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申生;范理宏;周晓辉
根据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关于推进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精神,适应深化事业单位改革的要求,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开始进行第四次工资改革,改革现行的工资制度,建立符合事业单位特点、体现岗位绩效和分级分类管理的收入分配制度,完善工资正常调整机制,健全宏观调控机制,逐步实现事业单位收入分配的科学化和规范化.
作者:张爱莉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 建立适合流动人口特点的孕产妇保健管理模式,保障流动人口的母婴健康,减少流动人口孕产妇及围产儿死亡率.方法 选择北京市朝阳区、海淀区、丰台区城乡结合部地区的5个社区为研究组,对流动人口孕产妇进行系统的保健及社区综合管理干预研究.选择另外5个社区为对照社区.结果 研究组流动人口孕产妇及围产儿死亡率低于对照地区.孕产妇系统保健模式效果评价,研究组产前检查4次,对照组产前检查8次;两组的产妇并发症和新生儿体重、新生儿窒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组阴道分娩费用≤1 000元,对照组>1 000元,两组母婴结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本研究提出的流动人口孕产妇系统保健和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对保障流动人口母婴健康有一定的科学性、可行性和可推广性.
作者:沈汝(木冈);邓小虹;杨惠娟;李禾;何芳;丁辉;肖珣;刘钢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简述了医院知识产权保护的范围及其重要性,提出医院知识产权保护现状不容乐观,强调必须尽快加强医院知识产权管理,重点一是要强化知识产权意识,建立相应的机构与制度;二是要对科研项目和商业技术秘密等实行全程知识产权跟踪管理;三是要专设科研项目知识产权协调管理员;四是要为知识产权保护提供相应的配套服务,并制定激励政策.
作者:沈昭在;陈志兴;龚朱;章鸣玉;徐继承 刊期: 2006年第11期
影响卫生服务提供绩效的主要因素之一是服务提供的过程(即临床诊疗流程)及所需的各类卫生技术(包括人力资源、设备、设施、药品等).基本卫生技术包(EHTP)是一种优化临床诊疗流程和卫生技术配置的管理工具,可通过这种核心技术,对卫生技术实施优化干预,以促进和改善服务提供的绩效.作者介绍了基本卫生技术包的方法学原理、技术路线、研究设计和其在单病种质量管理中应用的可行性,以便为决策者提供循证依据,将有限的卫生技术投入到具成本效果的服务项目上.
作者:黄葭燕;陈洁;陈英耀;周武强 刊期: 2006年第11期
介绍了上海市闸北区临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体制创新和加强质量管理的基础上,大胆实施社区卫生服务品牌战略,通过设计独特醒目的视觉标识,创新鲜明的服务理念,造就良好舒适的就医环境,建立素质过硬的人员队伍,提供特色鲜明、优质、独特的卫生服务,开展适度的宣传策略等举措,提高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促进了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作者:刘伟;庞连智;陈文;祝友元;姚有华;黄果;韦聪喜;戴培俊;姚静静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 探索客观有效地评价医院临床服务绩效的办法.方法 利用澳大利亚诊断相关组系统(AR-DRGs)的分组原理,对北京市8家三级综合公立医院2003~2005年出院病例首页数据进行分组.以医疗费用和住院时间为基础构建绩效评价指标,对医院整体服务绩效进行评价.比较引入诊断相关组(DRGs)前后绩效评价的结果,进而阐明DRGs对医院服务绩效评价的作用.结果 无论是医院自身的纵向比较还是医院之间的横向比较,引入DRGs的绩效评价结果与不引入DRGs相比,差异明显.结论 引入DRGs有利于绩效评价指标的标准化,从而使评价结果更加可靠
作者:简伟研;胡牧;崔涛;王洪源;黄因敏;张修梅 刊期: 2006年第11期
医疗服务质量管理就是品质管理,就是追求服务品质的优化.而服务质量品质的优劣,是由从事医疗服务的广大医务人员的思想境界、文化素质和服务技艺的修养所决定的,也是一家医院的质量文化和服务文化所决定的.从这个意义上讲,质量管理也是个人和组织境界的培育,是一种修炼.医疗服务的细节从服务本质及一个侧面揭示了医院管理的一个深层次的问题,即医院的立院之本和经营目的.细节管理深刻地反映了医院在时间、空间和文化3个维度的价值取向和积淀.
作者:何志成;郑南南 刊期: 2006年第11期
加强医院科研仪器设备的管理工作,保持仪器设备状态的高完好率,满足科研、临床和教学工作的需要,是提高医院科研、临床工作及医学教学水平和质量的重要保证.我院是一家以老年医学和神经科学为特色的三级甲等医院.自2000年起,医院整合各临床实验室和院内各基础医学研究室,建立了以科研处为管理中心的实验室体系,其中包括中心实验室、神经生物、神经生化、神经药理、神经病理、基因诊断、神经内科和外科等实验技术平台,有专职技术和研究人员50余人.目前,我院科研技术平台拥有共聚焦显微镜、高效液相色谱、蛋白纯化系统等大型设备,仪器精良,价格昂贵.做好科研仪器设备管理工作,对提高医院核心竞争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作者:何士大;郭秒;吉训明 刊期: 2006年第11期
在ICD-10(国际疾病分类)各系统的分类编码中,产科系统属于优先章节,产科疾病的编码相对其他系统更加复杂,难度较大.编码员在编码时常感到很棘手,感觉疑难编码较多.现收集了产科疑难编码236例,并就其形成的原因进行初步的分析研究,旨在减少疑难编码的产生.
