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PCIA镇痛加用氟哌啶致锥体外系反应二例报告

王少林;黄嗣雄

关键词:锥体外系反应, 氟哌啶, 术后PCIA镇痛
摘要:1 临床资料例1,男,68岁,65 kg ,ASAⅠ级,在连续硬膜外麻醉下行前列腺摘除术.术中平稳,手术顺利,术后行PCIA.镇痛药物配方为100 mL药液中含芬太尼0.7 mg,氟哌啶10 mg,2 mL/h持续给药.PCIA后8 h,患者出现心烦意乱,躯体扭曲乱动,家属劝解无效.请神经内科、麻醉科会诊.查体温、血压正常并排除颅内血肿、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可能性.初步诊断为氟哌啶所致的锥体外系副反应.处理:停止PCIA,肌注安定10 mg,低流量鼻导管给氧(2 L/min),患者入睡,6 h后醒来,症状消失.
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相关文献
  • 高渗盐水抗失血性休克中心静脉压的变化

    目的观察高渗盐水抗失血性休克中心静脉压的变化.方法选择失血性休克病人80例,分为两组,输入高渗盐水或等渗盐水抗休克治疗,测量中心静脉压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的中心静脉压(CVP)变化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高渗盐水对于提升失血性休克患者CVP值的作用比等容量等渗盐水明显.

    作者:王琳;龚园其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儿童淋巴管瘤的影像诊断

    目的分析儿童淋巴管瘤的影像学表现,探讨其诊断价值.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淋巴管瘤64例,其中54例行彩超检查,22例行CT平扫,16例行CT增强扫描.结果超声检查:36例表现为囊壁有完整光滑的线形回声,类圆形,其内无或少量分隔,内为无回声区;5例继发出血者囊内可见点状回声,转换体位有点状回声浮动;13例瘤体表面覆有增厚的强回声,断面呈海绵状、网格状或蜂窝状.CT检查,11例表现为类圆形囊性包块,可见囊壁;囊壁厚1~2 mm,瘤内呈均匀低密度,CT值为-6~24 Hu,无或有少量分隔;3例出血者有分层征(液~液面),8例病灶边界不清,呈密度较均匀的软组织块影,瘤内可见分隔,CT值在35 Hu左右;CT增强者:增强前后瘤内密度无强化,囊壁和分隔可轻度增强.结论淋巴管瘤是儿童常见的良性肿瘤,影像学表现多种多样,囊性淋巴管瘤超声和CT根据其特征均能得以诊断,但超声简单易行,无损伤宜首选.

    作者:丁山;周俊霖;严济泳;侯刚;李先文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不孕症与支原体、衣原体的关系

    输卵管性不孕在不孕症中占首位.支原体、衣原体的感染与输卵管阻塞有密切关系.笔者取41例要求腹腔镜手术不孕症患者的腹腔液做UU培养及CT检测,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罗明燕;杜晓寒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人流、药流继发不孕与抗精子抗体、抗子宫内膜抗体的关系

    目的探讨人工流产及药物流产后抗精子抗体(AsAb)、抗子宫内膜抗体(EmAb)的产生与继发不孕的关系.方法用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正常组40例、人工流产组87例、药物流产组52例的血清AsAb、EmAb及宫颈粘液AsAb-IgG、AsAb-IgA.结果人流后继发不孕组血清AsAb、EmAb及宫颈粘液AsAb阳性率与正常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药流后继发不孕组血清AsAb、EmAb及宫颈粘液AsAb阳性率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人工流产时由于宫腔、腹腔内负压可导致宫腔内血逆流及手术对子宫内膜及宫颈内膜机械创伤,为子宫内膜异位症及产生EmAb提供了条件;患者在子宫内膜未修复前过早进行性生活,精子通过破损处进入子宫内膜激发免疫系统产生AsAb,继发免疫性不孕;药物流产由于子宫内膜及宫颈创伤小,与AsAb、EmAb无明显关系,故药物流产是未婚、初孕患者的首选.

