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占科;雷万生;刘龙燕;熊晓平;刘学广;汪仕良
目的观察经皮深静脉穿刺置管后感染发生率.方法根据留管时间分为A、B、C 3组,根据插管部位有无烧伤创面分为甲、乙两组.术后定期做血培养监测,同时观察拔管时导管的感染发生情况,经统计学处理,A、B两组比较P》0.05,无显著性差异,但A、C两组之间比较P《0.05,有显著性差异.甲、乙两组比较,P《0.01,有高度显著性差异.结论留置管2周以内是安全的,超过2周以上,感染率逐渐上升.穿刺点有创面的术后感染率明显高于无创面者.
作者:牛亚明;李民;严国标;林倩君;王燕霞;朱春兰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老年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不同拔管方式对患者预后影响.方法 102例老年颅脑损伤患者,分为对照组(按传统方法先堵管后拔管)52例和研究组(不堵管一次性直接拔除气管套管)50例,观察两组患者首次拔管时间、总置管时间,首次拔管成功率及拔管后并发症.结果研究组总置管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显著 (P《0.05).研究组肺部感染发生率34%(17/50)明显低于对照组59.6%(31/52),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气管套管在条件允许时应尽早拔除,一次性拔除气管套管可减少老年颅脑损伤患者并发症,改善预后.
作者:张银清;陈汉民;廖圣芳;管定国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观察乌榄叶水提物对不同状态下大鼠血压和心率的影响.方法采用颈总动脉插管法,通过MedLab生物信号采集处理系统,股静脉给药,观察记录乌榄叶水提物对正常大鼠和夹闭颈总动脉升压大鼠的血压和心率的影响.结果乌榄叶水提物对正常大鼠和夹闭颈总动脉升压大鼠的收缩压和舒张压都有快速、短效的降压作用,血压下降以后者更为明显.降压效果和持续时间随着药物剂量的增加而加大、延长.另外乌榄叶水提物有明显的减慢心率的作用.结论具有降压和减慢心率的药效作用,并有一定的药物量效关系;降压效果与大鼠基础血压相关.
作者:梁燕玲;董艳芬;罗艳;罗集鹏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评价伊立替康(CPT-11)联合顺铂和5FU治疗晚期胃癌的疗效与毒副反应.方法将50例晚期胃癌患者分成两组, 治疗组25例采用ICF方案:CPT-11 180 mg/m2静脉滴入90 min d1;顺铂70 mg/m2静脉滴入d1;5-FU 400mg/m2 持续静脉滴入d1-d5,每4周重复,至少两个周期;对照组25例采用CF方案:顺铂70 mg/m2 静脉滴入d1;5-FU 400 mg/m2 持续静脉滴入d1-d5,每4周重复至少两个周期 .结果所有病人均可评价. 治疗组有效率为52%,中位生存期为10.25个月, 一年生存率为44% ;对照组有效率为24%, 中位生存期为7.45个月, 一年生存率为16 % ,以上两者在有效率,总生存及一年生存率之间均有显著差异.治疗组在腹泻、骨髓抑制发生率方面明显高于对照组, 但经过相应处理后均能控制.结论伊立替康联合顺铂和5-FU治疗晚期胃癌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可以耐受,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推广.
作者:熊华杰;况晶茹;胡迎宾 刊期: 2006年第03期
丙泊酚作为一种短效静脉麻醉药,起效快,可控性好,苏醒迅速而平稳,已广泛用于门诊无痛人流术.但其镇痛弱,维持时间短,存在过敏及呼吸循环抑制的不良反应,门诊手术抢救设备一般比较简单,因此存在安全隐患.我们现在对异丙酚复合不同方法的效果及不良反应进行了观察,现报道如下.
作者:邓群;张琦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组织型转谷氨酰胺酶(tTG)、微血管密度(MVD)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与脑胶质瘤病理分级的关系,分析tTG与MVD和PCNA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55例脑胶质瘤和10例正常脑组织标本中tTG、PCNA的表达与MVD.结果随着脑胶质瘤病理级别的升高,tTG、MVD及PCNA的表达率逐渐升高,各级之间有显著差异.tTG的表达与MVD及PCNA的表达均呈正相关.结论①tTG蛋白的高表达可能有助于脑胶质瘤的血管形成和生长及促进肿瘤细胞的增殖.②tTG,MVD和PCNA可作为评价脑胶质瘤病理生物学行为的客观指标,联合检测能更准确反映脑胶质瘤的病理特征,对病人预后判断也有一定的价值.
作者:刘浩;廖达光;张天一;李昌琪;王知非 刊期: 2006年第03期
腹腔镜行胆囊切除术疗效确切,并发症少,是一种创伤小,痛苦轻,恢复快的新型手术方式.已被患者所接受.通过对200例患者手术临床护理观察谈以下一些体会.
