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罗哌卡因与布比卡因用于腰麻下剖宫产术效果比较

张军

关键词:罗哌卡因, 布比卡因, 腰麻, 剖宫产
摘要:罗哌卡因、布比卡因均为长效酰胺类局麻药,它们的化学结构和药理学特性相似,但罗哌卡因对中枢神经毒性和心血管毒性较布比卡因低[1].剖宫产手术麻醉有别于一般手术的麻醉,除充分有效的镇痛外,还应考虑药物对子宫收缩及胎儿的影响[2].我院自2003年将罗哌卡因用于腰麻行剖宫产手术.本研究将相同剂量、浓度的罗派卡因与布比卡因用于腰麻下行剖宫产手术,比较其镇痛效果.
武警后勤学院学报(医学版)杂志相关文献
  • 溶栓治疗超急性脑梗塞的科学性和客观性

    循证医学在证实溶栓治疗脑梗塞有效的同时,也发现其导致出血尤其致死性颅内出血的危险也在增加[1,2].在利益和风险并存的情况下,建立一个临床可行的、客观的影像学标准,严格选择每一个适合溶栓治疗的患者,使溶栓治疗方法更加科学,显得尤为重要.

    作者:钟士江;李平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两种粪便潜血检测方法的实用化研究

    粪便潜血实验被视为临床上检查消化道出血及肠道恶性肿瘤常用的指标之一,多年来使用传统的化学方法,如邻甲苯胺法和匹拉米洞法等,它受饮食、药物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并对操作人员有一定的危害[1,2].胶体金免疫法不受饮食、药物等因素干扰,灵敏度高,特异性强,是一种很理想的检测便潜血的方法.但其假阴性结果的出现可对临床工作造成一定的误导[3].笔者对比上述两种方法的实际应用效果,探讨二者联用的可行性.

    作者:杨庆虹;刘蕊;贾颖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影像辅助定位脑沟入路切除幕上低级别胶质瘤

    [目的]研究影像辅助定位采取脑沟入路切除幕上低级别胶质瘤,大限度切除肿瘤,减少神经功能缺失.[方法]16例患者采取以临床资料、影像及无框架立体定向仪的综合方法定位,脑沟入路或部分采用脑沟入路切除肿瘤,术后辅以放化疗的综合治疗方法.[结果]影像学全切除6例,次全切8例,大部切除2例.术后12例患者生活自理,其中6例生存期超过5年,1例术后3年复发未再治疗,1例术后2年死亡,失访2例.[结论]影像辅助定位胸沟入路切除幕上低级别胶质瘤效果良好患者生存期长,生活质量高.

    作者:张文彬;刘振林;陈宝友;焦德让;张赛;严志科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脊柱外科专用翻身单的设计制作及初步应用

    大多脊柱外科患者术前、术后均需平卧位和定时翻身,如截瘫患者、脊柱手术患者,此类患者翻身时要求保持脊柱平行移动,严禁侧屈、旋转,若用力不当可加重患者疼痛,造成继发损伤甚至导致手术失败.在临床护理中,我们制作了一种适于为脊柱外科患者翻身的专用翻身单,可有效地避免上述问题.经临床应用117例,效果满意.介绍如下.

    作者:吴秋霞;孙明林;郑敏;郑红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重型脑干出血的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自发性重型脑干出血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选择30例重型脑干出血病例,分为单纯内科治疗组(A组)、内科治疗+持续颅内压监测和间断侧脑室引流配合低温治疗组(B组)、外科手术组(C组)分别进行疗效判定.[结果]A组12例,显效1例,好转1例,植物生存4例,死亡6例;B组16例,显效4例,好转7例,植物生存3例,死亡2例;C组2例,未愈1例,死亡1例.A、B组治疗有效率(显效+好转)、死亡率经卡方检验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发性重型脑干出血患者预后凶险,但内科治疗+持续颅内压监测和间断侧脑室引流配合低温治疗有助改善患者预后.

