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门静脉癌栓导致肝血异常的CT研究

钟福兴;吴颋;廖庚进;许红雨;郭少华;刘少强;陈惠;许凡勇;谢春;李荣芳

关键词:肝细胞癌, 门静脉癌栓, 肝脏血流动力学, 动态增强扫描
摘要:目的:总结肝细胞癌合并门静脉癌栓所致肝血异常CT表现,探讨其血流动力改变的机理及临床意义.方法:在2004年7月至2011年6月于我院CT检查诊断为肝细胞癌病例中,对存在肝血异常病例作为研究对象.全部病例均常规进行肝动脉期、门静脉期、平衡期增强扫描.结果:具有肝血异常CT表现者120例,全部病例见原发性肝细胞癌灶和肯定的门静脉癌栓,癌灶外肝血异常的增强扫描表现可分为三种:肝实质局部早期强化,门静脉提前显影,门静脉海绵样变.在同一病例中,可单独以一种表现,也可同时以两种表现(双重表现)或三种表现(三重表现).结论:肝细胞癌肝血异常由门静脉癌栓引起,其发生机理为肝动脉或门静脉对肝脏的灌注异常,肝静脉或下腔静脉的引流异常,肝动脉-门静脉异常分流,侧支循环的建立等.
赣南医学院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肺动脉骑跨性栓塞1例尸检分析

    1 案例资料1.1病例摘要 刘某,女,41岁,于2011年2月14日因月经不规则10年,痛经3年余拟诊为子宫腺肌瘤入院,于2011年2月17日行子宫摘除手术治疗.术后患者卧床休息,生命体征平稳,2月18日晚20时10分刘某起床上卫生间后突然晕倒,出现呼吸、心跳骤停,经医院抢救无效死亡.

    作者:帅萍;李伟松;杨庆春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地西泮配伍丙泊酚应用于无痛人流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地西泮配伍丙泊酚应用于年轻未产孕妇无痛人流术的效果.方法:选择年轻未产要求行无痛人流术终止妊娠的孕妇200例,随机分为A组(实验组)与B组(对照组)各100例,A组孕妇先后静脉缓慢注射地西泮与丙泊酚,B组孕妇单纯静脉缓慢注射丙泊酚,观察比较两组镇痛效果、宫颈松弛程度、丙泊酚用量.结果:A组镇痛率100%,宫颈松弛有效率96%,丙泊酚用量2.0 mg/kg;B组镇痛率82%,宫颈松弛有效率61%,丙泊酚用量2.0~5.5 mg/kg.结论:地西洋配伍丙泊酚应用于年轻未产孕妇无痛人流术,操作方便,镇痛效果好,宫颈松弛作用显著,缩短了手术时间,减少了单纯应用丙泊酚进行无痛人流时的用量,从而减少丙泊酚对受术者呼吸循环系统的不良影响.

    作者:陈锐群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老年骨质疏松的干预探讨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通过国际骨质疏松基金会(IOF)提出的1 min测试法,对60岁以上老年人的进行筛查,并排除有明显内分泌,肝肾疾病的人群,对112例老年骨质疏松患者进行干预.随机平均分成2组,治疗组56例,对照组56例.治疗组给予阿法骨化醇0.25 μg,/d,鲑降钙素注射液50 IU肌肉注射,连续7 d;50 IU肌肉注射隔日一次,连续14d,3月一个疗程,对照组仅给与安慰剂.检查一疗程前后的疼痛情况,摄髋关节正侧位片,血生化检查,腰椎、股骨颈骨密度测定.

    作者:张广彪;刘斌;何著发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门静脉癌栓导致肝血异常的CT研究

    目的:总结肝细胞癌合并门静脉癌栓所致肝血异常CT表现,探讨其血流动力改变的机理及临床意义.方法:在2004年7月至2011年6月于我院CT检查诊断为肝细胞癌病例中,对存在肝血异常病例作为研究对象.全部病例均常规进行肝动脉期、门静脉期、平衡期增强扫描.结果:具有肝血异常CT表现者120例,全部病例见原发性肝细胞癌灶和肯定的门静脉癌栓,癌灶外肝血异常的增强扫描表现可分为三种:肝实质局部早期强化,门静脉提前显影,门静脉海绵样变.在同一病例中,可单独以一种表现,也可同时以两种表现(双重表现)或三种表现(三重表现).结论:肝细胞癌肝血异常由门静脉癌栓引起,其发生机理为肝动脉或门静脉对肝脏的灌注异常,肝静脉或下腔静脉的引流异常,肝动脉-门静脉异常分流,侧支循环的建立等.

