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全麻术后硬膜外阻滞镇痛与常规注射镇痛效果的比较

张强华;马莉影;田宝文

关键词:全麻手术, 镇痛治疗, 硬膜外阻滞, 药物注射, 镇痛镇静评价
摘要:目的: 探讨硬膜外阻滞方法的术后镇痛效果.方法:将胸部和腹部手术后病例50例,随机分为两组,即常规注射镇痛剂组25例(I),硬膜外阻滞镇痛组25例(Ⅱ).采取VAS镇痛效果评分法和Ramsay镇静程度评分法对两组病例进行评分评价.结果:Ⅱ组VAS评分低于I组,Ramsay评分高于I组;(P<0.01);Ⅱ组SBP、DBP和HR低于I组,SPO2高于I组,(P<0.01或P<0.05).结论:硬膜外阻滞法镇痛效果优于常规注射法,且对术后病人的心血管系统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黑龙江医药科学杂志相关文献
  • 银杏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银杏注射液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脑梗死患者80例随机分为银杏注射组(治疗组,40例)和复方丹参注射液加血塞通注射液组(对照组,40例)进行观察.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0.5%,对照组有效率77.5%,两组相比疗效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银杏注射液治疗脑梗死有良好的疗效.

    作者:范亚明;李艳华;周金龙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高血压脑出血偏瘫病人的康复护理

    目的:改善运动、语言及其他受损的功能,使病人在心理和社会上适应,能恢复自主活动和人际交往,达到日常生活自理。方法:康复组49例在入院后或病人生命指征平稳病情基本稳定的情况下进行康复训练。对照组40例为2001年以前入院治疗未进行康复训练的病人。结果:应用脑卒中肢体运动功能评分法BRUNNSTROM,两组比较康复组疗效显著。结论:脑出血术后偏瘫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运动功能缺损,效果显著。可明显促进病人的神经功能康复。

    作者:王献梅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陪伴分娩的临床观察及分析

    目的: 探讨陪伴分娩与常规分娩在提高产科分娩质量,缩短产程,降低剖宫产率及新生儿窒息率等方面的区别.方法: 实验组80例,采用陪伴分娩:有一位亲属陪伴,由一位助产士(导乐)全程负责并接生;对照组80例,采用常规分娩:无陪伴待产和分娩.结果:通过临床观察发现,两组产妇分娩方式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两组产妇在分娩时的第一、第二产程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两组产妇产后2h出血量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两组产妇新生儿Apgar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组产妇在分娩方式、在分娩时的第一、第二产程、产后2h出血量及新生儿Apgar评分方面的比较显示:陪伴分娩均优于常规分娩.

    作者:王丽新;郭婧;何宏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静脉压测量方法的改进

    目的:探讨一种简便实用的静脉压测量方法.方法:将50例胸心外科住院病人用锁骨下法测得的中心静脉压(CVP)与同期同一病例的肘正中静脉压(EVP)相比较,测算其差值,分析其相关性.结果:全组病例的CVP平均值为(10±3.7)cm,EVP为(15±4.6)cm.差值约为9.0cm.结论:EVP方法估算CVP值,有较大的临床实用价值,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作者:刘清华;刘清杰;钟晓丽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血浆纤维蛋白原与急性冠脉综合征关系探讨

    目的: 探讨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与急性冠脉综合征间的关系. 方法: 检测90例诊断为冠心病的住院病人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其中稳定性心绞痛30例,不稳定性心绞痛30例,急性心肌梗死30例.结果: 不稳定性心绞痛与急性心肌梗死病人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明显高于稳定性心绞痛病人(P<0.05). 结论: 血浆纤维蛋白原参与了急性冠脉综合征形成, 升高的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可能是急性冠脉综合征发生的预测因子.

    作者:刘艳姝;张英萍;刘艳欣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移植神经干细胞在脑缺血大鼠损伤脑区的定向分化及其对运动功能的影响

    目的:研究神经干细胞(NSCs)移植对大鼠脑缺血模型损伤脑区结构和功能的影响.方法:从新生的Wistar大鼠脑组织中分离、培养NSCs.制作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24h后移植BrdU标记的NSC于梗死灶同侧的侧脑室.记录损伤和移植后的大鼠运动功能评分,研究移植后的NSC迁徙、定向分化的情况及其与宿主细胞间的关系.结果:大鼠NSCs移植后部分可在体内存活并迁徒至脑缺血病灶区,在缺血区内能分化成为神经元细胞并与宿主神经细胞形态一致,运动神经功能评分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移植的NSCs对缺血损伤脑区结构有修复作用,可改善脑缺血模型动物运动功能.

