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颖
目的:了解不同搭配食物的血糖指数,指导糖尿病膳食.方法:选取天津市常见并且常用的26种单一或搭配食物,对80人次的健康成年男子进行2h内4个时点血糖测定,计算食物血糖指数.结果:测定结果显示粗杂粮血糖指数低于细粮;非发酵主食品血糖指数低于发酵主食品.结论:建议糖尿病人选择粗杂粮、非发酵粮食作主食品.
作者:焦振山;俞鸣;夏淳;孟妮;王宝亭;莫静贤;车素萍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研究核磁共振成像反转恢复技术中零信号点.方法:从理论上对核磁共振成像反转恢复技术进行系统研究,获得零信号点的数学表达式.结果:零信号点的恢复时间T10=T1Ln2/(1+e-TR/T1).结论:如果所选取的恢复时间T1正好是根据某种组织的弛豫时间T1、所选取的脉冲序列重复时间TR计算出的T10,则该组织不提供信号,达到抑制信号的目的.相反也可根据需要,选择远离T10以提高信号强度.
作者:吉强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血尿酸与2型糖尿病冠心病事件发生的关系.方法:抽取2型糖尿病患者80名及糖尿病并发冠心病患者92名,调查病史、个人史和并发症情况,并观测心电图、体质指数及血尿酸等生化指标.结果:并发冠心病组患者年龄、发病年龄、体重指数、舒张压、尿蛋白肌酐比率、血尿酸(P<0.01)及血清甘油三酯(P<0.05)均高于无并发症组.在以血尿酸为因变量的逐步回归分析中,血肌酐、腰臀比和体重指数先后进入方程(P<0.05).经年龄、性别、血脂调整后血尿酸水平高者发生冠心病事件的危险性提高(OR=1.008,95%可信区间为1.0041.013),且在加入吸烟或高血压因素后差异更加显著.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血尿酸水平升高与冠心病事件的发生显著相关.
作者:雒瑢;樊继援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观察黄芪对肝星状细胞有关胶原降解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选择肝星状细胞系作为体外研究对象,采用MTT法选择药物的实验浓度,酶联免疫测定(ELISA)法检测细胞上清液中Ⅰ、Ⅲ、Ⅳ型胶原含量,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检测间质性胶原酶及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基因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黄芪组细胞上清液中Ⅰ、Ⅲ、Ⅳ型胶原含量明显降低(P<0.01),黄芪组间质性胶原酶基因表达水平明显增强(P<0.01),而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基因表达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黄芪的抗肝纤维化作用可能部分是通过增强间质性胶原酶基因表达水平而完成的.
作者:韩涛;王宝恩;钱绍诚;马雪梅;王爱民;郑丽娜;高英堂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CRP)在各种炎症的急性期或组织损伤时浓度的变化.方法:使用Orion Diag-nostica公司的Quikread CRP定量分析仪对234例各种炎症及50例正常人的血清进行测定.结果:在炎症的急性期CRP的浓度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CRP测定可用于各种炎症患者支持诊断、监测病情和指导治疗.
作者:曹占良;步天栩;简序;降文兰;程佩兰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胰腺癌全胰切除术后血糖代谢紊乱的临床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调查7例胰腺癌全胰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全胰切除术后的血糖管理以及术后常见代谢紊乱.结果:全胰切除术后每日糖摄入量在150g左右,糖摄入量与胰岛素比例维持1:3~4可以维持血糖代谢的稳定.结论:全胰切除术后恰当的血糖管理及控制糖代谢紊乱是降低手术死亡率,提高手术安全性的关键环节.
作者:马维东;柳建中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前研究已确定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以下简称非典(severe acute respiratorysyndrome SARS,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1]是一种新出现的具有高度传染性的疾病,是由一种新型的冠状病毒引起的,它与已知的冠状病毒有相似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2].
作者:翁福海;康毅;徐隆绍 刊期: 2003年第02期
楔状缺损是临床上常见的非龋性牙体硬组织疾病,中老年多发.由于楔状缺损好发生于牙齿的唇,颊侧颈部,以往临床上多采用玻璃离子水门汀修复,由于玻璃离子水门汀的物理机械性能比较差,故临床效果不满意.作者使用光固化瓷化树脂修复楔状缺损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报告如下.
作者:张淑媛 刊期: 2003年第02期
卡环式可摘局部义齿是牙列大部分缺损时普遍的修复方法,临床经常采用单臂卡环和带支托的双臂卡环做固位体,但修复后易对基牙产生不利的侧向拉力,引起基牙倾斜和松动.
作者:张福瑞;汪丽娟;王雪英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制备黑色素瘤单抗的单链可变区片段,用于肿瘤的诊断或靶向治疗.方法:从杂交瘤细胞提取总RNA,分别扩增出轻重链可变区基因(variable region of heavy chain,VH和variable region of light chain,VLDNA),连接形成单链抗体(single chain fragment variable region,ScFv)DNA,将ScFv与载体pCANTAB 5E的连接产物转化大肠杆菌TG1,经M13K07超感染后,获得噬菌体抗体ScFv cDNA文库,用黑色素瘤细胞LiBr对重组的噬菌体抗体进行3轮吸附-洗脱-扩增亲和筛选后,随机挑选克隆经ELISA筛选鉴定.结果:VH、VL和ScFv分别约为360、330、750bp,从随机筛检的30个克隆中获得10个高亲和性噬菌体呈现型ScFv单克隆.结论:用噬菌体呈现技术制备的黑色素瘤ScFv,可为肿瘤的诊断和靶向治疗奠定基础.
