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静脉留置针在儿科的应用及穿刺技巧

刘广芬;郑炅红;王成珍;陈兰芳

关键词:静脉留置针, 儿科, 应用, 静脉通路, 静脉穿刺, 患儿, 头皮针, 生命, 生产, 抢救, 给药
摘要:我院儿科自2002年7月开始应用BD公司生产的22GA、24GA静脉留置针替代头皮针,为0-6岁500余例患儿行静脉穿刺,有效地保持了静脉通路的通畅,为及时给药、快速抢救患儿的生命赢得了时间,现将体会介绍如下:
社区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免疫功能测定分析

    为了解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患者与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功能之间的关系,我们测定了35例再障患者的血清免疫球蛋白和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现报道如下.

    作者:张晖;刘广丽;赵爱萍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产科护患纠纷的原因及对策

    产科的工作复杂而又多变,一旦出现险情,将危及母子两人的生命.特别是面对不会表达的婴儿及高危妊娠的妇女更增加了一份危险性,特殊的工作性质以及近几年人们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病人对保护自己就医的权利意识增强,对医疗护理安全要求的提高,以及法律观念、经济意识的不断增强等多种原因引发的纠纷有明显上升趋势,我们针对产科易产生纠纷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干预对策.

    作者:岳红梅;韩静;刘丽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护士角色的适应与发展

    现代护理发展的趋势给我国的护士角色赋予了新的内涵.二十一世纪我国将实行卫生保健型体制,为护理工作展示了更为广阔的活动领域,因此,必须加强护士角色多元化能力的培养,以适应未来护理学的发展要求.

    作者:张衍珍;孟丽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关于加强农村卫生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的意见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各计划单列市卫生厅局、教育厅局、财政厅局、人事厅局、农业(林)厅局:

    作者:卫生部;教育部;财政部;人事部;农业部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高频超声诊断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的价值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对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CHPS)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总结资料完整并经手术证实的21例CHPS,全部病例术前常规进行了X线钡餐检查,并将两种检查方法加以比较,选取30例健康婴幼儿幽门的测量作对照组,并对其测值与CHPS组进行比较.结果手术证实的21例CHPS,超声及X线检查完全正确.超声测量CHPS幽门管的长度≥16mm,幽门管直径≥14mm,幽门管壁厚度≥4mm.与正常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X线钡餐检查对CHPS均具有特征性表现,但前者既可实时显示幽门管狭窄的程度、胃的蠕动及其内容物的动力变化,又可清晰显示肥厚幽门管壁的厚度.结论高频超声是CHPS有价值的诊断方法.

    作者:辛延民;郑巍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633例未产妇药物与人工流产后再次妊娠安全性对比分析

    近年来,流产作为避孕失败后补救措施,无论是药物流产及人工流产,因其安全、简便已广泛用于临床.但未产妇人工流产后再次妊娠分娩时并发症高于无人工流产者.药物流产因不是机械干扰宫腔,是否对再次妊娠有影响.本研究采用前瞻性对比方法对633例未产妇药物人工流产后再次妊娠进行了系统观察,并进行对比分析,现报道如下.

    作者:田庆珍;楮玉华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废弃一次性注射器刺入背部针头折断1例

    患者,男,9岁,学生.2000年9月14日下午,与同学玩耍一次性5ml注射器,不慎被刺入背部,针梗被折断,2.5cm针头刺入组织,而来院就诊,X光透视显示针头在第三、四肋间斜形插入,医生决定进行异物取出术.由于针头随患儿的呼吸和胸廓的运动不断游走,致使确定切口的位置未能探视到针头,导致第一次手术失败.请上级专家进行第二次手术,手术进行40分钟,针头取出.

    作者:李学芹;李丙芝;马德龙;郭俊英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脉络宁合并654-2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98例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常见并发症,目前尚无良好治疗方法.我科采用脉络宁合并654-2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98例,效果确切,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彦军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136例子宫收缩乏力性产后出血临床分析

    产后出血是危及孕产妇生命安全的严重疾病,是孕产妇主要死因之一.产后出血常由于子宫收缩乏力、胎盘滞留、软产道损伤及凝血功能障碍所致,根据我院多年临床观察,在诸多产后出血中,尤以子宫收缩乏力为首要原因,发病率高,现就其主要发病原因分析报道如下:

    作者:曹学玲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门诊输液室在流感流行时的处置

    我院自2000年1月~2003年5月,共收治流感患者688例,分别为:第1年227例,第2年238例,第3年223例.年龄以5~20岁者为多见,占65%.经积极地治疗和护理,防止了传染源扩散,杜绝了院内交叉感染.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作者:孙明娥;王凯平;王西玉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气功所致精神障碍临床分析及护理

    气功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它是一种特殊的身心锻炼方法,随着气功科学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实践证明,气功锻炼有健身防病之功效,曾给许多患者带来有益的效果,但练功不当,可导致精神障碍.现将我院1995年9月~1997年10月收治的11例与气功相关的精神障碍报道如下.

