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春红
目的:对颐脑解郁方在抑郁症肾虚肝郁型患者中的临床疗效予以探讨。方法随机选取我院收治的抑郁症肾虚肝郁型患者60例,将其均分为两组,分别作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对照组的患者实施氟西汀治疗,对观察组患者实施颐脑解郁方治疗,两组患者都实施六周的治疗,在患者的治疗第2周、第4周、第6周时对患者进行中医证候疗效及汉密顿( HAMD)减分疗效予以对比观察。结果随着患者治疗时间的延长,两组患者的NAMD减分疗效不断提升,而观察组患者的前后变化更为明显,但是两组患者各个时间点的HAMD减分疗效之间的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的中医症候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并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将颐脑解郁方应用于抑郁症肾虚肝郁型患者的治疗中,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值得在临床应用中推广。
作者:袁怀彬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肾病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1月-2012年12月37例糖尿病肾病患者,设定为研究组,应用中西医结合方法进行治疗,并选取同时期37例患者设定为对照组,应用常规治疗方法,分析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 P<0.05);研究组血糖、TC、TG、Bun、Scr、24 h尿蛋白定量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肾病具有明显效果,临床推广应用价值较高。
作者:李焦枝 刊期: 2015年第08期
随着社会老龄化的到来,糖尿病的发病呈增长趋势,徐云生教授在临床工作中在中医药治疗2型糖尿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尤其对于早期2型糖尿病的治疗提出脾肾两虚兼以血瘀的病机,治疗上以脾肾双补兼以活血通络,通过中药诱导“蜜月期”延缓疾病进展,并且预防并发症,效果良好。
作者:倪琳琳;徐云生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观察针灸配穴位注射治疗慢性非感染性腹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慢性非感染性腹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2例和对照组58例。治疗组针灸并用加穴位注射,对照组单纯针刺治疗,24日后评定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33%,对照组为65.52%,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针灸加穴位注射是治疗慢性非感染性腹泻的有效方法。
作者:宋奎云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探讨乳腺增生病配合穴位贴敷提高疗效的临床研究。方法将80例乳腺增生病患者,中医辨证为肝郁痰凝者,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治疗组采用内服中医汤剂配合穴位贴敷治疗法,对照组采用单纯口服中药汤剂法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乳房肿块直径及疼痛变化情况。结果经治疗后治疗组(配合穴位贴敷组)的总有效率为90%,明显优于单纯口服中药的对照组20%,经Riidit分析,两组治疗效果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乳房疼痛改善,肿块硬度、范围、大小均有显著性差异( P<0.05)。结论配合穴位贴敷治疗乳腺增生病提高疗效肯定,尤其是缓解乳房疼痛、消散肿块方面作用明显。
作者:闫华;李晶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探讨活血化瘀中药及其有效成分促进创面愈合的治疗作用。方法收集整理运用活血化瘀中药及其有效成分治疗各种创面的相关文献,结合中医辨证论治的理论和现代医学创伤修复学说进行探讨,并与临床实践相印证。结论中医学运用活血化瘀中药及其有效成分配伍袪腐生肌、清热解毒、回阳益气中药治疗各种创面效果显著,具有一定优势,为进一步临床使用活血化瘀药物治疗创面提供参考依据。
作者:张晓芬;孙桂芳;陈亚峰;奉典旭 刊期: 2015年第08期
本文从病因病机、专病专方及外治疗法等方面综述了癫痫,科学并客观地总结中医治疗癫痫的方法,指出尚需进一步研究探讨癫痫的病理机制,应多重视体针、电针、磁针、贴敷法及埋线法等外治疗法。中医药治疗癫痫安全性高,经济效益明显,为患者减轻经济和心理负担。将口服中药与外治疗法联合应用于临床,可提高治疗效果。
作者:吴西志;吴运渠;付航;司琳;吴运畴 刊期: 2015年第08期
本文以仲景《伤寒杂病论》和《金匮要略》中收录治疗失眠的经典方剂,分析相应条文,指导临床辨证论治。分别用经方中栀子豉汤泄热除烦;以黄连阿胶汤育阴清热;酸枣仁汤清热除烦;猪苓汤养阴清热,大承气汤通腑泄热。治病求本,调整脏腑气血阴阳平衡,唯有抓住其失衡的根本,才能药到病除;不可囿于“本本”,寻求合理方案才是经方的本意,才能更好的服务于临床。
