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多发伤合并脑出血的护理

胡滨

关键词:多发伤合并脑出血, 护理, 干预性护理措施
摘要:目的 观察探讨护理86例多发伤合并脑出血患者的临床体会.方法 选取该院2013年1月-2014年12月收纳的86例多发伤合并脑出血患者,按随机分配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观察组多发创合并脑出血患者,在对照组基础治疗上,加用法莫替丁静滴20mg/d,对脑出血给予相应积极预防干预性护理措施.对照组多发伤合并脑出血患者,仅采用一般药物及常规护理包括患肢创口护理和心理疏导.记录治疗过程中并发症发生率如胃肠道功能衰竭等,在一个护理疗程后对其疗效进行评价,比较患者胃肠道功能衰竭发生率,焦虑情绪评分及对护理模式的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胃肠功能衰竭发生率25.6%,对照组胃肠功能衰竭发生率62.8%,对照组胃肠功能衰竭发生率比观察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组护理前焦虑情绪评分差别不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二组护理后焦虑情绪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95.3%,对照组护理满意度81.4%,观察组护理满意度较之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多发伤合并脑出血患者进行干预性护理措施不仅可以达到与常规传统护理相近的治疗疗效,且明显改善患者胃肠道功能衰竭发生的风险率,缓解患者 焦虑情绪,有利于保持患者心理健康.采用干预性护理措施对多发伤合并脑出血患者具有可行性及安全性,值得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呼唤式护理干预对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生活质量及满意度情况分析

    目的 探讨呼唤式护理干预对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并评价其满意度.方法 选择该院2013年1月-2014年10月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5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二组各26例,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干预组应用呼唤式护理干预.评估神经功能缺损程度(AS)、Barthel指数(BI指数),评估患者日常生活能力、采用FMA量表评分法(FM)评估肢体功能、并进行生活质量综合评估、评估患者清醒时间及护理服务的满意度.结果 干预组治疗后AS评分为17.22±0.60,低于对照组治疗后21.19±0.58 (P<0.05);干预组治疗后BI和FM评分分别为67.64±1.33和79.29±1.76,均高于对照组治疗后63.78±1.29和75.51±1.96 (P<0.05);干预组护理后总体生活质量为68.26±2.13,高于对照组64.12±2.04(P<0.05);干预组干预后躯体功能、情绪功能、认知功能、社会功能和角色功能分别为66.40±1.29、64.25±1.73、70.26±2.51、87.11±1.88和71.14±2.12,均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总满意率为92.31%(24/26),高于对照组73.08% (19/26) (P<0.05).干预组患者清醒时间结果为(63.21±3.57)h,少于对照组(68.34±3.91)h (P<0.05).结论 呼唤式护理干预能够加速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清醒,提高其生活质量,护理满意度评价较高.

    作者:林海云;王春兰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舒适护理干预对手术室患者生理和心理的影响

    目的 探讨舒适护理干预对手术室患者生理和心理方面的影响分析.方法 以该院手术室2014年2-11月行手术治疗的2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原则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10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以舒适护理,比较二组患者术前不良情绪缓解程度、心律、血压改变情况以及对护理工作的信任度和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患者术前紧张情绪缓解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心率、血压改变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对护理人员的信任度和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手术室护理中加以舒适护理干预可缓解患者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增加患者的舒适度,还可以降低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作者:丁祎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抚触护理对新生儿肺炎患者的心理运动功能及智能发育指数的影响

    目的 探究抚触护理对新生儿肺炎患儿心理运动功能及智能发育指数的影响,并为这类患儿优质护理积累循证经验.方法 选取该院新生儿科于2011年9月-2013年12月收治的88例新生儿肺炎患儿,利用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分别设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4例.其中对照组开展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则在对照组基础上引入抚触护理.二组患儿均于干预前1d及干预后第12个月末临床症状发生情况,并记录小儿智能发育量表(CDCC)测评结果.结果 干预后第12个月末,观察组咳嗽、咳痰及流涕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第12个月末,观察组MDI及PDI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新生儿肺炎患儿引入抚触护理,能有效改善患儿的负性情绪,同时亦能提高其智能发育状况,且能促进病情预后康复.

