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水飞蓟茎叶中具有抗氧化活性的黄酮类化学成分研究

陈效忠;常鑫;吕红梅;张艳

关键词:水飞蓟, 黄酮, 抗氧化
摘要:目的:通过已经建立并且行之有效的化学筛选(LC-MSn)和活性筛选集成系统获取水飞蓟茎叶中具有抗氧化活性的黄酮类化合物.方法:95%乙醇提取药材获得总提取物,D101型大孔树脂富集总黄酮类化合物,多种色谱方法(sephadex-LH20,HPLC等)相结合分离得到目标化合物,NMR谱鉴定化合物结构;采用Fe2+半胱氨酸诱导的肝微粒体脂质过氧化模型进行化合物抗氧化活性筛选.结果:从水飞蓟茎叶中首次分离得到5个黄酮类化合物,这5个化合物均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IC50值8.5~11.2.结论:从水飞蓟茎叶中获取的黄酮类化合物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我们将进一步研究抗氧化活性与临床治疗相关疾病的关系.
黑龙江医药科学杂志相关文献
  • 乳腺癌中PTEN,MDM2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PTEN、MDM2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和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检测佳木斯大学附属医院45例乳腺癌和45例正常乳腺组织中的PTEN和MDM2表达情况.结果:乳腺癌中MDM2阳性表达率为82.22%,高于正常乳腺的17.78%;乳腺癌中PTEN蛋白阳性表达为53.33%,低于正常乳腺中的100.00%;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DM2在乳腺癌中表达明显增强,PTEN在乳腺癌中表达明显降低,提示在乳腺癌发生中MDM2和发挥一定作用,对PTEN、MDM2的检测可作为重要生物学指标.

    作者:王刚;田寅;王博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腹部创伤的临床特点及急诊护理方法

    目的:探讨和分析腹部创伤的临床特点和急诊护理方法.方法:选取我院2013-09 ~ 2014-09抢救治疗的腹部创伤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我院紧急治疗的50例腹部创伤患者中,痊愈的患者有55例,死亡患者5例,救治成功率是91.6%.结论:腹部创伤患者多数为钝性暴力所致,赢取救治的佳时间,对其及早诊断并根据患者不同情况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能有效提高患者的治愈率.

    作者:邓碧兰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手术室护理安全问题及对策

    目的:探讨手术室发生的护理不良事件的种类及特点,制定护理安全问题的防护措施,减少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方法:回顾手术室2011 ~2014年出现的15起护理不良事件,对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原因、分类以及与护理人员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手术室发生不良事件的主要原因为责任心不强,未对患者进行有效地安全核查,以低年资的护士为主.结论:严格执行手术安全核查,交接班、手术器械物品清点等各项制度,对低年资护士加强培训,增强责任心的培养,明确各级护理人员职责,把患者的安全放在第一位,是避免不良事件的发生的关键.

    作者:孙国娟;王静;刘志丹;王悦;何淑玲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戊四氮诱导癫痫大鼠脑N-cadherins和NT-4的变化及灵芝酸的干预作用

    目的:观察戊四氮(PTZ)诱导大鼠癫痫后脑神经型钙粘附素(N-cadherins)和神经营养因子-4(NT-4)变化及应用灵芝酸进行干预与治疗,主要研究灵芝酸预防和治疗癫痫的痫性发作的机理.方法:采用健康的雄性Wistar实验大白鼠33只,按随机分配原则分成正常对照组、癫痫模型组和灵芝酸治疗组每组11只.癫痫模型组与灵芝酸治疗组均采用诱导癫痫亚惊厥发作剂量腹腔注射戊四氮制备Wistar大白鼠慢性点燃痫性模型.在实验室冰盒低温条件下迅速提取大鼠脑组织,采用Western-Blotting方法检测大鼠脑N-cadherins和NT-4的变化.结果:实验性诱导癫痫大鼠痫性模型制备成功,灵芝酸治疗组和癫痫模型组实验动物都达到癫痫点燃的实验标准,与癫痫模型组动物相比,灵芝酸组大鼠潜伏期明显延长,但持续时间之间的差别没有显著性.实验检测Western-Blotting结果发现:PTZ诱导癫痫发作后N-cadherins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用灵芝酸干预后,N-cadherins的表达有明显下降,差异有显著性(P<0.01),癫痫模型组大鼠脑NT-4蛋白含量比正常对照组蛋白含量升高,差异具显著性(P<0.05);灵芝酸组大鼠脑NT-4蛋白含量较癫痫模型组蛋白含量升高,差异具显著性(P<0.05).结论:灵芝酸作用癫痫大鼠后N-cadherins蛋白表达降低,调整机体病变神经元的兴奋性,灵芝酸还能够增强NT-4的表达从而减轻癫痫发作给神经系统造成的损伤,从而起到抗癫痫作用.

