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兵;李晓红
肿瘤发生、发展是个多基因、多步骤相互作用的过程,原癌基因的激活、抑癌基因的失活及其编码产物的错误表达,以及DNA的损伤修复系统缺陷等在细胞的恶变及增值中有重要作用.结直肠癌的预后由肿瘤细胞发生、发展和肿瘤的转移和复发决定,而肿瘤的起源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决定了肿瘤的转移和复发的生物学特性.肿瘤的转移是癌基因与抑癌基因参于调节的复杂过程,通过肿瘤转移相关基因的过度表达,以及一系列基因产物的参与,这涉及到肿瘤细胞的遗传密码、表面表达、粘附能力、侵袭力、抗原性、产生局部凝血因子或血管生成的能力、分泌代谢功能以及肿瘤细胞与宿主细胞及间质相互关系的多步骤多因素参与的过程.显然,在这一多元调控系统过程中更深入的研究结直肠癌的分子改变特征,能够为判断其预后找到更好的分子生物学相关指标,对结直肠癌的进一步治疗、提高疗效有着重大意义.近些年国内外学者在结直肠癌预后的分子生物学方面做了大量研究,发现有些分子生物学的改变对预后的判断有积极意义.现就近年来部分结直肠癌预后相关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朱荣涛;杨刚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比较颈内静脉与股静脉穿刺插管在血液净化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对照研究,对243例颈内静脉插管及187例股静脉插管的血流量、导管留置时间及相关并发症等进行观察比较.结果颈内静脉插管的导管留置时间为(60±16)d;股静脉插管的导管留置时间(25±11)d(P《0.01).血流量分别为(280±40)mL/min、(210±50)mL/min(P《0.05).颈内静脉插管的血流量不足、感染及导管堵塞发生率均低于股静脉插管. 结论相对比较而言,颈内静脉插管在血液净化中不失为更理想的临时血液通路.
作者:顾鄂;陈荣仙;李翠荣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比较子宫输卵管造影(hysterosalpingography,HSG),标准腹腔镜(standard diagnostic laparoscopy,LAP)及阴道注水腹腔镜(Transvaginal hydrolaparoscopy,THL)在输卵管性不孕上的诊断价值.方法分别采用子宫输卵管造影,阴道注水腹腔镜及标准腹腔检查输卵管性不孕28例,将观察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HSG与LAP比较手术时间短,平均所需费用低,诊断符合率为64.29%(18/28),差异有显著性.THL与LAP比较手术时间短,平均所需费用低,诊断符合率为92.86%(26/28),平均所需费用HSG低,LAP为高,三者两两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子宫输卵管造影虽简单,经济,但准确性不理想;标准腹腔镜具有准确,微创的优点,但存在需要住院和全身麻醉等缺点;阴道注水腹腔镜具有准确、微创,又简单、安全、快速、经济、不需住院和全身麻醉的全新方法,可作为不孕症早期检查的常规方法.
作者:江如;王长华;涂灵;吴荣珍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和总结妊娠合并急腹症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分析我院1998~ 2005年收住的130例妊娠合并急腹症的诊断和治疗.结果 130例妊娠合并急腹症患者,平均年龄27.5岁;其中阑尾炎52例;卵巢肿瘤蒂扭转28例;急性胰腺炎20例;急性胆囊炎16例;肠梗阻8例;泌尿系结石4例;子宫破裂2例.所有病例无孕产妇死亡, 4例发生了流产或胎儿死亡.结论尽管妊娠合并急腹症的诊断有一定的难度,但熟练掌握妊娠期生理变化,内外科共同参与,提高妊娠急腹症的鉴别诊断认识等均有助于作出正确诊断.对以阑尾炎和卵巢肿瘤蒂扭转等疾病以手术治疗为主;其它急腹症则以内科保守治疗为主.