    作者:金玉玲;张晓梅;朱晓峰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188例急性心肌梗塞病人的梗塞面积、合并症及病死率的相关性分析

    近年来,冠心病(CHD)急性心肌梗塞的发病率日趋升高,其首诊科室的早期处理措施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病情的发展与预后,本文对我院近5年来所接诊的188例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病人早期预防治疗和护理措施.

    作者:吴坤凌;黄胜海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复方替硝唑单向缓释膜的研制及其生物相容性的研究

    药膜用于口腔疾病的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用于治疗口腔粘膜疾病的常用膜剂,在口腔内被唾液所包围,有相当一部分药物会随唾液流走,影响了病灶部位药物有效浓度的维持.为此,我们研制成复方替硝唑单向缓释药膜并对其生物相容性进行了研究.

    作者:邹纯才;鄢海燕;王守安;吴宝祥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脾动脉结扎脾修补术22例体会

    脾脏是容易受损的器官,在腹部闭合性损伤中脾破裂占20%~40%.随着对脾脏生理功能研究的深入,保留脾脏手术显得愈加重要.我院1996-01~2003-12采用近段脾动脉结扎后脾修补术,对22例脾破裂患者进行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作者:于长波;董超;范东旭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脾静脉闭塞引起门静脉高压症2例

    目的:探讨两例脾静脉闭塞引起门静脉高压症分析其原因,主要由急、慢性胰腺炎或肿瘤、创伤、脾静脉炎症等引起,其病理改变为瘀血性脾肿大产生左侧门静脉高压症,此症有别于肝硬化所致的门脉高压症,主要有①无典型肝脏疾病史;②肝功能属正常范围;③既往可能有胰腺炎病史;④门奇断流术可根治此症.

    作者:林伟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改革药理学实验教学促进医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当今医学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实验教学肩负着培养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重任.多年来,由于受传统教学思想的束缚及条件的限制,药理学实验大多为纯验证理论性的,其教学方法不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远不适应医学模式的转变.随着医学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逐步认识到药理学实验教学应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方面发挥作用,据此,几年来我们在实验教学改革方面作了些探索,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以下是我们所作的几点尝试,供同行切磋.

    作者:卢春凤;栗坤;朱秋双;杨丽;王淑湘;李怀荆;付正宗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睾丸扭转诊治及探讨

    目的:提高睾丸扭转的诊治水平,减少其误诊率. 方法:对临床19例疑诊睾丸扭转病例进行总结,并针对病例分析. 结果:2例经镇静治疗后自行复位.17例手术探查,15例证实为睾丸扭转,2例为急性附睾炎.15例睾丸扭转病人中10例为鞘膜外扭转,5例为鞘膜内扭转,发病至就诊时间2h~10d,彩色多普勒超声确诊率88.1%.19例均有睾丸绞痛症状,阴囊皮肤红肿.Prehn征阳性者为18例.结论:突发睾丸疼痛,尤其阴囊皮肤红肿者,应及早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疑为睾丸扭转者应尽早手术是避免睾丸坏死的关键.

    作者:罗振国;刘洪涛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肝硬化病人血清内毒素水平与肠道菌群的关系

    目的:研究肝硬化病人肠道菌群的变化,并分析血浆内毒素水平及肠道菌群的关系.方法:对33例肝硬化病人(其中Child-Pugh分级B级20例、C级13例)和16例健康者粪便中的6种常见的厌氧菌及需氧菌进行定量研究,采用改良鲎实验法测外周血内毒素.结果:①肝硬化病人双歧杆菌、真杆菌量明显低于正常组,而大肠杆菌、梭菌量高于正常组(P<0.01).②肝功能Child-Pugh分级C组病人肠杆菌及球菌明显高于Child-Pugh分级B组患者(P<0.05),而双歧杆菌量则显著下降(P<0.05).梭菌及真杆菌的量在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意义.③肝硬化病人的血浆内毒素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并且肝功能Child-Pugh C级组患者明显高于B级组,两组之间差异显著(P<0.05);大肠杆菌数量在正常组、Child-PughB组、Child-Pugh C组呈渐进性升高,而双歧杆菌量则呈渐进性下降,各组间差异有显著意义,二者都与内毒素水平升高相平行,有显著相关性(r大=0.6,P<0.01;r双=-0.4,P<0.05).结论:肝硬化病人存在菌群失调,具有代表性的厌氧菌双歧杆菌的减少,需氧的肠杆菌及球菌增多.需氧的大肠杆菌及球菌的大量繁殖以及双歧杆菌的减少可能是引起肝硬化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一个重要因素.

