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GTC对DMBA诱发大鼠乳腺增生性病变抑制作用的动态观察

高玉彤;张乃鑫;杨晶;赵天如

关键词:乳腺, 二甲基苯蒽, 绿茶儿茶素, 肿瘤
摘要:目的:绿茶提取物GTC对用致癌剂DMBA诱发的SD大鼠乳腺增生性病变的抑制作用.方法:170只7周龄雌性SD大鼠,按体重分层后随机分为4组,即A(空白对照组)、B(模型组)、C(GTC对照组)、D(实验组).于实验开始日,B组和D组每只大鼠接受一次性DMBA油溶液灌胃,剂量为7mg/100g体重;同时C组和D组每只大鼠接受GTC水溶液灌胃,剂量为80 mg/只/天,A组和B组大鼠自由饮用自来水至20周末实验结束.于实验第4、8、12、16、20周末分批处死各组大鼠,取乳腺组织常规制片,HE染色.结果:各时间点上,饮茶组(C组和D组)和非饮茶组(A组和B组)相比,其增生性病变较少;这种差异在接受致癌剂的B组和D组之间,具有显著性(P<0.05,而在对照A组和C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B组和D组之间的增生性病变(芽体+实团)计数的差值呈现随时间延长而增加的趋势.结论:GTC对DMBA诱导产生的大鼠乳腺增生性病变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且这种抑制作用呈现时间依赖性递增.
天津医科大学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司帕沙星与氧氟沙星治疗老年人细菌性感染的对照研究

    目的:对照评价司帕沙星(SPFX)与氧氟沙星(OFLX)治疗老年人细菌性感染的临床及细菌学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开放平行对照试验,将可评价的241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试验(T)组124例,给予口服司帕沙星300mg,qd;对照(C)组117例,给予口服氧氟沙星,轻-中度感染为200mg,bid,重度或假单胞菌感染为200mg,tid.两组疗程均为5~14 d.结果:T组与C组细菌阳性率各为81.45%及80.34%.两组总有效率各为93.55%及77.78%,痊愈率各为65.32%及48.72%,细菌清除率各为93.07%及77.66%,两组比较差异均显著(P<0.05).不良反应率各为3.22%及4.27%,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司帕沙星治疗老年人细菌性感染高效、安全、副作用小.

    作者:韩钢;李爱华;江艳玲;刘小晓;王薇薇;王敬修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CORTISOMOL和VITAPEX糊剂根管治疗术后疼痛的临床观察

    慢性根尖周炎是口腔内科的多见病,大都由牙髓病发展而来,需要完善的根管治疗才能治愈.根管治疗术符合牙髓治疗的生理原则[1].

    作者:王润洁;王维平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15例儿童系统性红斑狼疮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儿童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临床特征.方法:统计15例诊断明确的儿童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临床资料、器官系统受损数,并用SLE疾病活动性指数(SLEDAI)记分对其量化.结果:(1)15例患儿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阳性率高的项目依次为水肿(100%)、蛋白尿(86.7%)、补体C3和(或)C4下降(86.7%)、发热(80%)、ds-DNA抗体阳性(80%)、抗核抗体阳性(80%)、血沉(ESR)增快(73.3%)、血象异常(53.3%)、蝶型红斑(40%).(2)受累器官数为2~5个的百分比分别为6.7%、20%、26.7%、26.7%.(3)SLEDAI评分20分以上9例,占60%.结论:儿童SLE以发热、面部红斑、浮肿为主要表现,多有2~5个器官受损,SLEDAI评分较成人高.

    作者:王雪艳;刘长山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端粒酶与卵巢肿瘤的诊治进展

    恶性卵巢肿瘤是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易于复发和转移,对患者的生命和健康构成严重威胁.有效治疗恶性肿瘤的关键是早期诊断.近年来,随着肿瘤分子生物学的发展,许多研究证实,端粒酶与卵巢肿瘤的发生、发展有关,本文对端粒酶在卵巢肿瘤的诊断、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刘建敏;尹利荣;米淑玲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早期中频治疗与降纤酶在脑梗死中的联合应用

    脑梗死所致的肢体瘫痪是造成长期致残的主要原因.在脑梗死患者中,凝血纤溶系统发生变化,纤维蛋白原升高是脑梗死的重要因素之一.本研究旨在观察中频治疗与降纤酶在急性脑梗死中联合应用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作者:阚建英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偶联剂在口腔材料中的应用及研究现状

    所谓偶联剂(coupling agent)是指能吸附在表(界)面上,在加入量很少时即可显著改变表(界)面的物理化学性质,从而产生一系列应用功能的一类物质.偶联剂可在表(界)面上吸附,形成吸附膜;也可在溶液内部自聚,形成多种类型的分子有序组合体.从这2个功能出发,衍生出多种应用功能,具有广泛的用途,几乎已渗透到所有工业领域,在许多行业中,偶联剂能极大地改进生产工艺和产品性能.

