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蛭龙血通胶囊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对血管内皮功能及血小板功能的影响

高廷国

关键词:血小板功能, 血管内皮功能, 不稳定型心绞痛, 蛭龙血通胶囊
摘要:目的 探讨蛭龙血通胶囊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及对血管内皮功能和血小板功能的影响.方法 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将8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分为2组(40例),对照组实施抗凝、抗血小板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蛭龙血通胶囊.对比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心绞痛发作情况及血管内皮功能、血小板功能相关指标变化.结果 与治疗前相比,2组患者治疗后的心绞痛发作次数、硝酸甘油用量均明显减少,血管内皮功能及血小板功能指标均明显改善.观察组治疗后的心绞痛发作次数、硝酸甘油用量均明显比对照组更少,ET-1、vWF、LPA、CD62P、PAC-1、MAR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NO、FMD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2.5%,对照组为77.5%,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蛭龙血通胶囊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能够有效减轻临床症状,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及血小板功能,改善微循环,增加心肌氧供.
光明中医杂志相关文献
  • 五苓散与当归补血汤治疗四肢骨折后肢体肿胀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五苓散与当归补血汤用于四肢骨折后肢体肿胀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繁峙县人民医院2016年4月—2018年2月收治的四肢骨折后肢体肿胀患者112例作为观察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的分组方式分为2组,对照组56例患者以常规治疗方法为主,实验组56例患者以五苓散与当归补血汤治疗方法为主,比较2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差异.结果 将2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进行比较,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表现出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将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比较,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五苓散与当归补血汤用于四肢骨折后肢体肿胀治疗中效果显著,安全性高,值得作为理想治疗手段普及推广.

    作者:殷高寿 刊期: 2018年第23期

  • 中药穴位敷贴联合耳穴压豆预防腹股沟疝术后尿潴留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中药穴位敷贴联合耳穴压豆预防腹股沟疝术后尿潴留的效果.方法 选取太原市中心医院2015年3月—2018年3月收治的腹股沟疝术后患者106例作为观察对象,依据数字表法分为2组,各53例,其中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干预,试验组予以中药穴位敷贴联合耳穴压豆干预,对2组术后尿潴留情况及护理满意度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试验组术后尿潴留的预防总有效率及护理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药穴位敷贴联合耳穴压豆对预防腹股沟疝术后尿潴留具有重要预防作用,可显著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值得在临床中进一步推广.

    作者:赵剑英 刊期: 2018年第23期

  • 中医护理方案应用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护理中的效果评价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护理过程中采用中医护理方案的效果评价.方法 选取2016年2月—2018年4月在深圳市宝安区松岗人民医院就诊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78例,根据抽签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9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中医护理方案,对比2组血压、中医证候积分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观察组护理后舒张压、收缩压、中医证候积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7.69%VS 25.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医护理方案可有效控制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水平,改善临床症状,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率.

    作者:凌毕益;甘艳军;白佾俏 刊期: 2018年第23期

  • 复聪通窍汤合巴曲酶治疗全频下降型突发性耳聋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复聪通窍汤合巴曲酶治疗全频下降型突发性耳聋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近三年来山西中医学院中西医结合医院耳鼻咽喉科治疗全频下降型突发性耳聋的治疗情况.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均采取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甲泼尼松龙注射液、甲钴胺注射液、巴曲酶、复聪通窍汤治疗,对照组均采用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甲泼尼松龙注射液、甲钴胺注射液治疗,2组均住院治疗满1个疗程(15天).结果 1个疗程治疗结束后复查纯音听阈,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整体疗效上对比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 复聪通窍汤合巴曲酶治疗全频下降型突发性耳聋有比较理想的疗效.

    作者:荣全胜;郭晓文 刊期: 2018年第23期

  • 急性胰腺炎的中医护理方法及施行优势探析

    目的 探究中医护理方法 在急性胰腺炎患者中实施的优势.方法以急性胰腺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时间为2015年1月—2016年12月,例数为60例,以计算机随机化法分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实验组则实施中医护理干预,分析2组护理的结果 .结果实验组干预的总有效率(100.00%)较对照组干预的总有效率(86.67%)高,其并发症的发生率(6.67%)较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30.00%)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腹痛缓解时间、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急性胰腺炎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性胰腺炎患者接受中医护理方法干预,对其预后的改善有着积极的意义.

