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洪宽;于彩廷;丁元开
为了达到癌症病人无痛目标,WHO专家委员会提出在全球贯彻实施<癌症三阶梯止痛方案>,但是,麻醉药品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它是很强的镇痛药,另一方面它又有药物依赖特性,若流入非法渠道就会成为毒品.因此麻醉药品滥用是当今世界范围内一个非常严重的社会问题,已严重地威胁着人们的健康,与之有关的犯罪活动也已严重地威胁到街道及社区的安全.在控制癌症疼痛中,针对高危人群进行预防药品滥用教育非常必要,利用麻醉药品信息管理系统[1]管理社区癌症病人使用麻醉药品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作者:郭萍;郭辉 刊期: 2005年第08期
我国心脑血管病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是目前头号杀手.近在研究心脑血管病的发生和发展中,发现有几点未被人们注意的诱发因素.心脑血管病患者若能注意避免这些诱发因素则可达到保健的目的.
作者:马功花 刊期: 2005年第08期
颅脑损伤后急性脑肿胀是目前临床上致死的主要原因,文献报道高达87.2%[1].我院1995年1月至2003年3月共收治颅脑损伤1560例,发生急性脑肿胀56例,占3.6%.按国内统一标准分型[2]和格拉斯哥(GCS)评分,针对临床表现进行观察和护理,介绍如下.
作者:马剑 刊期: 2005年第08期
患者男,65岁,因脑梗死入院.既往无药物过敏史.入院时血压140/80mmHg,意识清晰,言语不清.左侧肢体活动不灵便,头颅CT示左侧基底节区脑梗死.
作者:张华;李霞 刊期: 2005年第08期
目的探讨超选择性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宫颈癌急性大出血及反复出血的疗效.方法对32例宫颈癌出血的患者采用股动脉穿刺逆行插管术,注入明胶海绵或碘化油至肿瘤的供血动脉,观察止血效果.结果 21例于栓塞后24小时内完全止血, 9例72小时内止血,2例于栓塞1周后仍有出血,宫颈癌患者栓塞止血总有效率为94%,且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宫颈癌急性大出血或反复出血时, 超选择性子宫动脉栓塞术是迅速而有效的止血方法之一.
作者:宁廷英;胡西山 刊期: 2005年第08期
贲门癌急性大出血患者临床上并不少见,及早发现、诊断以及综合治疗并积极防治各种并发症,对提高患者的预后以及生存质量至关重要.现就1998~2004年收治的15例贲门癌急性大出血患者的外科治疗总结如下.
作者:胡泉;刘勇 刊期: 2005年第08期
尿路感染在基层医院内科属多发病,病原微生物主要是细菌,常见为革兰氏阴性杆菌,占90%以上,以大肠杆菌为常见.治疗原则是杀灭尿菌,预防复发,去除诱因,保护肾功能.
作者:郝建秀 刊期: 2005年第08期
单纯疱疹病毒感染是贝尔麻痹重要病因之一 .临床上已广泛应用阿昔洛韦口服治疗贝尔麻痹,静脉应用阿昔洛韦(aciclovir)治疗贝尔麻痹,作者未见国内文献报道,我们静脉应用阿昔洛韦治疗贝尔麻痹72例,并与口服阿昔洛韦疗效作比较.
作者:张振峰;程春苗;常家申 刊期: 2005年第08期
近年来,我们应用纳络酮治疗急性安定药中毒患者26例,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将57例安定药中毒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6例,男4例,女22例,年龄18~63岁,平均年龄41岁,服安定药距入院时间0.5~5.5小时,昏睡状态20例,嗜睡状态6例;对照组31例,男10例,女21例,年龄22~56岁,平均39岁,服安定药距入院时间0.5~3.6小时,平均为2.6小时,昏睡状态22例,嗜睡状态9例.两组病人均自服安定100片.
作者:张宗勇;叶京利;代学峰 刊期: 2005年第08期
老年髋部骨折愈合较差,根据老年人生理特点,现分析髋部骨折的易患因素,以便更好地给予护理和实施健康教育.
