对椎间盘进行分级,有利于指导临床的治疗方法.

    作者:卢和柏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64排螺旋CT在急性胸痛病因诊断中的价值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在急性胸痛病因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75例急性胸痛患者均进行一次性64排螺旋CT胸部增强检查.采用多平面重组、大密度投影、曲面重组及容积再现等多种重建技术对冠状动脉、肺动脉和胸主动脉成像,同时清晰显示肺野及胸壁情况.由2名有经验的放射科医生对所有图像进行观察,对疾病进行诊断.结果:心血管病变52例,其中冠状动脉病变31例,急性肺动脉栓塞12例,主动脉夹层9例;显示气胸5例,缩窄性心包炎2例,胸膜炎6例,胸椎压缩性骨折3例,7例未见明显异常.结论:64排螺旋CT一次性胸部血管造影检查能清晰地显示冠状动脉、肺动脉及主动脉,对其病变作出正确诊断,同时还能清晰地显示胸部其他疾病,是急性胸痛病因诊断优选的检查方法.

    作者:王俊;卢环;范影;钟福兴;刘少强;郭少华;许红雨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N3-邻甲苯甲酰基-氟脲嘧啶稀土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抗肿瘤活性研究

    目的:研究稀土离子Nd3+与N3-邻甲苯甲酰基-氟脲嘧啶配合物的合成及抗肿瘤活性.方法:通过元素分析、摩尔电导、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和热重-差热分析,确定了配合物的组成和结构,同时采用四氮唑蓝(MTT)比色法测定了配体及配合物对HepG2肝癌细胞株的抗肿瘤活性.结果:配合物的组成为[Nd( Cl2H9FN203)2Cl(H20)] ·7H20.N3-邻甲苯甲酰基-氟脲嘧啶及其钕配合物剂量依赖性地抑制HepG2细胞的增殖,且钕配合物对细胞增殖的抑制率显著高于配体组.结论:配合物对HepG2肝癌细胞株的抗肿瘤活性明显强于配体.

    作者:刘霞;刘宗亮;夏侯国论;丁冶春;范小娜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新生鼠急性缺血性肾功能衰竭时AQP2表达的改变

    目的:观察新生鼠急性缺血性肾功能衰竭时AQP2表达的改变特点,探讨其在肾脏缺血和再灌注损伤时的病理生理中的意义.方法:选用生后7dSD大鼠行单侧肾结扎,对侧肾无创伤夹闭肾蒂30 min后,松夹恢复肾灌注复制新生鼠模型,复流6h处理,设立仅作假手术处理的对照组.取标本透射电镜下观察肾脏超微结构变化,并测定血清肌酐Cr水平和以免疫组化法检测肾组织中AQP2的表达.结果:新生鼠肾缺血再灌注后血清Cr明显升高,同时肾组织中AQP2的表达水平明显降低,均低于对照组,统计学上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实验对象肾缺血再灌注6h后出现严重的肾功能损伤,同时肾组织中的AQP2的表达下调,其可能与肾IRI代谢紊乱后肾小管产生炎症反应和细胞因子有关,同时也说明存在尿浓缩能力的破坏.

    作者:蒋丰智;崔其亮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难治性甲亢42例疗效观察

    目的:为寻找一种更加经济、方便及有效的难治性甲亢治疗手段.方法:甲状腺内注射地塞米松联合甲巯咪唑治疗难治性甲亢组22例(甲组)与单用甲巯咪唑治疗组20例(乙组)比较,疗效优异.结果:甲亢临床控制时间(周)甲组为(5.10±1.52),乙组为(8.68±3.72) (P <0.001).甲组中明显突眼症状的12例均好转,乙组中11例中6例好转且时间延长.FT3、FT4均恢复正常所需时间(周)甲组为(4.61±1.23),乙组为(7.35±2.28)(P<0.001).治疗后8~10个月甲巯咪唑口服剂量(mg/d)甲组为(4.85±1.03),乙组为(11.63±1.96)(P<0.001).甲组未见明显不良反应,乙组药疹2例,白细胞减少数2例.结论:甲状腺局部注射地塞米松联合口服抗甲状腺药物治疗甲亢,特别是复杂难治性甲亢,为临床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治疗手段,值得推广.

    作者:胡建康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脑缺血预处理中大鼠海马Notch信号通路的变化

    目的:探讨脑缺血预处理诱导大鼠脑缺血耐受中Notch信号通路的变化.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2组(n=30):正常对照组(C组)脑缺血再灌注前不做任何处理;脑缺血预处理组(P组)于脑缺血前24h栓塞右大脑中动脉20 min后使血流再灌注一次.采用阻断单侧大脑中动脉120 min再灌注24h的方法制备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分别于缺血前、再灌注24 h时采用Western blot法测定右侧海马Notch细胞内片段(NICD)蛋白的表达,采用实时定量PCR法测定右侧海马Notch通路信号分子的表达;再灌注24h时进行神经功能损伤评分,评分完毕后测定脑梗死体积百分比.结果:与C组比较,缺血前P组大鼠海马NotchlmRNA、Notch4mRNA和NICD蛋白表达上调(P<0.05);与缺血前比较,两组再灌注24h时NICD蛋白表达上调;与C组比较,P组再灌注24 h时NICD蛋白表达下调,脑梗死体积百分比降低,神经功能损伤评分降低(P<0.05).结论:Notch信号通路可能与脑缺血预处理诱导的大鼠脑缺血耐受有关.

