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宁;王强;杨尚凌;倪建毛;吴姗燕;曾海珍;侯新明;朱东声
肿瘤发生、发展是个多基因、多步骤相互作用的过程,原癌基因的激活、抑癌基因的失活及其编码产物的错误表达,以及DNA的损伤修复系统缺陷等在细胞的恶变及增值中有重要作用.结直肠癌的预后由肿瘤细胞发生、发展和肿瘤的转移和复发决定,而肿瘤的起源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决定了肿瘤的转移和复发的生物学特性.肿瘤的转移是癌基因与抑癌基因参于调节的复杂过程,通过肿瘤转移相关基因的过度表达,以及一系列基因产物的参与,这涉及到肿瘤细胞的遗传密码、表面表达、粘附能力、侵袭力、抗原性、产生局部凝血因子或血管生成的能力、分泌代谢功能以及肿瘤细胞与宿主细胞及间质相互关系的多步骤多因素参与的过程.显然,在这一多元调控系统过程中更深入的研究结直肠癌的分子改变特征,能够为判断其预后找到更好的分子生物学相关指标,对结直肠癌的进一步治疗、提高疗效有着重大意义.近些年国内外学者在结直肠癌预后的分子生物学方面做了大量研究,发现有些分子生物学的改变对预后的判断有积极意义.现就近年来部分结直肠癌预后相关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朱荣涛;杨刚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组织型转谷氨酰胺酶(tTG)、微血管密度(MVD)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与脑胶质瘤病理分级的关系,分析tTG与MVD和PCNA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55例脑胶质瘤和10例正常脑组织标本中tTG、PCNA的表达与MVD.结果随着脑胶质瘤病理级别的升高,tTG、MVD及PCNA的表达率逐渐升高,各级之间有显著差异.tTG的表达与MVD及PCNA的表达均呈正相关.结论①tTG蛋白的高表达可能有助于脑胶质瘤的血管形成和生长及促进肿瘤细胞的增殖.②tTG,MVD和PCNA可作为评价脑胶质瘤病理生物学行为的客观指标,联合检测能更准确反映脑胶质瘤的病理特征,对病人预后判断也有一定的价值.
作者:刘浩;廖达光;张天一;李昌琪;王知非 刊期: 2006年第03期
肝、肾囊肿是常见的、多发的良性病变,可以是先天性的,也可以是后天性的.大多数病例是单发的,但有时也可以是多发的,大小不等,小的不足1 cm,大的直径达10 cm以上.壁薄为纤维组织,血供甚少,囊内有液体.先天性的肝、肾囊肿常合并存在.多数没有任何症状,部分患者因囊肿较大或压迫其附近器官而引起症状.以往多采用手术治疗,现多采用经皮穿刺硬化治疗的方法[1].为了更好地推广引进该项新技术,对比其优劣,现将32例肝、肾囊肿借助CT导引经皮穿刺硬化治疗作一总结.
作者:孙前谱;邵继满;卜军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通过建立Cox回归模型来探讨影响鼻咽癌患者的预后因素.方法对121例鼻咽癌患者进行回顾随访,确定结局变量及生存时限,建立Cox回归模型.结果临床分期、鼻咽残灶、颅神经损伤、颅底骨质破坏四个因素影响鼻咽癌患者预后.结论 Cox回归模型能较准确地分析影响鼻咽癌患者的预后因素,并能有效地控制混杂因素,为正确指导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作者:李梦军;曾晓星;谭洪文;周玲 刊期: 2006年第03期
随着交通、工业的发展,创伤后骨缺损日益增多,骨肿瘤患者骨与关节移植可明显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等使骨组织需求量越来越多,骨移植越来越成为手术治疗骨科疾病的重要手段,骨组织是异种或异体组织移植中易成活的一种,自体骨由于来源有限,创伤大,手术时间长而限制了应用,同种异体骨的利用则扩大了骨移植的治疗范围,它的发展有赖于骨贮存技术的发展.
