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景斌;孙华威
目的:探讨胰岛素抵抗、血浆肾上腺髓质素、内皮素与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关系.方法:测定36例血压正常及38例合并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和对照组30例空腹血糖、空腹血浆胰岛素、肾上腺髓质素、内皮素水平.结果:合并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存在胰岛素抵抗,血浆肾上腺髓质素、内皮素较血压正常者升高.结论:胰岛素抵抗、血浆内皮素升高是引起糖尿病患者血压升高的重要原因,血浆肾上腺髓质素升高是体内血压自身调节、防止血压进一步升高的一种代偿性保护机制.
作者:陈军;柴国禄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 了解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与头发微量元素锌、铁、铜的关系.方法: 应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了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RRTI)组和对照组头发锌、铁、铜的含量.结果: RRTI组头发锌、铁、铜含量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与缺锌、缺铁、缺铜等微量元素有密切关系.
作者:杨学东 刊期: 2006年第01期
我院自2000年以来,采用50%葡萄糖和四环素注入胸腔内治疗肺叶切除后支气管残端瘘12例,现将治疗方法与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作者:于敏霞;刘玉杰;姜艳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报道下颌骨骨折应用钛板内固定术取得较好的疗效,并对其并发症进行分析.方法:2000~2005年在我院住院治疗的下颌骨骨折行钛板内固定术患者48例术后的并发症.结果:并发症主要表现为局部感染,皮肤粘膜破溃,螺钉松动,咬合关系不良,钛板断裂,下颌骨骨髓炎.结论:下颌骨骨折的钛板内固定术疗效可靠,应严格掌握适应证及注意事项;未能早期适时的治疗和不适当的应力集中等因素是造成并发症的主要因素.
作者:李洪涛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同型半胱氨酸(Hcy)与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白细胞介素-6(IL-6)蛋白表达和核转录因子-κB(NF-κB)活性之间的关系.方法:抽取正常志愿者静脉血分离并培养PBMC,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Hcy,培养不同的时间,收集细胞培养上清液,采用ELISA测定IL-6蛋白表达水平;收集细胞,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检测NF-κB活性的变化.结果: (1)Hcy实验组IL-6浓度高于对照组(P<0.01),且IL-6水平随Hcy剂量升高而升高,呈剂量依赖性和时间依赖性(0~48h).(2)Hcy可诱导PBMC NF-κB活化,出现核易位.结论: Hcy能促进PBMC IL-6蛋白表达,并诱导NF-κB激活.
作者:刘中柱;李华;李振海;王振 刊期: 2006年第01期
为了方便科学工作者快捷、准确地查阅有关行为学杂志文献,本文从Medline (PubMed)中检索并列出102种有关行为学的杂志名录,制作了每种杂志的超级链接,组成一个有关行为学杂志文献的搜索引擎.此搜索引擎能快捷、准确、动态地检索102种行为学杂志全部文献题录,并可在PubMed中进一步检索出文献的摘要和部分全文.
作者:赵丽娜;吕佳宏;朱晓峰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观察康复治疗早期干预对脑血管疾病偏瘫患者日常生活能力(ADL)的影响.方法:急性脑血管疾病偏瘫患者30例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各15例.康复组在接受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的同时配合正规的康复训练,每天1次,每次30~50min,其余时间由家属协助训练,对照组只接受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2组平均治疗30d后采用Barthel指数评分.结果:2组患者治疗后Barthel指数有一定的改善,康复组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急性脑血管疾病患者的康复治疗早期干预能明显提高患者ADL能力.
作者:张伟;吕洋 刊期: 2006年第01期
我院从2002年6月开始对电视监视下下肢深静脉造影的检查技术进行改进,至2005年4月共做下肢深静脉造影检查70例,通过实践,认为使用改进后的方法进行下肢深静脉造影效果较好,现介绍如下.
作者:李建英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术后病人应用硬膜外镇痛泵的镇痛效果、副作用及护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腹部手术后应用硬膜外镇痛泵患者60例,观察患者对镇痛效果的满意程度、相关副作用的发生率及相关护理方法.结果: 52例(86.7%)腹部手术患者对镇痛效果表示满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有8例(13.3%)患者对镇痛的效果表示不满意;其中有5例患者发生恶心、呕吐,3例发生尿潴留,1例发生皮肤瘙痒,未有发生呼吸抑制及血压下降者.结论:对腹部手术的患者而言,硬膜外镇痛泵的术后镇痛效果显著,有提前预防作用,但也有一些副作用,加强护理对防止副作用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陈辉;曹艳杰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 : 探讨囊性肾癌的影像学表现特点,提高对囊性肾癌的影像学诊断水平.方法:总结本院 6 例囊性肾癌的诊断、治疗与随访.结果:囊性肾癌在超声、CT 及MR 的影像学表现的主要特点为囊壁厚、可呈多房分隔,可有附壁结节、可见不规则钙化,边缘不清晰,囊性占位性病变彩色多普勒检查囊壁或分隔上有明显的血流信号.CT增强扫描后囊壁、壁结节及分隔强化.MR检查T1WI像呈近似等信号,T2WI 像呈稍高信号的囊壁及分隔,增强表现其囊壁及分隔信号增强.术后病理证实全部为囊性肾癌.随访2年,未见肿瘤复发与转移.结论:综合运用超声、CT及MR检查,可以提高囊性肾癌的术前诊断率.
