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天民;凌沛学
目的 研究二氯甲烷回流提取大黄中游离蒽醌类成分的方案,优选佳工艺条件.方法 以分离得到大黄酸、大黄素、芦荟大黄素收率为评价指标,采用L9(34)正交设计法,以提取时间、硫酸浓度及用量为考察因素,筛选佳工艺条件.结果 提取大黄素的佳工艺条件是大黄粗粉100 g,回流提取2.5 h,硫酸浓度20%,用量150 mL.结论 此实验方案能提取出大黄酸、大黄素、芦荟大黄素,同时降低了毒性和成本,适用于实验室提取大黄中游离蒽醌类成分.
作者:严春艳;吴丽梅;周晔;吕华冲;张德志;于荣敏 刊期: 2008年第05期
冬凌草甲素、乙素具有多种药理作用,尤其是抗癌活性.本文通过分析近年国内外发表的文献,综述冬凌草甲素、乙素的提取、分离、药理,制剂、药动学等.冬凌草甲素、乙素的药用价值值得进一步研究,应更深层次地开发利用.
作者:戴一;孙隆儒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 比较磷酸川芎嗪和盐酸川芎嗪治疗阻断大鼠大脑中动脉所致大脑局灶性脑缺血模型的疗效.方法 随机将大鼠40只分为伪模型组、模型对照组、磷酸川芎嗪组、盐酸川芎嗪组.用线栓法阻断大鼠大脑中动脉制备局灶性脑缺血模型,手术后分别按10mL/kg静脉给药,12h后对其神经症状评分,24h后处死动物取脑,TTC染色,计算梗死面积,并行病理组织学检测.结果 磷酸川芎嗪和盐酸川芎嗪均可明显降低模型大鼠大脑梗死面积和梗死率,明显减轻模型大鼠的神经症状,抑制神经元变性坏死和神经细胞水肿等病理组织学改变;与对照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2种药物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用磷酸川芎嗪和盐酸川芎嗪治疗脑梗死基本等效.
作者:曹艳花;刘珊珊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 从泡菜汁中分离产凝集素乳杆菌并鉴定.方法 通过凝集实验筛选产凝集素的乳杆菌,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16S rDNA可变区基因鉴定产凝集素乳杆菌.结果 此菌株呈革兰阳性,短杆状,产乳酸.通过同源性比较,此菌株与Lactobacillus plantarum strain p215的同源性为99%.结论 分离得到了产凝集素的菌株,鉴定表明此菌株为植物乳杆菌.
作者:徐进;赵声兰;陈朝银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 研究硅胶固载硫酸镓在合成己酸戊酯工艺中的催化性能.方法 考察硅胶固载硫酸镓用量、醇酸物质的量比、反应时间、带水剂用量及催化剂重复使用次数等因素对收率的影响.结果 硅胶固载硫酸镓具有催化活性高,易分离回收,操作简单,后处理方便,重复使用性良好等优点.佳反应条件下收率为94.0%.结论 硅胶固载硫酸镓是合成己酸戊酯的良好催化剂.
作者:杨更须;杨卫兵 刊期: 2008年第05期
透明质酸、肝素和硫酸软骨素是重要的糖胺聚糖,有许多潜在的药用价值.本文综述了这三种多糖及其衍生物的研究新进展.
作者:张天民;凌沛学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 建立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半枝莲中黄芩素含量的方法 .方法 提取药材经酸水解测定其中黄芩素含量;色谱柱Agilent Zorbax SB-C18(5μm,250mm×4.6mm),流动相为甲醇-水(7:3),检测波长335 nm,流速1.0 mL/min.结果 黄芩素在1.26~63.0μ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 8),平均回收率为99.6%,RSD=4.44%.结论 此方法 快速简便,重现性好,为半枝莲及其制剂质量控制提供了依据.
作者:仲浩;刘宗平;刘海波;姚庆强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 分析活血止痛胶囊中超临界提取的当归油成分.方法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分析超临界提取的当归油化学成分.结果 共测定65种化学成分,鉴定62种,其中藁苯内酯含量为74.4%.结论 该工艺对当归有效成分具有较高的提取率,较好的保留了药效成分.
作者:关志宇;濮存海;刘娜;赵开军;丁洁聪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 测定制川乌不同炮制品中新乌头碱、次乌头碱及乌头碱的含量.方法 采用HPLC法,色谱柱为Kromasil-C18柱,甲醇-水-氯仿-三乙胺(体积比70:30:2:0.1)为流动相,流速1.0 mL/min,检测波长230 nm,柱温为常温.结果 新乌头碱在0.025~0.3 mg/mL,乌头碱在0.01~0.117 mg/mL,次乌头碱在0.025~0.3 m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7.3%,98.1%,96.8%.结论 制川乌中酯型生物碱含量均不超过0.15%,符合中国药典规定.
作者:朱俊访;李卓亚;沈志滨;蒋永和;袁继承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禽流感病毒(avian influenza virus,AIV)是引起鸟禽类烈性传染病的病毒.1997年发现AIV跨越物种障碍使人感染.H5N1是有强致病力的禽流感病毒,感染H5N1的患者死亡率高.本文综述了禽流感病毒致病机制研究以及抗H5N1禽流感病毒新药的进展,包括:神经氨酸苷酶新抑制剂及核酸基的抗禽流感病毒新药--免疫调节双链核糖核酸聚ICLC脂质体和反义寡核苷酸.