    作者:马静;唐云飞;董浩娟;司琴;刘玲;徐梅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结核疾病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研究

    目的 探讨结核疾病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治疗期间的护理经验.方法 对该科2008年1月-2013年12月确诊的120例结核疾病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60例)和观察组(60例),分别给予常规护理及优化护理干预,比较二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率,住院时间及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等.结果 观察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率,住院时间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液流变学水平优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优化护理干预应用对结核疾病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治疗、恢复有重要意义.

    作者:董晓娟;石海萍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综合护理措施用于小儿腹泻效果观察

    目的 观察分析临床小儿腹泻应用综合护理措施的效果.方法 采取对照实验,对比综合护理措施实施前后二组(观察组128例和对照组130例)腹泻患儿不同护理措施的效果和家属满意度调查.结果观察组采用的综合护理措施有效率为99.22%,对照组为81.54%,二组患儿治疗前电解质紊乱发生例数和紊乱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电解质紊乱发生例数和紊乱指数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家长满意度调查观察组为100%,对照组为92.31%,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综合护理措施在应用于小儿腹泻时的临床效果较常规护理效果明显且获得了家长认可,值得进一步临床研究和推广.

    作者:李超梅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人性化护理模式在手术室护理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目的 探讨人性化护理模式在手术室护理中的应用价值,为提高手术室护理质量以及患者满意率提供新的优质护理方案.方法 选择2014年3月-2015年3月在该院接受手术治疗的183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92例、对照组9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手术室护理方案,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人性化护理模式,比较二组患者手术前后焦虑、抑郁评分、患者对护理服务治疗评分以及对护理满意度.结果 术前二组患者SAS、SD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二组患者SAS、SDS评分均较术前显著降低(P<0.05),且观察组SAS、SDS评分降低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对手术室管理、护理安全、消毒与卫生、护士态度以及护理质量总评分上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率98.91%,对照组患者护理满意率85.71%,二组护理满意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人性化护理模式有助于改善患者焦虑、抑郁不良心理状态,有助于提高患者对手术室护理服务的满意率,从而改善患护关系、提高手术室护理服务质量,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作者:林红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血友病性骨质疏松的研究进展

    血友病是临床上常见的遗传性出血性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关节、肌肉和深部组织自发性或轻微外伤后出血难止,若不及时治疗可导致关节畸形和假肿瘤等,严重者可危及生命.男性中发病率约10~20/10万,而女性血友病患者极其罕见,因其关节/肌肉反复出血,大部分患者终出现关节畸形、肌肉萎缩等并发症,同时,因自发性出血,患者活动减少等原因,部分患者出现骨质疏松.骨质疏松是一种以骨矿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水平降低为特征的骨骼疾病.已有研究证明,无论儿童还是成人重型血友病患者都有骨密度下降的趋势[1-4].本文就血友病性骨质疏松可能的发病机制、危险因素及其预防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郝晓阳;闫振宇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循证护理模式在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折患者护理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循证护理模式在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折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该院骨科113例老年骨质疏松股骨折患者按照护理方法分为对照组(n=55)与观察组(n=58).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循证护理干预.比较二组患者护理前后Harris评分、护理前后SAS及SDS评分、护理前后SF-36生活量表评分、护理前后PSQI量表各维度评分、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①二组患者护理后Harris评分均显著高于护理前(P<0.05),且观察组患者护理后Harris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护理后(P<0.05);②二组患者护理后SAS及SDS评分均较护理前显著降低(P<0.05),且观察组患者护理后上述评分均显著小于对照组患者护理后(P<0.05);③二组患者护理后SF-36生活量表各维度(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总体健康、活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及精神健康)评分均显著高于护理前(P<0.05~0.01),且观察组患者护理后上述各维度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护理后(P<0.05);④二组患者护理后PSQI量表各维度(主观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催眠药物应用和日间功能障碍)评分均显著低于护理前(P<0.05~0.01),且观察组患者护理后PSQI量表各维度评分也均显著小于对照组患者护理后(P<0.05);⑤对照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21.82%(12/55),观察组为6.90%(4/5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循证护理模式在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折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应在临床上进行推广.

