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贤梅;胡莉琴;杨晶珍
子宫破裂是妊娠期和分娩期的重要并发症之一,可导致产妇休克、感染、新生儿死亡等,严重威胁母婴生命.因此,对子宫破裂的诊治和预防尤为重要.我院2000年1月~2010年12月共收治妊娠子宫破裂患者36例,现分析如下.
作者:吴承真 刊期: 2011年第03期
目的:探讨急性胆囊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后的护理.方法:回顾分析我院126例急性胆囊炎患者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临床资料.结果:配合医生做好围手术期处理,术后针对腹腔镜手术的特点加强护理,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并康复出院.结论:术后专科护理对提高急性胆囊炎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的成功率,病情变化的及时观察,术后不适及并发症的早期发现和护理均有重要意义,利于患者早日康复.
作者:刘剑 刊期: 2011年第03期
目的:为了探讨择时护理路径在社区糖尿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51例社区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76例)和对照组(75例),实验组通过择时护理指导患者择时饮食、择时活动、择时用药、择时心身休息、择时监测血糖;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结果:实验组与传统组比较,空腹血糖降低并发症减少,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社区糖尿病患者采取择时护理路径能提高患者对糖尿病的认识,有效控制血糖,防止或延缓慢性并发症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张虹;钟蓉萍;刘丹;彭英 刊期: 2011年第03期
目的:总结开腹手术后再次手术的经验,探讨原因及对策.方法:对我院外科收治的腹部手术患者,术后再次开腹手术16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再次手术的主要原因有术后腹腔出血6例,术后肠瘘4例,腹腔严重感染5例,粘连性肠梗阻1例.结论:腹部手术后再次手术的原因较多,主要原因有术后腹腔出血、肠瘘及腹腔严重感染等.再次开腹手术因组织水肿明显、解剖复杂,手术有一定难度,且患者一般情况较重.故针对不同病因,术前对病情的准确判断,积极的准备、术中选择合适的术式及严谨的操作,是减少或避免再次手术的关键.
作者:刘达炳;刘仰斌 刊期: 2011年第03期
目的:比较三种浓度的丙泊酚复合氯胺酮用于三岁以下小儿全身麻醉的效果及对呼吸的影响.方法:90例患儿随机分为1%丙泊酚组(Ⅰ组)、0.5%丙泊酚组(Ⅱ组)、0.25%丙泊酚组(Ⅲ组),均复合氯胺酮观察麻醉的效果及对呼吸的影响.结果:Ⅰ组呼吸抑制明显高于Ⅱ组、Ⅲ组,Ⅲ组作用维持时间较Ⅰ组、Ⅱ组短.结论:0.5%丙泊酚与氯胺酮复合用于三岁以下小儿麻醉,效果确切,对呼吸抑制小,易纠正,是理想的麻醉方法.
作者:毕生龙;丁称生;李帆;曾海红 刊期: 2011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帕瑞昔布钠超前镇痛应用于妇科腹腔镜手术术后急性疼痛镇痛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择60例ASA(美国麻醉医师协学会)Ⅰ或Ⅱ级择期行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帕瑞昔布钠超前镇痛组(A组)、帕瑞昔布钠术后镇痛组(B组)和对照组(C组).A组于气管插管前静注帕瑞昔布钠40mg;B组于手术结束时静注帕瑞昔布钠40mg;C组给予生理盐水5 mL.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定术后0、2、4、8、12和24 h的疼痛程度,记录患者追加镇痛药和不良反应的情况.结果:A、B组VAS评分各时点均显著低于C组(P<0.05),术后VAS A、B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术后因镇痛不全需肌注哌替啶A、B组显著少于C组(P<0.05);3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帕瑞昔布钠超前镇痛应用于妇科腹腔镜手术术后镇痛,效果确切,不良反应小.