作者:孙静;吕安国;吴文芳;白向阳;任秀宝;张斌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总结喉癌全喉切除术后Ⅰ期安放发音管发音重建的临床经验.方法:分析自1998年9月至2002年5月全喉切除术后Ⅰ期Blom-Singer发音重建56例的发音情况.结果:Ⅰ期安放发音管发音重建成功率92.9%,发音流利、响亮、清晰.结论:全喉切除术后Ⅰ期安放发音管发音重建成功率高.
作者:张艳 刊期: 2003年第02期
1临床资料患者女性,32岁,主因剖宫产术后30 h,突发晕厥伴呼吸困难10 h于2002年10月8日18时入院.
作者:周伟;吴琦;陈宝元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研究黄芪、丹参、五倍子等16味中药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清除作用.方法:利用邻苯三酚自氧化体系产生超氧自由基,用单扫示波极谱法进行检测.结果:发现分析的16种中药都能不同程度地清除活性氧自由基,并与Vc进行了对照,其中黄芩的效果好.结论:实验证明,示波极谱法是检测中药对超氧自由基清除作用的一种可行方法.
作者:周晔;李一峻;江雷军;何锡文 刊期: 2003年第02期
急性脑梗死的治疗时间窗是影响疗效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本文对我区医院1999年3月~2002年3月期间的住院患者应用降纤酶治疗不同时间窗的急性脑梗死,现报道如下.
作者:杨会安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同时测定血清肌红蛋白(myoglobin,Mb)和碳酸酐酶(carbonic anhydrase,CA)在急性心肌梗塞(AMI)诊断中的价值.方法:用放射免疫法和比色法分别测定35例AMI、15例骨骼肌疾病和75例健康人的Mb和CA.结果:Mb与Mb/CA在AMI诊断中的灵敏性分别为97%和91%,特异性分别为70%和94%.结论:Mb/CA在AMI诊断灵敏性和特异性都高,可以作为AMI早期诊断的一个补充指标.
作者:张艳君;李明润;高向耘;李明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通过对2型糖尿病肥胖患者与健康单纯性肥胖对照者之间的比较,分析血清瘦素与多种影响因素的关系.方法:对样本人群进行流行病学问卷调查、体检并测定血糖、血脂、胰岛素和血清瘦素等生化指标,以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分析.结果:2型糖尿病肥胖患者的血清瘦素水平为(12.06±6.43)ng/ml,健康单纯性肥胖对照者为(12.94±6.69)ng/ml.无论有无糖尿病女性瘦素水平约是男性的3倍.结论:2型糖尿病肥胖患者与其对照者间的血清瘦素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可能与患者坚持治疗病情控制良好有关.血清瘦素受到性别、体脂、血脂和饮食等多方面因素的共同影响,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可能是其保护因素.
作者:谢娟;郭刚;梁东春;张镜宇 刊期: 2003年第02期
苯丙酮尿症(phenylketonuria,PKU)是由于肝脏苯丙氨酸羟化酶缺乏所致的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
作者:岳胜;廉聪;付伯津;田庆春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盐酸麻黄碱的含量测定方法有中和法[1]、非水滴定法[2]、比色法[3]、双波长分光光度法[4]等.但是,以上方法有终点不易判断、费时、繁琐等不符合医院制剂室快检要求之处.
作者:都君 刊期: 2003年第02期
幕上室管膜下静脉作为大脑深静脉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内、外学者[1~7]使用各种方法进行过研究,但对其具体制作步骤描述较少.本文结合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实际制作5例头颅标本的经验,对其制作步骤详细介绍如下,以供幕上室管膜下静脉大体解剖研究参考.
作者:李建华;贺能树;孙建中;李云生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研究育龄妇女巨细胞病毒感染情况,对感染的孕妇进行产前诊断和临床追踪观察.方法:随机选择9 955例育龄妇女,其中妊娠妇女7 141例、非妊娠妇女1 838例、异常孕产史的育龄妇女976例,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尿中CMV-DNA.部分阳性者取绒毛组织或羊水细胞进行产前诊断,并通过新生儿脐带血检测CMV-DNA验证产前诊断的准确性.结果:正常育龄妇女CMV-DNA阳性率为4.45‰(40/8 979),妊娠妇女阳性率为4.48‰(32/7 141),非妊娠妇女为4.35‰(8/1 838).有异常孕产史的妇女与正常妊娠妇女CMV-DNA阳性率分别为15.37‰(15/976)和4.48‰(32/7 141),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育龄妇女巨细胞病毒感染常无自觉症状.巨细胞病毒感染是引起不良生育的原因之一.PCR适用于育龄妇女检测潜伏性巨细胞病毒感染和对感染者进行产前诊断.
作者:张颖;李岩;张秀玲;施克珠;刘纯洁;徐前军 刊期: 2003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