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乳房囊性增生病患者免疫功能变化临床研究

荆宏生;金锡尊;周葵富

关键词:乳房囊性增生, 免疫活性, 癌变
摘要:我们对75例乳房囊性增生病患者免疫功能变化进行了观察,发现本组患者乳房囊性增生病者近28%有免疫功能失调,淋巴细胞转化率,皮肤免疫功能、IgG、IgA明显低于对照组,这些患者病史有初潮早,绝经>50岁,经期长,乳头溢液,母系家族有患乳癌史.建议临床医师对乳房囊性增生病患者同时有免疫功能低下者行手术治疗.
黑龙江医药科学杂志相关文献
  • 左侧卵巢颗粒细胞癌合并妊娠1例

    患者,24岁,月经周期规律,末次月经1998-03-07,妊娠18周自觉胎动,19周以后出现左侧腹痛,逐渐加重,来我院就诊,B超诊断妊娠合并卵巢囊肿.病理检查:送检组织呈卵圆形.大小16cm×12cm×10cm,包膜不清,切面有出血、坏死组织,质脆.镜下见:肿瘤主要由颗粒细胞组成,细胞有近似圆形,多角形,大小较一致,组织界限不清楚,核为卵圆或圆形,核膜薄而明显淡色,质呈细网状,细胞异型性较轻,核分裂较少,细胞周围无网织纤维包绕.病理诊断:左侧卵巢颗粒细胞癌合并妊娠.

    作者:白建平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蟾蜍上腭离体法评价药物的纤毛毒性及影响因素

    目的:以盐酸吗啉胍为模型药评价药物的纤毛毒性及影响因素.方法:用光学显微镜观察离体蟾蜍上腭纤毛在药物溶液作用下持续摆动时间,以此作为指标考查纤毛毒性受盐酸吗啉胍药液的浓度、溶液pH和渗透压的影响.结果:纤毛毒性受药液浓度、溶液pH和渗透压影响较大.结论:鼻腔给药制剂涉及鼻粘膜纤毛毒性问题,应予充分重视.

    作者:顾文涛;武冬梅;赵志龙;张德利;崔景斌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刺蒺藜对衰老小鼠的红细胞SOD活性和MDA含量的影响

    为探讨抗衰老机理,本实验采用D-半乳糖致衰模拟小鼠自然衰老环境,灌胃刺蒺藜水煎剂30d,测定衰老小鼠红细胞SOD活力和MDA含量.实验结果表明,与模型组相比,刺蒺藜能明显提高小鼠红细胞的SOD活性(P<0.01),降低MDA含量(P<0.01).提示刺蒺藜能提高小鼠抗氧化作用,可延缓小鼠红细胞衰老.

    作者:孙少敏;张维君;杨晶;魏晓东;张涛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应用单侧多功能外固定支架治疗四肢骨折的护理体会

    单侧多功能外固定支架固定稳、灵活简便,无需再次手术,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四肢骨折.我科于1998年初开始引进北京富乐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研制FG系列单侧多功能外固定支架治疗四肢骨折56例,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现介绍如下.

    作者:李志慧;曹阳;韩志双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胸腺瘤术后合并重症肌无力危象的护理体会

    胸腺瘤患者约有1/3合并重症肌无力,胸腺瘤切除术后是容易引发肌无力危象的危险期,做好胸腺瘤术后针对呼吸道的治疗护理是防治胸腺瘤合并重症肌无力危象的关键.现结合我院胸腺瘤手术治疗经验,重点讨论胸腺瘤术后合并重症肌无力危象的护理措施.

    作者:钟敏;邹会;王越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黄芪注射液对肾病综合征患者尿蛋白影响的临床观察

    肾病综合征是一组病因不同、病理变化各异的肾小球疾病的临床症侯群,临床以大量蛋白尿、血浆低蛋白为主要表现,本组采用黄芪注射液治疗肾病综合征并观察其对尿蛋白的影响.

    作者:牛效清;孙杰;刘丽英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菌必治前列腺内注射配合中药治疗慢性前列腺炎26例疗效观察

    我院1994~1997年采用菌必治经会阴部直接注射至前列腺内治疗慢性前列腺炎26例,与同期常规方法治疗的31例作对照,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苑荣民;洪岩;宋波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脉搏血氧饱和度监测在小儿腹腔感染术后120例应用

    无创伤性脉搏血氧饱和度仪(pulse Dximeter)是80年代呼吸功能监测的重要仪器之一,它能无创,准确,连续监测脉搏及血氧饱和度(SPO2),使用方便,数据可靠,解决了动脉血气分析有创伤且不能及时连续反映瞬间缺氧和氧合情况的不足,我院于1994-10~1997-10对120例腹部手术的患儿进行了监测,现报道如下.

    作者:陈辉;王锡云;王毅;孙志春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原发干燥综合征的临床观察与护理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rimary sjogren syndrome 简称SS)是一种侵犯外分泌腺体尤以唾液腺和泪腺为主的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在美国被认为仅次于类风湿性关节炎(RA),占第二位的自身免疫病,本病女性发病占90%以上,年龄大多在40岁以上,儿童罕见.

