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马齿苋降血脂作用的研究进展

赵明;季巧遇;颜梅;何华山

关键词:马齿苋, 降血脂, 不饱和脂肪酸
摘要:马齿苋是药食同源的野生植物之一,其临床药理作用较多,近年来研究发现马齿苋有良好的降血脂作用,本文现对其相关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愈萎平颗粒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模型大鼠胃粘膜的保护作用

    目的:观察愈萎平颗粒对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模型大鼠胃粘膜的影响.方法:采用甲基硝基亚硝基胍(MNNG)饮水加饥饱失常法复制CAG模型,分组,给药12周后测量大鼠胃粘膜厚度,测定胃粘膜匀浆液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前列腺素E2(PGE2)含量、丙二醛(MDA)含量.结果:愈萎平高、中剂量组可显著升高CAG大鼠SOD活性和PGE2含量(P<0.05或P<0.01)、降低MDA含量(有P<0.05或P<0.01);愈萎平高、中、低三个剂量组胃壁平均厚度均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愈萎平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胃粘膜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作者:杜铁良;陈玉兴;赵自明;曾晓会;黄雪君;崔景朝;姚楠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中药成分抗结肠癌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某些中药及天然药物来源的成分具有肯定的抗结肠癌作用,它们可以通过调控基因表达抑制细胞增殖及诱导细胞凋亡、作用于肿瘤细胞的细胞周期、诱导细胞凋亡并阻断细胞周期等途径发挥抗结肠癌作用,其结构各异,为探索抗肿瘤新药研发提供了依据,并为药物结构的修饰奠定了基石.

    作者:张季林;陈丽玲;刘利艳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江西栀子多糖的含量测定及比较

    目的:测定栀子药材中多糖的含量以及比较不同产地栀子多糖的含量差异.方法: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进行测定.结果:以葡萄糖为标准品,葡萄糖浓度在4.0~24.0 μg/ml线性关系良好,方法精密度、重复性、加样回收率、稳定性均良好,3批栀子多糖的平均含量为6.59%.江西临川产栀子多糖的含量高.结论:该方法操作简便,结果可靠,重复性好,可作为中药栀子多糖含量测定的方法.

    作者:韦性琰;王定天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中医文化对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启示

    通过分析医患关系的现状与原因,借助中医文化中传统医德、病因病名、四诊十问、治未病等细节内容,揭示良好医患关系的根本在于医学人文素养的提高,并指出内求法是改善医患关系的重要途径.

    作者:李莉;王俊锋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浅析《内经》对骨质疏松症病机的认识

    骨质疏松症的防治是世界面临的重大课题之一,运用中医传统理论分析其病因病机,从整体现出发,对该病的临床治疗有着积极的意义.《内经》理论和现代研究表明,骨质疏松症的主要病机是肾虚,同时与脾虚有着密切的关联,而血瘀则进一步促进了骨质疏松的发生,因此对于该病的治疗应顾护脾肾,调畅气机,保持气血运行正常.

    作者:张燕;张俐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洪广祥治疗肺系病药对探析

    目的:总结分析洪广祥治疗肺系病常用常用药对.方法:从洪广祥治疗肺系病临床医案中提炼常用中药药对,并经其确认.结果:临床常用药对有紫菀配款冬花,天浆壳配矮地茶,山萸内配锁阳等.结论:洪广祥临床擅用药对治疗肺系病.

    作者:叶超;高琦;钟发明;薛汉荣;查青林;郑旭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吸附澄清剂在HL颗粒中的应用

    目的:考察吸附澄清剂在HL颗粒除杂工艺中的应用.方法:以黄芪甲苷的含量、干膏得率为指标,比较了乙醇沉淀与加澄清剂的除杂效果;并采用单因素实验优选了ZTC1 +1 -Ⅱ型吸附澄清剂除杂的工艺参数,包括ZTC1 +1 -Ⅱ型吸附澄清剂的加入量、加入顺序、药液浓度、搅拌速度等.结果:ZTC1+1-Ⅱ型吸附澄清剂处理对黄芪甲苷含量影响较小,且能明显降低出膏率,研究所得除杂工艺为:取提取液浓缩至药材重(g)与提取液体积(ml;)为1∶5时,先加入澄清剂B组分,后加入A组分,搅拌速度100~150 r/min.结论:澄清剂法比水醇法工艺简单,生产周期短,减少乙醇用量,节省能源,以ZTC1+1-Ⅱ型吸附澄清剂除杂能较好的保留黄芪甲苷,而且除杂效果明显.

