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国华;朱淑萍
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涉及护理工作的诸多方面.WHO提出有效控制医院感染的关键措施为:消毒,灭菌,无菌技术,隔离,合理使用抗生素,以及检测,效果评价.这些预防控制医院感染的手段就是护理工作的基础.欧美各国多数医院管理机构都认为,没有预防感染的护士,就无法推动和贯彻防止医院感染的各种措施.因此,护理人员应该成为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主力.
作者:尚清秀;蔡蔚;朱学莲 刊期: 2005年第11期
随着全球艾滋病流行重心渐向亚洲转移,我国艾滋病及感染者在迅猛增长,就我市辖区在2004年统计普查曾经输血及献血人员HIV抗体阳性者有200余例.我科被定为收治艾滋病定点科室.仅2004年1月至2005年6月已收治HIV抗体阳性及AIDS病人14例,通过接触、观察总结出关于AIDS病人的心理特点,及针对有效的护理,如下:
作者:王凤芹;闫会杰;徐育娥 刊期: 2005年第11期
缬沙坦(商品名:代文)是瑞士Novartis Pharma Stein AG生产.分装企业:北京诺华制药有限公司.本药服用方便,每天服用一粒,为长效降压药物,服药后吸收快,很少引起蓄积,是高血压病人的首选良药.现将我院的临床观察结果介绍如下.
作者:朱学莲;蔡蔚;尚清秀 刊期: 2005年第11期
癌性疼痛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临床问题,据WHO统计,每天有350万人蒙受癌痛之苦,在晚期肿瘤中癌痛发生率为80%,可能与肿瘤的直接浸润,尤其对神经的浸润或肿瘤的转移如骨转移、肝转移有关.此外手术、放疗和感染等有时亦可引起疼痛.为使晚期癌症患者缓解疼痛,减少并发症,提高生存质量,我们于1998年6月至2003年6月对收治的228例晚期癌症患者疼痛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护理对策.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新莲;丁爱华 刊期: 2005年第11期
计划分娩在产科领域中占有重要地位,而子宫颈的成熟情况又是决定分娩的重要因素.笔者利用中药对孕39+5~40周宫颈成熟差的初产妇95例,先在院外促宫颈成熟,效果显著.现介绍如下:
作者:王小曼;陈红 刊期: 2005年第11期
目的观察非洛地平缓释片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不良反应及对患者生化代谢的影响.方法 6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每日服用非洛地平缓释片5~10mg连续6个月, 观察血压、不良反应及生化指标.结果 59例高血压患者坚持服用半年以上,其中显效42例,有效12例,总有效率91.5%(54/59);不良反应主要为头晕、乏力和面部潮红,发生率8.5%(5/59),只有1例因头晕改用其他药物;治疗前后空腹血糖、血脂、肾功能及血电解质无显著变化(P>0.05).结论非洛地平缓释片治疗原发性高血压,效果确切,不良反应少见,患者依从性好,是一种较理想的降血压药物.
作者:谭国谊;周进辉 刊期: 2005年第11期
目的了解性病门诊就诊病人的艾滋病高危行为与艾滋病病毒感染情况.方法对2004年7月1日~2005年6月30日期间,在某市皮肤病医院性病门诊初次就诊的15岁以上的全部就诊者进行问卷调查,同时采集静脉血检测HIV抗体.结果共调查276例就诊病人,平均年龄35.65岁,已婚者占70.29%,检出1例HlV感染者,63.04%的人被确诊患有性病.近3个月内有非婚性伴的占48.91%,发生婚外性行为时每次使用安全套的占14.07%.4.35%的人曾做过HIV自愿咨询检测.未发现1年内吸毒者.结论本次调查的性病门诊就诊者普遍存在着HIV感染的危险因素,安全套的使用率和HIV自愿检测率均较低.加强对该类人群的健康教育,推广使用安全套是非常必要的.
作者:朱体文;刘庆文 刊期: 2005年第11期
宫内节育器(IUD),是我国育龄妇女常采用的节育措施之一,使用IUD避孕具有安全、长效、经济、简便、可逆等优点,但因节育器重放,会给妇女带来很多副作用.如:月经量多且淋漓不尽,腰酸下腹痛,肛门坠胀,白带增多等,严重影响带器妇女的身心健康.为减少上述症状发生,提高计划生育手术质量,现将我院上半年在手术中遇到的4例双重IUD原因分析如下:
作者:王建筑 刊期: 2005年第11期
我科自2002年1月~2004年3月,用伊曲康唑(商品名斯皮仁诺,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短程间歇冲击疗法治疗甲真菌病42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孟亚东 刊期: 2005年第11期
目的研究恩经复与高压氧联合应用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治疗作用.方法按入院先后编号,随机分成二大组,即对照组、恩经复与高压氧联合治疗组.对照组按传统三项对症三项支持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恩经复4μg肌注qd、高压氧30min qd,疗程14天.临床观察的指标为患儿临床症状(抽风、呼吸、意识障碍、肌张力异常、吸吮反射、拥抱反射)消失和生理反射恢复时间、头颅CT的改变和随访结果.结果临床症状、体征、脑CT检查、NBNA测定及随访等各项指标均显示,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P<0.01.结论恩经复与高压氧联合应用治疗缺氧缺血性脑病效果优于传统治疗.