    作者:王芳芳;谭风雷;姜阳;马小茹;刘蕾;刘君星;梁衍锋;吴佳梅;王淑湘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生物反馈盆底肌肉训练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效果分析

    目的:分析生物反馈盆底肌肉训练在女性压力性尿失禁治疗中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治疗的8例女性压力性尿失禁患者,患者均使用生物反馈盆底肌肉训练,治疗过程使用生物反馈治疗仪,测量患者盆底的肌肉电情况,通过盆底肌电量与病史评价了解治疗效果.结果:5例结束治疗的患者盆底肌电量,治疗前肌电量为3.44 ~ 15.57,在治疗结束后盆底肌电量提高为26.1~ 73.5,其中年龄小于40岁的患者症状改善明显,1例年龄超过60岁的患者治疗效果不明显,有3例正处于治疗中的患者共治疗4周,目前症状并未改善,治疗无明显副作用.结论:生物反馈盆底肌肉训练安全性高,治疗效果强,是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重要手段,治疗年轻患者时疗效较好.

    作者:张秋霞;区彩明;杨丽清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海水浸泡感染后纳米复合骨修复开放骨缺损的对比研究

    目的:观察海水浸泡感染后纳米复合骨对开放骨缺损的修复研究.方法:取犬桡骨中段截骨制成骨开放缺损2cm,试验组海水浸泡伤口2h,对照组自然暴露伤口2h,感染后3d分别给予伤口清创,并以纳米复合骨植入,每组各12只,并以玻璃纤维石膏绷带固定,术后4周、8周、12周观察各组动物骨断端的影像分级及病理组织变化,并以秩合检验.结果:a)术后12周试验组骨痂生长修复效果差于对照组(U=39.50、P<0.05),有统计学意义;b)术后4周、8周试验组与对照组间骨痂生长情况对比修复效果无差别,秩合(U=54.00和52.50、P>0.05),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试验组纳米复合骨修复骨缺损随时间推移效果差于对照组,骨断端软组织生长多.

    作者:刘敏;洪建明;胡学峰;扈佐鸿;吴军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佳木斯市口腔正畸患者就诊原因和满意度调查分析

    目的:研究分析正畸患者就诊的目的、动机和就诊满意度,以改善提高正畸科口腔医疗服务的质量.方法:随机抽取口腔正畸科门诊咨询及治疗患者1069人进行问卷调查,对结果进行描述分析.结果:①患者正畸治疗的主要原因是影响颜面部美观及个人形象;②儿童主要是应父母的要求前来就诊,而成人病人主要是为了工作、社会活动及恋爱、婚姻的需要;③患者为关心的问题主要是医生技术水平、疗程长短、治疗效果及收费的高低.④90%以上的复诊患者对医生的医疗质量与服务态度,护士及导医的服务态度及质量,诊疗环境满意或基本满意.结论:大程度获得颜面部及牙齿的美观是正畸患者就诊的主要原因;患者对佳木斯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正畸医疗服务整体满意率相对较高,对等候或排队时间满意率低.