作者:梁耀;王湛涛;陈祝萍 刊期: 2006年第11期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我国全面推广,尤其受到经济薄弱地区农村居民的欢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村卫生服务需求高而利用低的矛盾,改善了卫生服务的公平性[1].但也有研究表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开展后,在贫困地区,低收入人群的卫生服务筹资和利用的垂直公平性没有得到明显的改善[2].
作者:卓朗;郭成杰;王成金;窦吉有 刊期: 2006年第11期
2006年3月16日,卫生部发布了关于《人体器官移植技术临床应用管理暂行规定》(以下简称《规定》)的通知,这标志着人体器官移植进入了法制化管理阶段.笔者认真学习了《规定》,就《规定》中第二十七条的有关民事法律问题,谈谈自己的认识.
作者:高向华 刊期: 2006年第11期
根据基本卫生技术包(EHTP)的试点运行结果,确定了对临床诊疗流程和卫生技术配置进行优化的干预模型,并在样本医院进行了为期6个月的干预实验.项目组假设,若能通过一系列绩效指标对实施后的效果进行评价,就可确定此干预模型的实际意义.若实施后的绩效优于实施前,那么就可认为优化干预模型是有良好效果的,即通过EHTP,可改善资源配置和流程优化,达到改善服务绩效的目的,也就是说,EHTP在病种管理中的运用是可行的.现就干预实验的评价方法及结果进行阐述.
作者:黄葭燕;陈洁;周武强;陈英耀 刊期: 2006年第11期
通过对日本私立医疗服务机构的发展历程、现有数量与规模、服务功能、经营状况等进行介绍,揭示了私立医疗机构在日本医疗服务体系中的地位及其对整个国家卫生系统绩效的贡献.同时,介绍了日本政府对私立医疗服务机构进行培育和监管的相关职能,并重点介绍了政府如何通过制定规则和举办公立医疗服务机构来参与竞争,确保私立医疗服务机构的健康成长.由此探讨我国的医疗卫生改革如何借鉴日本的经验,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和政府职能的调节手段,提高我国医疗资源的运营绩效.
作者:陈校云 刊期: 2006年第11期
随着循证医学的迅猛发展,循证思想已逐渐渗透至医学的各个相关领域,其在医院管理中也具应用价值.作者通过比较临床决策与管理决策在文化、研究基础及决策过程三方面的循证特点,提出推动循证医院管理,要营造新的文化氛围、提供充分的实用性强的证据来源、纠正循证的证据内涵以及针对证据进行广泛的沟通,以实现科学决策、合理配置卫生资源的目标.
作者:余益民;梁实;谢建琴 刊期: 2006年第11期
产科是临床急诊医学中所占比例较高的一门学科,而首次接触重危急诊的医生恰恰是低年资的医务人员.在实际工作中,由于产科急诊发生发展迅速,初次诊治的正确与否与病人的预后息息相关.因此,如何培养第一线值班医师的工作能力,提高其工作效率和诊治水平,显得尤为迫切.为此,我院以产科为切入点,针对一线值班医师低年资的现状,专门制定了低年资医师产房值班的培训计划,开设了产科(新生儿)急诊处理能力培训班,取得了良好的实际效果.
作者:贺晶;张珂;徐键 刊期: 2006年第11期
随着城市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逐步深入,人民群众就医的自主权得到释放.然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需求与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和相对不足的矛盾,使得病人流向城市大医院,导致大医院人满为患,小医院门可罗雀.因此,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努力为人民的健康提供便捷、连续、综合、协调和廉价的卫生服务显得尤为重要[1,2].医疗资源的纵向整合,将不失为一种有益的探索.
作者:谭申生;范理宏;周晓辉 刊期: 2006年第11期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实施以来,包括执业医师资格、处方权、手术权限等各种医疗执业的规范管理更加重要.我院自2002年起,着手对以手术权限为主的手术分级进行动态化、权限化、档案化管理,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作者:过伟华;龚晓红;李光琴;惠月红 刊期: 2006年第11期
加强医院临床实验室管理,是提高医疗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为此,我们通过对相关的13所地市级三级综合医院的临床实验室进行调查分析,并根据卫生部近期出台的《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管理办法》,结合我院的实际情况,就加强临床实验室管理进行了探索[1,2].
作者:朱少铭 刊期: 2006年第11期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血液分析仪不断更新,为临床提供了更多有诊断价值的检测数据.但由于缺少对检测数据处理灵活有效、纯中文界面的联机数据管理程序,给日常工作造成很多不便.我们根据本专业的实际情况及检验数据处理的特点,采用可视化编程语言Visual Basic 6.0,自行开发了一套中文语音血液分析仪联机程序,经临床应用收到良好的效果.
作者:郑善銮;郝晓柯 刊期: 2006年第11期
医务社会工作是指在综合医院和诊所、儿童医院和诊所、慢性病医院以及医学康复保健机构中实施社会工作.由于这些服务大多是在医院设施内进行的,所以有人称之为医务社会服务或临床社会工作[1].在借鉴香港医务社会工作开展经验的基础上,我院根据自身的医疗护理特点,于2000年5月成立了医务社会工作部(简称社工部),并于2001年4月正式进入实际运作阶段.我院作为在上海市首先尝试开展医务社会工作的医疗机构,经过近5年来的实践与探索,已初具规模,取得了初步成效.
作者:康文萍;孟馥 刊期: 2006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