作者:毛海花;余健;李安宝 刊期: 2011年第03期
目的:减少婴幼儿头皮静脉点滴葡萄糖酸钙药液渗出发生率.方法:对165例腹泻婴幼儿随机分为观察组(穿刺部位为头皮静脉,都先行输入葡萄糖酸钙药液)和对照组(穿刺部位为头皮静脉、先输入其它药液后再输入葡萄糖酸钙药液),对两组输液情况进行观察、分析、比较.结果:观察组的药物渗出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对需静脉点滴葡萄糖酸钙药液的婴幼儿应先行输入葡萄糖酸钙液体,可以减少药液渗出的发生率.
作者:欧阳毅翔 刊期: 2011年第03期
产后出血是分娩期常见并发症,其发生率为2%~4%,且为产妇死亡的首要原因[1],占70%~80%.及时有效的处理产后出血,对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十分关键.产后出血的原因有:宫缩乏力、凝血功能障碍、前置胎盘、软产道损伤.其中宫缩乏力是产后出血常见的原因.2007~2009年,我们行改良式B-1ynch缝合术治疗剖宫产术中由宫缩乏力、凝血功能障碍样渗血、胎盘附着面大量出血所致的产后出血12例,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曾春兰;林晶 刊期: 2011年第03期
目的:探讨鼻内窥镜手术的麻醉方法及管理要点.方法:所有180例鼻内镜手术均采用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全凭静脉麻醉,术中视情况加用硝酸甘油控制性降压,麻醉过程常规监测HR、BP、SpO2、ETCO2.结果:全组患者麻醉效果满意,术中血压控制良好,所有患者术毕均清醒后拔管送回病房,无麻醉并发症.结论: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合并控制性降压用于鼻内镜手术是一种较理想的麻醉方法.
作者:肖兰芳 刊期: 2011年第03期
目的:探讨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早期出现的并发症及应对措施.方法:对青光眼86例(102眼)实行小梁切除术,观察术后早期出现的并发症,找出原因,并采取恰当治疗方法.结果:浅前房35眼,前房积血3眼,恶性青光眼2例4眼,采取相应措施均消除浅前房、前房积血、恶性青光眼等症状.结论: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并发症以浅前房常见,采取恰当治疗方法可避免严重后果.
作者:方建中 刊期: 2011年第03期
我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是世界老龄化发展快的国家之一,在老年疾病发病中,癌症占首位[1],治疗以手术、化疗为主,但老年人血管管壁增厚、变硬、弹性差、脆性增加,管腔狭窄,皮肤组织松驰,为静脉治疗增加难度,而经外周静脉导人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PICC)很好的解决了术前支持,术中补液,术后营养及化疗的难题.
作者:张文红;伊秀英;邓作梅 刊期: 2011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内镜在诊断及治疗腹腔镜胆道术后并发症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内镜诊治18例腹腔镜胆道术后并发症患者,根据并发症的具体类型进行针对性治疗,并对内镜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18例胆道并发症者中,胆道残余结石10例,10例结石排出;胆漏3例,3例治愈,避免开腹手术;胆总管下端狭窄2例,全部治愈,三管汇合处狭窄2例行胆道支架治疗,远期效果满意;胆管完全横断1例,经ERCP明确诊断后均行外科手术.本组总治疗成功率为88.79%,并发症发生率为11.1%,无严重并发症.结论:十二指肠镜治疗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后胆管残余结石、胆漏、胆管狭窄,是一种微创、安全、有效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作者:利民;邱培才;章晓路;李苏明;邓伟均 刊期: 2011年第03期
目的:观察保温护理在预防MPCNL术(经皮肾镜手术)中低体温的临床效果.方法:将56例MPCNL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28例,两组患者均在相同湿度、温度下进行手术,据术中可能造成患者体温降低的环节对实验组采取保温措施,而对照组不采取任何保温措施.分别在术前(麻醉后)和术毕对患者的体温进行测量,比较两组患者体温的变化.结果:实验组术前与术毕体温值比较无显著差异,而对照组有显著差异性(P<0.01).结论:在MPCNL术术中实施保温护理能有效防止低体温的发生.
作者:曾筱梅;廖新;王艳 刊期: 2011年第03期
目的:探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35例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影像特点.结果:35例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与病理诊断相符25例,符合率71.4%.结论: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诊断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有重要意义.