    作者:钟福兴;吴颋;廖庚进;许红雨;郭少华;刘少强;陈惠;许凡勇;谢春;李荣芳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头颅B超监测早产儿颅内出血的临床应用

    目的:回顾性调查赣州市妇幼保健院头颅B超诊断早产儿颅内出血的发生率.方法:对2009年1月~2011年1月新生儿科收治的200例早产儿应用B超诊断仪在生后3~7d内常规进行头颅B超检查.结果:66例早产儿存在颅内出血,胎龄为28~36周;出生体重990~2 500 g.总的脑室内出血(IVH)发生率为49.5%(99/200).胎龄越小,体重越低,颅内出血的发生率越高.结论:早产儿颅内出血的发生率高,头颅B超对颅内出血的诊断能力强,故定期检查头颅B超,可以早发现、早治疗,减少后遗症,为早期干预提供依据.

    作者:钟世冰;陈丽莉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脑缺血预处理中大鼠海马Notch信号通路的变化

    目的:探讨脑缺血预处理诱导大鼠脑缺血耐受中Notch信号通路的变化.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2组(n=30):正常对照组(C组)脑缺血再灌注前不做任何处理;脑缺血预处理组(P组)于脑缺血前24h栓塞右大脑中动脉20 min后使血流再灌注一次.采用阻断单侧大脑中动脉120 min再灌注24h的方法制备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分别于缺血前、再灌注24 h时采用Western blot法测定右侧海马Notch细胞内片段(NICD)蛋白的表达,采用实时定量PCR法测定右侧海马Notch通路信号分子的表达;再灌注24h时进行神经功能损伤评分,评分完毕后测定脑梗死体积百分比.结果:与C组比较,缺血前P组大鼠海马NotchlmRNA、Notch4mRNA和NICD蛋白表达上调(P<0.05);与缺血前比较,两组再灌注24h时NICD蛋白表达上调;与C组比较,P组再灌注24 h时NICD蛋白表达下调,脑梗死体积百分比降低,神经功能损伤评分降低(P<0.05).结论:Notch信号通路可能与脑缺血预处理诱导的大鼠脑缺血耐受有关.

    作者:陈丽;叶军明;彭道珍;钟茂林;王力峰;周树宝;郭锐;占丽芳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组织多普勒评价肥厚型心肌病左室乳头肌收缩运动与左室流出道梗阻关系

    目的:探讨应用组织多普勒成像(TDI)评估肥厚型心肌病(HCM)患者左室乳头肌收缩运动与左室流出道(LVOT)梗阻关系的价值.方法:应用组织多普勒(TDI)分别对23例HCM患者和21例正常对照组者左室乳头肌电-机械收缩时间进行分析,并探讨其与LVOT梗阻的关系.结果:与正常组VSA、VSP相比,HCM患者VSA、Vsp明显减小;与正常组TQ-SA、TQ-SP和Inter-△TQ-S比较,HCM患者TQ-SA、TQ-SP和Inter-△TQ-S明显延长(P均<0.01):HCM组VSA、YSA、TQ-SA、TQ-SP和Inter-△TQ-S与LVOT压差(△P)均具有良好相关性,其中,Inter-△TQ-S与△P的相关性好(P<0.01).结论:左室乳头肌电-机械收缩运动不同步是HCM患者LVOT梗阻的主要机制,与其他因素一起共同作用形成LVOT梗阻的结果.

    作者:游宇光;葛贻珑;肖文胜;曾庆新;宋建明;任苓;陈卫华;叶军;卢环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支气管上皮-肌上皮癌1例

    上皮-肌上皮癌(epithelial-myoepithelial carcinoma,EMC)也称恶性肌上皮瘤,是主要发生于涎腺的罕见恶性肿瘤,而发生于支气管上皮-肌上皮癌更为罕见,现将我院诊断的1例结合文献报告分析如下.