    作者:丁元圣;赵玥;丁元欣;张宏伟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小白菊内酯对人肝癌细胞HepG-2细胞Caspase-3和NF-κB蛋白表达的影响

    目的:研究小白菊内酯对人肝癌细胞HepG-2增殖抑制和诱导凋亡作用的机制.为小白菊内酯在临床上早日应用于肝癌患者提供理论及实验依据.方法:用体外培养的方法培养人肝癌HepG-2细胞;用四唑盐(M TT)比色法检测小白菊内酯对人肝癌HepG-2细胞的抗增殖及细胞毒作用;用倒置显微镜、HE染色光学显微镜;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小白菊内酯作用人肝癌HepG-2前后Caspase-3、NF-κB蛋白阳性表达变化的情况.通过以上实验研究小白菊内酯在体外对人肝癌HepG-2在细胞增殖、细胞凋亡等方面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1)MTT法结果显示:小白菊内酯对人肝癌HepG-2细胞的作用影响具有浓度和时间依赖性;(2)细胞形态学观察:倒置显微镜观察到对照组细胞贴壁生长,伸展性良好,细胞呈梭形和多角形,细胞之间连接紧密.小白菊内酯作用人肝癌HepG-2 24h以后,增殖速度减慢,细胞贴壁能力下降,细胞之间连接疏松.药物作用48h以后,增殖速度大大减慢,大部分细胞变圆漂浮在培养瓶中.药物作用72h以后,几乎无活细胞,并且可见死细胞碎片;HE染色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对照组细胞呈梭形和多角形,细胞之间连接紧密,细胞胞浆丰富,细胞核完整;药物作用24h以后,细胞伸展减弱,有一部分细胞呈现圆形,细胞之间连接疏松,核浓缩,染色质出现边聚;药物作用48h后视野中可见凋亡细胞和死亡细胞,细胞浆浓缩、染色质浓缩成新月形和“出泡”现象的变化;(3)免疫组化结果显示:实验组Caspase-3表达增加,NF-κB表达降低,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小白菊内酯对人肝癌HepG-2细胞有明显的抑制增殖作用,呈现出浓度和时间的依赖性;小白菊内酯对人肝癌HepG-2细胞株有诱导凋亡作用,其诱导人肝癌HepG-2细胞凋亡机制可能与NF-kB、Caspase-3等信号转导有关.

    作者:韩琨景;杨万山;孙抒;辛悦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C-MET在涎腺腺样囊性癌中的表达和意义

    目的:通过检测C-MET在涎腺腺样囊性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C-MET与腺样囊性癌的关系及相关性,为临床的转移趋势、预后判断和术后的随诊监测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应用SP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36例涎腺腺样囊性癌和10例正常涎腺组织中C-MET的表达.结果:C-MET主要表达于细胞浆,在36例涎腺腺样囊性癌中的C-MET阳性表达率为66.7% (23/31),明显高于正常涎腺组织(0.00%),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MET蛋白与性别、年龄肿瘤大小无关(P>0.05),与组织学分型,转移、侵润和复发有关(P<0.05).结论:C-MET在腺样囊性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涎腺组织,与涎腺腺样囊性癌的发生、发展及转移密切相关.

    作者:麻春莹;迟艳侠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改良双钢板法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

    目的:分析改良双钢板法应用于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0例患者胫骨平台骨折的随机分为人数相等的两个组,其中使用改良双钢板法的20例患者命名为研究组,使用传统解剖钢板内固定的20例患者命名为对照组;治疗后使用Matta评分和术后效果观察对临床疗效进行评价.结果:20例研究组的患者平均住院(8.1±2.2)d,对照组为(16.3±2.2)d,两组对比,t=13.6187,P<0.05,骨折临床愈合时间及并发症出现率等研究组同样具备显著优势(P<0.05);术后研究组患者的Matta功能评分结果显示优良率为90.0%,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采用改良双钢板法对于胫骨平台骨折的病情缓解效果更为明显,安全性高,在临床中的应用前景更广.