作者:叶勇军;熊龙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观察小鼠在动情周期不同阶段腹腔注射(ip)内毒素(LPS)时卵巢一氧化氮(NO)和内皮素(ET)含量的变化及与血浆E2和P含量变化的关系.方法用阴道涂片法确定小鼠动情周期,分别用RIA法和分光光度法检于动情周期不同阶段ip LPS时卵巢NO、ET的变化及与E2和P变化的关系.结果卵巢NO含量分别于动情期(此时E2含量较高)、动情后期(此时P含量较高)及动情间期(此时E2和P含量均低)受LPS处理后均升高,但于动情间期的升高程度更加明显;卵巢ET含量分别于动情期和动情间期受LPS处理后升高,但于动情后期受LPS处理无明显变化. 结论内毒素诱导的NO、ET的升高与动情周期有关,E2或/和P能通过部分或完全拮抗内毒素诱导的NO或/和ET的升高,从而对内毒素导致的机体损伤产生保护性作用.
作者:郑月慧;戴育成;戴群;吴磊;郑莉萍;肖秋香;高凤兰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对经临床确诊为慢性感染的女性下生殖道分泌液,进行厌氧菌分离、培养,并就其致病性进行研究.方法取20例经临床确诊为慢性宫颈炎、阴道炎、宫腔感染、盆腔脓肿的病人阴道分泌物,经厌氧和有氧培养、分离,取对硝唑尼特高敏株进行鉴定,并接种于皮下注射环磷酰胺所致免疫力低下的小鼠阴道内.结果分离到兼性厌氧菌有10株,专性厌氧菌有4株;其中对硝唑尼特高敏1株,鉴定结果为E.coli大肠埃希氏菌;所有小鼠接种细菌后阴道分泌液明显增加,进行有氧和无氧培养有大量菌落形成,均为所接种的细菌;所有动物在接种细菌24~72 h内,相继死亡;病理检查炎症表现明显.结论分离的兼性厌氧菌在免疫力低下的小鼠阴道内可造成感染.
作者:汪利群;余克花;刘丹;黄欧平;何明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持续皮下输注治疗对初诊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糖控制和胰岛B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对28例初诊T2DM患者进行为期2周的持续皮下输注(CSⅡ)治疗,分析比较治疗前后空腹及餐后2 h血糖(FPG、2hPG),空腹胰岛素、C肽、胰岛素抵抗指数,胰岛素分泌指数、空腹胰岛素(FINS)与FPG比值.结果持续皮下输注(CSⅡ)治疗后,FPG、2 hPG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空腹及餐后2 h胰岛素和C肽分泌、胰岛素分泌指数、FINS与FPG比值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1).胰岛素抵抗指数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结论持续皮下输注治疗可显著改善初诊T2DM患者胰岛B功胞功能.
作者:徐晓燕;张帆;韩令川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评价SPARC术式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stress urinary incontinence,SUI)的疗效.方法对10例女性压力性尿失禁患者进行SPARC术治疗,并对手术疗效进行随访.结果 10例患者手术后尿失禁均得到控制,经随访2~12个月均未出现尿失禁复发.手术时间约45 min,出血约20 mL.结论 SPARC术作为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安全有效的微创技术,具有创伤小,痛苦少,并发症轻微的优点,值得推广.
作者:吴旭东;李志坚;杨少鸿;颜小平;胡汪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经导管途径治疗复合先天性心脏病的可行性及近期疗效.方法 2004年2月至2005年10月经导管采用室间隔缺损封堵器、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房间隔缺损封堵器及球囊扩张对9例(男6例,女3例)复杂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3 例、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3例、房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2例、房间隔缺损+肺动脉瓣狭窄1例)患者进行治疗.患者年龄4~25(12.5±6.7)岁.在透视及超声监视下通过建立轨道释放封堵器或球囊扩张肺动脉瓣,并分别于术后1、3、6月进行随访.结果 9例患者封堵器置入成功.术后即刻超声及造影显示完全封堵8例,微量残余分流1例,10 min后造影显示分流消失.术后出现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1例,但无心肌受损表现,余无其他严重并发症.结论采用经导管途径治疗部分复合先天性心脏病是安全有效的、近期效果良好,但远期效果有待更大规模的临床观察.
