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心悸的护理体会

苏金云

关键词:心悸, 护理, 情志调节, 健康教育
摘要:心悸是指心中急剧跳动,惊慌不安,不能自主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症.发作时常伴有气短、胸闷,甚至眩晕、喘促、晕厥;脉象或数,或迟,或节律不齐.各种功能性或器质性疾病引起的心律失常,以及甲状腺机能亢进,贫血、药物中毒原因出现以心悸为主症时,属本病范畴.
黑龙江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小儿重症肺炎的急救和治疗措施探讨

    重症肺炎是威胁小儿生命的常见病之一,多见于婴幼儿.常发生在冬春季,起病急,临床表现错综复杂,病情变化十分迅速,往往累及循环、神经及消化等系统而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如合并呼吸衰竭,心力衰竭,中毒性脑病和肠麻痹等,短期内即可危及患儿生命,是我国住院小儿死亡的第一位原因,被卫生部列为小儿四病防治之一[1].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1月~ 2011年9月小儿重症肺炎55例的临床资料,总结急救和治疗经验.

    作者:刁敏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舒张性心力衰竭大鼠模型的建立

    目的:考察、研究、并论述舒张性心力衰竭(diastolic heart failure,DHF)模型的建立方法及效果.方法:实验大鼠随机分为手术组和假手术组,采用腹主动脉缩窄法建立DHF模型.术后8周,随机抽取手术组和假手术组大鼠各6只,应用十六导生理记录仪测定血流动力学指标,通过各项指标的对比,评价模型建立是否成功.结果:造模8周后,手术组与假手术组比较,左心室收缩压( LVSP)、左室内压大上升速率(+dp/dtmax)无显著变化,提示收缩功能没有明显变化;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压(LVEDP)显著升高(P<0.01),左室内压大下降速率(- dp/dtmax)无统计学意义,左室松弛时间常数(T)值显著延长(P<0.01),提示舒张功能已明显降低,说明模型建立成功.结论:采用腹主动脉缩窄法可成功建立DHF模型,且效果良好.

    作者:张天一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乳癖通口服液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的验证

    目的:建立乳癣通口服液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方法:采用常规法对5种验证用菌株进行菌回收率及控制菌的验证试验.结果:验证实验中各类菌的回收率均大于70%.结论:经验证乳癖通口服液可以用常规法进行微生物限度检查.

    作者:张震;毛艳华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酒石酸美托洛尔应用于高血压合并退行性瓣膜病变轻度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患者的超声心动图指标观察及血浆脑钠肽变化观察

    目的:观察高血压伴退行性主动脉瓣病变主动脉瓣轻度反流患者口服酒石酸美托洛尔前及4周后心率,血压,相关心脏彩色多普勒指标及血浆脑钠肽浓度的变化有无显著差异.方法:临床筛选高血压合并退行性主动脉瓣病变主动脉瓣轻度反流患者96例,测量口服酒石酸美托洛尔片前和用药后4周心率,血压,相关心脏彩色多普勒指标及应用免疫荧光法测定血浆脑钠肽浓度,统计学分析用药前后各测量指标变化有无显著性差异.结果:治疗前与经治疗后4周各指标对比发现24小时平均收缩血压( mmHg),24小时平均舒张压(mmHg),24小时平均心率(bmp)各指标下降有显著差异(P<0.05),主动脉舒张末内径(mm),左室舒张末内径(mm),左室射血分数(%),左房内径(mm)各指标变化无显著性差异(p>0.05),血浆脑钠肽(pg/ml)变化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β受体阻滞剂酒石酸美托洛尔( metoprolol tartrate)应用于高血压合并退行性主动脉瓣病变主动脉瓣轻度反流患者对患者24小时平均收缩血压,24小时平均舒张压,24小时平均心率各指标下降有显著差异(P<0.05),对主动脉舒张末内径,左室舒张末内径,左室射血分数,左房内径(mm)各指标变化无显著性差异(p>0.05),对血浆脑钠肽浓度变化无显著性差异(p>0.05).