    作者:耿育锋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盐酸利托君联合硝苯地平治疗晚期先兆流产的临床探讨

    目的:探讨盐酸利托君联合硝苯地平治疗晚期先兆流产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09-05~ 2011-01晚期先兆流产孕妇231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118例应用盐酸利托君联合硝苯地平治疗;对照组113例应用硫酸镁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保胎成功112例,成功率94.9%,优于对照组的成功率80.5% (P<0.05);观察组延长孕周9~ 16w(12.25±5.69 w),优于对照组经治疗后延长孕周9~16w(12.25±5.69 w) (P <0.05);观察组病例住院天数4~9d(5.25±1.69d),适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30.5%,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2.4%,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胎儿异常率6.8%,与对照组胎儿异常率4.4%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用盐酸利托君联合硝苯地平治疗晚期先兆流产疗效确切,住院周期短,不良反应与胎儿异常并无明显增加,有一定临床推荐价值.

    作者:陆琴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GRP94、Caspase-9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探讨不同临床分期的乳腺癌组织中GRP94及Caspase-9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符合研究规定标准的50例乳腺癌患者的病理及其癌旁正常组织中的GRP94及Caspase-9的表达.结果:GRP94及Caspase-9在乳腺癌组织中、不同分化程度中、不同临床分期中、有无淋巴结转移中阳性表达率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RP94及Caspase-9在不同病理类型、不同肿瘤大小中的阳性表达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①在乳腺癌组织中:GRP94高表达,Caspase-9低表达.②二者表达情况可能与乳腺癌发生及进展密切相关.

    作者:李壮;田寅;苏俊强;廉奇鑫;冷晓雪;汪洪盛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重度颅脑损伤患者动态血糖监测的应用

    目的:观察动态血糖监测在重度颅脑损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及意义.方法:选择我院2013-01 ~2014-06共81例重度颅脑损伤患者,按入院顺位分为两组,单号41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入院后采用动态血糖监测,双号40例患者为对照组,沿用常规末梢血糖快速检查,并根据检查情况指导胰岛素治疗,比较两组血糖波动情况、APACHEⅡ评分及预后.结果:治疗7d后两组FPG、2HPG和APACHEⅡ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各指标下降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30d低血糖发生率为7.32%,对照组为22.50%;30d病死率为9.76%,对照组为22.50% (P<0.05).结论:动态血糖监测可全面、连续、及时反应患者血糖波动情况,指导临床适时调整药物治疗方案,对改善重度颅脑损伤患者预后具有积极的意义.

    作者:关惠东;吴世强;骆安林;方挺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学龄儿童年轻恒前牙外伤的临床分析

    目的:分析学龄儿童恒前牙外伤发生的规律、应急处理方式及预后相关因素.方法:回顾分析125例学龄儿童年轻恒前牙外伤的临床资料,分析其发生原因、发生地点、外伤类型、年龄、性别等差异.结果:学龄儿童年轻恒前牙外伤发生的高峰年龄为9 ~11岁,男孩明显多于女孩,男女比例2.05:1.外伤原因以自己摔倒多,以上颌中切牙冠折多见,秋冬季节高于春夏季节,学校为主要外伤发生地.结论:学龄儿童年轻恒前牙外伤发生一定有规律,外伤后就诊时间越早相对预后越好.

    作者:赵玥;丁元圣;杨清岭;孔宇;李林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全程健康教育模式在婴幼儿肠套叠护理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全程健康教育模式在婴幼儿肠套叠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100例肠套叠的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全程健康教育,从患儿家长焦虑自评量表(SAS)、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及患儿12个月内复发率等方面观察两组之间的差异.结果: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儿家长的SAS评分低于对照组患儿家长,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家长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远高于对照组患儿家长,且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治疗后12个月内,观察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结论:在婴幼儿肠套叠护理中对患儿家长进行全程健康教育有助于减轻患儿家长的焦虑,提高患儿家长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降低患儿的肠套叠复发率.