    作者:郭广秀;陈青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降钙素原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有无合并肺炎患者的评价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对AECOPD是否合并肺炎的诊断价值.方法:入选96例COPD患者,21例稳定组,75例AECOPD患者,并根据影像学分为单纯AECOPD(急性组)和肺炎型AECOPD(肺炎组),对患者的血气分析、白细胞、降钙素原、痰培养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肺炎组患者住院时间和白细胞计数明显大于急性组.3组间降钙素原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稳定组低,肺炎组高(P <0.0001).肺炎组降钙素原中位数为0.24 ng/mL(四分位区间0.08 ~0.94),急性组中位为0.115 ng/mL(四分位区间0.00 ~0.345).PCT取0.125 ng/mL时能鉴别急性组和肺炎组,ROC曲线下面积0.727(95%CI 0.600 ~0.854)(P=0.00l),诊断的敏感性为81%,特异性为63%.结论:血清降钙素原反映COPD不同状态时炎症程度,血清降钙素原水平能区分AECOPD是否合并肺炎.

    作者:袁会清;林心情;周承志;叶枫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鼻胆管联合腹腔外引流治疗胆囊切除术后胆漏(附7例分析)

    目的:探讨胆囊切除术后ENBD联合腹腔外引流治疗胆漏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胆囊切除术后出现胆漏的患者行RECP检查,对胆漏患者行ENBD联合腹腔外引流;有胆总管结石者,行EST后将结石取出.结果:7例患者均明确胆漏的部位和性质,2例胆总管结石患者行EST取出;所有患者经ENBD联合腹腔外引流治疗,均痊愈出院,无相关并发症出现,随访1~6月无胆漏发生.结论:胆囊切除术后疑有胆漏者尽早行RECP检查;ENBD联合腹腔外引流治疗胆漏,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可作为大多数胆漏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法.

    作者:廖跃光;谢军;钟宝元;谢志军;江萌;黄才斌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注射用葛根素致发热回顾性调查

    目的:探讨注射用葛根素引起发热的临床特点及其与疗程、剂量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调查2008年1月~2010年12月本院使用注射用葛根素治疗的216例住院病例,用电脑完成数据分析.结果:注射用葛根素所致发热总例数为17例,总发生率为7.87%( 17/216),按疗程分为短、中、长三组,发生率分别为0,2.15%,14.29%.长疗程与中、短疗程组的发生率差别极显著,中、短疗程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发生率与剂量大小无明显相关.结论:注射用葛根素所致发热主要与疗程偏长有关,建议临床医生在使用注射用葛根素过程中减少其疗程以减少其不良反应的发生.

    作者:张丽慧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胃镜胶浆在喉镜检查中的应用

    喉镜检查是耳鼻咽喉科的一项重要诊疗技术,目前越来越多的应用于临床.为使喉镜检查顺利进行,首先一定要做好咽喉部麻醉.传统的咽喉部表面麻醉是用喷雾器对口咽进行药液喷雾.为了减轻患者的痛苦,减少喉头喷雾麻醉给患者带来的不适.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我科采用胃镜胶浆为496例喉镜检查患者行表面麻醉,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刘晓玲;张相民;李晓春;陈定安;肖富福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我院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分析

    抗菌药物的应用涉用临床各科,正确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是提高疗效,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减少或延缓细菌耐药性发生的关健.为加强抗菌药物的使用及管理,现对我院2010年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分析,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资料来源 我院2010年内、外、儿及五官科全体住院病人共计538例次.其中男249例,女289例.年龄小3个月,大97岁,平均55.4岁.内科住院病人378例,外科129例,五官科11例,儿科20例.

    作者:钟华清;严寒松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关节镜下可吸收界面螺钉固定自体胭绳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的术后康复护理

    目的:观察关节镜下应用可吸收界面螺钉固定自体腘绳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的术后康复护理的措施及效果.方法:自2008年10月~2010年10月,对我院收治的22例前交叉韧带断裂患者,采用关节镜下可吸收界面螺钉固定自体胭绳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术后康复护理做回顾性分析,观察其效果.结果:术后随访6个月~2.5年,22例患者中除1例有轻微的膝周痛外,其余均已返回工作岗位,效果满意.结论:正确的术后康复护理是关节镜下可吸收界面螺钉固定自体腘绳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术后功能恢复的保证.

    作者:李桂秀;张芳英;曾红华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胸腺巨大内胚窦瘤1例

    1临床资料1.1病历资料患者男,22岁,胸部隐痛3月,为间歇性,无向他处放射,无咳嗽、咳痰、胸闷气促,无心前区压榨感,无喘息、呼吸困难,无发热、寒战,无头昏、昏厥,无肢体活动障碍,无上肢和眼睑肿胀等.专科颈部淋巴结阴性,上肢和眼睑无充血水肿,气管略向右偏,胸郭对称,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异常呼吸音和干湿性罗音.肝区无压痛,肝肋下未及.