    作者:白鸣霞;李长福;徐连来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100例伴转移的结直肠癌多因素预后分析

    目的:对伴转移的结直肠癌患者进行临床指标和肿瘤浸润转移相关分子生物学标志的多因素分析,以确定结直肠癌转移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对100例临床预后资料完整的结直肠癌的原发灶和转移灶进行p27、p21、MMP-2、TIMP-2、Cathepsin-D、Paxillin、Survivin、FAK、ER和E-Cadherin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根据染色指数结果应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评估上述临床及分子指标对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影响,同时还对原发灶和转移灶上述分子生物学指标免疫组化染色指数大小进行比较.结果:转移性结直肠女性患者预后好于男性患者(OR=7.984,P<0.05);手术后辅以放(化)疗患者预后要好于单纯手术治疗(OR=0.016,P<0.01);原发灶(或转移灶)MMP-2和p27染色指数高的结直肠癌患者预后差(MMP-2:OR=1.847,P<0.05;p27:(OR=2.582,P<0.01),原发灶(或转移性)TIMP-2、FAK、ER染色指数高的患者预后好(TIMP-2:OR=0.265,P<0.05;FAK:OR=0.570,P<0.01;ER:OR=0.248,P< 0.05);转移灶MMP-2(P<0.05)的染色指数要高于原发灶的表达,而原发灶Cathepsin-D的表达要高于转移灶的表达(P<0.01).结论:使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对上述临床和分子生物学指标进行分析可以较客观地评价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预后.

    作者:张诗武;刘岩雪;赵秀兰;邱志强;孙保存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黄芪注射液佐治病毒性心肌炎疗效观察

    病毒性心肌炎是儿科常见病,其发病机理现多认为由柯萨奇等病毒引起,临床上常对症治疗,并辅助一些营养心肌、改善心脏功能的药物.我们在近3年采用黄芪注射液辅治小儿病毒性心肌炎,取得良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卢作政;魏莹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前列腺增生患者手术治疗的健康教育需求情况分析

    前列腺增生是男性老年人常见病之一,其发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递增.手术为前列腺增生的重要治疗方法,因此对接受手术治疗的前列腺增生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健康教育是传播保健知识和技能,预防疾病,促进健康的一项基本措施和途径,是整体护理模式的重要环节.现将50名前列腺增生患者术前健康教育情况介绍如下.

    作者:冯志红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阿司匹林术前服用对冠脉搭桥手术凝血的影响

    目的:利用Sonoclot分析仪评价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对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手术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持续服用阿司匹林至术前3天冠脉搭桥手术患者21例(阿司匹林组),与同期术前两周内未服用阿司匹林患者19例(对照组),分别于体外循环前、后采取中心静脉血测定Sonoclot指标ACT、CR、PF及常规凝血指标PLT、Fib、APTT、PT,同时记录术后24 h输血和胸腔引流量.结果:体外循环(CPB)前两组Sonoclot和常规凝血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内,CPB后Sonoclot显示ACT延长,CR下降,PF降低(P<0.01);常规凝血显示PT、APTT延长,Fib水平降低,PLT数量减少(P<0.01),组问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阿司匹林组术后24 h胸引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输血量组间无显著差异.结论:术前服用阿司匹林会导致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患者术后出血增多,Sonoclot分析仪不能用于此类患者凝血异常的评估.

    作者:邵月娟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监测结果分析

    目的:了解铜绿假单胞菌医院感染的分布及其耐药性的变化趋势.方法:对2003年1月~2003年12月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210株进行11种抗生素的药敏实验,对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铜绿假单胞菌在临床分离株中列第2位;感染部位主要是呼吸道(188/210,89.52%),和伤口(12/210,5.71%);丁胺卡那敏感率71.43%,亚胺培南为64.29%,头孢他啶为57.14%.结论:了解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现状,可为临床抗生素治疗提供更多依据.临床医生应根据药敏结果,合理应用抗生素对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患者进行治疗.

    作者:王卉;徐海茹;胡志东;巩路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盆腔脓肿43例临床分析

    盆腔炎是女性内生殖器及其周围结缔组织、盆腔腹膜炎症的总称.是妇女的常见病,急性盆腔结缔组织炎未得到及时治疗,可化脓形成盆腔脓肿.本研究对我院3年间收治的43例盆腔脓肿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李文敏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沃辛瘤35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沃辛瘤的发病及临床诊治特点.方法:对近10年来收治的35例经病理证实的沃辛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肿瘤全部发生在腮腺.多见于50~70岁的男性,平均年龄56.9岁,男女之比为10.7:1.肿瘤位于腮腺后下极31例,占88.5%.同侧多灶性或双侧发生4例,占11.4%.吸烟者占全部病例71.4%(25例).治疗采用全腮腺或浅叶+肿物切除术,无复发病例.结论:腮腺后下部淋巴结与其中的迷走涎腺组织是肿瘤发生的组织学基础,吸烟和高龄免疫功能改变可能是肿瘤发生的主要刺激因素,采用肿瘤与不同范围腮腺组织切除术可达治愈效果.

