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春援
目的:观察艾迪滴丸对S180荷瘤小鼠免疫调节作用.方法:观察艾迪滴丸对S180荷瘤小鼠脾指数和胸腺指数、淋巴细胞转化、溶血素HC50值及碳粒廓清能力的影响.结果:艾迪滴丸能提高5180荷瘤小鼠的胸腺指数和脾指数、淋巴细胞转化率、血清溶血素含量、网状内皮系统吞噬功能.结论:艾迪滴丸能增强S180荷瘤小鼠免疫功能.
作者:张晓双;宋延平;白黎明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电针胃经穴的大鼠血清对胃黏膜细胞EGFR阻断后c-myc基因的影响.方法:72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胃经组、胆经组、胃经+PD153035组和胆经+PD153035组,链霉蛋白酶消化法分离胃黏膜细胞,分别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抑制剂PD153035和100 ml/L血清孵育胃黏膜细胞,RT-PCR法检测c-myc基因的表达水平.结果:胃经组和胆经组胃黏膜细胞Ec-myc基因的表达水平明显升高,与正常组、模型组比较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胃经组胃黏膜细胞c-myc基因的表达水平升高为明显,与胆经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当用PD153035阻断EGFR后,胃经+PD153035组胃黏膜细胞c-myc基因的表达水平明显降低,与胃经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电针胃经穴的 大鼠血清能上调胃黏膜细胞c-myc基因的表达水平,并且存在经脉.脏腑的特异性联系.
作者:杨宗保;严洁;易受乡;常小荣;钟艳 刊期: 2009年第04期
本文从系统论的角度探讨了慢性胃炎与情绪因素的关系,认为慢性胃炎与情绪因素互为影响,在系统论上存在内在统一性.
作者:郭菊清;黄海丽;黄雅慧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黄连及经过不同酒制方式后黄连中生物碱含量的方法.方法:色谱柱为C18柱(4.6 mm×200mm,5 μm),流动相为乙腈:0.05 mol/L磷酸二氢钾(28:72),磷酸二氢钾用磷酸调pH为3.0,检测波长为345 nm.结果:在以上色谱条件下,小檗碱、巴马汀、和药根碱分离效果好.结论:方法灵敏度高,重现性好,可用于黄连等含小檗碱型生物碱中药材及制剂的质量控制.
作者:龚千锋;杨金梅;郑晗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益肾通脉汤对兔动脉粥样硬化(AS)形成过程中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40只健康新西兰雄性大耳白兔,随机分成4组,即模型组(MG),益肾通脉汤组(YSG),阿托伐他汀组(ACG);通过兔耳缘静脉注射牛血清白蛋白及高脂饲料喂养,复制兔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免疫组化法检测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的表达,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VSMC凋亡情况.结果:与CG组比较,MG组、YSG组、ACG组PCNA和VSMC凋亡均有显著升高(P=0.000);与MG组比较,YSG组、ACG组PCNA和VSMC凋亡表达的阳性细胞率均有显著降低(P=0.000);YSG组和ACG组相比PCNA和VSMC凋亡表达无明显区别(P=0.255,P=0.276).结论:对AS形成过程中VSMC增殖和凋亡进行合理调节可能是益肾通脉汤延缓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的有效途径.
作者:程红;罗陆一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研究葛根素的吸收机制,筛选葛根素经肠道吸收的佳位置和考察吸收促进荆对葛根素在大鼠各肠段吸收过程中的影响.方法:采用大鼠外翻肠囊法考察葛根素在各肠段的吸收以及吸收促进剂对葛根素吸收的影响.结果:筛选出0.5%、1%壳聚糖,1:104(V/V)白芷挥发油,0.06%冰片可有效地促进葛根素的肠吸收.结论:葛根素在大鼠小肠主要以主动转运方式吸收,采用吸收促进剂方法提高通透性,将能有效地促进葛根素的吸收,达到提高生物利用度的目的.
作者:赖珺;廖正根;梁新丽;赵国巍 刊期: 2009年第04期
卵巢型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是一种难治性疾病,本文就目前中西药物对其治疗进行回顾性整理探讨.西医药物治疗临床疗效肯定,但毒副反应较大,停药易反弹;而活血化瘀类中药在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局部体征方面疗效肯定,且无明显的不良反应,值得进一步探讨.
作者:张宗敏;时燕萍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研究凤尾草水部位中总黄酮含量经大孔树脂吸附前后的变化情况,建立风尾草水部位中总黄酮含量测定的方法,为其提取工艺优化、化学成分研究及质量评价提供依据.方法:凤尾草采用70%乙醇提取,分部位萃取后,得水部位,利用LSA-40大孔树脂对凤尾草中水部住的总黄酮进行富集,采用NaNO2-Al(NO3)3-NaOH显色,利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凤尾草中的总黄酮含量,检测波长为510 nm.结果:回归方程为C=0.087 1A+0.000 7,R=0.999 8,总黄酮质量浓度在0.004~0.04ms/ml范围内与吸收度线性关系良好,水部位以及大孔树脂95%乙醇洗脱部位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9.64%和99.99%,RSD为1.16%和1.47%.测得凤尾草水部位总黄酮舍量为5.16%,经LSA-40大孔树脂富集后,总黄酮含量为27.08%,黄酮含量提高了5倍多.结论:该凤尾草水部位总黄酮测定方法操作简便,稳定性好,结果可靠;LSA-40大孔树脂对凤尾草水部位总黄酮有很好的富集作用.