    作者:魏一飞;欧阳毅翔;李贻卓;唐斯伟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实用新型个体调节式下肢换药支架的设计和应用

    临床中,各种原因至下肢损伤,特别是下肢后方伤口的患者,换药费劲是外科医生面临的一个实际问题.以往换药需要家属或医务人员帮助提拉患肢,而且需要配合好提拉的高度,换药时间过长,医生、患者均感觉疲劳,耗时费力,难以坚持.国内有一些简易换药架的相关报道,但该简易换药架间距、高度固定,无法根据个体调节合适的位置,患者感觉不适,甚至疼痛,医生操作不便,且换药盘摆放、使用不方便,容易污染.为了克服以上缺点,在临床实践的基础上我们研制出一种实用新型个体调节式下肢换药支架,临床应用于84例下肢损伤患者,效果满意,现介绍如下.

    作者:刘兴燕;李莲;唐新姨;蓝玉清;仲香兰;石远程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921株结核分枝杆菌耐药性分析

    目的:调查结核分枝杆菌的耐药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对921例肺结核患者进行结核分枝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单耐药的耐药率由高到低依次是链霉素(18.3%)、异烟肼(14.6%)、利福平(13.1%)、乙胺丁醇(5.3%),耐多药的耐药率为3.3%.19~39岁年龄段无论是单耐药率还是耐多药率都较高,而<18岁年龄段的耐药率低.结论:结核分枝杆菌的耐药形势比较严峻.

    作者:罗燕;谢巧娥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难治性甲亢42例疗效观察

    目的:为寻找一种更加经济、方便及有效的难治性甲亢治疗手段.方法:甲状腺内注射地塞米松联合甲巯咪唑治疗难治性甲亢组22例(甲组)与单用甲巯咪唑治疗组20例(乙组)比较,疗效优异.结果:甲亢临床控制时间(周)甲组为(5.10±1.52),乙组为(8.68±3.72) (P <0.001).甲组中明显突眼症状的12例均好转,乙组中11例中6例好转且时间延长.FT3、FT4均恢复正常所需时间(周)甲组为(4.61±1.23),乙组为(7.35±2.28)(P<0.001).治疗后8~10个月甲巯咪唑口服剂量(mg/d)甲组为(4.85±1.03),乙组为(11.63±1.96)(P<0.001).甲组未见明显不良反应,乙组药疹2例,白细胞减少数2例.结论:甲状腺局部注射地塞米松联合口服抗甲状腺药物治疗甲亢,特别是复杂难治性甲亢,为临床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治疗手段,值得推广.

    作者:胡建康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赣州地区先天愚型患者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

    目的:研究先天愚型发病趋势与双亲关系及染色体核型.方法:对赣南遗传咨询门诊病史资料进行统计,先天愚型患者行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检测技术,G显带,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发现该类疾病年发生数有上升趋势;赣州市、南康县、上犹县是先天愚型患者的高发区域;农民是生育先天愚型患者的好发群体;妇女生育先天愚型患者的好发年龄在提前(20~30岁占60.86%).发现标准型86例(93.47%),易位型3例(3.26%),嵌合型2例(2.17%),标准型合并9号染色体臂间倒位1例(1.09%);男女患者比例为3.84∶1.结论:赣州市环境污染在逐年提高,接触有害物理化学物质、吸烟、饮酒等机会的增加,影响了人们生殖细胞的质量或遗传物质;先天愚型染色体分型与国内报道基本一致,另外发现2例罕见染色体核型.

    作者:刘菲予;刘立平;吕军华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原发性肝癌的早期实验室诊断

    原发性肝癌(Primary Liver Cancer)是临床上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全球发病率逐年增长,已超过62.5万/年,位居恶性肿瘤的第5位;死亡接近60万/年,位居肿瘤相关死亡的第3位.在我国,发病人数约占全球的55%,在肿瘤相关死亡中仅次于肺癌[1].由于原发性肝癌早期缺乏典型的临床表现,就诊时多数较晚,难以手术根治,且术后复发率高,疗效差.因此如何获得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成为提高原发性肝癌疗效的关键.随着B超、CT等影像学技术的普及和广泛应用,原发性肝癌的诊断和治疗有所提前,同时血清学肿瘤标记物检测也为更早发现肿瘤带来了曙光,现就其肿瘤标记物实验室研究进展作一简述.

    作者:刘建平 刊期: 2012年第01期

赣南医学院学报杂志

赣南医学院学报杂志

主管:赣南医学院

主办:赣南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