    作者:辛华;廖玎玲;占伏良;谭布珍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CD44V6、MMP-9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生物学行为关系研究

    目的探讨CD44第6变异株(CD44V6)、金属基质蛋白酶-9(MMP-9)蛋白在胃癌中表达特点及其生物学行为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CD44V6、MMP-9蛋白在胃癌中的表达.结果胃癌组织中,CD44V6、MMP-9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1.11%、64.28%.CD44V6与MMP-9共同阳性表达者淋巴转移率为90.38%,明显高于其他类型(P<0.05);其5年生存率为21.15%,低于其他类型(P<0.05).CD44V6、MMP-9的表达还与肿瘤TNM临床分期、浸润深度有关(P<0.05),而与肿瘤组织类型无关(P>0.05).结论 CD44V6及MMP-9蛋白对胃癌转移及预后具有重要作用.通过检测这2种基因表达水平,可作为肿瘤早期诊断、转移及复发的生物学标志物,有助于判断胃癌的进展和预后.

    作者:陈秀娇;陈建阳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研究进展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是一种严重的神经系统创伤,发病率高(发达国家的SCI发病率为28.3~45人/百万人/年,我国发病率6.7人/百万人/年)、致残率高、治疗费用高(15.2~41.7万美元/人/第一年),且多发生于16~40岁的青壮年,给个人和社会都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但对于SCI,目前还没有效的治疗方法,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损伤后再生能力极其有限,另一方面是对CNS损伤的再生和调控缺乏足够的认识[1].

    作者:王向东;刘曾旭;王航辉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2型糖尿病患者一级亲属第一时相胰岛素分泌

    糖尿病是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其中90%~95%属于2型糖尿病(T2DM),我国目前糖尿病患者接近4000万,居世界第三,据报道在2025年全球的T2DM患者可达到3亿,此持续增长的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已成为严重公共卫生问题.研究表明,T2DM的发病具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1].糖尿病患者的家族成员发生糖耐量低减(IGT)和糖尿病的机会远高于非糖尿病患者家族成员.

    作者:谢勇丽;赖晓阳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生长因子对卵泡发育调节作用的研究进展

    1 前言生长因子(growth factor)是体内一大类具有特殊的生物活性物质的通称.它在体内分布广泛、种类多样、作用复杂,因而尚难给予准确的定义.生长因子属于多肽类,在与特异性质膜受体结合后,即可启动快速链式反应,终导致DNA复制和细胞分裂[1].初发现的生长因子具有促进有丝分裂的作用(mitogenic effect).实际上它的生物学作用较为广泛,它参与组织形态学变化的调节,并对细胞分化、迁移及功能性活动具有调节作用.近年来人们对生长因子及其受体的研究和了解大为增多,尤其是其对生殖过程独特而重要的影响引起人们极大的兴趣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本文主要对生长因子在卵泡发育中的作用作一综述.

    作者:李芳;郑月慧;郑莉萍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林可酰胺类抗生素研究进展

    虽然抗生素新品不断地出现,但林可酰胺类抗生素作为抗生素的小家族仍占有其一席之地.林可酰胺类药物化学结构中含有氨基酸和糖苷部分,并通过肽键相连,如图1这种结构特性给林可霉素的化学和微生物改造带来非常好的机会,并得到了一系列有药理活性的化合物,表1列举了临床重要应用的几个药物.

    作者:夏万东;李少华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尿道底板切开成管术治疗先天性尿道下裂

    目的探讨尿道底板切开成管术(TIP)治疗尿道下裂的效果.方法选择性对7例阴茎型尿道下裂患者行TIP术,术后留置支架管和导尿管,7~10 d后拔除.结果术后阴茎伸直,外形美观,尿道口开口正位,排尿通畅,未出现尿瘘及尿道狭窄.结论 TIP术作为治疗阴茎型尿道下裂的理想手术方法之一,手术操作相对简单,手术时间短,术后整形效果好.

    作者:崔苏萍;朱遵伟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卡培他滨治疗对5-Fu耐药的晚期转移性结直肠癌的疗效

    目的观察卡培他滨对5-氟尿嘧啶(5-Fu)耐药的晚期转移性结直肠癌的疗效及毒性反应.方法 32例对5-氟尿嘧啶(5-FU)耐药的晚期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进行卡培他滨(希罗达)治疗.结果 32例患者总有效率为18.75%.平均反应持续时间为8.5个月,原病情进展的患者有46.88%经治疗后病情稳定,病情稳定的平均时间为4.8个月,50%的病例在5个月内存在病情不再进展的可能性.平均生存期为11个月,治疗前体质量持续下降的患者经2~3周治疗有81.25%体质量稳定或增加.毒性反应以恶心,腹泻,食欲减退,疲劳,手足综合征为常见.结论初步结果提示,对5-FU耐药性的晚期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经卡培他滨治疗,仍然有较好的有效率,而且毒性反应可以耐受.