作者:胡春玲;俞钢 刊期: 2006年第03期
气管切开术应用于正常的呼吸道被阻塞时,重建气道,改善呼吸.初气管切开常用于解除上呼吸道阻塞[1],以后又用于各种昏迷和高位截瘫的救治,近年来随着疾病方式的变化以及医学的发展,气管切开已被广泛应用于下呼吸道阻塞如严重肺部感染,外伤后昏迷呼吸困难,需要呼吸机治疗的各种原因的呼吸衰竭以及外科大手术或麻醉需要等等,气管切开已从单纯耳鼻喉科手术变为内外科、神经内外科、肿瘤科及口腔科等各临床科的一种重要的治疗和抢救手段.本文就近年来我院共行气管切开术261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借以对气管切开术进一步认识.
作者:艾红辉;孙建设;曾斌;詹志荣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尼莫地平治疗早发性脑血管痉挛,以降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降低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的病死率,改善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预后.方法 58例经DSA证实有动脉瘤及早发性CVS,全麻下行动脉瘤GDC栓塞后,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3例采用微导管对载瘤痉挛动脉缓慢灌注尼莫地平针剂0.5 mg;随后静脉点滴尼莫地平 20 mg 1/日5~7 d;对照组25例给予除治疗组尼莫地平以外的相同治疗方法.结果治疗组的神经功能恢复、迟发性CVS发生率、头痛缓解、病死率、并发症、平均住院日等方面有显著差异.结论积极地对蛛网膜下腔出血早发性CVS治疗,可显著改善病人的预后.
作者:熊富先;黄圣排;袁水平;赖淑珍;黄继真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调查162例子宫颈病变患者宫颈组织高危型HPV感染情况,探讨高危型HPV感染与宫颈病变的关系.方法采用第二代杂交捕获技术检测2003年11月~2005年9月在我院行LEEP治疗的162例住院患者宫颈高危型HPV感染情况,并与病理诊断和分级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62例宫颈病变患者,其中慢性宫颈炎32例,CIN Ⅰ42例,CIN Ⅱ54例,CIN Ⅲ34例.其高危型HPV感染率则分别为18.8%、61.9%、83.3%和85.3%.高度CIN的高危型HPV感染率明显高于低度CIN和慢性宫颈炎(P《0.05和0.001).结论高危型HPV感染与宫颈病变的发生、发展有关,并随病变程度的加重,感染率增高.
作者:舒宽勇;熊树华;肖仲清;李隆玉;黄山鹰;张燕玲;汪灿花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磁共振波谱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MRS)技术是近年很快发展起来的一项活体组织代谢物质无创检测新技术,能够在磁共振形态学的基础上动态检测神经组织的生化代谢改变,可反映神经细胞内物质和能量代谢状态.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是1H-MRS,1H-MRS在癫痫、缺血性脑梗塞、脑肿瘤及脑组织的生长发育等方面的研究中得到了较广泛应用,但在创伤性脑损伤方面研究相对较少.现就质子磁共振波谱原理与在创伤性脑损伤研究现状及进展作一简介.
作者:黄冰;肖新兰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纤维支气管镜介入对自发性气胸的治疗效果.方法对胸腔闭式引流1周瘘口仍不闭合的自发性气胸70例进行纤支镜介入治疗,对照组68例进行常规治疗,比较两组的疗效.结果纤支镜介入治疗组治愈69例(98.6%),肺复张时间8~14 d,平均11.5±2.07 d;对照组治愈66例(97.1%),肺复张时间12~32 d,平均17.9±4.09 d.纤支镜介入治疗组肺复张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结论闭式引流下纤支镜介入治疗自发性气胸的疗效显著优于常规治疗.
作者:张耀亭;吴妙芬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本研究是探讨丹参酮对离体肺保护的作用.方法以离体兔肺模型为肺保护实验对象,以肺动脉灌洗再次肺动脉灌注为实验方法,以新西兰兔为实验动物,随机分为两组.一组用LPD液行肺动脉灌洗和保存,另一组用丹参酮加LPD液组成实验组,用同样的方法灌洗和保存.保存18 h后,观察病理形态、含水量以及测量NO(一氧化氮)、SOD(超氧化物歧化酶)及MDA(丙二醛)的含量.结果肉眼见组织新鲜红润,部分组织充血、水肿及淤血;光镜下两组的肺泡、支气管及毛细血管结构完整,高倍视野下对照组较实验组肺泡上皮及毛细血管上皮细胞肿胀、肥大,少部分组织可见肺泡内有红细胞渗出、间隔增宽等.实验组的含水量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肺组织中的NO及SOD含量高于对照组(P《0.05),MDA含量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丹参酮能清除氧自由基,有较强的抗氧化性,能较明显的减轻肺的再灌注损伤.在LPD液中加入丹参酮,能够对离体肺起到更好的保护效果.离体兔肺再灌注模型是一种较理想的实验动物模型.