    作者:李佐民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人工流产综合征的防治及护理

    目的:探讨人工流产综合征的预防、治疗及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我所60例人工流产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原因,根据出现不同的症状做相应的治疗和护理.结果:产妇经积极抢救和护理,症状得到缓解,全部顺利完成手术,安全离院.结论:实施人工流产术前做好心理护理、健康教育,掌握手术技巧,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正确处理是保证手术成功的关键.

    作者:陆翠云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药物因素对电致孔——离子导人体外经皮联合促渗技术的影响

    以氧化苦参碱、苦参碱、盐酸小檗碱、氨茶碱和秋水仙碱五种生物碱以及水杨酸、水杨酸钠和水杨酰胺为模型药物,采用电致孔-离子导入并用技术进行体外经皮给药途径的试验.结果得出药物分子量的大小、油/水分配系数、药物熔点、浓度、解离性质四种药物因素和不同部位皮肤的生理因素是影响电致孔-离子导入联合促渗技术的主要因素.

    作者:李津明;刘畅;辛悦;李鑫;莫长涛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左右入路联合切除肝尾状叶癌12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手术切除肝尾状癌的手术经验.方法:总结12例左右入路联合手术,成功切除肝尾状叶癌的临床资料.结果:12例肝尾状叶癌病人成功切除肿瘤,1例术中发生大出血,术中无1例死亡,术后均康复出院.结论:在对肝脏精细解剖的基础上,左右入路联合行肝尾状叶癌切除手术安全可行.

    作者:李海林;周立新;韩光宇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研究进展

    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是一种由桥粒蛋白突变引发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也存在少数隐性遗传.通常涉及到两心室.ARVC是一种具有显著病理和临床特征的不常见原发性心肌病,能够引发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及突发性心脏死亡,其显著的特征是心肌逐渐被脂肪和纤维组织所替代.目前ARVC的致病机制尚不明确.

    作者:崔丹;闫玉清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眼球摘除Ⅰ期义眼座植入62例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眼球摘除同期植入羟基磷灰石义眼座预防眼窝内陷结膜囊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62例(62眼)常规行眼球摘除术后同时于眼球后肌椎内植入羟基磷灰石义眼座,术后2-3周试戴薄形义眼片.结果:随访中所有患者均能自行熟练取戴义眼片,无眼座暴露及排斥,无上睑凹陷、结膜囊收缩粘连等并发症.结论:眼球摘除Ⅰ期羟基磷灰石义眼座植入,手术易掌握,经济适用,整形美容效果好,值得推广.

    作者:柳方华;李敏;刘乐琴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乳腺癌患者癌因性疲乏的护理

    目的:探讨乳腺癌患者癌因性疲乏的护理干预方法及效果.方法:对我院外科40例存在乳腺癌癌因性疲乏的患者进行护理干预,并采取自身对照的方法,观察干预前后患者癌因性疲乏缓解程度和生活质量的变化.结果:采取护理干预措施后,患者的疲乏程度有一定的缓解(P<0.01),生活质量也有所提高(P<0.05).结论:在常规的护理基础上采用护理干预,能有效缓解乳腺癌患者癌因性疲乏患者的疲乏程度,并提高其生活质量.