    作者:王薇 刊期: 2018年第23期

  • 温阳益肾汤辅助治疗阴阳两虚型高血压患者的疗效及对血清血管活性物质水平的影响

    目的 观察温阳益肾汤辅助治疗阴阳两虚型高血压患者的疗效及对血清血管活性物质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西安市雁塔区中医院收治的120例高血压病阴阳两虚证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温阳益肾汤治疗,一个疗程为4周,2组均治疗1个疗程.比较2组的临床疗效,采用非平衡法测定血栓素(TXB2)、6-酮-前列腺素FIa(6-K-PGFIa)、内皮素(ET-1)、降钙索基因相关肽(CGRP)水平,采用均象竞争法测定血管紧张素Ⅱ(AngⅡ)水平.结果 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的TXB2、AngⅡ、6-K-PGFIa、CGRP水平均有下降,ET-1水平均有上升,且观察组的TXB2、AngⅡ、6-K-PGFIa、CGRP水平低于对照组,ET-1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温阳益肾汤可通过调节患者血清血管活性物质水平,显著提高疗效.

    作者:魏治伟;魏照莹 刊期: 2018年第23期

  • 半夏白术天麻汤合温胆汤治疗高血压患者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采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合温胆汤治疗高血压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萍乡市中医院2014年6月—2018年6月收治的108例高血压患者,按随机法将其分成对照组(54例)与观察组(54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措施,观察组予以半夏白术天麻汤合温胆汤治疗,对比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比较发现,观察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且其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对照组更低,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采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合温胆汤治疗高血压患者可将其临床疗效明显提高,降低不良反应,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肖敏;易玺 刊期: 2018年第23期

  • 浮针疗法治疗肩袖损伤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浮针临床治疗肩袖损伤患者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5年8月—2017年8月肩袖损伤患者142例,将所选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使用浮针进行治疗,对照组使用常规封闭治疗.对2组治疗后的治疗效果、患者对于治疗的满意度进行记录并对比.结果 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与治疗满意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 使用浮针疗法对肩袖损伤患者进行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同时患者对治疗的满意度有显著提高,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作者:肖斌斌;沈雅婷;唐森 刊期: 2018年第23期

  • 肠痈汤联合护理干预治疗急性阑尾炎临床观察

    目的 分析肠痈汤联合护理干预对治疗急性阑尾炎的影响.方法 本次选取82例急性阑尾炎患者为研究对象,研究时间为2015年6月—2017年4月,随机分为2组,即对照组给予常规方法治疗、观察组给予肠痈汤联合护理干预治疗,各41例.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97.56%(40/41)高于对照组数据,P<0.05.观察组患者的体温恢复时间、腹痛消失时间、压痛消失时间及血象正常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数据,P<0.05.结论 肠痈汤联合护理干预对治疗急性阑尾炎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能够在缓解临床症状的基础上改善生活质量,值得应用及推广.

    作者:逯树荣 刊期: 2018年第23期

  • 丹溪枳术丸加减治疗脾虚食积证非酒精性脂肪肝临床研究

    目的 观察加减丹溪枳术丸治疗脾虚食积证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临床疗效及其对SOD、TGF-β1的影响.方法 将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门诊符合标准的48例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25例患者给予加减丹溪枳术丸治疗,对照组23例口服东宝肝泰片,疗程均为12周,全自动生化仪检测血清ALT、AST,酶联免疫法检测血清TGF-β1、SOD水平,彩色多普勒仪观察肝脏B超评分,法国Fibro Scan502型瞬时弹性成像诊断仪检测受控衰减系数(CAPTM)值.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患者血清ALT、AST、B超评分及CAPTM值均明显降低(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B超评分及CAPTM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周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血清TGF-β1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0.05),而血清SOD则均有所升高(P<0.05),结论 加减丹溪枳术丸可以有效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这可能与抗炎、抗氧化作用有关.