作者:史宝海;刘冬云;史凤锦 刊期: 2005年第11期
自1998年我院用常规治疗面神经炎31例(对照组)与常规治疗加高压氧(HBO组)35例比较,疗效显著.报告如下
作者:谢凤英;郭霞;王文杰 刊期: 2005年第11期
据CCMD-3对自杀死亡的诊断标准定为:①有充分依据可以诊断死亡的结局系故意采取自我死亡的行为所致;②并无自杀意念,但由于误服剧毒药物,误受伤害等原因致死者不采用此诊断.社会各界对自杀现象非常重视,儿童自杀更是人们关心的问题.不幸的是,儿童自杀并非罕见[1].我科自1999年1月23日~2004年12月31日共收治自杀儿童10例,现将个别病例介绍如下:
作者:范芹;张秀珍;沈晶晶 刊期: 2005年第11期
静脉输液既是护士基础护理操作的重要内容,也是临床治疗各种疾病的一种迅速有效的补液和给药途径.部分老年患者由于经常静脉输液而导致手背浅静脉变硬、变细、甚至闭锁,这就使我们经常会用到关节附近的短小静脉进行穿刺.为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有利于静脉输液的顺利进行,我自制了一种简易的小夹板,经过几年的临床应用,取得了满意效果,在此向同行们作以下介绍,以供参考.
作者:刘喜梅;范维玲;纪慧 刊期: 2005年第11期
内镜下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术(EVL)是我院消化内科在介入方面开展的一项新技术,此项技术操作方便,安全,可反复多次使用,是食管静脉曲张出血的一种有效治疗方法,同时实施针对性的护理,获得满意效果,现介绍如下.
作者:杨香菊;邱娟 刊期: 2005年第11期
低血糖症是一种由多种原因引起的临床综合征.由降糖药引起的为药物性低血糖.口服降糖药物中,优降糖易引起低血糖症,国外报道其发生率为34%[1].且一旦发生症状严重而顽固,认识不足易延误治疗,导致心脑血管严重并发症,现将本院近6年收治的58例由优降糖引起的低血糖症病例进行分析,以求提高认识,尽早正确诊断和治疗.
作者:杨丽娜;刘晓丽;孙魁 刊期: 2005年第11期
白破混合制剂(DPT),在实际广泛使用中,尽管异常反应发生率很低,但国内外曾有报告注射DPT后发生严重异常反应及婴幼儿猝死的病例,虽然婴幼儿猝死与疫苗接种之间的关系至今尚无定论,但是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和高度的警惕.我县在1999年11月份,因第三次接种DPT后偶合发生了一起幼儿猝死病案.实属罕见,现将情况报导如下:
作者:黄亦雄;王晓丽 刊期: 2005年第11期
糖尿病是常见慢性、进行性疾病,也是一种不可治愈性,需要终生治疗的疾病.其并发症为冠心病、脑血管病、肾病、失眠、下肢坏死等,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一种多发病.据报道,目前全世界糖尿病患者达1.3亿人,其中我国占2000多万人,且以每年75万新增患者的速度增加,仅次于美国,居全球第二. 早期合理用药,严格控制血糖接近于正常水平可减少和延缓并发症的发生,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口服降糖药因其方便、快捷、无痛苦和持续长期使用,受到广大糖尿病患者的青睐,下面就近年来糖尿病口服药物的应用与进展作一论述.
作者:李健华;周婷婷 刊期: 2005年第11期
目的了解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治疗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癌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应用FEP-BY01型肿瘤超声治疗机对37例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癌患者进行治疗.结果治疗后84.8%的患者疼痛症状明显缓解,100%癌组织B超回声都出现不同程度地增强,治疗后35.1%的患者淋巴结明显缩小或消失,40.6%无变化,24.3%有不同程度的增大,75.0%的患者治疗后梗阻症状缓解.全部治疗无疼痛,无皮肤灼伤、胃肠道穿孔、大出血等并发症.结论 HIFU是治疗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癌的一种新的安全有效的局部治疗方法.
作者:陈祥明;魏林;叶欣;葛忠民 刊期: 2005年第11期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塞(AMl)后不同时间发生房颤(Af)的临床特点,探讨AMI后不同时间发生Af的临床意义.方法比较AMI后Af早期组和后期组临床特征.结果两组患者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和梗塞后心绞痛发生率及吸烟史、左房内径均无差异.后期组溶栓再通率低,心源性休克、急性左心衰竭、室传导阻滞、30天内死亡率,均较早期组高,左室射血分数较早期组低.结论早期组再通率高,Af的发生可能主要由灌注损伤所致;而后期组Af的发生可能与心功能不全有关.
作者:刘炳香;陈丽娟 刊期: 2005年第11期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交费看病是我国病人住院的唯一方法.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既能使病人治好病又能搞好医患关系是广大医护人员共同追求的目标.因此,适宜、合理地催款,避免由于催款不良信息导致患者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及躯体疾病加重[1],也成为护理工作的重要部分.我们心内科自2004年6~12月共有临时欠费病人660人,经过细心护理,催款后病人未发生严重情绪反应,得到病人及家属好评,体会如下:
作者:周俊华;李风莲;袁海兰 刊期: 2005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