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兴伟;谢强
目的:测定栀子药材中多糖的含量以及比较不同产地栀子多糖的含量差异.方法: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进行测定.结果:以葡萄糖为标准品,葡萄糖浓度在4.0~24.0 μg/ml线性关系良好,方法精密度、重复性、加样回收率、稳定性均良好,3批栀子多糖的平均含量为6.59%.江西临川产栀子多糖的含量高.结论:该方法操作简便,结果可靠,重复性好,可作为中药栀子多糖含量测定的方法.
作者:韦性琰;王定天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大黄不同煎煮时间对小承气汤中结合型蒽醌含量的影响,以确定大黄的佳煎煮时间.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大黄不同煎煮时间的小承气汤中结合型蒽醌的含量进行测定.色谱柱:WatersX Bridge C18 (4.6 mm×250 mm,5μm);流动相:甲醇-0.1%磷酸溶液(85:15);流速:1 ml/min;检测波长:254 nm;柱温:25℃.结果:小承气汤中结合型蒽醌在大黄煎煮30分钟时含量高.结论:小承气汤中大黄的佳煎煮时间为30分钟.
作者:孙冬梅;饶梅冰;熊红;毕晓黎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观察养阴清肺汤对博莱霉素( bleomycin,BLM)致大鼠肺纤维化模型的干预作用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 -β1)的影响,探讨养阴清肺汤参与肺纤维化的机制.方法:健康SD大鼠60只随机分3组:正常对照组(生理盐水),模型组(博莱霉素),治疗组(博莱霉素+养阴清肺汤).分别在第7,14,21,28天,每组5大鼠,HE染色观察支气管肺组织病理改变,免疫组化观察肺组织中TGF-β1表达.结果:(1)治疗组大鼠肺泡炎和肺纤维化发生率明显降低,且程度轻,无严重肺纤维化发生.(2)治疗组肺间质中TGF- β1表达比模型组明显减少(P<0.05).结论:养阴清肺汤能减轻博莱霉素诱导的大鼠肺纤维化,可能是通过下调TGF -β1的表达而起作用.
作者:顾燕兰 刊期: 2011年第05期
《医醇賸义》是晚清孟河名医费伯雄的著作.其中《劳伤》一篇提及,七情内伤必定损及心神,治疗在调治相应脏腑气机功能时当合以养心调神.本文在解析、比较原文及分析治疗方剂用药特点的基础上,对作者调神理论、治疗思路及遣方要领进行探析,以盼裨益临床.
作者:吕方舟;秦绪花;陈荣荣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建立妇康宁胶囊的质量标准.方法:采用薄层色谱法对妇康宁胶囊中赤芍、黄柏、枸杞子、淫羊藿进行定性鉴别,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方中芍药苷进行含量测定研究.色谱柱:Kromasil C18(4.6 mmx 250 mm,5μm);流动相:甲醇-0.05mol/L磷酸二氢钾溶液(30∶70);检测波长:230 nm;流速:1.0 mL/min;柱温:30℃.结果:薄层色谱斑点清晰,阴性无干扰;芍药苷在浓度为11.56~115.60 μg/m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9,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7.69%,RSD=1.43% (n=9).结论:该方法简便、准确、可靠,可作为妇康宁胶囊的质量控制方法.
作者:陈苑林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总结分析洪广祥治疗肺系病常用常用药对.方法:从洪广祥治疗肺系病临床医案中提炼常用中药药对,并经其确认.结果:临床常用药对有紫菀配款冬花,天浆壳配矮地茶,山萸内配锁阳等.结论:洪广祥临床擅用药对治疗肺系病.
作者:叶超;高琦;钟发明;薛汉荣;查青林;郑旭 刊期: 2011年第05期
在分析传统与现代中医教育模式的基础上,阐述了理论-实践往复互促的中医(医学)人才培养模式.认为利用中医特点,从中医各种疗法入手,可以给本科生适时地创造实践机会,达到临床实践与理论学习往复互促的效果和中医入门的目的,形成中医学习与人才成长的阶梯.
作者:王朝晖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建立以HPLC法测定一类中药牛蒡苷原料含量的方法.方法:采用C18色谱柱(4.6 mm×250 mm,5μm),流动相为乙腈-水(25∶75),流速为1.0 ml/min,检测波长为280 nm.结果:牛蒡苷在0.250 5~1.503 mg/ml的浓度范围内呈良好线性关系,平均回收率为101.01%,RSD为0.48%.三批样品的牛蒡苷含量分别为95.28%、94.92%、95.84%.结论:本方法灵敏度高、专属性强、重现性好,可作为一类中药新药“牛蒡苷胶囊”中牛蒡苷原料的含量测定方法.
作者:吕尚;魏惠珍;梁斌;李孟林;谢宇;唐靖雯 刊期: 2011年第05期
通过分析医患关系的现状与原因,借助中医文化中传统医德、病因病名、四诊十问、治未病等细节内容,揭示良好医患关系的根本在于医学人文素养的提高,并指出内求法是改善医患关系的重要途径.