    作者:马铁柱;张赛;孙世中;孙洪涛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HFRS疫苗、HAV疫苗联合接种后免疫效果研究

    [目的]观察吉林省某部新兵肾综合症出血热(HFRS)灭活疫苗Ⅰ型及甲肝(HAV)减毒活疫苗联合接种的反应性及免疫效果,为部队防疫工作提供可靠依据.[方法]将1 380名新兵随机分为联合接种组(HFRS+HAV)、单甲组和单出组,12个月后加强一次.于接种前、后45 d、6个月、12个月、18个月分别采取晨起空腹血清,观察接种后反应性.HFRS灭活疫苗接种后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测特异性IgG荧光抗体,计算阳转率;HAV减毒活疫苗接种后采用竞争抑制法检测血清中抗-HAV(IgG).[结果]联合组及单甲组、单出组疫苗接种后均无明显不良反应,无人发病,疫苗保护率达100%;接种后45 d、6个月、12个月联合接种组抗-HFRS的阳转率及抗-HAV(IgG)的阳转率均明显高于单出组及单甲组;18个月后联合组抗-HFRS阳转率与单出组比较,抗-HFRS阳转率无显著性差异;联合组抗-HAV(IgG)阳转率与单甲组阳转率仍有显著性差异.[结论]HFRS灭活疫苗Ⅰ型及HAV减毒活疫苗联合接种安全有效,其免疫效果优于单独接种组.

    作者:刘积平;徐丽;张颖;苏欣欣;孟高乐;吴晓燕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高渗盐水对脑水肿和颅内高压治疗作用的研究进展

    脑水肿是神经外科医生经常面对的问题,创伤、脑出血、脑梗塞、颅内肿瘤等各种因素都可引起.它可以使颅压升高,脑组织血流灌注下降,出现神经功能缺损,严重时危及患者生命.

    作者:苏治国;张赛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G蛋白偶联受体激酶2活性和表达的调控

    G蛋白偶联受体(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GPCRs)是一类重要的细胞表面受体,广泛存在于从真菌到哺乳动物几乎所有的有机体中,能通过传导细胞外信号参与调节许多生物学效应的蛋白质超家族.

    作者:李覃;叶路;王金兰;夏时海;李彤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Survivin反义寡核苷酸对人结肠癌细胞HT29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目的]观察survivin反义寡核苷酸(ASODN)对HT29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针对survivin基因序列设计合成survivin反义寡核苷酸并通过脂质体将其转染至HT29细胞中.噻唑蓝(MTT)法观察survivin ASODN对HT29细胞的细胞毒作用,测定IC50;Hoechst33342/PI双荧光染色后,观察转染survivin ASODN后HT29细胞核变化;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结果]200、400、600、800、1 000及1 200 nmol/Lsurvivin ASODN分别处理HT29细胞44 h后,IC50值为1 000 nmol/L.200、400、600、800和1 200 nmol/L组抑制率分别为(12.38±7.96)%、(22.30±4.49)%、(26.51±3.08)%、(38.90±3.66)%和(63.97±4.50)%.1 000 nmol/L survivin ASODN处理HT29细胞36 h后,经Hoechest33342/PI双荧光染色可观察到染色质高度浓缩、边缘化,凝集成明亮的团块.流式细胞仪检测1 000nmol/L survivin ASODN处理HT29细胞36 h后,G2期细胞显著增多.[结论]Survivin ASODN可显著抑制HT29细胞增殖,诱导其凋亡.Survivin靶向治疗可能成为结肠癌综合治疗的一种重要方法.

    作者:呼文亮;靳秋月;陈立军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脑梗塞患者抗凝血酶-Ⅲ、血浆蛋白C活性水平测定及意义

    [目的]测定脑梗塞患者抗凝血酶-Ⅲ(AT-Ⅲ)、血浆蛋白C(PC)的活性水平并分析其意义.[方法]测定30例脑梗塞急性期和稳定期外周血浆中AT-Ⅲ、PC的活性水平.[结果]脑梗塞组急性期AT-Ⅲ、PC水平低于正常对照组(均为P<0.05);脑梗塞组稳定期外周血浆中AT-Ⅲ、PC活性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无差异(均为P>0.05).[结论]脑梗塞急性期存在AT-Ⅲ、PC活性水平降低现象,但难以成为脑梗塞发病的直接病因.

