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丽萍
小儿多动症的诊断主要靠家长学校老师提供的病史,但要考虑动作过多或注意力不集中是病理表现还是儿童个体差异的活泼好动,结合出生史、家族史、环境因素及体格检查情况,是否存在行为冲动和精细动作不协调如反掌、对指试验阳性等.进行全面分析后给予诊断.
作者:王璇 刊期: 2006年第14期
例1汪某,25岁,职业护士,丈夫是高层管理干部,孕足月产下先天性心脏病男婴.产下病儿不符合家人的期望,造成了产后的心理焦虑和不安.丈夫又不能常来陪伴,来了还常下楼抽烟,产后2周忧郁加重,焦虑易怒,而且家里一切由婆婆做主,老人言语不当、又得不到合理的产后饮食,产后4~6周更为明显,持续4个月,悲观焦虑、痛苦失眠、易哭绝望,后把婴儿从8楼抛下跳楼自杀.落得谋杀亲子,畏罪自杀的罪名.
作者:李文珊;邝孟诗 刊期: 2006年第14期
传染病具有传染性,自从人类出现,传染病就随之出现,它给人们生命健康和社会发展造成很大的损失.每当我们想起SARS、禽流感,都心有余悸.
作者:张志猛 刊期: 2006年第14期
2006年2月11日在我院急诊科输液患儿中,有5例患儿出现不同程度的输液反应,占输液人次2.1%,即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组织成立了调查小组进行现场监测.
作者:魏秋文;张瑜;李岩 刊期: 2006年第14期
妊高征的手肿大部分属于非凹陷性的,全身皮下组织张力很大,静脉穿刺的常见部位无法进行,频繁的血生化检验及长时间的静脉用药,大血管处(如肘部)不易进行静脉穿刺给药,对于此类病人我常采用手指浅静脉穿刺,取得较好的效果,并且病人痛苦小,现总结如下.
作者:付霞;张翠华 刊期: 2006年第14期
据新华社讯美国医学专家初步研究证明,一类用于降胆固醇的药物他汀类药物,可使老年性白内障的患病几率降低45%.此前医学专家曾担心,某些采用降胆固醇药物的治疗方法,可能增加患者患白内障的风险.上述研究结果打消了这一疑虑.
作者: 刊期: 2006年第14期
心律失常病因复杂,尤其老年人,患有多种疾病,影响心脏功能,使其自律性发生异常.老年性心律失常者不及时纠正,死亡率高.我院自2000年6月至2005年6月用可达龙治疗此病,收到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徐永南 刊期: 2006年第14期
近年来老年肺结核呈增多趋势[1].老年人由于机体免疫力功能下降,各脏器功能减退,易合并其它疾病.并且随着心理、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影响其生活质量及疾病的转归.因此探讨和加强老年肺结核患者的护理特点显得尤为重要.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作者:杨丽萍;刘书英;林景枝 刊期: 2006年第14期
小儿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指由于出生前、出生时、婴儿早期的某些原因(如早产和出生低体重、围产期窒息、持续低氧血症、缺氧缺血性脑病、颅内出血、严重高胆红素血症等),损害了大脑运动中枢(大脑皮层、基底节、小脑及其下位)而致的非进行性中枢性运动功能障碍疾病.病变广泛,可伴有智力低下、惊厥、听觉与视觉障碍、行为异常等.
作者:魏文著 刊期: 2006年第14期
天疱疮及类天疱疮是皮肤科的危重病,其特点为在外观正常的皮肤和粘膜上发生松弛性大疱,使皮肤失去正常生理功能,并可伴有内脏损害,病情严重,可危及生命,死亡率一般可达22.5%.中医学又称为火赤疮,中医治疗是在辨证使用中药的基础上,配合较小量皮质类固醇控制病情的治疗方法,现将治疗体会总结如下.
作者:宁兆惠 刊期: 2006年第14期
在构建新型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中,社区卫生服务的地位和作用已愈加为社会所认识,提高社区卫生的服务能力成为目前城市卫生改革和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1].新时期下,发挥综合性医院在人才、技术、设备等方面的优势扶持和帮助社区卫生服务是摆在各级医院管理者面前的新课题.本文通过我院在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中的实践,探讨新时期下综合性医院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作用.
作者:吴学勇;蔺世平;毛彦 刊期: 2006年第14期
加替沙星是新一代氟喹诺酮类抗菌药,其抗菌谱广、抗菌活性强,对多数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菌、厌氧菌、衣原体、支原体等均有强大的杀菌作用,在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妇科感染中应用广泛.但随着其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不良反应的报道也日趋增多.本文就近年来国内医药学期刊报道的加替沙星的不良反应加以统计、分析,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
作者:洪建治 刊期: 2006年第14期
1病因小儿多动症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但初期不为人所重视,近50年文献报道增多.但各国专家对小儿多动症判断不完全统一,各有学术论点.国内专家认为,小儿多动症主要是自控能力差,缺乏意志和毅力,高级神经活动类型也就是个性或性格存在问题.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经过临床观察及反复研究,对其病因发病机制取得一定成果,普遍认为与以下因素有关.
作者:王晓红 刊期: 2006年第14期
急性口服中毒是医院急诊室的常见病,若不及时进行有效的救治,常会造成严重后果.现将我院2002~2005年接诊的105例口服中毒病例做一回顾分析.
作者:曾海波 刊期: 2006年第14期
外伤性脑室出血是临床少见的严重脑损伤,大多伴有其他类型的颅脑损伤,预后差,病死率极高,我们自1995年1月~2004年12月共收治21例诊断明确的外伤性脑室内出血患者,现就其发病机制、治疗方法和预后进行探讨.
作者:王玉华;宋晓军 刊期: 2006年第14期
近年来大规模临床研究证明,要使高血压病人达到和维持目标血压,一般需要2种或2种以上的药物联合治疗,导致不良反应增多.为了既能很好控制血压,又能把不良反应降到低水平,施维雅公司通过反复研究和论证,推出了低剂量复方制剂——百普乐(培朵普利2 mg+吲达帕胺0.625 mg).
作者:金仲品;张延霞 刊期: 2006年第14期
颅脑损伤后病人,尤其昏迷患者,易出现呃逆.作者经合理辨证,并参考古方,自拟丁香四逆汤治疗此类病人56例,取得满意疗效.
作者:付生国;耿学莉 刊期: 2006年第14期
黄疸(jaundice)是症状也是体征,它是指血清中胆红素浓度增高,导致巩膜、粘膜、皮肤及体液发生黄染的现象.
作者:王秀清 刊期: 2006年第14期
新生儿出血症是由于维生素K缺乏引起的一种出血性疾病.尤其是晚发型维生素K缺乏,常在生后1~3个月发病,多伴有颅内出血,死亡率高,幸存者常遗留神经系统后遗症.我院自2004年12月以来用维生素K1,预防新生儿出血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赵鲁新 刊期: 2006年第14期
静脉输液是儿科护理工作的重点、难点,患儿见针就哭,挣扎抗拒、大汗淋漓的现象在病房司空见惯.为了减少患儿反复穿刺造成的痛苦,保护血管,便于临床用药和紧急抢救,减轻护理工作量,自2005年1月份开始,静脉留置针在我科已广泛使用,且很受患儿家长欢迎.但由于小儿自身的特点,留置针的保留也是个难题,使用不当可发生一些并发症.本人通过对320例使用静脉留置针的患儿进行观察、分析,从中总结出影响小儿留置针保留的原因、常见的并发症,并提出了相应的护理对策.
作者:李慧 刊期: 2006年第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