作者:陈执中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 建立测定环戊硫酮的HPLC方法 .方法 采用Agilent zorbax XDB C18色谱柱(250mm×4.6mm,5μm),流动相为甲醇-水(80:20);柱温35℃;检测波长348nm.结果 环戊硫酮能与其它杂质分离,线性范围为0.05~500μg/mL,r=0.999 9,精密度和重复性较好.结论 此方法 准确、简便、快速,适用于环戊硫酮的质量控制.
作者:徐玉文;李玉梅;王小兵 刊期: 2008年第05期
发酵工业是对农产品深加工的高科技产业,以玉米为原料生产多元醇是发酵工业的新兴行业,也是功能性糖类深加工的主要产品之一.
作者:莫湘筠 刊期: 2008年第05期
代谢组学主要考察生物体系受刺激或扰动后其内源性代谢产物的变化,从而研究生物体系的代谢途径.代谢指纹分析技术是代谢组学常用的研究手段之一.本文对代谢组学及代谢指纹分析技术的研究进展作相应的论述.
作者:孙向明;杜娟;南莉莉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 研究提高樟芝菌丝体干重和胞内外多糖产量的方法 .方法 用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法,研究樟芝液体发酵条件中的温度、转速和接种量对菌丝体干重和胞内外多糖产量的影响.结果 与结论 胞内多糖总产量的优参数组合为温度27℃、转速113 r/min、接种量21%;胞外多糖产量的优参数组合为温度27℃、转速120 r/min,接种量22%,并通过试验验证了优组合.
作者:张宏海;张仲欣;马海乐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 建立气相色谱法同时测定麝香祛风湿膏中桉油精、樟脑、冰片、薄荷脑、水杨酸甲酯、桂皮醛、丁香酚等7组分的含量.方法 用挥发油提取法提取样品中的挥发性成分制备供试品溶液,以石英毛细管柱(安捷伦DB-WAX,长15 m,内径0.53 mm,涂层0.5μm)为色谱柱,氮气为载气,FID检测器的温度为250℃,柱温为程序升温.结果 在该色谱条件下桉油精、樟脑.冰片、薄荷脑、水杨酸甲酯、桂皮醛、丁香酚的分离度和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回收率(n=6)分别为98.7%(RSD=1.1%),99.0%(RSD=1.0%)、99.4%(RSD=0.8%)、99.7%(RSD=0.4%)、99.6%(RSD=0.5%),99.5%(RSD=0.8%)、99.5%(RSD=0.9%).结论 本法简便快捷,准确性和重复性均好,可用于麝香祛风湿膏的质量控制.
作者:杨晶晶;郭坚固;刘献阳;张晓珊 刊期: 2008年第05期
介绍了声光可调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NIR-AOTF)在制药过程控制中的应用.近红外光谱突出的研究进展是能够实现药品和食品生产的在线过程控制,因此在多种物质品质检测方面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和市场潜力.
作者:张一帆;臧恒昌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 确定提高牛奶干酪出品率的优工艺条件.方法 经三因素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试验,研究凝乳酶添加量、酸度和氯化钙添加量对牛奶干酪出品率的影响.结果 建立了各影响因子与牛奶干酪出品率关系的数学回归模型,确定了干酪出品率达到高值时主要的工艺参数.结论 凝乳酶添加量7 266 SU,原料乳酸度27度T,氯化钙添加量0.03%,干酪出品率高值可达10.04%.
作者:邹鲤岭;李昌盛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葛根中抗氧化活性部位的提取与分离,并寻找佳提取方案.方法 采用Fenton-紫外比色法比较水洗脱部位、70%乙醇洗脱部位以及总提取部位抗氧化活性的强弱.选用L9(34)正交试验,优选提取条件.结果 预实验中各因素对提取分离结果 均有影响,好的提取分离方法 是:粉碎后热回流,大孔树脂柱层析,70%乙醇洗脱.抗氧化活性依次是:醇洗脱部位>总提取部位>水洗脱部位.正交试验佳工艺是:采用8倍于原料的70%乙醇,回流提取3次,每次1.5 h.结论 该实验证明黄酮成分有明显的抗氧化活性,所选的佳工艺稳定、简便、可行.
作者:仲惟燕;蒋海强;王建平;张涛;于鹏飞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甘草黄酮类抗氧化成分的佳提取工艺.方法 经L9(34)正交试验研究黄酮有效部位的佳提取工艺,对提取部位的抗氧化活性条件筛选.结果 佳工艺为:90%乙醇提取,1:12的加液量,加热回流3次每次1.5 h.结论 本实验确定的佳提取工艺简便可行.
作者:于鹏飞;王建平;蒋海强;匡小燕;仲惟燕;万晓姗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 研究鬼针草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乙醇提取,硅胶柱、聚酰胺柱层析分离纯化,波谱分析鉴定其结构.结果 从鬼针草中得到5个化合物:异槲皮苷(Ⅰ),异奥卡宁-7-O-β-D-葡糖苷(Ⅱ),海生菊苷(Ⅲ),槲皮素-7一O-β-D-葡糖苷(Ⅳ),D-甘露醇(Ⅴ).结论 5个化合物中的Ⅳ、Ⅴ是首次从本属植物中得到的.
作者:蒋海强;王建平;刘玉红;巩丽丽;刘红燕 刊期: 2008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