    作者:张振芳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分级护理管理对ICU患者护理质量的影响

    目的 探讨分级护理管理在提高ICU患者护理质量中应用效果.方法 为提高ICU患者的护理质量,该科室自2014年起将护士分级管理后对患者实施护理,比较护士分级管理后护理质量、护理不良事件及患者满意度的变化.结果 护士分级管理后,病房管理、专科管理、消毒隔离等护理质量评分高于管理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级护理管理后,ICU患者的压疮、意外拔管、VAP等发生率低于管理前,患者的满意度高于管理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护士分级管理能够有效提高ICU患者的护理质量,减少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作者:卞蓉婷;杨海燕;李倩;秦海东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围术期综合护理路径研究

    目的 分析脊柱压缩性骨折患者临床治疗路径及围术期护理方法.方法 选取该院2014年1-12月收治的72例脊柱压缩性骨折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根据患者病情实施病椎单侧或双侧球囊后凸成形术.并于围术期给予二组患者临床综合护理举措,强化患者手术治疗效果.结果 二组患者经临床手术治疗后,临床症状均有效缓解,随访1年,均未见不良反应情况.二组患者术后VAS评分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活动能力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脊柱压缩性骨折患者临床治疗中,根据患者具体病情实施单侧及双侧PKP术治疗,可获得相对满意的临床疗效,同时治疗过程中,通过定向辅以临床综合护理举措,能够显著强化患者预后生活质量,值得临床进一步应用推广.

    作者:冷观琴;谢菲;袁李梅;张星亮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PICU患儿中心静脉置管输注系统的围术期护理

    目的 总结PICU45例小儿中心静脉置管输注系统的围术期护理要点.方法 对45例需中心静脉置管患儿于术前进行充分的评估,重视患儿及家属的心理护理,介绍中心静脉置管输注系统的特点和日常护理方法,消除患儿及家属的思想顾虑,协助完成相关的术前准备.术后密切观察患儿生命体征,中心静脉置管植入部位表面皮肤情况,疼痛管理,饮食管理,心理护理,标准化护理,常见问题处理,强化出院指导.结果 本组45例接受中心静脉置管的患儿中右侧股静脉置管40例,左侧股静脉置管2例,右侧颈静脉置管2例,左侧肘静脉PICC 1例,均无并发症发生,有10例患儿导管尖端细菌培养阳性,其中肺炎克雷伯菌1例,鲍曼不动杆菌2例,大肠埃希菌2例,屎肠球菌2例,表皮葡萄球菌1例,粪肠球菌1例.,白色念珠菌1例.导管细菌培养阳性的患儿中血细菌培养均阴性.结论 重症患儿进行中心静脉导管留置术具有维护简单、留置时间长、并发症少等特点,能够保证抢救药物及时输入.标准化的中心静脉置管输注系统的围术期护理、规范化的植入物跟踪能够保证患儿的安全,长时间中心静脉置管并没有导致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发生.

    作者:崔影双;姜红玲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胸膜上皮型恶性间皮瘤临床病理特征及相关抗体研究

    目的 探讨胸膜上皮型恶性间皮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免疫组化表达.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3年12月56例经病理证实的胸膜上皮型恶性间皮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CK5/6、CK8/18、CEA、TTF1、MC、Cal、D2-40、NapsinA的表达水平.结果 56例间皮瘤患者中,46例有明确石棉接触史,临床表现胸痛24例,胸腔积液38例,胸闷憋气47例;双侧弥漫增厚型9例,单侧局限型47例,粟粒结节型42例,局部肿块型5例.随访45例,双侧弥漫型生存期3~6个月,局限型生存期均<2年,平均生存期8个月.病理类型全部为上皮型,免疫组化阳性表达率分别为CK5/6(100%)、CK8/18(98%)、D2-40 (98%)、Cal(95%)、MC(93%)、CEA(3.5%)、NapsinA(0%)、TTF1(0%).结论 本组恶性间皮瘤患者的发病与石棉接触密切相关,呈上皮型病理特征.CK5/6、CK8/18、CEA、TTF1、MC、Cal、D2-40、Napsin A联合检测能够解决胸膜上皮型恶性间皮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问题.

