闵志云;程立红;闵友江
目的:优选补肾强精颗粒水提取工艺。方法:以水提取物中的有效成分肉桂酸含量为指标,采用高效液相法测定肉桂酸含量,运用正交设计法优选补肾强精颗粒水提取工艺。结果:补肾强精颗粒的佳水提取方法为药材加6倍量水,煎煮二次,每次煎煮时间2h。结论:采用该水提工艺,水提取物中肉桂酸的收率较高且稳定。
作者:谭小辉;陈胜辉;熊青;龚磊 刊期: 2016年第03期
选取林咸明教授临床诊治顽固性失眠验案2则。案1属肝郁化火案、治以丹栀逍遥散加减;案2属气滞血瘀案,治以血府逐瘀汤加减;同时配合针刺,选择耳穴心、肺、神门,体穴迎香、神门、足三里等,针药结合,使失眠得愈。两案中患者都存在病情较长、服用西药镇静安眠的特点。通过对2则顽固性失眠的验案进行分析,以示林咸明教授泻火、调神的治疗理念,以期为临床治疗顽固性失眠提供参考。
作者:沈攀攀;张异;宋瑶;林咸明 刊期: 2016年第03期
补肾活血汤具有良好的补肾活血功用,对绝经后妇女稳定型心绞痛(肾虚血瘀证)有很好的治疗效果,可明显降低绝经后妇女稳定型心绞痛发病的危险性。
作者:温庆华;黎梓旺;袁泉英;许媛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总结果酸换肤治疗痤疮的观察与护理。方法:对62例痤疮患者行果酸换肤治疗,同时加强治疗前、治疗时和治疗后的护理,并进行健康宣教。结果:本组患者经1个疗程果酸换肤治疗后,痊愈率33.9%,显效率58%,总有效率为91.9%。结论:加强果酸换肤治疗的护理是果酸换肤治疗成功的保证。
作者:贺萍;黄敏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通过系统收集近10年中药外用治疗膝骨性关节炎(KOA)用药情况并进行分析,归纳使用频数较高的中药以及药对,探讨用药规律。方法:计算机检索2004年至2015年中国知网、维普、万方三大数据库用于 KOA 外用中药方,应用 SPSS Modeler 14.1统计软件建立数据库,进行频数分析、聚类分析以及关联规则计算,归纳用药规律。结果:共收集 KOA 外用中药方938首。频数分析显示 KOA 外用中药方高频药物为红花、牛膝、透骨草、川乌、当归、伸筋草、草乌、威灵仙等中药,聚类分析显示了药物的归类情况,提升能力计算指出了药物之间的配伍关系。结论:由统计数据推导得出 KOA 外用中药方以祛风除湿、舒经活络、活血化瘀与消肿止痛为治疗规律。
作者:管咏梅;曾照亿;聂鹤云;陈丽华;朱懿敏 刊期: 2016年第03期
郭勇教授治疗大肠癌有独到的见解,强调肿瘤治疗四诊合参的重要性,主张遵循“四阶段、一盲区、二弱点”理念,辨病结合辨证,注意扶正结合祛邪,临床疗效明显。笔者现总结其临证用药特点和经验,并收集分析医案,以飧同仁。
作者:郑翔;郭勇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大健康时代背景下中医药文化的传播路径;方法:通过对国家相关政策文件,特别是与“大健康”有关的政策解读,分析中医药文化的传播特点;结果与结论:大健康时代背景下的中医药文化传播路径有搭建“互联网+中医药”的传播平台、构建“中医药+健康旅游”的传播模式、传统传播媒介协同传播模式。
作者:黄凯;俞双燕;尚菲菲 刊期: 2016年第03期
通过介绍 Nogo /NgR 信号通路的相关概念及其对神经轴突再生的影响和作用机制,为研究通过抑制此信号通路来促进神经的再生及功能的恢复,从而进一步为临床治疗神经损伤及其他神经系统疾病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闵志云;程立红;闵友江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比较穿山甲微粉与穿山甲饮片总氨基酸在水中和模拟胃液中溶出度,研究微粉对穿山甲总氨基酸溶出度的影响。方法:采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法测定穿山甲微粉和穿山甲饮片中总氨基酸不同时间点的溶出量,绘制溶出曲线,比较不同形态的穿山甲总氨基酸的溶出特征;采用相似因子(f2)进行溶出曲线的相似性比较,对溶出曲线计算溶出参数。结果:在以水为溶出介质的实验中,5h 内微粉溶出总量是传统饮片的10.9倍;在以模拟胃液为溶出介质的实验中,微粉溶出总量是传统饮片的10.7倍。结论:穿山甲微粉化后能够提高其成分的溶出度。