作者:王永剑;张本固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组织型转谷氨酰胺酶(tTG)、微血管密度(MVD)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与脑胶质瘤病理分级的关系,分析tTG与MVD和PCNA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55例脑胶质瘤和10例正常脑组织标本中tTG、PCNA的表达与MVD.结果随着脑胶质瘤病理级别的升高,tTG、MVD及PCNA的表达率逐渐升高,各级之间有显著差异.tTG的表达与MVD及PCNA的表达均呈正相关.结论①tTG蛋白的高表达可能有助于脑胶质瘤的血管形成和生长及促进肿瘤细胞的增殖.②tTG,MVD和PCNA可作为评价脑胶质瘤病理生物学行为的客观指标,联合检测能更准确反映脑胶质瘤的病理特征,对病人预后判断也有一定的价值.
作者:刘浩;廖达光;张天一;李昌琪;王知非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应用第二、三、四掌背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手指背侧皮肤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皮瓣设计的轴线为各指蹼背侧中点和两掌骨基底部汇合点连线.旋转点为距指蹼缘近侧约1.5 cm,皮瓣解剖平面在深筋膜与伸肌腱之间.切取皮瓣大为4.0 cm×2.5 cm,小为2.0 cm×1.0 cm,修复45例食、中、环指近节及中节指背侧皮肤软组织缺损.结果 43例全部成活,2例因血运障碍出现皮瓣远端部分坏死,经换药处理后愈合.术后随访4~12个月,皮瓣质地、外观满意,手部功能良好.结论第二、三、四掌背动脉逆行岛状皮瓣手术操作简便,损伤小,皮瓣质地好,厚薄适中,成活率高,应用于手指背侧皮肤缺损的修复效果良好.
作者:唐向阳;吴定宇;侯伟东;粱文贤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从分子水平探讨PCOS患者发生胰岛素抵抗(IR)的分子生物学机制, 研究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脂肪组织肿瘤坏死因子受体II(TNFR2)mRNA的表达.方法采用RT-PCR技术结合内对(TNFR2)mRNA照,半定量检测PCOS及其对照组脂肪组织TNFR2mRNA的表达.结果 TNFR2mRNA的表达在 PCOS肥胖组(0.83± 0.13,P<0.001〉)和PCOS非肥胖组(0.63±0.14,P<0.05)均显著大于非肥胖对照组(0.50±0.15),且以PCOS肥胖组升高更为明显(P<0.001),PCOS肥胖组与肥胖对照组(0.87±0.11)相比则无显著性(P>0.05).结论高水平的肿瘤坏死因子a(TNFa)可通过上调TNFR2促进 PCOS者TNFa系统活性增强.PCOS两组肥胖组织 TNFR2mRNA的表达均较非肥胖对照组增强,且 PCOS肥胖组升高更为显著.
作者:魏明;甘文;樊有龙;邹叶青;熊玲娜;赖晓阳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持续皮下输注治疗对初诊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糖控制和胰岛B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对28例初诊T2DM患者进行为期2周的持续皮下输注(CSⅡ)治疗,分析比较治疗前后空腹及餐后2 h血糖(FPG、2hPG),空腹胰岛素、C肽、胰岛素抵抗指数,胰岛素分泌指数、空腹胰岛素(FINS)与FPG比值.结果持续皮下输注(CSⅡ)治疗后,FPG、2 hPG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空腹及餐后2 h胰岛素和C肽分泌、胰岛素分泌指数、FINS与FPG比值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1).胰岛素抵抗指数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结论持续皮下输注治疗可显著改善初诊T2DM患者胰岛B功胞功能.
