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体外循环和不停跳冠脉搭桥术后早期肺功能的临床研究

李宏;张南滨

关键词:冠状动脉分流术, 血气分析, 呼吸功能试验, 体外循环
摘要:目的:了解冠脉搭桥术后早期肺动力学指标的变化,比较体外循环和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冠脉搭桥术对术后早期肺功能的影响.方法:对行体外循环与非体外循环不停跳冠脉搭桥术的28例冠心病患者的肺动力学指标、血气分析及某些临床指标进行检测.结果:冠脉搭桥术后早期患者均出现肺顺应性下降,气道阻力下降,两组比较,不停跳冠脉搭桥术后早期患者肺顺应性较高,动脉血氧分压较高,机械通气时间较短,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冠脉搭桥手术对术后早期肺顺应性有不良影响,不停跳冠脉搭桥术对术后早期肺功能的影响较少,有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
天津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肝病患者血清总胆汁酸测定的临床意义

    目的:观察各种肝病患者血清总胆汁酸(TBA)水平变化,探讨其在肝病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循环酶速率法,检测各种肝病患者TBA水平.结果:急性期各种肝病患者,血清总胆汁酸含量明显升高,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在恢复期,各种肝病患者总胆汁酸较活动期下降,与对照组比较,除急肝和慢肝轻度患者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余各种肝病患者血清TBA仍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血清总胆汁酸(TBA)在肝病病情进展中起重要作用,其水平与肝损害程度密切相关.

    作者:陈秀琴;刘树业;高秀登 刊期: 2002年第07期

  • 口腔局麻不良反应史者用阿替卡因局麻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口腔局部麻醉不良反应史者应用阿替卡因作局麻处理的临床效果.方法:监测66例患者用阿替卡因局麻前后血压和心率的变化,并询问不良反应的情况.用药剂量为0.5~1.0 mL.结果:除2例患者口腔注射后出现短暂心率过速外,64例无不良反应,66例均达到有效麻醉.结论:阿替卡因安全,麻醉效果可靠,可用于常用局麻药有不良反应者.

    作者:殷恺;郎荣健;韩宝刚 刊期: 2002年第07期

  • 主动脉夹层的病理形态学研究

    目的:通过对主动脉夹层病理形态学研究探讨其发病机理.方法:对32例主动脉夹层标本和10例正常主动脉壁标本进行病理学检测.结果:(1)弹力纤维断裂、囊性中层退行性变、中层坏死等病理改变并非主动脉夹层所特有,正常主动脉壁亦可出现上述组织学改变.(2)病变的严重程度随年龄的增加而加重(P<0.05),且与主动脉夹层的发生并无必然联系.结论:(1)主动脉夹层并没有特征性组织病理改变作为其发病基础.(2)主动脉夹层的发病机制可能是局部性损伤-修复机制.

    作者:李卫民;左景珍;于昂;孙衍庆 刊期: 2002年第07期

  • 思密达对新生儿母乳性黄疸的影响

    近年我国母乳喂养率明显上升,随之母乳性黄疸的发病率亦有上升趋势.60年代报道只占母乳喂养者1%,80年代提高到8%,1984年达30%[1].虽然母乳性黄疸预后良好,很少引起胆红素性脑病,不需特殊处理.

    作者:郝淑会 刊期: 2002年第07期

  • 降钙素原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是创伤、烧伤、重症胰腺炎、心肺脑复苏等非感染性疾病及脓毒症等感染性疾病共同存在的难点问题,尽管现代医疗技术和重症监护水平近年来有明显提高,但MODS的病死率仍高达40%~60%[1].因此如能对可能发生MODS高危病例做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就可减少MODS的发生率和病死率.

    作者:王东浩;王勇强;曹书华 刊期: 2002年第07期

  • 巴德-吉亚利综合征的诊断与介入治疗

    巴德-吉亚利综合征是以肝静脉或肝后段下腔静脉阻塞所引起的一组临床综合征.近年来,本病的发病率有增加趋势.我科自1996-1998年共收治7例,现就其诊断与治疗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李俊海;于国涛;何菊;张秀军;黄梅;张晶;张岩;关伟 刊期: 2002年第07期

  • 新出现的药物:Eplerenone——一种选择性醛固酮受体拮抗剂(SARA)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7期

  • 经纤维支气管镜肺活检56例临床分析

    肺弥漫性病变是常见病,病因不一.笔者分析我院1993年-2000年期间获诊断的56例弥漫性肺疾病,经纤维支气管镜肺活检检查的结果,并结合临床讨论其病原学诊断价值.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56例弥漫性肺疾病患者(男32例,女24例),年龄37~74岁,平均(52±14)岁.

    作者:邵宝生;马淑萍;李淑花;朱亚茜 刊期: 2002年第07期

  • 卵巢癌胸腹水误诊结核病八例报告

    卵巢癌是严重威胁妇女生命健康的妇科恶性肿瘤.其特点为早期诊断困难,极易复发,且5年生存率低,仅为25%~30%左右[1].卵巢癌病人约2/3伴有腹水和(或)胸水.胸腹水的出现不仅提示癌患已广泛播散,治疗困难,且极易造成误诊.

    作者:王国兴;董丽华 刊期: 2002年第07期

  • 椎管内表皮样囊肿和皮样囊肿临床特点和诊治体会

    1987年-2000年我院共收治椎管内表皮样囊肿14例,皮样囊肿9例,均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结合有关文献就其临床特点、影像学诊断及治疗讨论如下.