    作者:李春林;赵莲翠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脑外伤后高血压的实验性研究

    外伤后高血压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现象,但关于脑外伤后血压变化的规律的综合报道甚为少见,为此本文以流体液压冲击猫脑造成弥漫性脑损伤的动物模型,通过对平均动脉血压及心电的动态监测,结果发现脑外伤后15-30sec内心率明显加快,1-5min内心率降致冲击前水平,伤后1h心率逐渐减慢;平均动脉压于冲击后15sec开始升高,30sec后显著升高即外伤性高血压,5min后血压开始回落或低于冲击前水平,1h后显著低于冲击前水平,1h后显著低于冲击前水平即脑外伤后低血压.以上结果经方差分析P<0.01,差异极为显著.由此看来,脑外伤后一定时间内,血压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变化.因此,许多脑外伤患者出现血压升高,而有些则出现低血压的现象就不难解释了.

    作者:盛延良;陶佳南;丁宏;张晓波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使用透射式电镜提高生物样品观察效果的方法

    透射式电镜较普遍地用于观察生物样品,其成像效果主要决定于样品质量和电镜性能两个方面.电镜使用者在观察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保护样品,尽量减少样品受电子照射的量,其次是要有良好的合轴操作,保证机器处在佳状态.

    作者:刘英芹;侯丽然;齐亚玲;刘英杰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氯硝西泮治疗32例抑郁症效果观察

    有资料表明,抑郁症的发病可能与脑内的5-HT有关.氯硝西泮是苯二氮卓类衍生物中唯一能阻断5-HT回收的药物,能使脑内5-HT含量升高,有可能改善忧郁症状.因此,我们试用氯硝西泮治疗32例抑郁症,结果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现将我院1997~1998年抑郁症患者使用氯硝西泮的情况报道如下.

    作者:田晓波;赵红梅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综合疗法治疗梨状肌综合征

    梨状肌综合征是骨外科较少见的软组织损伤性疾病.主要由于肌肉的剧烈运动,突然引起梨状肌牵拉性损伤.损伤后,局部充血、水肿、痉挛、肥厚,刺激式压迫坐骨神经而引起臀腿痛.因其病属软组织损伤范围,故不为医者所重视,屡遭贻误而致病情迁延,单一法治疗效果不佳.近年来笔者对45例患者采用推拿,按摩,穴位封闭及西医综合治疗,获得较好效果.现介绍如下.

    作者:崔树君;王洪林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佳木斯市青少年行为问题及影响因素调查分析

    本文采用Rutter行为量表对佳木斯市11~15岁青少年共818例进行行为调查,并自拟调查表分析了行为问题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母亲妊娠期健康、家庭及社会环境等多方面因素与青少年行为问题密切相关.

    作者:郭丽;文香淑;孙彦波;李林;郭睿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射频治疗口腔粘液腺囊肿10例分析

    近年来,射频在医学界的应用日渐广泛,临床上我们应用射频技术,代替手术刀对口腔粘液腺囊肿切除,术中及术后观察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作者:王晓虹;颜炜蓉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垂体瘤的核磁共振成像诊断

    目的:分析总结32例垂体肿瘤的MRI表现.方法:对所有患者行自旋回波(SE)序列横轴、矢状及冠状面的T1加权及T2加权像,对怀疑微腺瘤者再行Gd-DTPA增强扫描.结果:垂体大腺瘤表现为中等或稍长T1、长T2信号,占位效应明显,常向上累及视交叉(71%)及向两侧侵袭海绵窦(46%).微腺瘤信号变化及形态学改变均不明显,但行Gd-DTPA增强扫描后均可确诊.结论:MRI多可明显诊断垂体大腺瘤,对于形态学改变不明显的垂体微腺瘤,结合Gd-DTPA增强多可获得满意的诊断结果.

    作者:肖慧;胡万鹏;孙实香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半腹膜外子宫切除35例分析

    我院1998-11~1999-11共施行半腹膜外子宫切除术35例,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于海珍;康宏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主动脉右冠窦瘤破裂合并室缺1例

    主动脉右冠窦瘤破裂是一种极为罕见的心脏病,约占先心病2%,合并室缺则更为罕见.我院于1994-10-10收治1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白山;于泉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类胰升血糖素肽-1免疫细胞在大鼠和胎儿胃肠道的分布

    为了研究类胰升血糖素肽-1(Glucagon-like peptide,GLP-1)免疫细胞在大鼠和胎儿胃肠道中的分布情况,应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对大鼠和胎儿胃肠道中GLP-1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大鼠胃肠道中GLP-1免疫细胞密度大的是回肠,其次是结肠和直肠,胎儿胃肠道中GLP-1免疫细胞密度大的是直肠,其次是结肠和回肠.

    作者:王树山;李艳君;刘宋玲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100例股骨头坏死股骨颈X线影像分析

    股骨头坏死(以下简称坏死)是致残率较高的一种疾病,在农村县乡级医院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利用X线技术诊断坏死及分期成为主要手段,本文对100例坏死(包括Ⅰ期~Ⅱ期43例,Ⅲ期-Ⅳ期57例)患者股骨颈骨小梁X线表现进行观察分析,旨在提高对坏死的认识.寻找从颈部X线影像认识该病以利于坏死的早期诊断,降低致残率.

    作者:王魁民;常伟;王明光 刊期: 2000年第01期

黑龙江医药科学杂志

黑龙江医药科学杂志

主管:黑龙江省教育厅

主办:佳木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