作者:熊宁;王强;杨尚凌;倪建毛;吴姗燕;曾海珍;侯新明;朱东声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子宫角妊娠的临床特征和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子宫角妊娠的临床资料.结果:56例子宫角妊娠中,49例有明确停经史,7例为人工流产或药物流产后阴道出血无明确停经史,阴道出血21例,下腹痛22例,休克6例.B超检查55例,其中发现宫角妊娠36例,术前误诊12例(21%),其中4例误诊为异位妊娠,7例误诊为不全流产,1例误诊为先兆流产.11例行化疗,3例化疗失败后改行手术.15例在B超监视下行清宫术,2例在腹腔镜监视下行清宫术.19例行剖腹手术,其中9例术中见子宫角妊娠破裂,行子宫角楔切术,另有1例子宫角妊娠破裂出血难以控制行次全子宫切除术,9例未破裂行子宫角孕囊剔除术,这9例中有5例术中病灶局部注射MTX.12行腹腔镜手术,其中9例行子宫角楔切术,包括套扎切除和电凝切除,其余3例行子宫角部孕囊剔除术并局部注射MTX.全部手术病例术中顺利.结论子宫角妊娠症状复杂,早期较易误诊,容易发生子宫角部破裂大出血危及患者生命,故宜早期诊断,及早治疗,B超诊断水平的不断提高有助于早期诊治,腹腔镜微创手术的广泛开展进一步促进了子宫角妊娠的早期诊治,且微创手术对患者创伤小,恢复快,明显改善了患者的预后.
作者:张琦;徐美容 刊期: 2006年第03期
冠状动脉-肺动脉瘘(CPF)系指冠状动脉与肺动脉间的异常瘘道,是一种少见的先天性血管畸形.回顾分析我院采用超声心动图诊断不典型冠状动脉肺动脉瘘4例,漏诊3例.其中3例由冠状动脉造影证实,1例外科手术证实.现报告如下.
作者:陈莉;周爱云;刘淑军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聚焦超声用于治疗慢性宫颈炎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04年8月~2005年7月,我院妇科门诊经妇科检查,细胞学及阴道镜诊断的慢性宫颈炎患者3976例进行聚焦超声治疗.病理改变全部为宫颈糜烂者721例,其中宫颈糜烂合并纳氏囊肿者1 535例;合并宫颈肥大者1 720例;患者年龄小19岁,大49岁,平均年龄33.82岁.根据宫颈糜烂程度、病理类型将慢性宫颈炎患者分类,聚焦超声治疗后3个月定期随访,根据超声治疗慢性宫颈炎的四级评分法,分析评价超声治疗慢性宫颈炎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结果随访到2 646例,随访率65.5%;失访1 330例,失访率33.5%.2 646例患者中,痊愈:1 561例(占58.99%);显效1 042例(占39.38%);有效43例(占1.63%);无效:0例.治愈率与糜烂面积及深浅程度有关(P《0.05).超声治疗后仅有10%的患者有出血的情况且绝大部分(83.4%)为少量的渗血;仅1.2%的患者会出现中等量的出血;愈合后宫颈恢复正常生理结构形态,2 646例治疗后宫颈均未见有疤痕形成.结论应用聚焦超声治疗慢性宫颈炎临床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少,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新方法.
作者:金寒莹;陶春霞;付蓉芳;向爱青;闾锦秀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通过对食管癌细胞中心体的研究,了解食管癌细胞中心体异常的状况,探讨中心体异常在食管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从223例食管癌标本中随机选取5例食管癌标本(食管鳞状上皮细胞癌Ⅱ级)进行中心体特性的详细研究,同时选取同1例食管癌标本的正常食管粘膜上皮作为正常对照.中心体染色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染色方法, 一抗为抗中心体周围蛋白多克隆抗体(Polyclonal Antibody against Pericentrin).结果通过配对样本T检验和相关统计分析,正常对照和食管癌细胞之间中心体结构异常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两者相关性之间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与正常食管粘膜上皮细胞相比食管癌细胞中心体结构发生显著改变;中心体异常和食管癌发生存在显著相关性.
作者:官兵;李晓红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特殊类型(妊娠期间)上尿路结石并发肾绞痛有效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对临床53例妊娠期间肾绞痛发作患者,通过保守治疗和/或腔内手术干预进行综合诊治.结果 53例患者肾绞痛经解痉止痛输液等治疗基本能缓解,但对反复发作的肾绞痛行患侧双J管置入后均全部缓解.结论黄体酮、硫酸镁注射液对治疗妊娠期间肾绞痛发作既能舒张平滑肌解痉止痛同时又有保胎功效,临床效果可靠;对妊娠期间上尿路结石复发性肾绞痛的处理,行患侧输尿管双J管置入术具有相对侵袭创伤性小、疗效确切之优点.