    作者:邢荣格;张晓玲;周玮玮;张欣;苗玉;田亮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早期康复护理对老年心血管病患者生活质量及护理满意度的影响

    目的 研究老年心血管病患者在实施早期康复护理措施对其生活质量与护理满意度的影响并作出相关性分析.方法 本次研究选取该院2012年2月-2014年2月100例患有心血管疾病的退休老人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通过不同护理方案进行分组实施护理干预,其中对照组为临床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措施.就干预前后二组老年心血管病患者的心理状态、健康指标、生活质量及护理满意度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进行为期1个月的干预观察以后,患者的的不良情绪得到改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组患者经过护理治疗后统计发现,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通过本文观察,针对老年心血管病患者临床采取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可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及护理满意度,同时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及健康指标,减少患者住院时间,在提高护理质量的同时也具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王琪娜;崔玲;阮海玲;郑学军;董利平;刘杨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营养护理对终末期肾病血液透析患儿营养水平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目的 探讨营养护理对终末期肾病血液透析患儿营养水平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随机选取海南省农垦三亚医院儿科2012年4月-2015年4月收治的80例终末期肾病血液透析患儿,依据治疗方法将这些患儿分为二组,即观察组(n=40)和对照组(n=40).给予对照组患儿常规护理,给予观察组患儿常规护理基础上的营养护理,然后对二组患儿的营养水平、生活质量、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对护理工作满意度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观察组患儿的营养正常比例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严重营养不良比例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生理职能、心理职能、情绪职能、认知职能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17.5%(7/40)显著低于对照组37.5%(15/40)(P<0.05),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95.0%(38/40)显著高于对照组77.5%(31/40)(P<0.05).结论 营养护理能够有效提升终末期肾病血液透析患儿营养水平及生活质量.

    作者:潘彩琴;孔雪容;陈静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循证护理在泌尿外科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循证护理在泌尿外科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法,选取2013年2月-2014年8月该院接收的300例泌尿外科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护理方法的不同将他们分为二组,对照组和观察者,每组各15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循证护理;观察二组患者的护理质量和护理满意度.结果 经过一段时间的护理,发现观察者患者尿流率、膀胱压力以及残余尿量等均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97.3%,显著高于对照组(70.0%)的护理满意度,经统计学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循证护理应用于泌尿外科护理质量管理中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不仅能够很好的改善护理质量,而且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张爱慧;孙海莉;赵霞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临床护理路径在心衰患者护理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心衰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心衰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心衰住院护理,干预组给予临床护理路径干预,比较二组护理效果.结果 干预组出院时焦虑评分(41.4±5.8)分、抑郁评分(42.1±6.3)分、睡眠质量评分(18.0±3.1)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而舒适度评分(8.9±0.9)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干预组平均住院时间(14.8±2.2)d,显著短于对照组(17.5±3.1)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组住院费用(4 941.6±39.7)元,低于对照组(6 103.5±41.9)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组健康教育知识掌握得分(94.4±5.1)分,显著高于对照组(79.8±5.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组护理满意度得分(97.1±6.6)分,显著高于对照组(87.3±5.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组再入院率和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结论 临床护理路径能够改善心衰患者焦虑、抑郁情绪以及睡眠质量,提高舒适度、健康教育效果以及护理满意度,缩短住院时间,降低治疗费用,降低再入院率和并发症发生率.

    作者:杨洁;刘兵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不同真空采血管对血清锂浓度的检测影响分析

    目的 探讨与分析不同真空采血管对血清锂浓度的检测影响.方法 2013年1月-12月选择该院门诊和住院部收治的患者120例,每例患者选择空腹静脉血4~6ml平分为两份,分别放入普通真空管(对照组)和肝素钠抗凝真空管(观察组),进行微量元素、锂浓度与相关临床指标的检测.结果 二组样本的血清镁、钙、铁、铜、锌含量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二组样本放置0h的血清锂浓度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样本放置6h的血清锂浓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样本的TC、TG、AST、UA和ALT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Glu含量都明显低于对照组,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相对于普通真空采血管,肝素钠抗凝真空管的应用能避免标本溶血,有效抑制对于血清锂浓度的检测影响,满足常规生化检验要求,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陈英;朱建宏;沈德华;翟媛媛;孟佳音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多发伤合并脑出血的护理