    作者:魏孟广;梁晋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胶原酶及臭氧联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的临床应用

    胶原酶溶核及臭氧联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是近几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项新技术,其作用原理是利用胶原酶溶解髓核中的胶原蛋白,利用臭氧氧化髓核内蛋白多糖,减轻或解除突出椎间盘对神经根的压迫,也减轻了突出物对神经根所引起的炎症,解除疼痛症状,达到治疗目的.本文对75例胶原酶及臭氧联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进行了研究,目的在于探讨胶原酶及臭氧联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应用价值,寻找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方法.

    作者:任建政;冯晨;徐杰;田野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犬症状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脊液氧合血红蛋白变化与脑血管痉挛的相关性

    [目的]研究犬症状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模型腰大池持续引流脑脊液氧合血红蛋白变化及其与脑血管痉挛的关系.[方法]采用犬蛛网膜下腔出血模型,测定其蛛网膜下腔出血行腰大池持续引流后不同时期,脑脊液氧合血红蛋白浓度,并观察其动态变化,同时应用TCCD检查蛛网膜下腔出血模型不同时期基底动脉流速.[结果]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引流组脑脊液中氧合血红蛋白浓度下降明显,腰穿组和对照组脑脊液中氧合血红蛋白浓度轻微下降,引流组和腰穿组及对照组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同时发现氧合血红蛋白浓度与基底动脉流速呈正相关.[结论]犬蛛网膜下腔出血模型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与脑脊液中氧合血红蛋白浓度增高有关,腰大池持续引流能有效清除脑血管痉挛因子氧合血红蛋白.

    作者:于耀宇;焦德让;张赛;刘振林;孙洪涛;孙世中;常斌鸽;胡群亮;郑茂华;屈阳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绿茶提取物对高脂血症大鼠的降脂和抗氧化作用

    [目的]观察绿茶提取物对高脂血症大鼠的降脂和抗氧化作用.[方法]选取36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高脂模型组、绿茶组.实验10周末取血,测定血清总胆固醇(T-CHO)、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结果]高脂模型组大鼠血清T-CHO、TG、MDA比对照组明显升高,SOD、HDL-C下降;绿茶组大鼠血清T-CHO、TG、MDA与高脂模型组比较明显降低,SOD活性增加,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绿茶提取物可降低实验动物高脂饮食引起的高脂血症和脂质过氧化反应,增加SOD活性,因而具有抗氧化作用.

    作者:赵献云;张辉;何丽芬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罗哌卡因与布比卡因用于腰麻下剖宫产术效果比较

    罗哌卡因、布比卡因均为长效酰胺类局麻药,它们的化学结构和药理学特性相似,但罗哌卡因对中枢神经毒性和心血管毒性较布比卡因低[1].剖宫产手术麻醉有别于一般手术的麻醉,除充分有效的镇痛外,还应考虑药物对子宫收缩及胎儿的影响[2].我院自2003年将罗哌卡因用于腰麻行剖宫产手术.本研究将相同剂量、浓度的罗派卡因与布比卡因用于腰麻下行剖宫产手术,比较其镇痛效果.