    作者:陈玲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门诊输液室过敏性休克的急救和护理

    药物过敏反应是指有特异体质的患者使用某种药物后产生的不良反应,它与药物的剂量无关.药物过敏反应的发病率不高,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在用药当时就发生,称为即发反应;另一种是潜伏半个小时甚至几天后才发生,称为迟发反应.轻则表现为皮疹、哮喘、发热;重则发生休克,甚至可危及生命.在门诊输液中经常出现程度不同的药物过敏现象,由于输液病人多,病情复杂,用药量大,品种广,新药性能不易掌握,临时输液病人天数短,周转率高,护理人员倒班制,对病情了解不够熟悉,易忽略对病人病情的观察[1].过敏性休克(Anaphylactic shock)是突然发生的,多系统器官损伤的严重药物过敏反应,若诊治不及时,患者可因心血管及呼吸系统功能的严重障碍而迅速死亡,及时合理的处理将有效降低病人死亡率.护士往往是过敏性休克的早发现者和抢救者.如能及时发现、及时抢救,采取有效的治疗、护理措施,则可大大降低死亡率及后遗症.现将我院输液室2007年6月-2010年12月21例过敏性休克患者的急救和护理体会汇报如下.

    作者:杨敏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盐酸戊乙奎醚与阿托品用于无痛人流术前的效果观察

    目的:评估盐酸戊乙奎醚与阿托品用于无病人流术前的效果差别.方法:选择ASAI~Ⅱ级要求行无痛人流术的无阴道分娩史孕妇150例,随机、双盲法分为A组(盐酸戊乙奎醚组)和B组(阿托品组),分别于术前30min给予盐酸戊乙奎醚、阿托品0.5mg肌注.观察和比较两组患者血流动力学、宫颈松弛度以及术后并发症等方面的差异.结果:A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稳定性、宫颈松弛度优于B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少于B组.结论:盐酸戊乙奎醚用于无痛人流术前临床效果优于阿托品.

    作者:张小月;凡连云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体外环境下纤溶酶及不同载药量对纤维蛋白胶缓释作用影响

    目的:考察纤溶酶及不同载药量对顺铂-纤维蛋白胶复合物在体外缓释作用的影响.方法:采用衍生-紫外分光光度法对顺铂-纤维蛋白胶复合物体外释放样本进行测定.观察纤溶酶对不同载药量纤维蛋白胶(fibrin glue,简称FG)的释放过程是否存在影响.结果:溶介为纤溶酶时早期(24h)药物释放相对较快,1h和24h时间点溶液中药物浓度存在差异(p<0.05).结论:体外环境下纤溶酶对顺铂-纤维蛋白胶复合物( CDDP/FG)缓释过程早期存在影响.不同载药量对其缓释作用无影响.

    作者:申维喜;杨宇;姜秋颖;黄丽军;张倩;黄大勇;王文秀;齐丽萍;邵蔓丽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特拉唑嗪联合强肾片治疗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慢性盆腔疼痛综合征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应用特拉唑嗪联合强肾片治疗慢性非细菌前列腺炎/慢性盆腔痛综合征(CP/CPPS)的临床疗效.方法:183例CP/CPPS患者随机分为特拉唑嗪组48例、强肾片组46例、特拉唑嗪+强肾片组89例.治疗6周,根据前列腺液情况加用抗生素.观察从开始治疗到6周治疗全部结束后的效果,采用NIH慢性前列腺炎症状评分(CPSI)作为疗效评价指标.结果:治疗6周后特拉唑嗪组有效(CPSI减少≥5分)37例(77.1%)、强肾片组有效32例(69.5%)、特拉唑嗪+强肾片组有效79例(88.8%).经统计学分析特拉唑嗪+强肾片组与特拉唑嗪组、强肾片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特拉唑嗪联合强肾片治疗慢性前列腺炎/慢性盆腔痛综合征疗效优于单用强肾片组及特拉唑嗪组.

    作者:吕清东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医院药剂科的科学管理

    随着医药发展及人们对医疗卫生需求的提高,药剂科成为医院的重要科室,药剂科的管理水平直接影响到医院的医疗服务质量[1].2009年4月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指出增设药事服务费、推行医药分开,但现在医院药剂科发展相对滞后,现行的管理模式已经落后于不断发展的医院药学,更加不能满足患者对药学服务越来越高的要求.如何转变观念,提高药剂科的管理水平,是当前医院药剂科管理人员需要思考的问题.