作者:高景斌;孙华威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 研究中药韭子对机体非特异性免疫作用和体液免疫作用的影响.方法: 建立环磷酰胺所致免疫低下动物模型,采用中性红法检测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从而研究对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影响;用溶血空斑形成细胞测定法研究对体液免疫功能的影响.结果: 韭子可有效地纠正免疫功能低下,显著提高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以及使抗体生成细胞数增多,使两者恢复至正常水平.结论: 韭子可有效地恢复和增强免疫功能低下小鼠的非特异性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
作者:于艳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分析腰椎椎弓崩裂并滑脱CT表现,评价 CT对椎弓崩裂病变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连续收集55例腰椎椎弓崩裂患者,病人行反角度椎弓CT检查,将椎弓崩裂的裂隙与小关节的间隙同时展示在一个层面上为佳显示.结果:腰椎椎弓峡部崩裂均可见椎弓宽窄不一的低密度裂隙,边缘不规则,部分边缘可见骨痂或碎骨,椎管横径变小,前后径变长.结论:CT能明确诊断腰椎椎弓崩裂并滑脱,采取反角度椎弓扫描,对病变的诊断有较高的价值.
作者:廖炯;胡元明;魏玮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多功能显微摄像系统在细胞形态学实验教学中应用的效果;方法:应用多功能显微摄像系统进行细胞形态学实验教学;结果:应用多功能显微摄像系统后,使细胞形态学实验教学更加具体、直观、形象、生动;结论:多功能显微摄像系统提高了细胞形态学的实验教学效果,应用效果良好.
作者:苏亚娟;斗章;王芳;张吉生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通过对脑血管疾病患者进行常规康复护理与综合性康复护理疗效比较,探讨脑血管疾病患者应用早期综合性康复护理的优越性;方法:将2004-08~2005-10在我院神经内科入院治疗的患者,采取随机分组方法,分实验组与对照组,对照组延袭常规康复护理.治疗组采用早期康复,心理康复,中医针灸,中药药熨穴位法,残肢功能锻炼及家庭追踪指导康复服务,康复前评定一次,3个月后评定一次,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明显差异(P<0.01).结论:早期综合性康复护理对脑血管疾病的康复疗效极佳,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赵彤;姜凤;聂思林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 了解肺炎链球菌的耐药性;方法: 采用E-test法;结果:16株肺炎链球菌对青霉素耐药、中介率为18.7%,对红霉素的耐药、中介率为46.9%;结论:临床医生应该注意抗生素的使用,以免产生耐药菌株.
作者:斗章;王芳 刊期: 2006年第01期
闭合性腹部十二指肠损伤在临床上不多见,临床表现不典型,易误诊,死亡率极高.多见于青壮年男性,常由腹部钝器伤,对冲伤引起,十年来我院共计收治13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徐立明 刊期: 2006年第01期
高等学校的实验教学是使学生在特定的环境下完全通过自身主观努力完成的教学过程.实验教学相对于理论教学,更具直观性、实践性、综合性、创新性,在培养和发展学生能力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
作者:王守安;钟震亚;韩淑云;赵勇;田国忠;苗智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通过动物实验来研究硝苯吡啶造成小鼠牙龈增生的发病机制和预防办法,降低临床应用硝苯吡啶的副作用.方法:采用纯系昆明种雄性小鼠为研究对象,灌喂硝苯吡啶不同时间来观察:①牙龈增生与牙龈上皮厚度及胶原纤维的变化;②细胞凋亡指数;③药物作用时间对上述指标的影响;④撤药后增生牙龈的恢复情况.结果:小鼠牙龈上皮厚度明显增加,胶原纤维致密性加大,牙龈凋亡细胞数目减少(P<0.05),硝苯吡啶撤退后一段时间,增生的牙龈恢复正常.结论:硝苯吡啶可导致小鼠牙龈增生,服药55d细胞凋亡数减少,此损害是可逆的.
作者:王海英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分析固定不良修复体产生的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对我科近1年来拆除固定不良修复体90件进行分析,其中固定桥修复体58件,桩冠4件,全冠12件,口内捆绑钢丝加自凝树脂捏塑16件.结果基牙疼痛或并发根尖炎、根尖周脓肿、间隙感染的共60例,占拆除的修复体总数的66.7%;牙龈发炎、溃烂,牙周炎,粘膜病19例,占总数的21.1%;因颞下颌关节疾病来就诊而拆除的2例,占2.2%;不美观和口臭4例,占4.4%;不良修复体折断5例,占5.6%.结论固定不良修复体产生的原因主要有适应证选择不当、操作不当、修复完成后的维护不当等,以及街头牙医和旅社无证牙医制作的修复体,针对拆除原因提出预防方法.
作者:杨俊玉;孙雪梅;孙德刚 刊期: 2006年第01期
我院收治的烧伤病人较多,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小面积深度烧伤,有些Ⅲ°烧伤面积甚至变成慢性溃疡性烧伤创面经久不愈.目前,临床上还没有更好的外用药物促进创面愈合,后往往是创面肉芽形成,不得不采用手术植皮,给患者带来了痛苦和经济负担.我们近年来采用先进的微波治疗技术治疗小面积深度烧伤,能够加速创面愈合,一般小面积深度烧伤能在2~3周左右愈合.微波治疗是近年来发展的新技术,主要应用于胃溃疡的治疗,软组织挫伤以及肿瘤等疾病治疗,本课题是将微波治疗技术引进到烧伤创面治疗,为小面积深度烧伤等难愈合创面提供一种全新的方法.我们选择了64例病人,包括深度烧伤及供皮区、肉芽等创面分成两部分进行疗效观察,其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杨嵩峰;牟彬 刊期: 2006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