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向东;郭子恒
婴幼儿哮喘过去与遗传、季节、气候变化密切相关,但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室内装潢的兴起,环境污染,许多生化有害因素的影响,本病的发病率逐年提高,且发病年龄趋于婴幼儿,哮喘持续时间长,传统治疗手段往往不尽人意,我们于2001年8月至今采用爱喘乐联合喘乐宁雾化吸入佐治婴幼儿哮喘,取得了明显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徐巍;胡娉婷;周永镇;魏泽荣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笔者在近10年护理的32例直肠癌者中,采用5-氟脲嘧啶(5-FU)术前肠腔灌注化疗,收到较满意的效果,现回顾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丁肖娟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氟化玻璃聚合体加螺纹桩制作桩核的临床效果.方法:75例牙体缺损病例,采用氟化玻璃聚合体加螺纹桩制作桩核后,再进行冠桥修复,制作修复体106件.结果:经过1~3年临床观察,成功率为96.11%.结论:应用氟化玻璃聚合体加螺纹桩制作桩核对残根残冠进行冠桥修复,是一种较好的修复方法.
作者:李艳娥;索万奎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对梅州城区公用电话机细菌总数、大肠菌群数、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HBsAg等的检测,了解梅州城区公用电话机微生物污染状况.方法:对梅州地区125部公用电话进行微生物污染情况进行检测.结果:细菌总数和大肠菌群超标率江南、江北华侨城、江北五洲城两两之间无显著性差异;细菌总数和大肠菌群超标率消毒后一周与消毒前有显著性差异,而消毒后两周与消毒前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梅州市公用电话机污染较严重,消毒后污染状况好转,并与消毒前有显著性差异,应加强公用电话机管理,进行日常清洗和定期消毒.
作者:邱玉林;徐文彬;杨迎平;罗雯文;谢有能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治疗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症的近期疗效,适应证.方法:用美国Arthrocare公司ENTec-CobatorTM等离子射频消融治疗双下甲、咽腔、软腭肥厚、低垂、舌根肥大患者.结果:随访半年,经多导睡眠监测,治愈12例,显效7例,有效3例,无效1例,有效率95.65%,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等离子射频消融治疗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症方法可行,但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作者:王跃武;谌华;肖勇;黄恩恩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素质教育是目前的一个热门话题,关于素质教育的意义、目的,众说纷纭.简而概之,素质教育就是培养能力的教育.谈到能力的培养,人们往往下意识的将科研活动和课堂教学割裂开来.而实际上科研活动与课堂教学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并非两个不相联系的内容.笔者就医学科研活动的种种形式对医学高等教育教学的促进与改善,谈谈自己的体会.
作者:黄玉萍;熊俊;宋涛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青少年自杀心理及护理对策.方法:对56例青少年自杀的心理状态和临床护理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青少年自杀普遍存在自卑绝望、感情脆弱、信赖性强、敏感多疑、自私霸道、不负责任、情绪不稳、焦虑不安、心理闭锁、抑郁悲观等心理特点.结论:心理护理不仅能治愈患者的生理创伤,更能治愈其心理创伤,利于患者身心全面恢复健康,使其以良好的心态走向社会,重获新生.
作者:黄小曼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研究接触过死猪的特殊人群在封闭式管理下的心理状态.方法:采用ZUNG氏焦虑自评量表和一般状况调查表,总人数56人,分成三组的方法分别对深圳市宝安区14例特殊人群,与特殊人群匹配的14例住同一医院的病人和28例市民进行了心理状况自评问卷调查.结果:14例特殊人群有明显的焦虑,通过有效的心理干预可缓解病人心理压力,改善其心理状态.结论:心理护理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有重要作用,护士要重视应激与健康关系理论的学习,更好地为病人实施心理护理.
作者:叶良玉;李坊贞;施海红;赖伏虎 刊期: 2006年第03期
多年来,高校德育存在一种不容忽视的倾向,即认为德育是“两课”的事,与其他人员和课程无关,造成德育的实效性欠佳.当前高校德育的发展方向是充分调动专业课教师的育人主动性和积极性,把德育工作渗透到各科教学中.专业教师既要对学生传授医学科学知识、技能,又必须重视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品质教育.作为预防医学教师,应通过对目标教学的具体实施,挖掘教材德育功能,寓德于教,培养实用型卫生技术人才.
作者:邱伟;谢文丽 刊期: 2006年第03期
我科2001~2005年对10例脑质瘤患者术后采用局部化疗,有效地降低了脑胶质瘤的复发率,改善了患者的生存质量,现将护理报道如下.
作者:匡小花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方法:将65例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随机分成2组,对照组31例口服痢特灵,氟哌酸,柳氮磺胺吡啶.观察组34例同时给予中药(益肠灌肠液)保留灌肠.结果:观察组显效率:52.9%,总有效率:94.1%,对照组显效率:22.6%,总有效率:74.2%,2组比较,显效率差别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总有效率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病疗效显著.
