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文明
司马承祯是道教学者,也是养生家.其<坐忘论>以<老>、<庄>和其它道教经典为依据,并吸收了儒家正心诚意和佛教止观、禅定等思想,提出了自己的修炼方法,在养生的基础上致长生,将长生视为信仰的核心.人生大目标应该是努力去养护、珍惜、发展生命本身,将身体的养护发展置于一个极高的价值尺度之上.
作者:付笑萍 刊期: 2006年第01期
急性胰腺炎(AP)是一发病机制复杂、过程曲折、预后凶险的疾病.早期多主张手术治疗,病死率高,20世纪80年代后期,国内开展了中西医结合非手术治疗方法,取得了很大成绩,在90年代使AP病死率接近10%低水平,中医中药在其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对于其作用机制研究较多,现总结如下.
作者:常文明 刊期: 2006年第01期
近年来对斑蝥素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其抗癌机制的探讨、衍生物的研制和新剂型的开发[1].相继合成了多种斑蝥素衍生物,如斑蝥酸钠、羟基斑蝥胺、甲基斑蝥胺、去甲斑蝥素等.这些化合物较斑蝥素毒性明显降低,并且药理作用更加明确.这对于进一步开发利用药用斑蝥资源,造福人类健康,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本文对斑蝥素衍生物斑蝥酸钠(sodium cantharidate,SCA)的化学组成、作用机制、临床应用以及新药研发等综述如下:
作者:梁枫;王明艳 刊期: 2006年第01期
通过语料库研究方法研究了中医留学生临床带教翻译的模式,发现当前中医临床带教口译主要有三种模式:灌输式、反馈评论式和讨论式.
作者:陈滟;施蕴中 刊期: 2006年第01期
大蒜油为大蒜(Allium sativum L)的有效成分之一,通过对大蒜油进行β-环糊精(简称β-CD)包合工艺的考察,确定大蒜油的佳包合工艺;大蒜油包合物能明显降低大蒜油对胃肠道粘膜的刺激性,比纯大蒜油更具有应用价值,为了深入研究大蒜油及其包合物的药效作用及毒性,我们做了大蒜油β-CD包合物对实验性高血脂症大鼠血液流变学的影响的试验研究.
作者:饶小勇;何颖辉;王珏;林色奇;张国松;罗小建 刊期: 2006年第01期
枳壳为常用中药,中医理论认为枳壳性浮,长于入脾肺经,以破气消积,行气除痞为主[1].《中国药典》(2000版)收载了酸橙Citrus aurantium L.及其栽培变种的干燥未成熟果实为药用枳壳来源标准,但今人对各种来源不同的枳壳质量优劣还是争论不休,同时,由于各地用药习惯和历史原因,给临床用药也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因而要建立统一的药源非常困难.为此,本实验选用江枳壳、绿衣枳壳、香圆枳壳、苏枳壳4种全国有代表性的原药材,拟用橙皮苷有生理活性的化学成分为指标,对4种枳壳进行研究比较.
作者:叶国良;吴仪昌;田允超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白花蛇舌草Hedyotic diffusa willd为茜草科植物白花蛇舌草的全草,广泛分布于亚热带地区,我国长江以南各省诸有分布,别名蛇舌草、矮脚白花蛇利草、目目生珠草、蛇总管等近30个名称[1].其味苦、甘、性寒,归心、肺、肝、大肠经.清热解毒,利湿,抗癌,主治肺热喘咳、咽喉肿痛、肠痈疮疡、毒蛇咬伤、热淋涩痛、水肿、痢疾、肠炎、湿热黄疸、癌肿等.近年来,许多学者对白花蛇舌草的抗肿瘤作用进行了研究,为此,我们对白花蛇舌草的抗肿瘤作用及其可能机制作一综述.
作者:朱大诚;尹小明 刊期: 2006年第01期
在再探六减五原理的基础上,对脉不应、反其诊、左右同等疑难问题进行了重新认识.指出脉不应不是脉象不应,而是脉位不应,脉位不应表现为气位不应,气位不应表现为时间不应,时间不应表现为淫邪不应,淫邪不应表现为治法不应.反其诊不是覆其手诊之,而是当在反政中求之,其求之的方法分五步走,人迎与寸口除了脉象上的直接含义外,还主要表现为引申含义的阴阳不相对应,具体体现为运气对应的六减五原理.左右同不是指左右手的脉象相同,而是指左右间气与司天在泉的不应脉位相同.后,对上述认识的临床意义进行了初步试探,概括出了我实妻虚,补母泻子,我虚妻实,泻母补子的干支治法.
作者:晏向阳 刊期: 2006年第01期
中医,西医,都是以人体生理病理为研究对象的科学.有人认为,中医是古代的科学,而西医是现代科学.从古代到今天,为了保障人类的健康,中医、西医可谓是殊途同归,总有一天会走到一起--中西医结合,创造出一种新型的医学形态.去年出版的《当中医遇上西医》,有一些观点是值得注意的:
作者:蒋力生 刊期: 2006年第01期
菟丝子为旋花科植物菟丝子Cuscuta chinensisLam.的干燥成熟种子.具有补肾固精,养肝明目,止泻,安胎等功效.本品质地坚硬,难于破碎,有效成分不易煎出.历代菟丝子入煎剂都需进行不同方法的炮制,有清炒、酒炒、制饼等.而现在中医临床多用其生品,炮制入药者不多.为探讨菟丝子生品、炮制品各有何不同及其佳炮制方法,本文对菟丝子的生品、不同方法炮制品的水浸出物做了比较,结果如下.
