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俊;叶蔚
旴江医家为维护旴江流域的一方的疾病预防、健康维护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留下了丰富的养生理论、养生方法和养生经验。他们身体力行,寿达70~79岁64人,80~89岁37人,90岁以上者8人,尤其是龚廷贤知行合一,享寿97,为后人养生树立了典范。
作者:曹征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建立竹叶提取物中荭草苷、异荭草素、牡荆素和异牡荆素含量的HPLC测定方法。方法:色谱柱:Agilent HC-C18(250mm ×4.6mm,5μm);流动相:乙腈-2%冰醋酸(14∶86);流速:1mL/min;检测波长350nm;柱温:40℃。结果:线性范围为荭草苷在2.0760~12.4560μg(r=0.9999);异荭草素在3.9400~23.6400μg(r=0.9997);牡荆素在0.2740~1.6440μg(r=0.9999);异牡荆素在0.7690~4.6140μg(r=0.9999)。荭草苷平均回收率为99.36%,RSD为2.39%;异荭草素平均回收率为99.69%,RSD为1.89%;牡荆素平均回收率为100.04%,RSD为1.49%;异牡荆素平均回收率为100.64%,RSD为1.61%。结论:该方法准确可靠、简单易行,适用于竹叶提取物中荭草苷、异荭草素、牡荆素和异牡荆素的含量测定。
作者:王晖;陈梅荣;刘良玉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痿证是肢体痿废不用的一种病症。李东垣继承并发挥《内经》对痿证的认识,突出脾胃在痿证中的重要性,分为脾胃虚弱和湿邪两种病因,总结出痿证的四个病机特点,并以此提出补脾升清、清热燥湿、补益肝肾的治疗方法,为后人开创了诊治痿证的新思路。
作者:周俊;叶蔚 刊期: 2014年第02期
本文试以“病入膏肓”为例,从中国传统医学的角度重新解读我们所熟知的成语,挖掘出更加丰富的知识。同时从熟知的成语、典故中寻找中医药文化的踪迹,发现它们与中医药文化的联系,证明中医药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无法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
作者:刘琪;李如辉 刊期: 2014年第02期
朱震亨在《丹溪心法》中提出“气有余便是火”的理论与临床联系甚为密切,但后世对此理论的含义颇具争议。鉴于这些争议,本文分别从理论背景、“气”“火”之辨、辨证治疗等方面进行了系统探析。
作者:郭锦晨;王文静;段雷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产后中西医结合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出产妇100例,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两组人员均住院分娩,接受优质护理。观察组在全面优质护理基础上,实施中西医结合产后护理。结果:两组产妇比较,观察组产后母乳量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乳腺炎发生情况观察组显著少于对照组(P<0.01),产后恶露排尽时间、子宫复旧情况也明显优于对照组,两者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在产后护理中的应用有良好效果。
作者:邓晶儿;邓群英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评价中西医结合治疗男性少弱精子症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检索并选取国内公开发表的关于中西医结合治疗男性少弱精子症的随机对照试验文献,对纳入的文献应用Jadad评分法进行质量评价,采用Reman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有13项研究符合纳入标准。与单纯西医观察组比较,中西医结合治疗男性少弱精子症的临床疗效比值比OR=3.79,95%可信区间(CI)为(2.51,5.73)。结论:根据目前获得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中西医结合治疗男性少弱精子症能明显提高临床疗效,增加精子活力、精子密度、精液量及受孕率,同时可以减少精子的畸形率,且无明显的不良反应,安全性好,在临床上值得应用。
作者:黄若辉;邹晓峰;杨军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观察中药白附片含药血清对大鼠软骨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取1月龄的SD大鼠膝关节关节软骨Ⅱ型胶原酶消化,建立软骨细胞体外培养体系,甲苯胺蓝染色鉴定后,取体外培养第3代软骨细胞随机分为6组,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空白血清(5%、10%、15%),不同浓度白附片含药血清(5%、10%、15%),继续培养24、48、72h后,采用MTT比色法检测软骨细胞增殖的变化。结果:白附片含药血清组吸光度值(OD值)显著高于空白血清组,两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白附片含药血清能有效促进大鼠膝关节软骨细胞的增殖。
作者:许世兵;单乐天;金红婷;童培建;肖鲁伟 刊期: 2014年第02期
《黄帝内经》中所传承的养生经典是现代养生学研究的热点之一。《黄帝内经》把养生放在首要位置,强调防重于治。《黄帝内经》以“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为比喻,说明“病已成而后药之,不亦晚乎”的道理。养生不是一时,养生应贯穿从出生到老年的全过程。因此,笔者认为应分胎儿养生、小儿养生、青壮年养生及中老年养生等,从而分别研究其养生之道,以丰富和发展中医养生学。
作者:郑倩;周美启;彭长林 刊期: 2014年第02期