作者:王海浪;张锐;章军;陈相银;郭学东;陈莎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观察祛风通络方配合激光治疗仪熏蒸治疗风寒痹阻型肩周炎的疗效。方法:随机抽取45例肩周炎患者,采用协定方中药熏蒸配合半导体激光治疗与康复训练作为观察组,另随机抽取45例采用半导体激光治疗仪治疗配合康复训练为对照组。两组均7次/周,1周为一个疗程,2个疗程统计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基本痊愈率分别为86.2%、63.5%;对照组分别为72.8%、49.3%,两组间对比,总有效率、基本痊愈率均有显著性差异(P <0.05)。治疗后两组肩关节症状、体征评分比较,差异也均具有显著性意义(P <0.05)。结论:协定方熏蒸配合激光治疗仪、康复训练理疗组合治疗肩周炎较激光理疗配合康复训练方法具有明显优势。
作者:胡建华;肖红云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观察采用腧穴热敏灸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患肢肿胀的临床疗效。方法:80例股骨粗隆间患者按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均分两组。其中实验组术后实施涌泉、三阴交、足三里等热敏腧穴灸条治疗,对照组术后静滴20%甘露醇,观察记录两组术后2、4、7d 患肢肿胀消退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在治疗后患髋下肢肿胀均有一定程度上的改善,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效果及总有效率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与常规术后静滴20%甘露醇相比,腧穴热敏灸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肢体肿胀在临床应用中效果更好。
作者:龚剑斌;梁詈;宋颖军 刊期: 2016年第03期
营气循行及分布规律至今尚未形成统一认识。通过研究认为,营气循行与分布具有以下规律:营气循行于经络系统,行于十四经脉,主居于表;部分营气布散于血脉,化赤生血;余之营气主藏于脾。布于体表之营、卫、血因孙络浮络与血络的相互交织而相互交汇。
作者:王伶改;黄利兴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观察高血压患者中医体质分布类型,找出其与颈动脉斑块形成的相关性。方法:采用中医体质问卷的形式对30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体质调查,按照《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制定体质量表进行体质判定,然后 B 超检测颈动脉斑块情况。结果:高血压患者中,血瘀质、痰湿质、阴虚质、气郁质四种体质占82%;伴有颈动脉斑块形成患者中血瘀质、痰湿质两种体质占70%。结论:血瘀质、痰湿质、阴虚质、气郁质为高血压的主要体质类型;血瘀质、痰湿质两种体质为高血压伴颈动脉斑块形成的主要体质类型,为祛痰化瘀法中医中药早期干预、减少斑块形成提供了客观的理论依据。
作者:李小凤;周美珍;杨彩云 刊期: 2016年第03期
温成平教授从事临床工作20余年,对免疫性疾病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本文简述了温教授用汗法治疗免疫性疾病的经验,如荨麻疹,银屑病关节病,类风湿关节炎,在临床上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