    作者:范东旭;杨婷;房淑清;罗维;王跃生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对大鼠肠道菌群有调整作用的中药筛选

    目的:筛选对大鼠肠道菌群有调整作用的中药.方法:本实验利用盐酸林可霉素制备大鼠肠道菌群失调模型,选择补益类中药三补、肉苁蓉、香砂六君子汤、三泻进行肠道菌群调整.结果:发现补益类中药均具有一定程度调整菌群失调的作用,其中中药三补疗效佳,且其对大鼠肠道菌群的调整作用明显优于丽珠肠乐阳性对照组.结论:补益类中药均具有一定程度调整菌群失调的作用,具有扶正固本的功效,起到益生元的作用,三补尤为显著.

    作者:史权;薛艳华;赵光远;杨景云;马淑霞;李俭;李立秋;聂清;刘君兴;施中凯;宋淑贤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充分的实验准备是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的保证

    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课在整个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教学中占很重要的地位,它不仅具有巩固和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体会、理论联系实际、掌握本学科的基本操作技能,而且还具有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和分析能力,并为今后医疗和科研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要提高整体教学质量,必须提高实验教学的质量,而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的关键之一在于实验教学的实验准备上.现将几年来我们围绕实验教学准备工作中的一点体会介绍如下.

    作者:李红花;魏成淑;李英信;孟繁平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遗传下唇瘘2例

    先天性下唇瘘罕见,笔者曾诊治2例均为双侧先天性完全性唇腭裂者,母女同患,报道如下.例1:刘某,女,20岁,例2:刘某之女,5个月,两例均为生后即发现上唇双侧及腭部裂开,下唇两侧各一小孔,时有粘液性分泌物溢出,否认直旁系III级亲属中有此类疾病者.查体:均为先天性完全性唇裂者(母已行唇腭裂修复术),下唇红唇部中线两侧各有一细小瘘孔,探诊为1.5~2.0cm,深抵盲管,挤压有少许粘液样液体溢出.治疗:瘘道内注射美蓝,梭形切口,完整切除此瘘管,7d拆线,创口Ⅰ期愈合.病理:瘘管组织,内覆复层鳞状上皮.随访5~9年无复发.讨论:先天性下唇瘘罕见,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瘘道系唇组织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形成凹陷,唇上皮盖覆其底部.多位于唇红部,女性多见,下唇多于上唇,瘘管深部常与粘液腺相通.本病可单独发生,也可与唇腭裂者同时发病,成为口面指(趾)综合征的一部分.

    作者:徐萍;赵金娥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门诊工作量的季节性统计分析

    我院是本市唯一的一家传染病院,门诊的工作量受季节及不同病种的影响,往往存在着呈周期性的季节变动,本文将我院1993~2002年的门诊诊疗人次加以统计分析,算出季节指数(见表1~2)从中可以反映我院门诊规律,为合理安排医疗技术力量,临床专业设置,病床分配添置设备提供参考依据.

    作者:王云花;姚淑荣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带器妊娠314例原因分析及预防

    育龄妇女应用IUD避孕,操作简单,并发症少,可复性强,深受广大妇女欢迎.但临床上时有带器妊娠者前来就诊,为此,我们将近2年来收治的314例带器妊娠者的发生原因分析报道如下,并提出了相应的预防措施.

    作者:郭榕;张玉敏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青霉素钠皮试假阴性原因分析与治疗体会

    青霉素钠具有高效、低毒、剂量选择幅度大等优点,是目前临床上常用抗生素之一.一旦发生过敏反应,来势凶猛,如不及时处理常危及患者生命安全.1997~2001年,我院门诊注射室出现2例青霉素钠皮试实验阴性,但用药过程中出现过敏性休克,通过及时、正确地抢救,均已治愈.现将2例报道如下.

    作者:吴慧萍;俞建平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血液透析病人应用促红细胞生成素体会

    贫血是慢性肾功能不全(尿毒症期)严重并发症,发生率几乎为100%,原因为肾脏分泌促红细胞生成素不足.以往输血是常用的手段,但即使反复输血,由于输入尿毒症患者循环中的红细胞寿命缩短,故不能满意改善症状,又增加了输血相关疾病的发生.从2000年1月开始我院应用人类重组红细胞生成素(EPO)纠正肾性贫血,使90%尿毒症患者贫血得到改善,弥补了以往输血的不足,也深刻认识到贫血对于尿毒症患者生活质量影响程度以及贫血与存活率[1],脏器功能、特别是左心室肥厚、心脏缺血耐受的关系[2].现将我院近5年我们应用EPO纠正血液透析病人贫血情况报道如下.

    作者:马艳芳;于海波;张学磊 刊期: 2005年第01期

黑龙江医药科学杂志

黑龙江医药科学杂志

主管:黑龙江省教育厅

主办:佳木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