作者:徐晓燕;张帆;韩令川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观察经皮深静脉穿刺置管后感染发生率.方法根据留管时间分为A、B、C 3组,根据插管部位有无烧伤创面分为甲、乙两组.术后定期做血培养监测,同时观察拔管时导管的感染发生情况,经统计学处理,A、B两组比较P》0.05,无显著性差异,但A、C两组之间比较P《0.05,有显著性差异.甲、乙两组比较,P《0.01,有高度显著性差异.结论留置管2周以内是安全的,超过2周以上,感染率逐渐上升.穿刺点有创面的术后感染率明显高于无创面者.
作者:牛亚明;李民;严国标;林倩君;王燕霞;朱春兰 刊期: 2006年第03期
丙泊酚作为一种短效静脉麻醉药,起效快,可控性好,苏醒迅速而平稳,已广泛用于门诊无痛人流术.但其镇痛弱,维持时间短,存在过敏及呼吸循环抑制的不良反应,门诊手术抢救设备一般比较简单,因此存在安全隐患.我们现在对异丙酚复合不同方法的效果及不良反应进行了观察,现报道如下.
作者:邓群;张琦 刊期: 2006年第03期
静脉输液作为临床常用的抢救治疗方法之一,尤其在小儿疾病的临床抢救治疗过程中更显重要.具体的输液过程中,常因小儿的年龄、病情、体重等所需剂量个体差异较大,因小儿剂量小,使用现有的输液器进行多种药物输液时,常因更换输液药物而将输液插头从一种配液瓶插入另一种配液瓶,这样使用起来很不方便,且不卫生,容易交叉感染,浪费药物,增加医患双方不必要的开支,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在原输液瓶上方增加一个输液插头,这样可同时或分别加两种不同药物而进行输液,经临床使用,其操作简单,使用方便,可减少护士工作量,同时又能有效预防交叉感,减少病人及医院开支,创造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现介绍如下:
作者:何莲花;孙庆宁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评价Dentalis根充剂对窦形根尖周炎一次性充填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43颗窦形根尖周炎患牙,随机分为两组,其中127颗患牙用Dentalis糊剂进行一次性根管充填(实验组),116颗患牙用普通糊剂进行一次性根管充填(对照组),一年后观察疗效.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的有效率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Dentalis根充剂一次性治疗有窦型慢性根尖周炎不失为一种好的治疗方法,可以广泛推广使用.
作者:周伏保;陈海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经导管途径治疗复合先天性心脏病的可行性及近期疗效.方法 2004年2月至2005年10月经导管采用室间隔缺损封堵器、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房间隔缺损封堵器及球囊扩张对9例(男6例,女3例)复杂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3 例、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3例、房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2例、房间隔缺损+肺动脉瓣狭窄1例)患者进行治疗.患者年龄4~25(12.5±6.7)岁.在透视及超声监视下通过建立轨道释放封堵器或球囊扩张肺动脉瓣,并分别于术后1、3、6月进行随访.结果 9例患者封堵器置入成功.术后即刻超声及造影显示完全封堵8例,微量残余分流1例,10 min后造影显示分流消失.术后出现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1例,但无心肌受损表现,余无其他严重并发症.结论采用经导管途径治疗部分复合先天性心脏病是安全有效的、近期效果良好,但远期效果有待更大规模的临床观察.
作者:熊宁;王强;杨尚凌;倪建毛;吴姗燕;曾海珍;侯新明;朱东声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分析后牙隐裂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按临床诊断把134颗后牙隐裂划分为五类,根据分类统一规范治疗修复手段,治疗过程中使用自凝塑料全冠保护患牙,合并牙髓炎、根尖周炎或/和根周围炎的患牙统一采用根管充填术进行治疗,所有患牙采用金属烤瓷全冠进行永久性修复,结合临床、X线牙片及对治疗失败而拔除患牙的检查来分析治疗失败的原因.结论后牙隐裂越早治疗,治愈率越高;单纯后牙隐裂早期治疗,活髓保存率高;后牙隐裂发展至牙根分叉处及牙根引起根周围炎时治愈率明显降低.
作者:江长弟;黄继洪;周辉;熊培颖 刊期: 2006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