    作者:刘辉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针灸点刺法结合GM1治疗小儿缺血缺氧性脑病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针灸点刺法结合使用神经节苷脂钠( GM1)治疗小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的临床疗效.方法:45例患儿按就诊顺序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针刺、康复训练、常规营养脑细胞药物胞二磷胆碱等对症支持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GM1 40mg/d静脉滴注,两组疗程均为30天.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7.73%和78.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30d后神经功能评分分别为(38.82±3.57)分和(35.72±3.13)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1,P<0.05).结论:针灸点刺法结合GM1治疗小儿缺血缺氧性脑病有明显疗效,值得推广.

    作者:迟庆滨;孔莹;朱博婧;邹伟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LEEP刀手术后的临床护理

    宫颈糜烂是慢性宫颈炎常见的一种病理性改变,是妇女的常见病、多发病.好发于育龄妇女,并在已有过性生活的女性中发病率升高,如不及时治疗,可能会造成不育、流产,影响性生活,成为诱发宫颈癌的高危因素.常用的治疗方法有物理疗法、药物疗法、手术治疗等方法.物理治疗有激光、红外线、电熨法等,药物对重症患者疗效不佳,需住院手术治疗且费用昂贵.我科自引进利普LEEP刀以来,治疗宫颈病变操作简单,价格便宜,病人无需住院,且治疗效果很好,具有接受性较高和并发症发生率较低的优点,现将有关护理状况做一介绍.

    作者:宋丽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黑河地区Ⅰ型超敏反应患者变应原检测分析

    目的:分析黑河地区Ⅰ型超敏反应患者的常见变应原种类,为Ⅰ型超敏反应疾病的防治提供可靠依据.方法:对300例Ⅰ型超敏反应患者进行变应原皮肤点刺试验.采用北京新华联协和药业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变应原点刺试剂,选择常见的39种变应原液.结果:300例Ⅰ型超敏反应患者吸入变应原皮试阳性率以室内尘土、螨高,分别为69.7%和68.3%;枕垫料、春季花粉、蒿属花粉皮试阳性率分别达到57.7%、38.4%、36.7%;食物变应原检测中海鱼、虾、芝麻、鸡蛋、羊肉的阳性率分别为35.7%、35.0%、34.3%、33.7%、32.3%.结论:变应原点刺试验易于操作,有助于寻找变应原,尽可能避免接触变应原,为进一步的脱敏治疗提供依据.

    作者:杨宏;吕雪莹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抗生素在住院药房中的使用情况研究

    通过哈尔滨市第五医院“医院信息管理系统”了解2009 - 2010年两年里使用抗生素类药物的用药剂量、用药频率、用药天数、用药金额、日均费用、药物利用指数等数据分析抗生素临床用药的合理性及探讨改进方法.结果表明头孢菌素类、青霉素类、喹诺酮类用药频率DDDs排序居使用情况前三位,用药量大、用药频率高.统计的10种药物中,9种药物利用指数<1,合理用药比例为90%.

    作者:张莉菲;任智博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英夫利昔单抗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英夫利昔单抗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效果.方法:50例处于中重度活动期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患者给予甲氨蝶呤口服治疗;治疗组患者给予剂量为3mg·kg-1的英夫利昔单抗静脉滴注,每次静滴时间间隔2周.随访14周观察两组疗效.结果:英夫利昔单抗较之甲氨蝶呤能更有效的缓解患者关节肿痛,缩短晨僵持续时间,降低血沉速率(ESR)及C反应蛋白(CRP),随访14周时,患者ACR50缓解率为56%,甲氨蝶呤ACR50为24%.结论:英夫利昔单抗可迅速缓解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不适症状,阻断骨关节继续遭到破坏,临床效果明显且安全,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卞正巧 刊期: 2011年第06期

黑龙江医药杂志

黑龙江医药杂志

主管:黑龙江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主办:黑龙江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干部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