    作者:谢春英;娄思源;徐华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Fas系统参与介导烧伤后心肌细胞凋亡及牛磺酸的影响

    目的观察Fas系统在烧伤后心肌细胞凋亡中的作用及牛磺酸的影响.方法选健康Wistar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Sham)、烧伤组(造成40%TBSA Ⅲ度烧伤)和牛磺酸保护组(烫伤后即刻腹腔注射牛磺酸400 mg/kg).用原位末端标记(TUNEL)法检测凋亡细胞,RT-PCR检测Fas mRNA表达,免疫组化检测Fas/FasL和Caspase-8/3蛋白表达和荧光法分析Caspase-3活性.结果烧伤组大鼠伤后6 h和24 h心肌细胞凋亡指数分别为8.96±2.10和18.67±2.48,较对照组(0.92±0.34)有显著性升高,Fas蛋白阳性表达指数分别为13.51±1.56和14.55±1.89,也显著性高于对照组(2.46±0.75);Caspase-3活性分别为1.38±0.16和1.96±0.71,较对照组(0.35±0.06)有显著性差异.烧伤组凋亡指数与Fas表达之间有良好的相关性(r=0.86).牛磺酸保护组细胞凋亡指数为2.14±0.68,Fas蛋白表达为3.71±0.82,Fas mRNA表达为0.17±0.03,Caspase-3活性为0.88±0.16,较烧伤组均有显著性降低.结论 Fas系统参与了介导烧伤后心肌细胞凋亡,牛磺酸对烧伤后心肌细胞Fas表达及其信号转导有较好的拮抗作用.

    作者:万福生;龚文华;赵小曼;余乐涵;李华;李国辉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环孢素A治疗小儿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疗效

    目的探讨环孢素A(CsA)治疗小儿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evere Aplastic Anemia)的临床及治疗前后CD4+/CD8+的变化.方法应用CsA2~5 mg/(kg·d)口服3次/d.结果对照组有效率40.00%,治疗组有效率74.29%,治疗后有效者中CD4+/CD8+较治疗前有所恢复,CsA副作用较轻,不影响治疗.结论 CsA联合治疗SAA疗效显著,值得临床应用.

    作者:徐忠金;梁昌达;邹发东;曾毓华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PTEN、VEGF蛋白表达与乳腺癌病理学特征以及微血管密度的关系

    目的探讨乳腺癌组织中PTEN、VEGF蛋白表达与临床病理学特征的关系及其与微血管密度(MVD)的相关性.方法采用SP法检测42例乳腺癌组织及15例正常乳腺组织中PTEN、VEGF和CD34蛋白的表达.结果 PTEN蛋白在正常乳腺组织高表达率为80%(12/15),在乳腺癌组织中的高表达率为35.7%(15/42),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乳腺癌组织中PTEN蛋白表达与患者年龄、肿瘤大小、临床分期无关(P>0.05),而与淋巴结转移、组织学分级有关(P<0.05);VEGF蛋白在正常乳腺组织高表达率为20%(3/15),在乳腺癌中高表达率为88.1%(31/42),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乳腺癌组织中VEGF蛋白表达与患者年龄、肿瘤大小、临床分期和组织学分级无关(P>0.05),而与腋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MVD值在PTEN高表达、VEGF低表达的组织中明显低于PTEN低表达、VEGF高表达的组织,两者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联合检测PTEN、VEGF和MVD的表达可作为乳腺癌生物学行为和预后判断的重要指标.

    作者:刘安文;胡蓉环;兰琼玉;刘绣霞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雾化吸入抗结核药物治疗重症肺结核的疗效

    目的观察雾化吸入抗结核药物治疗重症肺结核病的疗效.方法 63例入选的重症肺结核病人随机分为实验组(n=31),对照组(n=32).根据两组患者的化疗史选择标准短程化疗方案,实验组在强化期同时联合应用雾化吸入抗结核药物,1次/d.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第一个月末咳嗽症状缓解率分别为84.6%、59.3%,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在强化期,痰菌阴转率实验组为57.1%和95.2%,对照组为25%和75%;病灶显著吸收率实验组为48.4%和74.2%,对照组为21.9%和46.9%;空洞闭合率实验组为41.9%和77.4%,对照组为19.4%和50%,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短程化疗辅以雾化吸入抗结核药物治疗重症肺结核,病能较快地缓解临床症状,缩短痰菌阴转时间,加速病灶吸收好转及空洞闭合.