作者:余明主;俞伟国;侯建国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观察肾病综合征、尿毒症患者血清生长激素(GH)水平.方法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30例肾病综合征患者、50例尿毒症患者、30例健康对照组血清GH浓度.结果肾病综合征患者血清GH浓度(2.63±1.00)ng/mL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5.48±0.96)ng/mL(P《0.05);尿毒症患者血清GH浓度(17.92±5.81)ng/mL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结论肾病综合征患者血清GH浓度明显降低;尿毒症患者虽然GH水平明显升高,但机体对其产生抵抗,故其GH水平存在相对不足.
作者:谭丽玲;贾龙梅;习卫民;汪健;房向东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了解大鼠子宫内膜异位症动物模型腹腔液对精子功能的影响及不同中药治疗的改善作用.方法取造模成功子宫内膜异位大鼠24只分为4组,取正常大鼠6只,分别取腹腔液,其中3组造模成功大鼠给活血化瘀、补肾活血、单纯补肾药物治疗后取腹腔液,将腹腔液与正常精液标本混合孵育后,计数其A级直线向前活动率及总活动率,置低渗液中计数其总肿胀率.结果与正常大鼠组相比,造模成功组腹腔液孵育后精子A级直线向前活动率及总活动率、总肿胀率均呈明显下降(P《0.05,P《0.05,P《0.01),经不同中药治疗后,补肾活血组上述指标基本恢复正常,与正常大鼠组相比均无显著差异(P》0.05,P》0.05,P》0.05).结论子宫内膜异位症大鼠腹腔液对精子功能有显著影响,而补肾活血中药则有一定治疗作用.
作者:杨敏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垂体后叶素联合硝酸甘油治疗大咯血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64例大咯血患者采用随机分为垂体后叶素联合硝酸甘油组(治疗组)34例和单用垂体后叶素组(对照组)30例,分别观察两组24小时及48小时内止血效果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2.3%,对照组总有效率80.0%,两组总有效率相仿.而治疗组24 h内止血21例,占61.8%.对照组24 h内止血10例,占33.3%,两组间有显著差异性(P《0.05),另外治疗组较对照组不良反应明显减少,且症状较轻微.结论垂体后叶素联合硝酸甘油能迅速、有效、安全的治疗大咯血.
作者:刘林生;李多含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磁共振波谱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MRS)技术是近年很快发展起来的一项活体组织代谢物质无创检测新技术,能够在磁共振形态学的基础上动态检测神经组织的生化代谢改变,可反映神经细胞内物质和能量代谢状态.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是1H-MRS,1H-MRS在癫痫、缺血性脑梗塞、脑肿瘤及脑组织的生长发育等方面的研究中得到了较广泛应用,但在创伤性脑损伤方面研究相对较少.现就质子磁共振波谱原理与在创伤性脑损伤研究现状及进展作一简介.
作者:黄冰;肖新兰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研究 FIP200( FAK-family interacting protein of 200 kDa )对细胞外基质成份诱导的呼吸道上皮细胞粘附和迁移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通过纤连接蛋白(finbronectin,FN)诱导培养呼吸道上皮细胞的粘附迁移,以FIP200反义寡核苷酸(ODN)经脂质体转染细胞;以计数法测定细胞粘附率,以损伤实验测定细胞迁移速度,以Western blot 检测FIP200和FAK蛋白表达水平;以免疫共沉淀检测FIP200和FAK结合情况和FAK磷酸化程度.结果与40 mg/L FN组相比,经脂质体转染了FIP200反义寡核苷酸的气道上皮细胞粘附率和迁移速度明显增高,FIP200表达水平显著降低,FAK表达水平无明显变化,与FIP200结合的FAK显著降低, FAK酪氨酸磷酸化程度明显增高.结论内源性FIP200和FAK的结合抑制FAK的活化,从而抑制呼吸道上皮细胞的粘附和迁移,内源性FIP200作为FAK的抑制剂而存在;FN能够促使FAK和FIP200结合的解离而活化FAK,从而促进细胞粘附和迁移.
作者:许丽;杨应周;谭卫国;吴清芳;张玉华;罗育希 刊期: 2006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