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军;柴国禄
目的: 了解败酱草多糖(AP4)对呼吸道合胞病毒的体外抑制作用.方法: 经提取、沉淀、离心、大孔吸附树脂两次层析后,得败酱草抗病毒多糖AP4.通过细胞培养法检测呼吸道合胞病毒对Hela细胞的致病变作用及AP4对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Hela细胞的治疗作用.结果: AP4半数中毒浓度(TC50)为11.07mg/ml,抑制呼吸道合胞病毒的半数有效浓度(EC50)为0.097mg/ml,治疗指数(TI)为114;病毒唑半数中毒浓度(TC50)2.087 mg/ml,抑制呼吸道合胞病毒的半数有效浓度(EC50)为0.0385 mg/ml,治疗指数(TI)为54.结论: 败酱草抗病毒有效部位AP4在Hela细胞中对呼吸道合胞病毒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作者:张凤梅;李洪源;李霞;刘鑫妍;王秀琴;陈振华;谢志平;李鑫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皮肤磨削术是对表皮和真皮浅层进行磨削的一种手术.磨削后,使皮肤表面不规则部分变得平整光滑,或去除皮肤色素异常的部分,残存的皮肤附属器(毛囊、皮脂腺、汗腺)会迅速形成新的表皮,伤口愈合几乎不留或极少有瘢痕.以达治疗美容的目的.自2002年初以来,结合资料和临床观察,治疗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作者:李明杰;孙艳;吕春红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 通过对模型的制备模拟脊髓损伤, 研究其病理和影像的变化及脊髓组织的病理分析, 为后期的干细胞治疗提供了实验信息.方法: 8 周龄SD大鼠, 咬除T9~T10 棘突及相应椎板, 用纤维剪刀将脊髓完全横断,将分离的肌肉缝合封闭椎管缺损,缝合皮肤, 制成脊髓损伤模型.分不同的时间进行行为学评分及病理和影像学的检测.结果: 假手术组在不同时间行为学评分较高, 而实验组评分很低.脊髓损伤区出现明显的病理改变和影像学的改变.结论:在实验组中大鼠脊髓损伤区无脊髓组织残留,且出现明显的组织和影像改变,在行为学上两组相比具有显著差异,适用于脊髓再生的研究,从而为进一步研究脊髓损伤提供了较为可靠的模型.
作者:杨建华;陈杰;李长德 刊期: 2006年第01期
医学专业青年教师到岗后都十分重视自我学历的提高和业务素质的培养,这是必要的、也是应该的.
作者:钟震亚;李梅秀;韩素云;赵振富;孙权;张胜昌 刊期: 2006年第01期
为了方便科学工作者快捷、准确地查阅有关行为学杂志文献,本文从Medline (PubMed)中检索并列出102种有关行为学的杂志名录,制作了每种杂志的超级链接,组成一个有关行为学杂志文献的搜索引擎.此搜索引擎能快捷、准确、动态地检索102种行为学杂志全部文献题录,并可在PubMed中进一步检索出文献的摘要和部分全文.
作者:赵丽娜;吕佳宏;朱晓峰 刊期: 2006年第01期
戊型病毒性肝炎简称戊型肝炎,是戊型肝炎病毒(HEV)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近年来我院收治的散发病例明显增多,现将其临床资料分析如下.
作者:李承华;肖克勤;方秀娟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带锁髓内钉在治疗股骨中下段骨折中的优越性及手术要点.方法: 回顾29例股骨中下段骨折,用带锁髓内钉经大转子顶点顺行内固定.结果: 解剖复位24例,近于解剖复位5例,伤口均Ⅰ期愈合,骨折愈合时间5~15个月,无松动、断钉等并发症.结论: 带锁髓内钉治疗股骨中下段骨折固定可靠,疗效确切,功能恢复情况好.