作者:李玉景 刊期: 2005年第08期
肺炎是小儿时期临床常见的下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其主要病原为细菌、病毒、其次是支原体.我们用黄芪注射液佐治小儿肺炎56例,取得一定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杨君;姜毅 刊期: 2005年第08期
肝豆状核变性又称Wilson病(WD),是属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铜代谢障碍性疾病,发病机制主要是由于铜蓝蛋白合成障碍,胆道排泄减少,致使体内铜蓝蛋白缺乏,不能携带血中铜,使铜不能正常排泄,铜离子只能与白蛋白等疏松结合,并弥散沉积到全身各内脏尤其是肝脏和脑组织及角膜内,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与体征[1].早期确诊、用药物控制及加强护理与愈后密切相关.现将1998年6月至2003年6月,我科诊治的以锥体外系症状为主确诊的肝豆状核变性37例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张俊凤;焦念宝 刊期: 2005年第08期
脑卒中是临床上发病率高、致残率也高的疾病,其致残率大约是86.5%[1].其急性期的临床治疗及护理大多数医院多以抢救生命为主,往往忽略了早期的康复护理对其致残率的影响.笔者2000~2004年期间对200例脑卒中急性期患者采用康复护理加常规护理对其观察,并与常规护理(200例)进行对照观察,效果满意,现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井蕾;续龙;陈海光 刊期: 2005年第08期
自2004年以来,我们共为58例患者施行了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效果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白桦;陈振祥;白桂香;李淑娟 刊期: 2005年第08期
目的了解北京市通州区社区围绝经期妇女健康状况及保健需求,有效地指导群体保健.方法经整群分层抽样方式抽取6个居委会的年龄在41~55岁的已婚妇女,采用问卷方法对414名围绝经期妇女的健康状况进行调查分析.结果围绝经期症状发生率在46~50岁年龄组达高峰,与51~55岁组对比,绝经后期症状反而下降,两组对比有显著性差异.但随着年龄的增长,绝经后伴随的几种疾病呈上升趋势,其中除冠心病以外,各年龄组高血压、糖尿病、骨质疏松等发生率对比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重视和采用多种形式宣传围绝经期生理卫生知识,完善沟通手段,了解并解除心理障碍和困惑,帮助她们顺利度过围绝经期,避免相关疾病的发生.
作者:谢玉荣;兰红霞;徐昊;屈欣 刊期: 2005年第08期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慢性疾病,病人由于受病态思维的影响而行为紊乱,生活自理能力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缺陷,加上病史较长,反复发作,意志活动减退,生活质量降低.针对这一特点,我科于2002年6月至2003年11月将自理理论与护理程序有机地结合起来,对分裂症病人实施了整体护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作者:唐爱云;邢秀云;亓桂香 刊期: 2005年第08期
产后尿潴留是产科常见的并发症,指产后6~8小时膀胱充盈尿液不能自行排出而发生的排尿困难.可导致子宫收缩乏力,产后出血.临床上常用的治疗方法有听流水声、热水熏洗外阴、按摩膀胱区等,但效果欠佳,若改行导尿术,将增加泌尿系感染的机会.近年来,我科采用新斯的明肌注法、穴位注射、开塞露塞肛疗法,取得了显著效果.
作者:颜惠;李崇岭 刊期: 2005年第08期
心房颤动(AF)是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常造成病人不适及血液动力学障碍,严重时可出现栓塞、低血压、休克、心力衰竭.本研究旨在评估胺碘酮用于转复心房颤动、维持窦性心律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作者:孙魁;李娜;杨利娜;高燕;周红 刊期: 2005年第08期
目的探讨重复肾的影像表现及多种影像学方法对重复肾的诊断价值.方法 10例病人全部做了B超及CT检查,其中5例做了静脉泌尿造影.结果静脉泌尿造影可清楚显示功能良好的重复肾及双输尿管畸形,对功能不良的重复肾则容易误诊.B超可显示功能良好的重复肾畸形,但对双输尿管及合并积水的重复肾则显示欠佳.CT检查可清晰显示重复肾畸形及合并积水的双输尿管,但对无扩张的重复输尿管显示不够清晰、直观.结论 CT检查是诊断重复肾的有效手段,必要时可辅以静脉泌尿系造影以更好地显示重复输尿管畸形.
作者:于春艳;杨建军;吴珂 刊期: 2005年第08期
目的探讨直接肾动脉支架置入术治疗肾血管性高血压的优点.方法分析总结我院因肾血管性高血压,成功接受常规肾动脉支架置入术(A组)和直接肾动脉支架置入术(B组)的患者各15例.记录患者术前、术后 1、3、6、9、15个月血压、血肌酐变化及彩色多普勒检查情况.观察指标用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A组与B组平均血压术前、术后各自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第6个月A组与B组平均血压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②两组血肌酐术前、术后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③B组再狭窄率低于A组(6.25% vs 7.5%)(P<0.05).结论直接肾动脉支架置入术对肾血管性高血压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优于常规肾动脉支架置入术.
作者:李海青;李刚;王琳 刊期: 2005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