作者:李莉;王俊锋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观察愈萎平颗粒对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模型大鼠胃粘膜的影响.方法:采用甲基硝基亚硝基胍(MNNG)饮水加饥饱失常法复制CAG模型,分组,给药12周后测量大鼠胃粘膜厚度,测定胃粘膜匀浆液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前列腺素E2(PGE2)含量、丙二醛(MDA)含量.结果:愈萎平高、中剂量组可显著升高CAG大鼠SOD活性和PGE2含量(P<0.05或P<0.01)、降低MDA含量(有P<0.05或P<0.01);愈萎平高、中、低三个剂量组胃壁平均厚度均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愈萎平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胃粘膜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作者:杜铁良;陈玉兴;赵自明;曾晓会;黄雪君;崔景朝;姚楠 刊期: 2011年第05期
探讨了中西汇通大家祝味菊受教育的时代特点及其在临床、教育、著书立说各个方面的成就,为推动中西医汇通之发展方面作了极大贡献.
作者:苏丽娜;杨杏林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考察吸附澄清剂在HL颗粒除杂工艺中的应用.方法:以黄芪甲苷的含量、干膏得率为指标,比较了乙醇沉淀与加澄清剂的除杂效果;并采用单因素实验优选了ZTC1 +1 -Ⅱ型吸附澄清剂除杂的工艺参数,包括ZTC1 +1 -Ⅱ型吸附澄清剂的加入量、加入顺序、药液浓度、搅拌速度等.结果:ZTC1+1-Ⅱ型吸附澄清剂处理对黄芪甲苷含量影响较小,且能明显降低出膏率,研究所得除杂工艺为:取提取液浓缩至药材重(g)与提取液体积(ml;)为1∶5时,先加入澄清剂B组分,后加入A组分,搅拌速度100~150 r/min.结论:澄清剂法比水醇法工艺简单,生产周期短,减少乙醇用量,节省能源,以ZTC1+1-Ⅱ型吸附澄清剂除杂能较好的保留黄芪甲苷,而且除杂效果明显.
作者:刘丽波;洪燕;王芳 刊期: 2011年第05期
帕金森病是中老年人常见的一种以运动障碍为主的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病变.近年来,中医对该病的病因病机及证治疗作了进一步探讨,临床治疗取得较好效果,现综述于下.
作者:谢康;王河宝;叶春林 刊期: 2011年第05期
马齿苋是药食同源的野生植物之一,其临床药理作用较多,近年来研究发现马齿苋有良好的降血脂作用,本文现对其相关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作者:赵明;季巧遇;颜梅;何华山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对比观察疏肝通络法结合针刺为主的中医综合疗法与西医常规疗法治疗急性视神经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94只眼)急性视神经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0例(47只眼)采用中医疏肝通络法结合针刺为主治疗,对照组30例(47只眼)运用西医常规疗法治疗.结果:两组治疗后视力、VEP振幅、视野及临床疗效比较,P值均小于0.05,统计学上有显著性差异.结论:中医疏肝通络法结合针刺为主的中医综合疗法能够有效地治疗急性视神经炎,且其临床疗效优于西医常规疗法.
作者:李汝杰;王慧珍;许建人;洪亮 刊期: 2011年第05期
中医是中国的国粹,在中华儿女心中烙下了深刻的印象,被世人信赖.然而,在中医内部存在着许多内耗—“自愿从属西医”.尤其是在博弈中受到恶贬和种种折腾后,中医传统变味了,队伍萎缩了,成为了一种不争的事实.而现在至关重要的是振奋精神.在政府予以中医包容发展的政策下,走“科学发展观”之路,弘扬光大中医将会屹立于世界医学之林.中华文化复兴,中医药薪火相传,留住中医根!
作者:廖金标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探讨从补肾通督论治颈椎病的机理.方法:通过对颈椎病的病位、病因病机、证候特征进行分析,认为颈椎病发病的物质基础与颈项部的皮肉筋脉拄骨及与之相关的脑脊髓的结构和功能受损密切相关;肾气亏虚、筋骨劳损、寒湿痹阻是颈椎病发病的病机关键;督阳亏虚、脉络瘀阻是颈椎病发病的经络学基础.结论:从补肾通督论治颈椎病具有确切的理论和实践基础,是治疗该病的重要途径.
作者:何兴伟;谢强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络病学说是祖国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络病学说对整个中医药学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然而挖掘络病治疗方剂当是重中之重.汉代张仲景所著《金匮要略》内载治疗络病方剂颇多,奠定了络病学临床治疗方剂的基础,本文试从流气畅络、化瘀通络、散结通络、解毒通络、祛痰通络、祛风通络、络虚通补七种治法来略论《金匮要略》中的治络方剂,为中医药后学者服务.
作者:黎梓旺;马宝兰;LIU Zhong-yong 刊期: 2011年第05期
骨质疏松症的防治是世界面临的重大课题之一,运用中医传统理论分析其病因病机,从整体现出发,对该病的临床治疗有着积极的意义.《内经》理论和现代研究表明,骨质疏松症的主要病机是肾虚,同时与脾虚有着密切的关联,而血瘀则进一步促进了骨质疏松的发生,因此对于该病的治疗应顾护脾肾,调畅气机,保持气血运行正常.
作者:张燕;张俐 刊期: 2011年第05期
西洋参因早产于欧美而得名,但早在17世纪,我国清代就已开始认识并在临床应用甚广,近代随着对西洋参主要化学成分深入研究,针对在治疗心血管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及抗肿瘤方面等的新发现,综述了国内外近几年来取得的新进展.
作者:马宝兰;秦绪花;史载祥 刊期: 2011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