作者:黄鸿飞;刘斌;陈立强;韩淑云 刊期: 2006年第01期
闭合性腹部十二指肠损伤在临床上不多见,临床表现不典型,易误诊,死亡率极高.多见于青壮年男性,常由腹部钝器伤,对冲伤引起,十年来我院共计收治13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徐立明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观察灵芝孢子粉对癫痫大鼠模型皮质和海马区NMDAR1含量及神经元形态学的影响,探索癫痫发病机制以及灵芝孢子粉对癫痫的干预作用.方法:采用戊四氮(PTZ)腹腔注射制作Wistar大鼠慢性点燃模型,并将其分为空白对照组、癫痫模型组和灵芝孢子粉干预组,点燃后断头取脑,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NMDAR1含量的变化及神经元形态学的改变.结果:所有大鼠均达到癫痫模型点燃标准.使用灵芝孢子粉的中药干预组与癫痫模型组相比,脑内NMDAR1含量明显下降(P<0.05),同时神经元形态学改变明显好转.结论:灵芝孢子粉能够有效降低皮质和海马区兴奋性氨基酸受体NMDAR1的含量,使神经元兴奋性减弱,抑制癫痫的发作,从而减轻癫痫发作给神经系统带来的损伤, 以达到抗癫痫作用.所以灵芝孢子粉可能具有减轻痫性发作、保护神经元的作用.
作者:王欢;王淑秋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同型半胱氨酸(Hcy)与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白细胞介素-6(IL-6)蛋白表达和核转录因子-κB(NF-κB)活性之间的关系.方法:抽取正常志愿者静脉血分离并培养PBMC,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Hcy,培养不同的时间,收集细胞培养上清液,采用ELISA测定IL-6蛋白表达水平;收集细胞,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检测NF-κB活性的变化.结果: (1)Hcy实验组IL-6浓度高于对照组(P<0.01),且IL-6水平随Hcy剂量升高而升高,呈剂量依赖性和时间依赖性(0~48h).(2)Hcy可诱导PBMC NF-κB活化,出现核易位.结论: Hcy能促进PBMC IL-6蛋白表达,并诱导NF-κB激活.
作者:刘中柱;李华;李振海;王振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甲亢浸润性突眼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收集42例甲亢浸润性突眼病人,采用眼睛护理,131I,泼尼松/甲泼尼龙,环孢霉素,甲状腺片/ L-T4,β-受体阻断剂等综合疗法.观察1年以上.结果:显效26例,有效15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7.6%.结论: 综合疗法治疗甲亢浸润性突眼能提高治愈率,减少致残率.
作者:刘红艳;张景玲;高升琴 刊期: 2006年第01期
毕业实习是高等医学教育的重要教学环节,是学生把在校学到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运用于实践,并在实践中使学习深化和升华的过程.目前,我国高等医学教育正处在规模拓展和模式变革之际,且医学生毕业实习教学质量受到学校和医院、社会众多因素的影响,面临多方面的冲击和挑战,因而引起社会、医疗卫生部门和广大医学教育工作者的关注.本文着重探讨医学生毕业实习教学质量的现状,并就提高毕业实习质量等问题提出对策和建议.
作者:史亚琴;倪衡建;周峰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寻找一种能长期保存菌种的方法,以便更好地为科研、教学以及临床诊断提供标准菌株.方法:将需保存的菌种纯化后,用接种环取一定量分别置于装有保护剂牛奶的菌种管、合成菌种保养液小试管和接种到高层半固体琼脂中,经真空熔封菌种管、试管加盖橡皮塞后-20℃保存和进行培养后置-4℃冰箱保存.结果:在连续3年的实验期内合成保养液保存菌种的效果佳,且各菌生化反应、形态结构、染色特性等均与标准菌株相符.结论:合成保养液保存菌种时间长方法简便,适用各种微生物菌种的保存.
作者:林君荣;李慧霞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螺旋CT仿真内窥镜对鼻腔鼻窦占位性病变的显示能力和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收集临床疑为鼻部占位病变的患者30例60侧鼻腔,分别进行CT仿真内窥镜检查(CTVE)、硬管内窥镜检查(RE),将两种检查方法所得显示结果进行对比研究,并利用Wilconxon W test 和X test进行统计分析.结果:CTVE与RE对鼻腔解剖结构和占位性病变的显示有良好的一致性,可完整显示鼻腔内大部分未受侵犯的结构及大的病变,但无法显示粘膜和病变的颜色,有时会遗漏较小的病变. CTVE较RE更好地显示鼻窦的解剖结构和鼻窦内的占位性病变而不需要破坏窦壁. 结论:CTVE的影像与RE相似,同时具有操作简便、无创性、多入路方式及多观察方向的特点.在鼻腔病变的诊断上,CTVE可作为RE一种补充手段;CTVE对鼻窦病变的诊断较RE有明显优势,可作为一种主要手段应用于临床.