    作者:张军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浅低温对重型颅脑创伤患者脑血流的影响

    [目的]研究重型颅脑创伤(sTBI)患者伤后早期局部脑血流(rCBF)变化以及浅低温对其影响.[方法]利用激光多普勒血流监测法(LDF)对24例sTBI患者rCBF进行监测,并对其中的11例患者进行了浅低温(肛温33~35 ℃)治疗.通过观察rCBF的变化及其与脑灌注压(CPP)的相关系数r,分析sTBI患者伤后早期脑血管自动调节功能(CVR)、浅低温对rCBF的影响以及rCBF变化与预后的关系.[结果](1)sTBI患者伤后早期(24 h内)rCBF的主要改变为低灌注;(2)在sTBI患者的急性期,一些患者(11/24,45.8%)出现暂时性的CVR失衡,而特重型TBI(ssTBI)患者发生率要高于重型患者(P<0.05);(3)浅低温可以降低sTBI患者的rCBF;(4)sTBI伤后早期暂时性低灌注与预后无关,而伤后持续低灌注者预后不良.[结论]sTBI患者在伤后早期可发生复杂的rCBF变化,浅低温可以降低rCBF.而LDF是一种连续、实时、微创、敏感的rCBF监测方法.它可用于动态观察rCBF的变化和评价CVR,从而指导救治.

    作者:张赛;薛凯;胡群亮;孙洪涛;曹海华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椎动脉复合体的显微神经外科解剖学研究

    [目的]为行经枕下区域的神经外科手术入路提供较详细的显微解剖标志和解剖学参数,以指导临床和手术操作.[方法]在手术显微镜下对国人成年尸头15例(30侧)的头颈区域进行解剖,标本经福尔马林固定.[结果]枕下区域的椎动脉及其分支,动脉周围的植物神经丛及毗邻的脊神经等结构均位于静脉间的腔隙中,构成椎动脉复合体.乳突、寰椎横突和枕髁是重要的解剖学标志,上、下枕下三角是暴露椎动脉入颅前的一个重要解剖学标志.[结论]通过观察与测量所获取的重要解剖学参数,明确此区域的显微解剖,以保证手术操作顺利,减少不必要的损伤,避免出现严重并发症.

    作者:陈镭;张赛;孙洪涛;王育琪;马景鉴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靶向Survivin的基因治疗策略

    Survivin是1997年由耶鲁大学的Altieri等用效应细胞蛋白酶受体(Effector Cell Protease Receptor-1,EPR-1)cDNA在人类基因组库的杂交筛选中分离出来的凋亡抑制蛋白(Inhibitor of Apoptosis Protein,IAP)家族成员,是目前发现的作用强的凋亡抑制因子.由于survivin具有抗凋亡活性和调节细胞分裂的独特作用,以及在肿瘤细胞中的特异性分布,使其成为肿瘤诊断、治疗的新靶点.

    作者:靳秋月;陈立军;王玮;呼文亮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银杏叶制剂的临床应用

    银杏(Ginkgo biloba)属银杏科落叶乔木,其叶、果实、种子均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近年来,针对银杏叶的研究无论在药理方面还是在临床应用方面都取得了很大进展.

    作者:LI Hong-mei;李红梅;段姚尧;陈莉;李成亮;张莉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AL-Ghroad法治疗静脉性阴茎异常勃起2例

    阴茎异常勃起为不伴有性冲动和性刺激的阴茎持续勃起、疼痛[1],临床较少见.我科在2004-2006年收治2例静脉性阴茎异常勃起,采用AL-Ghroad法阴茎头海绵体分流术治疗,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福宽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根管治疗一次法的近期反应观察

    不少学者认为根管治疗术一次法术后疼痛发生率较高,因此限制了临床应用范围[1].按照常规根管治疗术,患者至少往返医院2~3次,疗程长,费用高,既增加了医生的工作量,又加大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史俊南等[2]研究认为根管治疗术是一个连续过程,各步骤间有互补作用,并阐述了一次治疗法的理论根据,指出术后疼痛的主要原因与残存的细菌增生有关,消毒是影响一次法成功的重要因素.文献报道根管治疗术一次法远期疗效可靠[3].为了进一步探讨根管治疗一次法的近期临床反应发生情况,作者对159颗急慢性牙髓炎和慢性根尖周炎患牙采用化学消毒法进行根管消毒后行一次法根管充填,观察比较术后近期的疗效.

    作者:黄演强 刊期: 2006年第06期

武警后勤学院学报(医学版)杂志

武警后勤学院学报(医学版)杂志

主管:武警后勤学院

主办:武警后勤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