    作者:陈文裕;刘春生;杨玉山 刊期: 2002年第07期

  • 原发小肠肿瘤35例临床分析

    原发小肠肿瘤发病率低,约占消化道肿瘤的2%[1].因临床症状和体征缺乏特异性,目前尚无理想的早期诊断方法,误诊率较高.我院1981年12月-2000年11月共收治此病患者35例,均经手术探查和术后病理证实为原发小肠肿瘤.笔者就此分析,以提高对原发性小肠肿瘤的认识及诊断水平.

    作者:谢宝玖;陈剑秋 刊期: 2002年第07期

  • 经脐部弧形切口行幽门环肌切开术

    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是新生儿外科常见病,传统治疗方法是行幽门环肌切开术.笔者自1997年6月-2000年6月采用经脐部弧形切口行幽门环肌切开术62例,取得满意效果,并与我院同期经肋缘下斜切口手术的41例进行对比,现分析如下.

    作者:牛军;叶祖萍;房志勤;戴春娟;孙宁 刊期: 2002年第07期

  • 小儿成神经细胞瘤骨转移X线诊断(附26例报告)

    成神经细胞瘤是小儿常见的发病率较高的恶性肿瘤.原发瘤可发生于肾上腺、腹部及交感神经系统的任何部位.由于肿瘤恶性程度高很快即可发生转移,一般可沿淋巴或血行转移至肝、淋巴结及骨骼等部位,且常在未发现原发肿瘤时就已发生了骨转移.笔者对26例成神经细胞瘤的骨转移X线改变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作者:刘杨;马达智;沈世缨 刊期: 2002年第07期

  • 实验性糖性与萘性白内障动物模型的制作及评价

    目的:选择适当的动物、试剂及给药途径,制备能动态显示白内障形成的动物模型.方法:(1)豚鼠,0.4%d-半乳糖,0.2 mL/(眼@d),球后注射19天;(2)大鼠,50%d-半乳糖腹腔注射,25 g/(kg@d),共24天;(3)家兔,30%萘混悬液灌胃,2 65 mL/(kg@d),共8天.应用裂隙灯显微镜观察不同动物模型晶状体混浊度变化并测定其生化指标.结果:成功获得了糖性及萘性白内障动物模型.结论:此两类模型是深入研究白内障的发病机理及药效学的可靠实验手段.

    作者:李宝瑗;张富赓;王士贤;韩行湛 刊期: 2002年第07期

  • 细菌药敏试验的选药及结果报告中存在问题探讨

    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细菌耐药性不断增长,耐药机制日趋复杂化,临床上有效合理的抗生素治疗更依赖于准确、及时的药敏试验,因此实现药敏试验标准化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其中不仅包括方法学的标准化,还包括药敏试验所用抗生素的选择,结果报告的标准化.

    作者:张坚磊;黄繁嫱 刊期: 2002年第07期

  • 130例白内障术后屈光度变化的临床观察

    白内障术后屈光状态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为了解白内障术后屈光度的变化特点,笔者对130例160眼白内障术后视力作连续观察,结果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于1995年6月-2000年6月,共计行白内障手术130例160眼.其中老年性白内障104眼,先天性白内障10眼和并发性白内障46眼.

    作者:施惠斌 刊期: 2002年第07期

  • 先天性输尿管瓣膜症二例诊治体会

    先天性输尿管瓣膜症即输尿管壁形成的瓣膜状结构引起器质性狭窄的先天性畸形,国内报道较少.现就2例输尿管瓣膜症的临床和病检资料,结合文献复习,报告如下.1 病例报告例1女,31岁.右侧腰部疼痛2个月余,于1999年7月16日入院,2个月前无明显诱因感觉右侧腰部胀痛,呈进行性加重,在当地诊所按腰肌损伤治疗无效,无尿频,尿急,尿痛及血尿.

    作者:苗玉民;陈烈 刊期: 2002年第07期

  • 糖尿病对单支冠脉病患者AMI后长期生存的影响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7期

  • 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38例分析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产后严重并发症之一,笔者分析了38例产后下肢深部血栓性静脉炎,并对其病因及防治方法进行了探讨.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为我院1991年至2000年收治的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性静脉炎患者38例.其中剖宫产32例,产钳4例,顺产2例.

    作者:张玉红 刊期: 2002年第07期

  • 经腹子宫切除并膀胱直肠膨出修复术

    目的:探讨女性生殖器疾患合并生殖器脱垂经腹1次完成的新术式.方法:研究组58例均患有生殖器疾患,合并有不同程度的子宫脱垂及阴道前后壁膨出,经腹行子宫附件切除并阴道前后壁修补术.对照组38例腹式子宫附件切除加阴式阴道前后壁修补.结果:研究组手术时间为1 h 20 min~2 h 10 min,平均为1 h 42 min.对照组为2 h~3 h 20 min,平均2 h 31 min(P<0.01).平均出血量分别为152 mL、303 mL(P<0.01).结论:开腹直视下手术操作解剖关系清楚,操作简化,较阴式手术难度小,创伤小,不易损伤膀胱、输尿管、直肠等周围脏器,且血管结扎、韧带悬吊牢靠,意外情况发生少,出血少,手术时间短.有利患者术后恢复.

    作者:徐虹;涂持坤 刊期: 2002年第07期

天津医药杂志

天津医药杂志

主管:天津市卫生局

主办:天津市医学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