    作者:张莉敏;冯阳;刘源;任燕怡;钟森 刊期: 2018年第23期

  • 化瘀止痛方治疗胫骨平台骨折术后的临床价值

    目的 分析化瘀止痛方治疗胫骨平台骨折术后的临床价值.方法 采用随机设计分组法将本次研究中随机筛查法选取的95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分为观察组48例和对照组47例,患者均接受相同手术处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接受化瘀止痛方治疗,对比患者术后恢复情况.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95.83%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70.21%,术后疼痛VAS评分低于对照组,膝关节无痛屈伸度较对照组增加,膝关节疼痛程度、行走能力、伸膝活动度、关节活动度、关节稳定度评分、膝关节功能总评分高于对照组,数据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胫骨平台骨折患者术后接受化瘀止痛方治疗,能减轻患者术后疼痛,促进患者术后更好恢复.

    作者:谢亮 刊期: 2018年第23期

  • 三伏贴穴位敷贴治疗难治性小儿呼吸道感染临床观察

    目的 :分析难治性小儿呼吸道感染采用三伏贴穴位敷贴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4年2月—2017年5月大连沙河口德麟中医诊所收治的难治性小儿呼吸道感染患儿中100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行模拟贴穴位敷贴治疗,观察组行自制三伏贴穴位敷贴治疗,对比2组临床疗效、症状消失时间、疾病发作情况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对比,观察组患儿咳痰消失时间、退热时间以及咳嗽消失时间更短,P<0.05;观察组中治愈、显效、有效患者共有49例,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8%,高于对照组的82%,差异明显,P<0.05;与对照组对比,观察组治疗后严重程度评分更低,发作次数更少,差异明显,P<0.05;2组患儿敷贴处均未出现发红、发痒等不良反应,且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组间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 难治性小儿呼吸道感染采用三伏贴穴位敷贴治疗的临床有效性与安全性较高,可广泛推广.

    作者:陈天宇 刊期: 2018年第23期

  • 中药联合西药治疗胃脘痛疗效及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目的 研究中药联合西药治疗胃脘痛疗效及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择开平市水口医院2016年9月—2017年9月收治的胃脘痛患者84例,按照就诊顺序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4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进行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西药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及生活质量.结果 治疗前2组患者GQOL-74评分情况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研究组显著优于对照组,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83.33%显著优于对照组64.29%,研究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4.76%显著低于对照组19.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过对胃脘痛患者实施中药联合西药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治疗效果,生活质量得到有效提高,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

    作者:麦长大 刊期: 2018年第23期

  • 四君子汤加减治疗腹痛病脾胃气虚证临床观察

    目的 评价四君子汤加减治疗腹痛病脾胃气虚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符合中医诊断标准的70例腹痛病脾胃气虚证患者按照数字表法分成2组,各35例,其中对照组实施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服四君子汤治疗,评价中医临床效果,观察治疗后复发情况.结果 治疗组治疗后总有效率达到94.29%(33/35),要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7.14%(27/35),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年,对照组复发6例,复发率17.14%;治疗组复发1例,复发率2.86%,2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四君子汤加减辅助治疗腹痛病脾胃气虚证疗效确切,能有效改善腹痛症状,且复发率低,具有较好推广价值.

    作者:董志娟 刊期: 2018年第23期

  • 渐进式腰背肌康复训练联合毫火针治疗腰椎管狭窄的临床研究

    目的 研究渐进式腰背肌康复训练联合毫针治疗腰椎管狭窄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5年1月—2018年5月稷县人民医院腰椎管狭窄症患者130例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5例),分别给予渐进式腰背肌康复训练联合毫火针治疗和传统针刺治疗.对比2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评分和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患者临床疗效优占比为58.46%,显著高于对照组36.92%(P<0.05);治疗总有效率为96.92%,显著高于对照组86.15%(P<0.05);2组患者治疗后疼痛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后观察组腰痛评分(1.69±0.89)分,显著低于对照组(3.59±0.98)分;腿痛(3.04±1.11)分,显著低于对照组(4.66±1.18)分(P<0.05).结论 渐进式腰背肌康复训练联合毫火针治疗腰椎管狭窄症临床疗效确切,镇痛效果明显,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作者:鲍建章 刊期: 2018年第23期