    作者:亓邦英;刘庆莲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脑缺血细胞凋亡与半胱氨酸蛋白酶家族研究进展

    缺血性脑血管病以其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与长寿,对患者的生活能力及质量的困扰尤为重要.脑缺血损伤后神经元除经典的坏死外,还以凋亡的方式死亡[1].有人认为迟发性神经元死亡主要是通过凋亡完成的,凋亡神经元主要分布在缺血半影区[2].

    作者:李红伟;滕继林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急性下、后壁合并右心室心肌梗塞的病情观察及护理体会

    急性心肌梗塞是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供血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而造成的心肌缺血性坏死,临床上以前壁、前侧壁、下壁心肌梗塞多见,下、后壁合并右心室梗塞者相对少见,其主要病理变化为右心衰竭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右心房压力增高,高于左心室舒张末期压,心排血量减低,血压下降.通过对186例心肌梗塞病人(其中下、后壁心肌梗塞合并右心室心肌梗塞37例)的观察与护理.

    作者:朱元凤;牛庆琴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晚期产后出血的原因分析及预防

    晚期产后出血是指分娩24小时后,在产褥期内发生的子宫大量出血.多于产后1~2周发病,但也有迟至6~8周甚至10周发病者.阴道流血持续或间断,也可表现为急剧大量流血.可伴低热,常因失血过多导致严重贫血和失血性休克,危及产妇生命.

    作者:陈兴凤;段光美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米非司酮终止早孕实行清宫术148例原因分析

    米非司酮是作用于受体水平的抗孕酮药物,能引起蜕膜、绒毛变性及妊娠的终止.我院门诊采用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终止妊娠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但是由于服用对象尤其是生殖器官存在某种原因,服用后需清理宫腔,现将我院门诊2001年1~12月份服用药物527例,清宫148例原因分析如下:

    作者:吴昌红;许娟;宿霞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红外分光光度法测定粉尘游离二氧化硅含量的影响因素及控制

    红外分光光度法是我国测定粉尘游离二氧化硅含量的标准方法之一,具有样品用量少、快速、简便和灵敏度高等特点,但仍有一些因素影响其测定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本文就粉尘粒度、样品量、锭片的均匀程度等因素进行了探讨.

    作者:黄桂花;赵清林;王治国;赵艳玲;孙霖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隔日使用氟西汀维持治疗抑郁症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氟西汀隔日使用维持治疗抑郁症,预防复发的可行性.方法81例抑郁症患者经氟西汀治疗临床痊愈后,随机分组采用氟西汀每日一次与隔日一次维持治疗,用GAS量表评定效果.结果两种维持治疗方法疗效无差异,而且隔日一次治疗副反应较少.结论隔日一次使用氟西汀维持治疗抑郁症是可行的.

    作者:孙宝民;沈鲁平;吕燕华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因特网上医学信息资源

    Internet是一个广泛的国际互联网,它不仅是一种通讯媒体,更是世界上规模大、覆盖面广、资源丰富的数字化信息海洋,现已广泛应用于各种领域,给整个世界带来巨大变化,改变着人们传统的工作、学习和生活.

    作者:陈少军;王春凤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慢性肺原性心脏病患者的健康教育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命质量越来越重视.健康教育是向病人及其家属传授保健知识,培养健康行为的一项工作.慢性肺原性心脏病(肺心病)患者病程长,反复发作,多数患者对该病缺乏认识和出院后的自我管理.对该类病人的健康教育不仅限于疾病的防治,而且应从病因、治疗方法、用药常识、饮食指导及并发症的预防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教育,使病人长期受益.

    作者:亓庆玲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精神疾病的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是有目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有评价的教育活动,它是以个人、集体的行为改变和环境改变为着眼点,根据健康问题的特征和角色变化而采取各种教育形式,其实质就是向人们提供改变行为和生活方式所必须的知识,技术与服务等,使人们在面临促进健康和疾病的预防、治疗、康复等各个层次的健康问题时,有能力做出行为抉择,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秦,自愿采取有利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以促进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

    作者:林俊;侯明进;林春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社区医学杂志

社区医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