    作者:张林朴;王永秀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急性化脓性阑尾炎表现为急性肠炎伴低钾血症

    急性阑尾炎是常见的急腹症,典型者常表现发热、右下腹压痛和反跳痛.临床上一般不难诊断.本文报告1例以发热伴腹泻和低钾血症为主要表现的急性阑尾炎,由于不典型,导致延误诊断.

    作者:王鑫;张晗;卢斌;寿松涛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清白介素水平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评价血清IL-1β,6,8,18水平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2003年6月~2004年1月入选心脏科门诊和住院患者88例,其中冠心病患者70例,非冠心病者18例,分为急性心肌梗死(AMI)组、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稳定型心绞痛(SAP)组及对照组.采用放射免疫平衡竞争法检测血清IL-1β,6,8,采用ELISA法测定IL-18.结果:血清IL-1β,6,8,18在ACS组(AMI和UAP组)显著高于SAP组和对照组(P<0.01),并且分别与EF进行相关性分析均呈显著负相关(IL-1β,r=-0.549,P<0.01;IL-6,r=-0.707,P<0.01;IL-8,r=-0.612,P<0.01;IL-18,r=-0.717,P<0.01).结论:ACS患者血清IL-1β,6,8,18水平明显升高,可反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严重程度和稳定性状态,可作为冠心病心血管事件的预测因子.

    作者:李曦铭;王林;周丽娟;倪燕平;刘洪梅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骨组织脱钙后进行原位杂交检测的经验

    原位杂交技术作为核酸分子杂交的一种方法,具有较高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定位特点.近年来已被广泛采用,它可从分子水平探讨细胞功能的表达及其调控机制,已成为细胞生物学研究的重要手段.但如何有效地制备可用于原位杂交的脱钙骨切片,以获得满意的结果并非易事.我们将近年来摸索、实践获得的点滴经验做一介绍.

    作者:赵凤云;孙锐;章明放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新药甲磺酸帕珠沙星的手性拆分

    目的:建立新药甲磺酸帕珠沙星手性拆分的方法.方法:运用AD手性柱法和流动相添加剂法,考察了不同条件下对分离的影响.结果:运用这两种方法,甲磺酸帕珠沙星都可以达到基线分离,相同条件下,柱温越低,拆分因子越大.结论:在分离甲磺酸帕珠沙星时,流动相添加剂法要优于手性柱法.

    作者:李晓宁;张敏如;史翔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局部填塞碘仿纱条预防下颌阻生第三磨牙拔除术后并发症

    人类种系发生和演化过程中,随着食物种类的变化,带来咀嚼器官的退化,造成颌骨长度与牙列所需长度的不协调.下颌第三磨牙是牙列中后萌出的牙,因萌出位置不足,可导致程度不同的阻生.由于阻生牙拔除术复杂,术后并发症较多,尤其是术中需要翻瓣去骨的阻生牙拔除,术后经常出现局部肿胀疼痛、张口受限、拔牙术后出血以及干槽症等不良反应[1],给患者造成极大的痛苦.为减轻阻生牙拔除术后的并发症,我科采用拔除下颌第三磨牙后牙窝内填塞碘仿纱条方法,以减轻术后并发症.

    作者:吕东升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双极等离子射频消融手术系统治疗慢性肥厚性鼻炎

    目的:探讨射频消融治疗慢性肥厚性鼻炎的效果.方法:对30例慢性肥厚性鼻炎患者采用射频消融缩小双侧下鼻甲,术前及术后1个月观察鼻腔内下甲收缩程度及主观感觉.结果:随访1个月检查双侧下鼻甲与鼻中隔的小距离从术前小于0.2 cm增加到术后大于0.3 cm.结论:射频消融术是安全、有效、微创地治疗下鼻甲肥大所致鼻塞的较好治疗方法.

    作者:宋毅;张建中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Cdx2和PTEN在胃粘膜肠上皮化生及肠型胃癌组织中的表达

    目的:观察Cdx2及PTEN在胃粘膜病变中的表达.方法:以正常胃粘膜作为对照,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Cdx2和PTEN在胃粘膜肠上皮化生和肠型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Cdx2在正常胃粘膜中没有表达,在肠上皮化生和肠型胃癌组织中明显增高,在肠型胃癌组织中Cdx2和PTEN水平显著低于肠上皮化生,两者表达模式相似.在不同类型肠化生中,小肠型肠化生Cdx2水平明显高于结肠型肠化生,而PTEN没有显著差异.结论:Cdx2为肠上皮化生的特异性标志物,并与PTEN在肠型胃癌的多步骤多阶段过程中可能起到重要作用,而PTEN可能对Cdx2的表达起到正相调节作用.

    作者:许海泉;王邦茂;章明放;阎雪燕 刊期: 2004年第04期

天津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天津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主管:天津市教育委员会

主办:天津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