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文远
芪参牡蛎口服液是根据《四圣心源》方“黄芪人参牡蛎汤”剂型改进而成,具有气血双补、生津敛疮之功效,适用于疮疡溃后久不收口以及手术后创口愈合辅……
作者:胡志方;喻伟华 刊期: 2002年第03期
1987年确定了血管内皮衍生舒张因子(EDRF)—NO以来,对NO的研究成为1992年以来医学界的热点。本文仅就NO在大肠肛门疾病领域中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作者:林闯;刘世信 刊期: 2002年第03期
总结了近年来单味中药化学成分提取物的降血脂研究进展。主要从混合成分、油类、酚类、黄酮类、多糖类、皂苷类六方面进行了概括。
作者:康旭亮;林启云 刊期: 2002年第03期
近年来,医学院校学生毕业实习质量有所滑坡,有些学生利用实习时间外出求职,或一心复习考研,严重影响了中医本科毕业生的专业能力、岗位能力的综合训练。因此,从……
作者:蒋小敏;刁军成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窍至高,火性上炎,故目病以火热证居多,眼科临床用药多投寒凉,而少用温药。然而综观临床,目病有热亦有寒,不可不辨寒热,而滥用寒凉之剂。……
作者:洪亮;殷纳新;杨杰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观察中药速效空气消毒片对病室空气的消毒效果。方法:自制纯中药制剂速效空气消毒片,观察其对病室空气消毒效果,并对不同细菌株进行杀菌实验研究。结果:中药速效空气消毒片烟熏法达到了消毒要求,且与紫外线灯管及臭氧机消毒效果相同;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的杀菌效果明显高于2%乙醇的蒸馏水。结论:中药速效消毒片点燃法不仅达到消毒要求,且无毒副反应,使用方便,人员不需离开消毒场所,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郭有能;赖小美;余小平 刊期: 2002年第03期
健脾益气颗粒剂是由黄芪、党参、白术、茯苓、陈皮、淮山、甘草等药组成,具有良好的健脾胃、助消化之功效,能增强人体免疫机能。它的原工艺是水煮醇沉法,但我们发现此……
作者:邱玉英;邓玲玲;宓静英 刊期: 2002年第03期
在《素问·平人气象论篇》中,有关“尺脉缓涩”与“肝不弦,肾不石”的两则经文疑义颇多,现辨析于下。……
作者:谢季祥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肾衰Ⅰ号汤对腺嘌呤所致慢性肾功能衰竭大鼠预防作用。方法:通过用腺嘌呤灌胃造成大鼠肾功能衰竭模型。用CL-7200型全自动化分析仪测血BUN、Cr,用光学显微镜观察肾脏病理改变。结果:肾衰Ⅰ号汤具有显著降低腺嘌呤所致CRF大鼠血BUN、Cr、24小时尿蛋白定量,减轻腺嘌呤对大鼠肾脏的病理损害作用。结论:肾衰Ⅰ号汤可预防腺嘌呤所致CRF大鼠肾功能恶化,降低蛋白尿,而有效预防慢性肾衰的发生、发展。
作者:李均;管竞环;余秉治 刊期: 2002年第03期
中医学在人类基因组学发展的当今,在基因芯片的新技术面前,弘扬中医整体观,充分利用基因组学的庞大信息库,整体地应用分子生物学,具有当今的时代意义,可以体现出我国基因组学的研究特色,寻找中医证的基因组,探索中药疗效的基因表达谱。基因芯片是目前微现整体研究的新技术,中医科研前沿的迫切需要。应抢先切入,尽快应用,以推进中医科学走向世界。
作者:王米渠;许锦文;林乔 刊期: 2002年第03期
随着产科学的发展,产时服务模式起了变化。Doula分娩是指在整个分娩过程中持续地给产妇以生理上、心理上、感情上的支持,使产妇感到舒适、安全、不断地得到支持与鼓……
作者:左时珍;晏玉珍 刊期: 2002年第03期
柴黄颗粒由柴胡、黄芩提取物组成,具有清热消炎作用,用于上呼吸道感染、感冒发热。质量标准收载于卫生部药品标准WS_3-B-2009-95。在生产和检验中发现,质量标准中含量测定项下加水无法将黄芩提……
作者:伍少冰 刊期: 2002年第03期
从浩瀚的中医古籍当中均可看到先贤往哲对“和”的认识与运用是多方面的。而仲景《伤寒杂病论》正是在《黄帝内经》“和”之基础上,更加全面地继承和发展了这一理论,使之更加日臻完善,成为“和”……
作者:赵文远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由福建省南安市中医院周建宣、吴盛荣医师继承整理,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吴光烈临床经验集》(下称《经验集》)在1996年就与医者见面,我有幸能够目睹,首觉快慰!……
作者:宋南昌 刊期: 2002年第03期
1 梦游症 患者,男,15岁。1998年6月5日初诊。患者2年来常发生梦游,平均每月1次以上。其父述其发则于睡梦中突然起床,穿衣着鞋,在室内来回走动,茫然无神,但能绕开障碍……
作者:张志明 刊期: 2002年第03期
桂枝一药,张仲景在其《伤寒论》中应用较多,其用途各异,运用之灵,用法之妙,给我辈在临床用药时以指导。本文就其在《伤寒论》中与其他药物相伍时临床应用浅析如下:……
作者:陈志勇;范林涛 刊期: 2002年第03期
以中医“治未病”(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后防复)预防思想的文献梳理为基础,对针刺及艾灸治未病的古代文献作了初步研究,得出了“治未病”的预防思想与现代主张的三级预防概念十分相似,以及古人“治未病”十分倚赖于针灸疗法,但在具体应用中,艾灸应用则多于针刺应用的结论。从而加深了对针灸治未病这一理论的系统性理解,以期在我们的临床实践中使之具有更积极的指导意义。
作者:程洁;李忠仁 刊期: 2002年第03期
咪唑斯汀(皿治林,Mizolastine)是一种具有抗组胺和抗过敏性炎症双重作用的新型抗组胺药,属苯并咪唑类衍生物。自1997年在欧洲上市使用以……
作者:司徒方民;邓列华;张韵;赵刚 刊期: 2002年第03期
慢性乙型肝炎是目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一种疾病,与原发性肝癌关系密切,目前尚无特效药物治疗。1997年8月~2001年8月期间,我们采用自拟……
作者:耿耘;彭仁才;傅美清;马超英;谢斌;黄丽萍 刊期: 2002年第03期
冠心病是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腔狭窄甚至堵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而引起的心脏病,也称为缺血性心脏病。本病属于中医学中的“胸痹”、“心痛”、“真心痛”等范畴,是严重危害中、老年人健康的……
作者:王胜勇 刊期: 2002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