《江西中医药》所设的重点栏目有《明医心鉴》、《滕王阁医话》等。《明医心鉴》以介绍名老中医经验和中医临证心得为主,重点刊载中医关于疑难病的诊疗经验,要求观点、方法新,经验独到。《滕王阁医话》主要反映中医教学、科研、临床的一得之见,要求以小见大,有感而文,语言生动流畅,可读性强,富于知识性、趣味性。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析中医药治疗睑腺炎的处方,指导临床治疗。方法:通过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相关文献,并用Excel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通过对数据的统计分析,总结出临床使用频率高的药物和穴位。结论:中医药治疗睑腺炎处方用药多以清热解毒药为主,取穴常以耳穴刺络放血为主。
作者:刘媛颖;陈国孝 刊期: 2014年第02期
传承与创新是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动力,也是旴江医学突出、鲜明的学术特征。在宏富的旴江医籍的字里行间,既全面继承了四大经典和前人的宝贵医学遗产,又有所发现,有所发明,创造性地提出了许多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其名说纷呈,名术璀璨,名方辉映,为中医药学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伟大贡献。本文从中医理论、临床学科、治疗技术、中药方剂、中药炮制、医德医风等六个方面探讨了旴江医学传承创新的学术贡献。
作者:何晓晖;徐春娟 刊期: 2014年第02期
黄芪是我国著名的常用滋补中药材,药用迄今已有2000多年的应用历史,疗效十分显著,在国内外享有盛誉。本文以近几年国内外已经发表的相关研究为依据,来概述黄芪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炮制、贮藏养护方法等几个方面,阐述近年来黄芪的研究状况并展望其未来的发展前景。
作者:易炳学;余书琦;张金莲;李志强;龚千锋 刊期: 2014年第02期
进入二十一世纪,伴随着卫生信息化的加快推进,通过大力引进各种先进信息技术,我国的中医药信息化建设已取得了不少成就。当然由于我国的中医药信息化起步较晚、中医药学理论与中医药信息的独特性、中医药发展模式的自主性等原因,我国的中医药信息化还存在着许多不足。在新形势下,我们可以在切实了解云计算的先进技术与理念的基础上,大胆引进云计算来加快中医药信息化的步伐。在根据自身发展实际选择合适的云计算方案与模式的同时,我们也要特别注意云计算的安全、技术等问题。
作者:李小贞;占电群 刊期: 2014年第02期
旴江医学,起于西汉,跨过二千余年光阴,因道教传道行医而兴起于汉唐,因尊儒重医而发展于宋元,因政治文化中心南移而繁盛于明清以降,源远流长,医药繁盛,名医代出,影响深远,流传海内外,在中国医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我国医学的发展影响深远。
作者:谢强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照组相比,随着大鼠含药血清浓度的升高,心肌细胞存活率下降( P<0.05)。给药组LDH含量显著升高( P<0.05);Na+-K+-ATP酶活力随着浓度升高而降低(P<0.05);Na+-K+-ATP酶含量明显降低(P<0.05),血清浓度在8%,16%时,细胞凋亡率明显升高(P<0.05)。结论:草乌对心肌细胞有明显毒害作用,与瓜蒌、白及配伍后毒性增强;其增毒的机制是能显著增大心肌细胞膜通透性,破坏细胞能量系统,诱导细胞自身凋亡,加速细胞死亡。
作者:张凌;刘长安;李文宏;柳芳林;翟兴英;金晨;杨世林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观察热敏灸对失眠大鼠血清和脑干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丙二醛( MDA)的影响,了解热敏灸治疗失眠的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32只,随机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模型组、艾灸组和热敏灸组,每组8只。采用腹腔注射对氯苯丙氨酸( PCPA)制备失眠大鼠模型;用Ethovision XT视频跟踪系统录制大鼠活动、观察大鼠的行为学表现;用Morris水迷宫测试大鼠的学习记忆力;用分光光度计检测SOD活性和MDA含量。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昼夜节律消失;逃避潜伏期延长;SOD活性降低,而MDA含量增加。与模型组相比,热敏灸组大鼠昼夜活动节律基本恢复正常;逃避潜伏期缩短;SOD活性增高,而MDA含量下降。结论:热敏灸具有缓解失眠大鼠症状的作用,可能与其提高机体SOD活性、降低MDA含量有关;热敏灸的效果在某种程度上优于传统悬灸。
作者:肖爱娇;付勇;王河宝;康明非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究针刀松解治疗对膝骨性关节炎( KOA)患者血清中炎性细胞因子TNF-α、IL-1β含量的影响。方法:将65例膝骨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针刀观察组和对照组。通过与对照组比较,验证针刀松解法对膝骨性关节炎治疗的临床疗效。结果:针刀组与对照组治疗后的IL-1β、TNF-α含量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 P<0.01,P<0.05),而观察组下降尤为明显( P<0.01)。治疗后针刀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结论:针刀松解治疗能有效降低膝骨性关节炎患者血清中IL-1β、TNF-α含量水平,疗效较传统治疗方法更佳。
作者:郑智文;朱俊琛 刊期: 2014年第02期
随着电子科学技术和味觉传感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子舌技术作为一种新技术,在国际上已被列为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目前,电子舌技术在食品药品质量控制、产地来源、滋味鉴别和等级评价等多个方面均有应用。本文简要介绍电子舌技术的原理与组成,并就其在食品药品中已有的应用和发展前景进行探讨。
作者:王燕霞;谢一辉;龚嘉华;张凌 刊期: 2014年第02期
明代医家缪希雍善用白芍,其白芍平肝法更是独具特色,该方法被广泛运用并贯穿其整个医学理论体系,对后世关于白芍的应用研究产生了极大影响。本文通过其临证用药组进行分析,探讨了其白芍平肝法的具体运用。
作者:李晓寅;陆海峰;俞欣玮 刊期: 2014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