    作者:陈丽;叶军明;彭道珍;钟茂林;王力峰;周树宝;郭锐;占丽芳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乌司他汀对脓毒血症患者心肌肌钙蛋白I和D-二骤体的影响

    目的:探讨乌司他汀对脓毒血症患者心肌肌钙蛋白I(cTnI)和D-二聚体(D-dimer)的影响.方法:严重脓毒血症和脓毒症休克患者41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观察治疗前及治疗后第1、2、3、4天血清cTnI和D-dimer的变化.结果:两组死亡率(对照组30%治疗组28.4%)及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组cTnI和D-dimer下降幅度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乌司他汀可减轻脓毒血症患者心肌损伤程度,抑制微血栓形成,阻止继发性损伤.

    作者:杨利勇;杨玉梅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bFGF用于宫颈病变LEEP刀术后促创面愈合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bFGF)用于宫颈病变LEEP刀治疗后促创面愈合的疗效观察.方法:选择因宫颈病变需作LEEP刀治疗的患者90例,随机分为两组,术后采用bFGF创面局部用药45例作为研究组,术后自然修复45例作为对照组,观察两组宫颈愈合情况、愈合时间、阴道排液持续时间、阴道出血情况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治疗组阴道出血和阴道排液量明显减少,持续时间明显缩短,创面愈合快.结论:宫颈病变LEEP刀术后予以bFGF治疗能促创面愈合,使创面愈合的时间缩短,有效减少LEEP刀术后并发症.

    作者:周珍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自制新型病号服在临床的设计与应用

    外科患者术后及各科危重症患者入住ICU时,身上不同部位往往放置有许多引流管,再加上此类患者由于病情较为严重,需要对其进行持续生命特征监测,对那些危急患者生命现象能够及早发现早期干预,可以有效地防止意外事件发生[1],因此,患者身上会有许多的导联线、测压管及引流管.由于患者的特殊性,再加上ICU环境相对封闭,环境温度相对稳定,为了观察引流也为了更好的方便监护患者,在ICU的患者许多都不穿病号服,即便穿也因为管道多而不能对其全身覆盖,然而在进行护理操作时,应注意减少患者躯体暴露,维护患者的自尊这是患者的基本需要[2].有时会遭致患者家属的不满,而导致家属对护理工作的不信任.为了满足临床护理工作的需要保证患者的安全,也为了对患者提供人性化的服务,提高患者及家属满意度.我们自行设计了一种新的病号服,自2010年8月设计完成后,经过临床应用至今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肖莉;陈娟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胆漏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术后胆漏的原因及预防处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1月~2010年12月LC术后10例胆漏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10例胆漏病例,其中即发性胆漏8例和迟发性胆漏2例,即发性胆漏中副右肝管损伤1例、迷走胆管损伤2例,2例为胆总管损伤,2例为胆囊管钛夹夹闭不全,1例为胆囊管残端钛夹滑脱;迟发性胆漏中迷走胆管漏1例,胆总管侧壁漏1例.即发性胆漏中2例剖腹探查行胆总管修补“T”管引流术治愈,1例腹腔镜检查腹腔引流后治愈,3例单用腹腔穿刺置管引流治愈,2例采用腹腔穿刺置管引流+ ENBD治愈;迟发性胆漏中1例单用腹腔穿刺置管引流治愈,1例采用腹腔穿刺置管引流+ ENBD治愈.结论:LC术后胆漏原因较多,但重在预防,一旦发生,应早期诊断及时处理,采用微创治疗可取得满意疗效.

    作者:张华林;张鸿晖;谢斌辉;王小农;刘凤恩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三阴性乳腺癌临床病理特点分析

    目的:分析三阴性乳腺癌(triple negative breast cancer,TNBC)的临床病理特点及生存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05年7月至2010年9月收治确诊的403例乳腺癌病例的临床病理资料,根据ER,PR,HER-2的表达情况分为三阴性乳腺癌(TNBC)组和非三阴性乳腺癌(NTNBC)组,比较两组病例的临床病理资料及生存情况.结果:全组47例三阴性乳腺癌患者均为女性,占同期收治乳腺癌病历的13.2%,中位发病年龄32岁.其中年轻患者76.6% (P =0.002),肿瘤分期Ⅲ期29.8% (P =0.022),42.6%伴腋窝淋巴结转移(P=0.036),其中绝经前病例74.5% (P =0.019),就诊时肿瘤大于5cm者有17.0% (P =0.014),组织学分级Ⅲ级48.9% (P =0.000),以浸润性导管癌居多,占74.5% (P =0.049),患者常伴有乳腺癌家族史,占8.5%(P=0.029),p53表达阳性占70.2% (P =0.000),与非三阴性乳腺癌相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生存分析显示:三阴性乳腺癌组与非三阴性乳腺癌组5年生存率分别为85%和9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Log-rank=15.319,P=0.000).结论:三阴性乳腺癌约占乳腺癌病例的1/5,这些患者往往年轻,组织学分级高,多为浸润性导管癌,生存率低,多发于绝经前期,p53表达率高,淋巴结转移率高,有乳腺家族史,临床分期晚,肿瘤体积大,发展快、生存期短、预后比非三阴性乳腺癌差的临床特点.

    作者:梁辉;黎琪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综合治疗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简称慢性肺心病,是指由于支气管肺组织、肺血管或胸廓的慢性病变所导致肺血管阻力增高,形成肺动脉高压,右心室肥厚、扩大,甚至发生右心功能不全、右心衰的心脏病.肺心病具有发病机理复杂、临床病情表现危重、治疗需要多方面综合进行且较为困难及死亡率高等特点.如果治疗不全面不及时,病情将持续进展,后期可导致多脏器功能衰竭,增加病死率.现就慢性肺心病的综合治疗综述如下.

    作者:刘建生 刊期: 2012年第01期

赣南医学院学报杂志

赣南医学院学报杂志

主管:赣南医学院

主办:赣南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