    作者:刘丽波;洪燕;王芳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学用相长,造就中医人才(二)——中医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在分析传统与现代中医教育模式的基础上,阐述了理论-实践往复互促的中医(医学)人才培养模式.认为利用中医特点,从中医各种疗法入手,可以给本科生适时地创造实践机会,达到临床实践与理论学习往复互促的效果和中医入门的目的,形成中医学习与人才成长的阶梯.

    作者:王朝晖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浅谈中医体质学说在肿瘤方面的应用

    中医体质学是研究人的体质与健康关系的学科,已成为全世界医学专家关注的主题.当今社会,肿瘤已严重危害着人类的生命健康,提高肿瘤的早期诊断及个体化治疗成为关键.不同肿瘤患者有不同的体质特点,采用辨体与辨证辨病论治相结合的方法,为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因此,恶性肿瘤的体质研究在临床上具有重大的意义,同时也较大地促进了中医体质学说的发展.

    作者:陈晓霞;李奕祺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中医药高等院校本科生科研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模式探讨

    近来中医药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成为了业内讨论的焦点,其改革的成败关乎中医学科的未来发展.中医学科作为一门我国古代沿袭至今的医学,与现代医学比较有着明显的区别.它是一门饱含经验的古朴学科,还是一门包涵超前医学思维的学科?其有着太多的疑问需要中医业者的探索.培养中医高等院校本科生一定的科研素质,无疑能为中医学科的发展奠定基础.然而科研素质包含许多的层面,也不可能几年时间可以短时促成,唯有培养科研创新思维能力较为现实,也可以为本科生的后续学习与工作从事中医科研提供可能性.为实现培养本科生中医科研创新思维能力的目的,笔者认为以中医科研课题案例分析的模式是一个较好的切入点.

    作者:王萍;杨海燕;姚鹏程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HPLC法测定尿素氢化可的松乳膏中氢化可的松的含量

    目的:建立测定尿素氢化可的松乳膏中氢化可的松含量的方法.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色谱柱为Hypersil ODS (4.6mm×250 mm,5μ);流动相为甲醇-水(50∶50),流速为1.0 ml/min,氢化可的松的检测波长为245nm,柱温为30℃,进样量为20μl.结果:氢化可的松在3.15 ~22.05 μg/ml (r=0.999 9)的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回收率为99.8%(RSD=1.74%).结论:方法快速灵敏、结果准确,可用于氢化可的松乳膏的质量控制.

    作者:陈笑天;刘慧莹;刘小英;詹姿女;徐东峰;李斌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营养风险与中医证素相关性的初步研究

    目的:了解具有营养风险和无营养风险患者的中医证素特点.方法:对264名住院患者,采用营养筛查量表NRS2002作为营养风险筛查工具,收集中医证型,分拆成相关证素后进行分析.结果:有营养风险组(A组)89人,无营养风险组(B组)175人;A组BMI22.92±6.93,B组BMI25.32±3.61 (P <0.05);A组出现气虚的比例35.2%,B组出现气虚的比例21.7% (P<0.05);A组出现气滞的比例14.8%,B组出现气滞的比例32% (P <0.05);A组出现血瘀的比例44.3%,B组出现血瘀的比例60%(P<0.05);A组出现湿邪的比例6.8%,B组出现湿邪的比例16% (P <0.0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营养风险与中医证素的分布存在一定的关联,有营养风险的患者出现更多的虚证证素,尤以气虚明显,相对较少的实证证素,尤以气滞、血瘀和湿邪三个证素明显.