    目的 观察探讨护理86例多发伤合并脑出血患者的临床体会.方法 选取该院2013年1月-2014年12月收纳的86例多发伤合并脑出血患者,按随机分配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观察组多发创合并脑出血患者,在对照组基础治疗上,加用法莫替丁静滴20mg/d,对脑出血给予相应积极预防干预性护理措施.对照组多发伤合并脑出血患者,仅采用一般药物及常规护理包括患肢创口护理和心理疏导.记录治疗过程中并发症发生率如胃肠道功能衰竭等,在一个护理疗程后对其疗效进行评价,比较患者胃肠道功能衰竭发生率,焦虑情绪评分及对护理模式的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胃肠功能衰竭发生率25.6%,对照组胃肠功能衰竭发生率62.8%,对照组胃肠功能衰竭发生率比观察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组护理前焦虑情绪评分差别不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二组护理后焦虑情绪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95.3%,对照组护理满意度81.4%,观察组护理满意度较之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多发伤合并脑出血患者进行干预性护理措施不仅可以达到与常规传统护理相近的治疗疗效,且明显改善患者胃肠道功能衰竭发生的风险率,缓解患者 焦虑情绪,有利于保持患者心理健康.采用干预性护理措施对多发伤合并脑出血患者具有可行性及安全性,值得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作者:胡滨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中晚孕正常胎儿静脉导管多普勒血流频谱分析

    目的 分析中晚孕期正常胎儿静脉导管彩色多普勒血流频谱,为临床超声检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取2014年11月-2015年10月在该院就诊的符合条件的100名孕妇作为研究对象,孕周18~42周,获取胎儿静脉导管血流频谱,并测量速度参数:心室收缩期峰值速度(PSV)、心室舒张期峰值速度(PDV)、心房收缩期流速(PAV)、平均时间大流速(TAMXV),及阻力参数:阻力指数(RI),搏动指数(PI),静脉峰值流速指数(PVIV),心室收缩期血流峰值/心室舒张早期血流峰值(PSV/PAV).结果 随着孕周增加,PSV、PDV、PAV、TAMXV各指数随之增加,两者之间呈正相关,PAV的增长趋势为显著.RI、PI、PVIV、PSV/PAV逐渐减小,与孕周呈负相关.结论 中晚孕期正常胎儿静脉导管彩色血流频谱与孕妇的孕周呈正比的关系,阻力参数与孕周呈反比的关系.

    作者:梁媛;郭君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使用磺达肝癸钠及低分子肝素的护理对比研究

    目的 探讨行急诊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使用磺达肝癸钠与低分子肝素的疗效与安全性,及不同抗凝药物在护理过程中皮下局部出血时压迫时间不同的对比研究.方法 入选经入院诊断为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288例.根据所用抗凝药物的不同分为磺达肝癸钠组和低分子肝素组二组.术后分别给予磺达肝癸钠2.5mg/d皮下注射,1次/d,低分子肝素5 000U皮下注射,2次/d.均用至术后第八天或至出院,将低分子肝素组每例患者的皮下注射次数按照注射次数的不同随机分成四组,而磺达肝癸钠组中每例患者根据压迫时间的不同随机分成五组.收集患者相关临床指标,并对二种药物的疗效与安全性进行评估,同时进行相关护理记录并记录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低分子肝素组导致的血小板减少比例显著高于磺达肝癸钠组(P<0.05),且其在3min压迫组与2min压迫组间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磺达肝癸钠组术后48h发生皮下血肿及假性动脉瘤的比例较低(P<0.05),二组均未见导管内血栓形成,磺达肝癸钠组患者在护理皮下注射过程中可不进行局部压迫.磺达肝癸钠组术后第九天发生大出血、再发心肌梗死及死亡风险低于低分子肝素组(P<0.05).结论 在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行介入诊治时,磺达肝癸钠比低分子肝素在疗效和安全性评估上效果更佳,在皮下注射过程中可不进行局部压迫;但低分子肝素在局部压迫3min可降低出血事件的发生率,再增加局部压迫时间出血事件发生情况未见明显好转,磺达肝癸钠在注射后可不进行压迫.

    作者:刘学慧 刊期: 2016年第01期

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主管: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

主办:河北联合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