作者:朱光宇;杨月娥;刘影 刊期: 2006年第01期
耳穴埋豆是一项中医护理操作技术,采用中药白芥子、王不留或菜籽等,按耳穴位置埋在压痛点处,加以固定,可通过刺激耳廓上的穴位或反应点,通过经络传导,可以调整脏腑功能和人体内分泌系统,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一种操作方法.在祖国医学典籍中,关于耳穴治疗疾病的理论和治疗应用早已有所论述.如针刺耳轮治疗炸腮,针刺耳的背部治疗眼疾和皮肤病,手捏耳垂治小儿惊风等.近年来挖掘传统中医技术操作,耳穴埋豆在临床上广为应用,2003~2005年我们对住院患者应用耳穴埋豆法,解决患者在护理过程中出现的便秘、少寐,钠谷不香等问题,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
作者:袁欣;尚晓颖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多功能显微摄像系统在细胞形态学实验教学中应用的效果;方法:应用多功能显微摄像系统进行细胞形态学实验教学;结果:应用多功能显微摄像系统后,使细胞形态学实验教学更加具体、直观、形象、生动;结论:多功能显微摄像系统提高了细胞形态学的实验教学效果,应用效果良好.
作者:苏亚娟;斗章;王芳;张吉生 刊期: 2006年第01期
郁症是以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胁肋胀痛,或易怒、善哭、失眠等为主症的一类病症.西医学的神经官能症、更年期综合征、反应性精神病等疾病的过程出现郁症.多数患者早期有失眠、烦躁、易激动,逐渐出现白天头昏,疲乏无力,记忆力减退,精神萎靡不振,嗜睡,入夜精神兴奋,伴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出现其他系统症状.中医辨证以思虑伤脾,心血亏损为主.目前多数采用药物治疗,虽有一定疗效,但也存在不少的副作用.笔者运用针刺治疗郁症有确切疗效,对针刺与黛力新治疗该症进行对照观察.
作者:刘媛媛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偏头痛患者外周静脉血一氧化氮(NO)、血管内皮素1(ET-1)水平动态变化与脑血管功能状态的关系,探讨其在偏头痛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化学比色法和放射免疫法分别测定60例偏头痛患者发作期、间歇期外周静脉血NO和ET-1含量,应用经颅超声多普勒(TCD)检测脑血管功能状态,并以4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偏头痛组发作期ET-1和NO水平明显增高,间歇期NO水平降至正常, ET-1仍持续在较高水平.TCD显示偏头痛患者脑动脉流速增快,血管阻力指数下降.结论: 偏头痛患者在发作期、间歇期存在外周静脉血NO和ET-1的动态改变,这种变化可能是其颅内外血管舒缩功能障碍的原因之一.
作者:杨晏清;邹春颖;杨晓玉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通过动物实验来研究硝苯吡啶造成小鼠牙龈增生的发病机制和预防办法,降低临床应用硝苯吡啶的副作用.方法:采用纯系昆明种雄性小鼠为研究对象,灌喂硝苯吡啶不同时间来观察:①牙龈增生与牙龈上皮厚度及胶原纤维的变化;②细胞凋亡指数;③药物作用时间对上述指标的影响;④撤药后增生牙龈的恢复情况.结果:小鼠牙龈上皮厚度明显增加,胶原纤维致密性加大,牙龈凋亡细胞数目减少(P<0.05),硝苯吡啶撤退后一段时间,增生的牙龈恢复正常.结论:硝苯吡啶可导致小鼠牙龈增生,服药55d细胞凋亡数减少,此损害是可逆的.
作者:王海英 刊期: 2006年第01期
营养支持是保证营养物质摄入的一种重要手段,在长期肠外营养过程中存在导管感染,肝功能损害,肠道细菌和内毒素移位的风险,然而肠内营养既能避免肠外营养的缺点,又符合生理要求是经口或喂养管提供人体正常代谢所需的一种营养方式,胃肠道疾病营养支持的主要途径,可以提高机体免疫力.我科于2004年6月至今应用肠内营养50例,在应用过程中与肠外营养病人进行比较,通过临床的实际观察和护理,大大缩短了病人住院时间取得了良好效果.
作者:宋朝晖 刊期: 2006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