作者:袁青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纤维支气管镜介入对自发性气胸的治疗效果.方法对胸腔闭式引流1周瘘口仍不闭合的自发性气胸70例进行纤支镜介入治疗,对照组68例进行常规治疗,比较两组的疗效.结果纤支镜介入治疗组治愈69例(98.6%),肺复张时间8~14 d,平均11.5±2.07 d;对照组治愈66例(97.1%),肺复张时间12~32 d,平均17.9±4.09 d.纤支镜介入治疗组肺复张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结论闭式引流下纤支镜介入治疗自发性气胸的疗效显著优于常规治疗.
作者:张耀亭;吴妙芬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通过对食管癌细胞中心体的研究,了解食管癌细胞中心体异常的状况,探讨中心体异常在食管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从223例食管癌标本中随机选取5例食管癌标本(食管鳞状上皮细胞癌Ⅱ级)进行中心体特性的详细研究,同时选取同1例食管癌标本的正常食管粘膜上皮作为正常对照.中心体染色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染色方法, 一抗为抗中心体周围蛋白多克隆抗体(Polyclonal Antibody against Pericentrin).结果通过配对样本T检验和相关统计分析,正常对照和食管癌细胞之间中心体结构异常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两者相关性之间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与正常食管粘膜上皮细胞相比食管癌细胞中心体结构发生显著改变;中心体异常和食管癌发生存在显著相关性.
作者:官兵;李晓红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观察乌司他丁(UT)对多脏器功能不全综合症(MODS)患者日间连续性血液滤过(CVVH)后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 39例MODS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0例)和对照组(19例),除常规治疗外,治疗组于CVVH结束时予UT治疗,对照组予等量生理盐水治疗,观察两组的临床症状、APACHEⅡ评分,检测血清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变化.结果 CVVH治疗可使APACHEⅡ评分、CRP、IL-6和TNF-α显著下降(P<0.001),停止CVVH后上述指标显著升高(P<0.05);于CVVH结束时应用UT可抑制上述指标上升.结论 CVVH能很好地清除MODS的炎症因子,UT可抑制CVVH后炎症因子升高,两者联用可发挥协同作用.
作者:陈观生;李朝晖;缪东军;刘涛;梁文贤;许思亮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评价SPARC术式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stress urinary incontinence,SUI)的疗效.方法对10例女性压力性尿失禁患者进行SPARC术治疗,并对手术疗效进行随访.结果 10例患者手术后尿失禁均得到控制,经随访2~12个月均未出现尿失禁复发.手术时间约45 min,出血约20 mL.结论 SPARC术作为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安全有效的微创技术,具有创伤小,痛苦少,并发症轻微的优点,值得推广.
作者:吴旭东;李志坚;杨少鸿;颜小平;胡汪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本研究是探讨丹参酮对离体肺保护的作用.方法以离体兔肺模型为肺保护实验对象,以肺动脉灌洗再次肺动脉灌注为实验方法,以新西兰兔为实验动物,随机分为两组.一组用LPD液行肺动脉灌洗和保存,另一组用丹参酮加LPD液组成实验组,用同样的方法灌洗和保存.保存18 h后,观察病理形态、含水量以及测量NO(一氧化氮)、SOD(超氧化物歧化酶)及MDA(丙二醛)的含量.结果肉眼见组织新鲜红润,部分组织充血、水肿及淤血;光镜下两组的肺泡、支气管及毛细血管结构完整,高倍视野下对照组较实验组肺泡上皮及毛细血管上皮细胞肿胀、肥大,少部分组织可见肺泡内有红细胞渗出、间隔增宽等.实验组的含水量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肺组织中的NO及SOD含量高于对照组(P《0.05),MDA含量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丹参酮能清除氧自由基,有较强的抗氧化性,能较明显的减轻肺的再灌注损伤.在LPD液中加入丹参酮,能够对离体肺起到更好的保护效果.离体兔肺再灌注模型是一种较理想的实验动物模型.
作者:王永剑;张本固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比较颈内静脉与股静脉穿刺插管在血液净化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对照研究,对243例颈内静脉插管及187例股静脉插管的血流量、导管留置时间及相关并发症等进行观察比较.结果颈内静脉插管的导管留置时间为(60±16)d;股静脉插管的导管留置时间(25±11)d(P《0.01).血流量分别为(280±40)mL/min、(210±50)mL/min(P《0.05).颈内静脉插管的血流量不足、感染及导管堵塞发生率均低于股静脉插管. 结论相对比较而言,颈内静脉插管在血液净化中不失为更理想的临时血液通路.
作者:顾鄂;陈荣仙;李翠荣 刊期: 2006年第03期
小儿头部外伤后引起基底节区脑梗塞报道不多见,自1993年7月至2000年7月,我院共收治了本病12例,现就诊治情况并结合文献进行讨论,报告如下:
作者:熊雪兵;李跃程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观察肾上腺皮质类固醇治疗急性格林-巴利综合征(GBS)过程中出现呼吸肌麻痹的发生率及其护理要点.方法收集135例急性GBS的病例资料,对激素治疗组与非激素治疗组呼吸肌麻痹发生率进行x2检验分析.结果急性GBS患者在激素治疗中出现呼吸肌麻痹的发生率显著高于非激素治疗组(P《0.05 ).结论急性GBS患者激素治疗中易出现呼吸肌麻痹,在临床护理观察中特别应注意呼吸麻痹的早期观察并采取积极吸痰措施.