    作者:陈兰妹;刘高嶕;周小玫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慢性肾功能不全三例延误诊断浅析

    慢性肾功能不全(CRF)是常见的临床综合征.早期呈隐匿性、多样性,临床表现错综复杂,极易出现误诊.现将慢性肾功能不全3例误诊病例报告如下.

    作者:徐国华;徐晓明;姜应标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CT引导下经皮穿刺植入125I粒子治疗恶性肿瘤的疗效

    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恶性肿瘤属于近距离治疗范畴,但生物学优势完全有别于腔内、后装、术中放疗.随着肿瘤诊疗研究的进展,125I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植入近距离治疗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新技术,临床应用日趋广泛.我院于2004年10月开展此项新技术,对12例恶性肿瘤在CT引导下经皮穿刺植入125I粒子进行治疗,其中9例术后超过3个月,经疗效评价,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报告如下.

    作者:殷瑞忠;卢彦达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脐血造血干/祖细胞集落体外生物特性的研究

    目的探讨脐血造血干/祖细胞CD34+含量、集落生长及产率等生物特性并与骨髓进行相关比较.方法选择脐血标本25份,正常骨髓标本18份,健康成人标本20份,对脐血体积测量和有核细胞计数,用流式细胞仪对脐血、骨髓、外周血中CD34+细胞含量进行检测;采用体外细胞培养法测定脐血和骨髓的粒单系祖细胞集落(CFU-GM)和粒-巨噬细胞与红系细胞混合集落(CFU-GEM)的产率、生长、构成,并进行了相关比较.结果①脐血量平均为96.73 mL(64~150 mL)含有核细胞数为7.84×108[(4.94~11.3)×108];②脐血中CD34+细胞含量0.85%虽低于骨髓的1.68%,但明显高于外周血的0.15%,P均<0.05,差异有显著性;③CFU-GM的产率脐血为(92.9±12.2)/2×105高于骨髓的(73.4±14.1)/2×105,脐血CFU-GEM的产率(11.64±1.86)/2×105高于骨髓的(8.63±1.17)/2×105,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P<0.05).结论①脐血中含有丰富的造血干/祖细胞,是造血干细胞移植的较好的来源.②脐血的造血干/祖细胞对外源性集落刺激因子反应较骨髓更敏感,更易在外源条件下增殖分化,体外扩增获得大量脐血造血干/祖细胞以达到移植阈值是完全可行的.

    作者:沈玲华;沈权;陈明忠;宋振岚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定量组织速度成像在冠心病诊断中的应用

    随着冠心病发病率和死亡率的逐年上升,及早诊断以便进行及时恰当的治疗成为目前临床的迫切需要.传统二维及M型超声心动图对于心肌节段性运动分析仅凭目测诊断缺乏客观定量指标,因而具有明显的局限性.定量组织速度成像(QTVI)是全定量分析心肌运动的新手段,是近年兴起的多普勒心肌成像技术的新突破,其在冠心病研究中的价值正日益受到众多学者的重视.

    作者:周欣;邓林云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先天性巨结肠症中α-共核蛋白和神经纤维丝的免疫组织化学研究

    目的探讨α-共核蛋白(α-synuclein, α-syn)和神经纤维丝(neurofilaments,NFs)的表达与先天性巨结肠症(Hirschsprung's disease,HD)发病机制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过氧化物酶标记的链霉卵白素法,即SP法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观察α-syn,NFs在36例HD病人的扩张段、移行段、狭窄段和4例无消化道畸形的尸解结肠标本中的分布情况.结果 36例HD病人肠管的扩张段、移行段肌间和粘膜下丛节细胞中有19例α-syn呈阳性表达,狭窄段神经纤维束增粗,呈阳性染色,节细胞缺如,阳性率为52.8%,36例HD病人肠管的扩张段、移行段肌间和粘膜下丛节细胞都对NFs呈强阳性表达,阳性率100%,4例尸解结肠标本的神经节细胞对α-syn呈阴性表达,对NFs免疫反应性呈阴性或弱阳性.结论α-syn和NFs分布异常与HD的发生有密切关系,胚胎期某种致病因素可能不仅影响神经嵴细胞的移行,也影响神经的分化和成熟.

    作者:吴晓慧;冯亮 刊期: 2005年第05期

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主管:南昌大学

主办:南昌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