    作者:王佩珊;李佳;王莹;张雪;孔祥颖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女性灼口综合征患者恐癌心理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灼口综合征(BMS)患者的恐癌心理因素及相应的治疗方法.方法:采用艾森克个性问卷及自制问卷表格,对45例BMS患者和35例对照者进行恐癌心理因素分析,观察BMS发生与恐癌的心理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BMS患者的精神质、内外向、神经质与恐癌心理有密切关系.结论:心理疏导在治疗BMS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李维善;王爽;马英君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急诊护士的急救能力和观察能力在急诊工作中的重要性

    目的:总结急诊护士的急救能力和观察能力在急诊工作中的重要性.方法:观察急诊护士的抢救过程,并对病人痊愈后进行追踪,总结急诊护士的急救能力及观察能力,阐述其重要性.结果:急诊护士的急救能力及观察能力提高可以对整体急诊抢救赢得更多的时间,从而提高抢救成功率,所以急诊护士的急救能力及观察能力在急诊工作中是必不可少的.结论:急诊护士的急救能力和观察能力在急诊工作中非常重要,关系到患者能否第一时间得到良好的医疗护理服务,也关系到抢救成功率与治疗预后.

    作者:杨杏钻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40例改良型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的治疗体会

    目的:探讨改良型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的优点.方法:对40例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采用改良型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进行手术治疗,用温生理盐水置换硬膜下血肿.结果:术后随访12个月,40例硬膜下血肿完全消失,临床症状消失,无严重并发症.结论:改良型硬膜下血肿引流术可以提高治疗效果,缩短治疗时间,明显较少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李英夫;李明军;陈颖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MMP-1、TIMP-2在下肢静脉曲张血管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通过采集手术中的曲张和正常大隐静脉样本,研究在曲张大隐静脉中基质金属蛋白酶(MMP)-1和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TIMP)-2的表现变化及其意义.方法:收集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3-12 ~2014-10通过血管外科收治的大隐静脉手术治疗患者32例(患肢40条),选取男18例,女14例,年龄38 ~75岁,平均57.5岁.选取静脉主干曲张明显的部位割作标本.依据CEAP法,将40条曲张大隐静脉分俩组:C1 ~ C3组(怠肢24条)、C4~C6组(患肢16条).对照组选用一定期间我院骨外科和血管外科,由于动脉硬化闭塞症和外伤(没有下肢静脉曲张和静脉曲张家族史)需要截肢的正常10条大隐静脉.男性截肢者7例(患肢7条),女性截肢者3例(患肢3条),年龄24 ~70岁,平均46.6岁.本实验分为俩组实验组及其对照组,俩组的实验方法是通过免疫纽化来显示MMP-1、TIMP-2在大隐静脉中的表达概率.结果:对照组大隐静脉壁中MMP-1的表达量较少,但是实验组曲张大隐静脉壁中表达量增多(P<0.05),C4~C6组和C1~C3组表达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对照组大隐静脉壁中TIMP-2也可以表达,但在实验组曲张大隐静脉壁中表达增加(P<0.05),C4~ C6组和C1-C3组表达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脉曲张的血管重塑可能与MMP-1、TIMP-2的异常表达相关.

    作者:许建辉;刘程伟;王石;金松;王树卿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马齿笕多糖对溃疡性结肠炎小鼠肠道挥发性脂肪酸及肝脏细菌易位的影响

    目的:探讨中药马齿苋多糖对溃疡性结肠炎小鼠肠道挥发性脂肪酸及肝脏细菌易位的影响.方法:应用硫酸葡聚糖钠(DSS)制备溃疡性结肠炎小鼠模型,随机分成2组:正常对照组、模型组,造模成功后模型组再分为自然恢复组、马齿笕多糖治疗组.分别于造模后、给药7d后处死小鼠,进行肠内容物挥发性脂肪酸测定及肝脏细菌易位检测.结果:DSS造模后模型组小鼠肠内容物挥发性脂肪酸含量明显下降,肝脏有肠杆菌易位,小鼠出现肠道微生态失调.马齿笕多糖治疗7d后治疗组小鼠与模型组小鼠肠内容物挥发性脂肪酸含量明显上升,肝脏肠杆菌数量减少.结论:马齿笕多糖可以提高肠内容物挥发性脂肪酸含量并降低肝脏肠杆菌数量.马齿笕多糖通过调节肠道微生态失调,对溃疡性结肠炎发挥治疗作用.

    作者:冯澜;李绍民;代月;马婷;马淑霞 刊期: 2015年第04期

黑龙江医药科学杂志

黑龙江医药科学杂志

主管:黑龙江省教育厅

主办:佳木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