  • 清热除湿汤治疗湿热型痤疮及对皮肤生理指标影响评价

    目的 评价在湿热型痤疮治疗中应用清热除湿汤进行治疗的疗效及对其皮肤生理指标的影响.方法 选取在天镇县中医院接受诊治的80例湿热型痤疮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应用系统抽样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0例.对照组应用丹参酮胶囊进行治疗,研究组应用清热除湿汤进行治疗,对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的皮肤生理指标进行观察.结果 观察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发现,研究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皮肤生理指标发现,治疗前2组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研究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清热除湿汤治疗湿热型痤疮临床疗效显著,对其皮肤生理指标的影响良好,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熊国荣 刊期: 2018年第23期

  • 易筋经功法改善老年退行性膝骨性关节炎肝肾亏虚证的作用机制研究

    目的 研究易筋经功法用于改善老年退行性膝骨性关节炎肝肾亏虚证患者的作用机制.方法 自2016年3月—2018年9月,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运动损伤康复专科收治的129例退行性膝骨性关节炎患者,临床辨证均为肝肾亏虚证,根据治疗方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理疗)和治疗组(常规理疗+易筋经功法),对比2组患者的平衡指标、疼痛评分等.结果 治疗2个月后,治疗组的VAS评分和WOMAC指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2个月后,治疗组的睁眼A-P、闭眼A-P、闭眼M-L和平均错误率ATE均低于对照组,P<0.05;而睁眼M-L和项目执行时间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易筋经功法锻炼在老年退行性膝骨性关节炎肝肾亏虚证患者治疗中应用有助于缓解患者的膝关节疼痛感,且一定程度上改善下肢本体感觉和平衡能力,提高生活质量.

    作者:李天骄;李翔;仲卫红;陈振华;郑其开 刊期: 2018年第23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糜烂性胃炎合并躯体形式障碍1例

    目的 探究糜烂性胃炎合并躯体形式障碍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 ,以求更好的改善患者症状,提高治愈率.方法通过对治疗糜烂性胃炎合并躯体形式障碍1例取得的良好疗效进行经验总结.结果 中西医结合治疗糜烂性胃炎合并躯体形式障碍取得良好疗效.结论 对糜烂性胃炎合并躯体形式障碍的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方案能够取得较满意的治疗效果.

    作者:董政委;王静 刊期: 2018年第23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消化不良性腹泻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和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消化不良性腹泻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鹤山市人民医院在2016年6月1日—2018年6月1日收治的176例小儿消化不良性腹泻患儿作为本次临床研究的观察对象,将这176例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2组,2组各8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对比2组患儿的临床疗效、临床症状评分和家长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4.32%,对照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为75.00%,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儿的各项临床症状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和对照组2组患儿的家长满意度分别为97.73%和76.14%,存在明显差异,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采用中西医结合进行小儿消化不良性腹泻的治疗,能够显著提高患儿的临床疗效和家长满意度,有效改善患儿的各项临床症状评分,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易欢华;黄艳青;陈镇清 刊期: 2018年第23期

  • 对产后腰背疼患者采用中药蜡疗联合药浴护理的临床观察

    目的 分析在产后腰背痛患者治疗中应用中药蜡疗联合药物护理方法 的临床价值.方法以南昌市第一医院于2017年5月—2018年5月收治的76例产后腰背疼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对患者临床治疗资料展开分析,以治疗方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38例,对照组应用药浴护理方法,观察组应用中药蜡疗联合药浴护理方法.比较2组的疼痛指数评分及功能障碍指数、生活质量评分.结果 观察组的疼痛指数评分及功能障碍指数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中药蜡疗联合药物护理方法在产后腰背疼患者中的应用,能够缓解其疼痛评分,降低功能障碍,并有效提升生活质量评分,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陈秋花;范芳芳 刊期: 2018年第23期

光明中医杂志

光明中医杂志

主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中华中医药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