作者:黄继全 刊期: 2006年第01期
李虎明医师是太原市杏花岭区虎明诊所的执业医师,辛勤耕耘医坛二十余载,医人无数,饮誉一方.在基层的医疗实践中,伤口久不愈合是一种甚为常见的临床病证,李医师以其独特的治则治法令许多患者恢复了健康.笔者有幸师从李虎明医师,接触到大量该类病例.其临证以大剂量黄连30~60 g内服为基础,辨证治疗此疾,均获得比较满意的治疗效果.兹就笔者对大剂量黄连内服治疗伤口久不愈合之病证的机理从中医学和现代医学两个认识角度阐述于下,望求指正.
作者:赵旭;田小平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应用高分辨超声观察痰湿壅塞证高血压病患者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FMD),探讨化湿利水泄浊合剂对EH患者FMD的保护作用以及对血浆内皮素(ET)的影响.方法:将50例痰湿壅塞证高血压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5例)和对照组(25)例,分别采用化湿利水泄浊合剂和西拉普利治疗,治疗前后分别用高分辨率超声检测各组患者的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同时用放射免疫法测定ET含量.结果:高血压病患者存在FMD失调,用化湿利水泄浊合剂治疗后患者的FMD明显改善;ET水平降低(P<0.05).结论:化湿利水泄浊合剂可降低EH患者血浆内皮素水平,对EH患者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有保护作用.
作者:张焱;陈咸川;何立人;童仙君;黄薇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紫花地丁为堇菜科植物紫花地丁的干燥全草.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消肿的功效.本文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紫花地丁中的秦皮乙素含量进行测定.实验结果表明:本法灵敏度高,重现性好.
作者:郭晓秋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制备复方肿节风喷雾剂,并制定其质量标准.方法:采用醇提水沉-超滤工艺制备复方肿节风喷雾剂;采用薄层色谱法鉴别肿节风、板蓝根,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异秦皮靛含量.结果:本制剂制备工艺可行,质量稳定,疗效确切;薄层斑点清晰,重现性好;含量测定异秦皮靛应不少于0.04 mg/mL.结论:复方肿节风喷雾剂采用醇提水沉-超滤工艺制备工艺稳定,质量可控,方法简便准确.
作者:严喜鸾;肖义陂;张宝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观察针刀疗法配合骶管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将187例患者随机分成2组,治疗组95例用针刀疗法配合骶管注射治疗,对照组92例用腰椎牵引及中药内服治疗,在治疗4周结束后及随访6个月时观察疗效.结果:在治疗4周结束后,治疗组有效率为98.9%,对照组有效率为90.2%;随访6个月时,治疗组有效率为93.7%,对照组有效率为81.5%.2组疗效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针刀疗法配合骶管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良好的近期和远期疗效.
作者:杨湘江;王顺兴;温伟平;邓惠文;陈远林 刊期: 2006年第01期
陈杨荣教授,福建蒲田人氏,福建省中医临床基础学科带头人,第三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指导老师.早年深造于中国中医研究高级中医研究班,禀承著名老中医岳美中的学术特点和临床经验.近著《陈杨荣医论精要》,集其医、教、研经验于一炉,读后颇有受益,引发了一些思考.
作者:张光荣;陈瑞春 刊期: 2006年第01期
弓形虫是一种世界性分布的专性细胞内寄生原虫,可寄生在人及190多种动物体内.世界平均感染率为25%~50%[1];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特别是妊娠期弓形虫感染可引起胎婴儿先天性异常,是导致胎儿宫内感染的重要的生物学因素之一,因此弓形虫病的治疗是当前专家学者研究的热点.目前,临床上弓形虫病的治疗药物以乙胺嘧啶、螺旋霉素、磺胺嘧啶为主,但在使用过程中会出现抑制骨髓、损害肝功能、致畸以及出现皮疹等毒副作用,不能长期服用,而停药后复发率高,根治效果差.因此,进一步探索高效、低毒抗弓形虫中药甚为迫切.中草药是我国医药的宝库,其来源广泛,价格低廉,毒副作用小,可长期治疗,故国内许多学者正在从事中医药治疗弓形虫病的研究探讨.
作者:宋贤响;万红娇;杨翠萍 刊期: 2006年第01期
《黄帝内经》确立了以五味相伍,针对五脏苦欲、六淫太过不及为治法的理论.此五味相伍或依据五脏喜恶以五味入脏,作用于脏腑的气化功能失常,或作用于病邪传化,使脏腑恢复正常的生克制化功能;或以病因病症的五行属性,直接以主药味的五行属性予以制化,并伍以与之药味属性相制化的辅佐药成方,使治疗不致过偏,以免矫枉过正等.
作者:王华楠 刊期: 2006年第01期
川贝母枇杷糖是由川贝母、枇杷叶等制成的中药保健品,具有清热宣肺、化痰止咳的功效,用于风热犯肺、干咳少痰、咽喉肿痛等.为有效控制本品质量,采用酸性染色法对川贝母中贝母素甲进行含量测定.
作者:王超群;易敏之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白英Herba Solani Lyrati,为民间常用中药,来源于茄科植物白英Solanμm lyratμm Thunb.的全草,具有清气利湿、解毒消肿、抗癌的功能.寻骨风Herba Aristolochiae Mollissimae(又名:绵毛马兜铃),为马兜铃科植物寻骨风Aristolochia mollissima Hance的全草,具有祛风除湿、活血通络、止痛的功能.两者来源不同,但它们却存在一个同样的别名--白毛藤[1].因而使市场上白英、寻骨风、白毛藤的名称出现混淆,导致香港地区出现病人误将马兜铃科的寻骨风当作白英长期服用,因寻骨风含马兜铃酸,具有肾毒性,所以患者易出现肾衰竭的症状.为了确保白英、寻骨风临床用药安全、有效,作者对两味药材进行了性状、显微、理化等方面的比较鉴别.
作者:蒋小文;吴启南 刊期: 2006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