    作者:王新;徐美蓉;杨笑月;权晓玲;戴雪;郑京玉;郭敬媛;黄允瑜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葛根素防治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实验究

    目的:研究葛根素对不同时期大鼠脑血管痉挛的防治作用.方法:采用枕大池二次注血法建立大鼠SAH模型,然后将56只健康雄性SD大鼠按各时间点(假手术组、SAH 3d组、SAH 5d组、SAH 7d组、葛根素3d组、葛根素5d组、葛根素7d组)分成7组,葛根素组在术后每天一次给予葛根素注射液治疗.于各时间点将各组大鼠灌注-固定,处死后取基底动脉切片常规行HE染色观察,通过图像分析系统测定动脉管径及血管壁厚度.结果:经葛根素治疗后,7d治疗组基底动脉内径周长明显大于蛛网膜下腔出血组(P<0.05).病理组织学表明,痉挛血管的形态学得到改善.结论:葛根素对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作者:李铭;高觉民;吴颐;汤忠华;樊炼;傅传经;叶明;史德志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疏肝通络法结合针刺为主治疗急性视神经炎的临床观察

    目的:对比观察疏肝通络法结合针刺为主的中医综合疗法与西医常规疗法治疗急性视神经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94只眼)急性视神经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0例(47只眼)采用中医疏肝通络法结合针刺为主治疗,对照组30例(47只眼)运用西医常规疗法治疗.结果:两组治疗后视力、VEP振幅、视野及临床疗效比较,P值均小于0.05,统计学上有显著性差异.结论:中医疏肝通络法结合针刺为主的中医综合疗法能够有效地治疗急性视神经炎,且其临床疗效优于西医常规疗法.

    作者:李汝杰;王慧珍;许建人;洪亮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针灸治疗颈椎病从补肾通督论治探讨

    目的:探讨从补肾通督论治颈椎病的机理.方法:通过对颈椎病的病位、病因病机、证候特征进行分析,认为颈椎病发病的物质基础与颈项部的皮肉筋脉拄骨及与之相关的脑脊髓的结构和功能受损密切相关;肾气亏虚、筋骨劳损、寒湿痹阻是颈椎病发病的病机关键;督阳亏虚、脉络瘀阻是颈椎病发病的经络学基础.结论:从补肾通督论治颈椎病具有确切的理论和实践基础,是治疗该病的重要途径.

    作者:何兴伟;谢强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养阴清肺汤对大鼠肺纤维化的干预作用及对TGF-β1表达的影响

    目的:观察养阴清肺汤对博莱霉素( bleomycin,BLM)致大鼠肺纤维化模型的干预作用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 -β1)的影响,探讨养阴清肺汤参与肺纤维化的机制.方法:健康SD大鼠60只随机分3组:正常对照组(生理盐水),模型组(博莱霉素),治疗组(博莱霉素+养阴清肺汤).分别在第7,14,21,28天,每组5大鼠,HE染色观察支气管肺组织病理改变,免疫组化观察肺组织中TGF-β1表达.结果:(1)治疗组大鼠肺泡炎和肺纤维化发生率明显降低,且程度轻,无严重肺纤维化发生.(2)治疗组肺间质中TGF- β1表达比模型组明显减少(P<0.05).结论:养阴清肺汤能减轻博莱霉素诱导的大鼠肺纤维化,可能是通过下调TGF -β1的表达而起作用.

    作者:顾燕兰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藏象研究中应用临床流行病学方法的思考

    中医学和临床流行病学共同具有宏观、动态的特点,可以运用临床流行病学方法研究并发展藏象理论,在研究中应突出整体性、联系性的特点,并兼顾时间空间关系、体质、社会心理等因素.

    作者:窦学俊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马齿苋降血脂作用的研究进展

    马齿苋是药食同源的野生植物之一,其临床药理作用较多,近年来研究发现马齿苋有良好的降血脂作用,本文现对其相关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作者:赵明;季巧遇;颜梅;何华山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帕金森病中医病因病机及治疗进展

    帕金森病是中老年人常见的一种以运动障碍为主的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病变.近年来,中医对该病的病因病机及证治疗作了进一步探讨,临床治疗取得较好效果,现综述于下.

    作者:谢康;王河宝;叶春林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伤寒杂病论》针(灸)药结合思想的探讨

    《伤寒杂病论》开辟了汤液与针灸治病的典范,使针、药两法用于临床而相得益彰.然而令人可惜的是历代医家多重于药而轻于针,致使中医治法由针、灸、药并用到针灸式微、以用药为主的这样一个过程,则深失仲景著书之苦衷.本文旨在探赜索隐仲景针(灸)药结合的理念,以便全面的学习研究仲景学说.

    作者:张达贵;LIU Li-hong 刊期: 2011年第05期

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杂志

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杂志

主管:江西中医学院

主办:江西中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