作者:黎茶珍;王霞;曹英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了解大鼠子宫内膜异位症动物模型腹腔液对精子功能的影响及不同中药治疗的改善作用.方法取造模成功子宫内膜异位大鼠24只分为4组,取正常大鼠6只,分别取腹腔液,其中3组造模成功大鼠给活血化瘀、补肾活血、单纯补肾药物治疗后取腹腔液,将腹腔液与正常精液标本混合孵育后,计数其A级直线向前活动率及总活动率,置低渗液中计数其总肿胀率.结果与正常大鼠组相比,造模成功组腹腔液孵育后精子A级直线向前活动率及总活动率、总肿胀率均呈明显下降(P《0.05,P《0.05,P《0.01),经不同中药治疗后,补肾活血组上述指标基本恢复正常,与正常大鼠组相比均无显著差异(P》0.05,P》0.05,P》0.05).结论子宫内膜异位症大鼠腹腔液对精子功能有显著影响,而补肾活血中药则有一定治疗作用.
作者:杨敏 刊期: 2006年第03期
肿瘤发生、发展是个多基因、多步骤相互作用的过程,原癌基因的激活、抑癌基因的失活及其编码产物的错误表达,以及DNA的损伤修复系统缺陷等在细胞的恶变及增值中有重要作用.结直肠癌的预后由肿瘤细胞发生、发展和肿瘤的转移和复发决定,而肿瘤的起源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决定了肿瘤的转移和复发的生物学特性.肿瘤的转移是癌基因与抑癌基因参于调节的复杂过程,通过肿瘤转移相关基因的过度表达,以及一系列基因产物的参与,这涉及到肿瘤细胞的遗传密码、表面表达、粘附能力、侵袭力、抗原性、产生局部凝血因子或血管生成的能力、分泌代谢功能以及肿瘤细胞与宿主细胞及间质相互关系的多步骤多因素参与的过程.显然,在这一多元调控系统过程中更深入的研究结直肠癌的分子改变特征,能够为判断其预后找到更好的分子生物学相关指标,对结直肠癌的进一步治疗、提高疗效有着重大意义.近些年国内外学者在结直肠癌预后的分子生物学方面做了大量研究,发现有些分子生物学的改变对预后的判断有积极意义.现就近年来部分结直肠癌预后相关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朱荣涛;杨刚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观察肾病综合征、尿毒症患者血清生长激素(GH)水平.方法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30例肾病综合征患者、50例尿毒症患者、30例健康对照组血清GH浓度.结果肾病综合征患者血清GH浓度(2.63±1.00)ng/mL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5.48±0.96)ng/mL(P《0.05);尿毒症患者血清GH浓度(17.92±5.81)ng/mL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结论肾病综合征患者血清GH浓度明显降低;尿毒症患者虽然GH水平明显升高,但机体对其产生抵抗,故其GH水平存在相对不足.
作者:谭丽玲;贾龙梅;习卫民;汪健;房向东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髓室底穿孔较理想的修复材料.方法将146颗髓室底穿孔患牙随机分为LCH组(22颗)、LCR组(20颗)、HA组(20颗)、LGIC组(38颗)和CPC组(46颗), 均先行根管治疗,然后穿孔处分别采用LCH、LCR、HA、LGIC和CPC充填修复, 并作永久性充填,所有治疗牙均随访观察18~24月.结果 5组疗效差异具有极显著性(P《0.01),LGIC组和CPC组疗效均明显优于LCH组、HA组和LCR组(P《0.01),LGIC组和CPC组两者疗效差异无显著性(P》0.05);LCH组、HA组和LCR组三者间疗效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LGIC、CPC是修复髓室底穿孔较理想的修复材料.
作者:黄辉;邱嘉旋;杨辉;张晓希;文冰;蒋泽先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研究 FIP200( FAK-family interacting protein of 200 kDa )对细胞外基质成份诱导的呼吸道上皮细胞粘附和迁移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通过纤连接蛋白(finbronectin,FN)诱导培养呼吸道上皮细胞的粘附迁移,以FIP200反义寡核苷酸(ODN)经脂质体转染细胞;以计数法测定细胞粘附率,以损伤实验测定细胞迁移速度,以Western blot 检测FIP200和FAK蛋白表达水平;以免疫共沉淀检测FIP200和FAK结合情况和FAK磷酸化程度.结果与40 mg/L FN组相比,经脂质体转染了FIP200反义寡核苷酸的气道上皮细胞粘附率和迁移速度明显增高,FIP200表达水平显著降低,FAK表达水平无明显变化,与FIP200结合的FAK显著降低, FAK酪氨酸磷酸化程度明显增高.结论内源性FIP200和FAK的结合抑制FAK的活化,从而抑制呼吸道上皮细胞的粘附和迁移,内源性FIP200作为FAK的抑制剂而存在;FN能够促使FAK和FIP200结合的解离而活化FAK,从而促进细胞粘附和迁移.
作者:许丽;杨应周;谭卫国;吴清芳;张玉华;罗育希 刊期: 2006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