作者:彭婕;姚文康;胡迎 刊期: 2011年第03期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系统性疾病,影响着心血管、脑血管以及外周动脉系统.心脏病发作和脑中风两种临床疾病表明,急性动脉血栓形成是其主要病因;同时成为世界上死亡率和患病率中普通的疾病.血小板参与内皮中,血栓的形成、免疫和炎症等过程,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并且同时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起始和进展全过程[1-2].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抗血小板类药物包括:(1)环氧酶1抑制剂:阿司匹林;(2)ADP受体拮抗剂:氯吡格雷;(3)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欣维宁;(4)磷酸二酯酶Ⅲ抑制(PDEⅢ)剂:西洛他唑等.以往对抗血小板药已有大量的研究,本文就西洛他唑在心血管领域的应用现状、进展和前景作一简要的综述.
作者:蔡九妹;廖伟 刊期: 2011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脑电图在小儿病毒性脑炎中的早期诊断价值,了解脑电图在小儿病毒性脑炎的预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16道脑电图仪,对我院住院的60例确诊为病毒性脑炎患儿进行脑电图检查及临床分析评估.结果:60例中55例异常,异常率为91.7%,主要为弥漫性或局限性异常慢活动,部分在慢波背景上存在棘波、尖波、棘慢或尖慢复合波,双侧弥漫性高波幅δ波,局灶性或双侧阵发性δ波,双侧弥漫性θ波.结论:脑电图为早期诊断病毒性脑炎的重要参考指标,反复多次检查,并对判定疾病的严重程度及预后有重要价值.
作者:夏剑萍 刊期: 2011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肝后间隙的解剖基础及其在肝脏外科的临床应用.方法:对36例尸肝进行解剖,测量肝后间隙的相关解剖数据.经肝后间隙入路行11例巨大肝癌、8例血管瘤切除.结果:肝后间隙的长度平均为(55.43±9.65)mm,肝后间隙上口(膈面)的宽度平均为(20.04±6.88)mm,肝后间隙下口(脏面)的宽度平均为(18.17±5.23)mm.19例手术均取得成功,无相关并发症发生,与其手术人路相比有显著意义.结论:肝后间隙有其解剖基础,在肝脏外科中可作为一良好的手术人路.
作者:周小龙;李剑;邱启祥;徐能全;李鸿玮;刘潜;钟应华;廖振机;郭少华;林乐迎 刊期: 2011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泌尿系结石致肾绞痛的安全有效处理方法.方法:妊娠合并泌尿系结石致肾绞痛25例患者应用解痉药物和静脉输液保守治疗,其中5例患者行保守治疗,疗效欠佳,出现顽固性肾绞痛,后在膀胱镜下置入双J管引流.结果:20例患者经保守治疗疗效满意,5例患者在膀胱镜下置入双J管后1肾绞痛消失,25例孕妇均顺利度过围产期,并产健康婴儿.结论:妊娠合并泌尿系结石致肾绞痛患者行黄体酮、硫酸镁等药物保守治疗疗效较好,对于顽固性肾绞痛患者采用膀胱镜下置双J管引流安全有效.
作者:王桥林;袁源湖 刊期: 2011年第03期
目的:分析孕产妇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效果,并探索它的高危因素,提高认识和防治,降低其发病率及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妇产科55例被确诊为下肢静脉血栓患者,其中29例患者应用西医治疗(对照组),另外26例患者使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观察组).3个疗程后进行复查观察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2.31%;对照组总有效率82.7%,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下肢静脉血栓疗效优于单用西医治疗.
作者:钟清泉 刊期: 2011年第03期
无创正压机械通气(NIPPV)是指呼吸机与患者的连接无需建立人工气道的正压机械通气.因其与有创机械通气(IPPV)比较有创伤小及操作、护理方便而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不同病因所致的呼吸障碍性疾病.为提高NIPPV的疗效,现对我院近5年来行NIPPV治疗成功的患者进行总结如下.
作者:曾治平;刘惟优 刊期: 2011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