作者:刘建群;张维;张锐;李青;赵元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对比传统炮制法与微波炮制法及其炮制品质量的优劣,为微波技术在中药炮制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牛蒡子等中药不同炮制品的水浸出物含量、HPLC指纹图谱总峰面积为指标,对两种炮制方法进行比较研究.结果:微波炮制品的水浸出物得率、HPLC指纹图谱总峰面积高于传统炮制品.结论:与传统人工炮制法相比,微波炮制操作程序简单,能使中药饮片受热均匀,火力、时间等因素易于控制,节能、污染少,且能提高炮制品的质量,微渡技术有助于中药炮制技术的发展.
作者:赖春花;杨明;刘荣华;万娜;邵峰;马志林 刊期: 2009年第04期
通过对情志因素和不孕症相关性中医文献资料的检索和回顾,了解并掌握中医学关于不孕症与情志因素的相关性,试图从中医学情志致病学说方面探讨情志因素对不孕症患者的影响.
作者:王燕美;赵可宁 刊期: 2009年第04期
解剖学是医学的基础之基础,由于既往中医解剖理论不清,以致当代中医不承认中医有解剖学,创造藏象说取代中医解剖学.导致科学对中医的困惑.从<黄帝内经>整理出来的解剖学,其完美精密,与当代解剖学并无矛盾.以此为依据,发现当代中医藏象说不符合传统中医的象数理论,标本颠倒,概念混乱,里表不分,值得商榷.
作者:高也陶 刊期: 2009年第04期
从胃阴的定义和生理功能、胃阴虚的症候、治则治法以及辨证用药等诸方面对胃阴进行标准化研究,认为胃阴内涵有二个层次,水谷受纳和六腑通降是其生理功能的主要体现,胃阴虚症候有两组,病机是胃体失润、胃不受纳、通降失权、胃气上逆,治以养阴和胃.
作者:康年松;钦丹萍 刊期: 2009年第04期
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了目前中医困境:没有现代化;中医的非盈利本质与现行社会资本运行思维相抵触;思维独特;对中医的特点强调偏离重点;中药质量下降;传统中医理论有缺陷,临床疗效有待提高和扩充;研究思路不清晰;发展舆论导向欠精准.
作者:梁启军;陈爱民 刊期: 2009年第04期
音乐疗法集音乐、医学、心理学为一体,是一门新兴的边缘交叉学科.中国的音乐治疗学虽起步晚,但发展很快,特别是在悠久历史的中国古代音乐治疗理论和中医思想指导下,音乐疗法更是具有了中国特色.文章总结了国内外音乐治疗的应用领域和研究现状,以及对音乐疗法的展望.
作者:刘斌;余方;施俊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与方法:对不同间隔时间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比较,找出适宜针刺治疗面瘫的间隔时间.结果:三组治疗前后积分差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对面神经功能的改善程度相当.结论:就针刺治疗面瘫(Bell麻痹)来说,每周针刺12次,6次的效果并不比每周治疗3次的更好.对针刺治疗面瘫尤其是中、重度面瘫来说,每周3次的治疗频率是适宜的.
作者:程立红;缑燕华;谢建平;魏华娥 刊期: 2009年第04期
本文对中药远志商品药材的使用概况进行了描述,对其市场现状、价格走势、使用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进行了分析讨论,为远志商品药材的进一步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王训玉;范平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观察加味四物汤对再生障碍性贫血模型大鼠的IL-2影响和作用.方法:建立再生障碍性贫血大鼠模型,通过用加味四物汤治疗.观察加味四物汤对其IL-2的影响.结果:加味四物汤能够明显降低模型大鼠IL.2的含量.结论:加味四物汤能够降低再生障碍性贫血模型大鼠IL-2的含量,对再生障碍性贫血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其机理可能是通过调节造血微环境中的造血调节因子.
作者:冯晓燕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研究并建立三个不同产地金银花药材的指纹图谱.方法:采用岛津C18色谱柱(250 mm×4.6 mm,5μm);以乙腈-0.1%磷酸水溶液梯度洗脱,流速1.0 ml/min,柱温40℃,检测波长254 nm.结果:建立了金银花药材HPLC指纹图谱共有模式,三个不同产地金银花相似度均在0.95以上.结论:该方法特征性强、简便.
作者:杨雪萍;袁红英;李峰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金银花提取物抗茵成分在SD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方法:建立一种液质联用方法(LC-MS)定量测定大鼠血浆中的绿原酸.结果:此方法快速、灵敏、准确,并且与以抗茵活性为指标的微生物效应法有相关性.结论:此方法成功应用金银花主要抗菌成分药代动力学研究,为合理阐述金银花抗茵成分的体内药效物质基础提供一条新的思路.
作者:晏肃霜;梁小明 刊期: 2009年第04期
微丸作为一种多单元型给药系统,在制备中药制剂中具有独特优势.本文通过查阅近年来的相关文献,从微丸的特点、种类、制备工艺及辅料等几个方面对微丸的研究进展及其在中药制剂中的应用进行了阐述.
作者:孙俊;陈志鹏;于永军;蔡宝昌 刊期: 2009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