作者:涂立德 刊期: 2006年第03期
法乐氏四联症(TOF)是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中常见的一种畸形,从1991年开始我们就应用彩超开始诊断TOF,现将近几年来我院诊断的62例TOF报告如下.
作者:陈卫华;葛贻珑;徐琍;任苓;叶军;肖文胜;谢谨捷;陈燕玲;游宇光;凌月蓉 刊期: 2006年第03期
护士的察质是指护士应该具备的职业素养.它不仅体现于仪表、风度、动作等外在形象,更体现着护士的道德品质、业务能力等内在素养.护理人员应具备的素质:要热爱护理专业;要具有护理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要具有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要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团队精神;要善于根据具体情况来预见患者的需要;要善于主动与患者进行情感交流;要善于进行人性化护理.
作者:肖江萍;林晓芳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评价置入腔静脉滤器预防因静脉血栓脱落引起肺栓塞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19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和1例上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均置入钛质Bird'snestfilter(BNF).滤器位于双肾静脉水平以下的下腔静脉内或上腔静脉干内.术后分别于1、6、12个月摄胸或腹部平片复查,观察滤器的位置、形态变化.结果:全部滤器经股静脉或右颈内静脉穿刺置入,经右股静脉15例,左股静脉3例,右颈内静脉2例.无严重并发症发生.随访发现2例向头侧移,1例向足侧移位,2例跨度增大,腹部CT发现滤器的2只脚穿透腔静脉壁,未出现任何症状,无1例滤器发生倾斜.无1例发生腔静脉阻塞或复发肺栓塞.结论:置入腔静脉滤器预防肺栓塞是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辛志业;魏绪龙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老年人尿糖、血糖及餐后2h血糖临床意义及相互关系.方法:对600例老年人与健康对照组410例用尿糖测定试纸测定尿糖,用葡萄糖氧化酶法测定血糖及餐后2h血糖.结果:(1)糖尿病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有上升的趋势;(2)老年人空腹血糖正常,也不能除外糖尿病,同时检测尿糖和血糖一方面可排除某些肾性糖尿及神经性糖尿,另一方面还可早期发现高血糖症和隐性糖尿;(3)发现餐后血糖比空腹血糖能够更好地反映血糖控制水平,同时,餐后高血糖与心血管合并症有着密切的相关性.结论:检测尿糖、血糖、餐后2h血糖含量有助于筛选诊断糖尿病、判断病情与愈后转归、指导治疗.
作者:黄丽芳;朱春花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经左侧大隐静脉入路Cockett综合征腔内治疗的应用价值.方法:在直视下或超声引导下,应用Seldinger技术行左侧大隐静脉穿刺,对左侧髂静脉进行DSA造影检查及左侧髂总静脉内支撑支架成形手术治疗.结果:本组共完成11例,操作成功率100%.术后无浅静脉炎、皮下血肿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等并发症发生.结论:选择经左侧大隐静脉入路Cockett综合征的腔内治疗,避免了对深静脉的医源穿刺损伤,更微创,并发症少,操作简单,术后易护理,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叶波;夏来阳;谢元财;邓小红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观察伍用纳络酮治疗新生儿中、重度缺氧缺血性脑病的疗效,探讨HIE的治疗方法.方法:将102例HIE患儿随机分为两组:纳络酮治疗组58例,对照组54例,两组除进行相同的常规治疗外,治疗组纳络酮0.1mg/kg,iv,3~5分钟后改为0.03mg/kg/h,持续4~6小时,连用5天,观察患儿临床症状体征的变化并进行NBNA评分.结果:治疗组患儿临床症状明显改善,NBNA评分明显提高,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结论:伍用纳络酮治疗新生儿中、重度缺氧缺血性脑病临床疗效显著.
作者:徐欢莲 刊期: 2006年第03期
我院自1998年~2005年应用张力带法,同时行肩锁关节周边关节囊、筋膜、韧带修复重建治疗Ⅲ度肩锁关节脱位16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钟伟建;洪忠;郭惠红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观察银杏达莫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8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银杏达莫治疗组42例、对照组40例,比较两组疗效.结果:银杏达莫治疗组总有效率95%,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且未见明显副作用.结论:银杏达莫治疗急性脑梗死安全有效.
作者:黄丽萍;蔡平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中心静脉导管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非手术治疗中的运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中心静脉导管治疗SAP并发液体积聚、脓肿、假性胰腺囊肿临床资料.结果:腹腔液体积聚置管16例共22次,假性胰腺囊肿置管引流10例14次,胰腺脓肿、腹膜后脓肿置管引流4例5次,深静脉置管TPN24例25次,24例均随访,效果优良.结论:SAP治疗过程中灵活运用中心静脉导管,可以减少开腹手术次数,缩短病程,降低医疗费用.
作者:谢元财;陈厚平 刊期: 2006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