作者:杨莎莎;游玉龙;温成平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研究灵芝孢子粉咀嚼片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实验期间每天分别按照0.15,0.30g,0.60g /(kg.bw)剂量的灵芝孢子粉灌胃给药一次,连续30天,末次给药1h 后分别进行 ConA 诱导的小鼠脾淋巴细胞转化功能、迟发型变态反应、小鼠抗体生成细胞数和溶血素水平等实验。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较,0.30,0.60g /(kg.bw)剂量组小鼠迟发型变态反应能力、抗体生成细胞数、NK 细胞活性存在显著差异且(P <0.05),各剂量对小鼠体重的增长、胸腺/体重比值、脾脏/体重比值、半数溶血值等均无显著影响(P >0.05)。结论:提示灵芝孢子粉咀嚼片在不影响机体正常代谢的前提下对免疫功能有着一定的提升作用。
作者:陈新滔;吴东;龚明;何宏明;胡丽霞;魏惠珍;吕素方;肖兰英;龚建平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影响男护生职业心态的因素,并对男护生的职业前景进行全面分析。方法:对江西中医药大学科技学院2012级护理系32名在南昌实习的男护生就专业认同情况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对护理职业的认知状况、对护理职业的认同感及对护理职业的心理期待,分析了影响男护生职业心态的主要因素。结果:男护生对护理职业认知普遍缺乏,职业认同感差,职业心理期待不强,并且普遍不看好男护生在护理专业的职业前景。结论:学校应根据男护生从事护理工作时的优势,在有目的锻炼男护生临床护理工作能力的同时,还应加强职业心态辅导,以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并帮助其切实做好角色转换。此外,男护生在加强自身综合素质培养的同时,还要注意健全人格及良好沟通能力的培养。
作者:罗涛;叶李莎;左婷婷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以微波辐射法合成依达拉奉,并利用正交设计法探索微波辐射合成依达拉奉的佳反应条件。方法:以反应原料比、反应溶剂量和反应时间为三个因素,采用 L9(34)试验方案,通过直观分析和方差分析筛选出佳反应条件。结果优选出的合成条件为苯肼:乙酰乙酸乙酯1:1,乙醇12.5mL(苯肼为0.1mL 时),微波辐射反应12.5min,按上述佳反应条件重复实验,所得结果稳定,将传统的3~5h 缩短至12.5min,收率提高至37%以上。结论:该条件极大地缩短了反应时间,降低了能耗,绿色环保,符合绿色发展。
作者:叶增辉;刘燕华;沈虹;艾阳文;胡亚;王晨;王增涛 刊期: 2016年第03期
左归丸是滋阴补肾的代表方剂,出自明代温补名家张景岳的《景岳全书。新方八阵》,是张景岳据其真阴学说、参以个人用药体悟、由六味地黄丸化裁而来。该方具有滋阴补肾、填精益髓等功效,用于肾阴虚诸证,临床治疗妇科疾病、神经系统疾病、骨骼疾病、心脑血管疾病等有显著疗效,同时在实验研究中发现,左归丸能够调节下丘脑-垂体-靶腺轴功能紊乱,改善骨代谢,保护神经细胞,促进骨髓造血。
作者:默啸筝;付剑江;刘红宁 刊期: 2016年第03期
“肾为胃之关”理论出自《黄帝内经》,其体现了肾之封藏、温煦、主二便及水液等功能,笔者通过查阅大量文献发现古今许多医家运用“肾为胃之关”理论付诸于临床实践去治疗胃肠疾患,尤其是在治疗五更泻上。五更泻系由肾阳虚衰不能温养脾土则致运化失常的虚寒型泄泻,而肾与脾胃在经脉紧密联系,在功能上肾能暖土启枢以助运化升降,因此针灸常常选用温肾阳而实脾土的穴位来治疗此证型疾病。
作者:韩思文;程立红 刊期: 2016年第03期
柴胡桂枝汤出自《伤寒论》,其初含义是太阳外受风寒,逾日未解,内陷少阳,而外证未除,故少阳太阳并病。但是后世应用不仅限于太阳少阳并病,而是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这主要是基于“少阳为枢”的病位病机特点。从“少阳为枢”之生理到“少阳失枢”之病理进行细致讨论,并举典型案例以求印证。
作者:吕雅景;刘英锋 刊期: 2016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