作者:张昌秦;林雪娟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观察乳痈消联合芒硝外敷治疗急性乳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就诊于我院的90例急性乳腺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青霉素或阿奇霉素静滴等治疗措施,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乳痈消联合芒硝外敷治疗,观察周期7d。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或0.01),两组治疗后白细胞及中心粒细胞计数、血沉及C反应蛋白水平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但是乳痈消联合芒硝治疗组的改善情况优于单纯抗生素治疗组(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乳痈消内服、芒硝外敷,能提高急性乳腺炎的临床疗效。
作者:李芬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观察中医蜂疗四联法对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疗效和对骶髂关节炎破损骨质的改善。方法选取我院于2010年2月到2012年2月期间收治的200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以蜂疗四联法(治疗组)、蜂针疗法(对照组)进行治疗,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蜂疗四联法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效果显著,对部分骨融合或破损的骶髂关节有明显的改善,降低了该病的致残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张思宇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观察针药结合配合超短波治疗面神经炎临床疗效。方法用针刺、中药汤剂相结合,并配合超短波和功能锻炼等方法治疗78例患者,10天为1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临床疗效。结果痊愈72例,好转6例,无效0例。总有效率为100%。结论针药结合配合超短波治疗面神经炎,能有效改善局部营养代谢,加速恢复面部的肌肉神经功能。
作者:晁俊义 刊期: 2015年第08期
药对,又称对药,一般由两味中药配伍组合而成。在“七情和合”的理论基础上,古今医家在医疗实践中创制了很多简单有效的药对。本文选取高智名老中医治疗妇科病常用的七组药对,整理其性味功效和主治用量,分析其配伍特点及作用机理,以便更好地研究中药七情配伍的临床应用及方剂组合的规律特点,继承发扬名老中医经验,供广大中医师参考借鉴。
作者:黄鑫;高培雄;柏江锋;高智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观察药物外用、丹参粉针外阴注射、红光照射综合治疗外阴白色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外阴白色病变患者采用丹参粉针局部皮下注射,化瘀止痒中药外敷及红光照射改善外阴局部皮肤环境。结果60例患者中痊愈5例,显效34例,有效17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3.3%。结论丹参粉针外阴注射、中药外敷、红光照射综合治疗外阴白色病变效果显著。
作者:张亚敏;朱雪莲;孙莹;张立然;王淑言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观察结肠透析汤1号临床疗效,明确结肠透析汤1号治疗科学依据。方法选择慢性肾功能衰竭(代偿期、失代偿期、衰竭期)中医辨证属脾肾气虚、脾肾阳虚患者120例,应用“结肠透析汤1号”行结肠透析治疗并观察疗效;应用“方证”对应、“方证”从化及“方证”相关分子生物学的理论分析和总结。结果结肠透析汤1号治疗脾肾气虚及脾肾阳虚证,证候积分疗效比较,总有效率分别为92.64%和94.23%(P>0.05);血肌酐降低疗效比较,总有效率分别为91.17%和92.31%(P>0.05);两证治疗前、后血肌酐值比较治疗后均优于治疗前( P<0.05)。结论临证有无疗效,决定于“方证”对应与否;“方证”以互为主客体的“主体选择”和“引导”,构成不可分割的互溶、互化的交互关系;结肠透析汤1号治疗具有科学依据,进一步夯实了中医肾病疗效基础。
作者:冉茂艳;江海;沈光婵;刘永丽;徐瑛;陈晓黎;郑晶;陈小四;陈万华;张雨龙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观察清热凉血消斑法治疗单纯型过敏性紫癜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2例,对照组常规予以氯雷他定片、复方甘草酸苷片及复方芦丁片口服,治疗组采用清热凉血消斑法,自拟中药方中药内服治疗。结果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为87.5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5.63%,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清热凉血消斑法治疗单纯型过敏性紫癜优于常规西药治疗,值得推广。
作者:温艳;徐亚萍;杨星兴;王军雄;邱桂荣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童老根据慢性肾临床表现,其认为慢性肾炎应属于中医“水肿,关格,腰痛,血尿”等范畴。并结合古代医家对“慢性肾炎”相关症状的论述,得出慢性肾炎的发病分为内因、外因。外因多为风寒外乘、风邪夹热、感受寒湿等;内因多为饮食不洁,酒食所伤、房事劳损、情志所伤等。根据慢性肾炎的发病机制,应从肾的气化理论出发,“不论水肿与否,主要与体内的水精散布气化功能障碍有关”。由于“水精散布气化功能”是整个机体的重要的生理功能,应以肾、脾、肺三脏为中心,确立了“其本在肾,其末在肺,其制在脾”的治疗原则,在根据不同临床情况,来辨别标本、轻重、缓急。
作者:陈建;曾莉;何立群 刊期: 2015年第08期
本文研究了张仲景的《金匮要略》中桂枝的应用。从桂枝的应用范围、桂枝的功效和配伍、桂枝在《金匮要略》中应用方剂统计这三个方面进行阐述。通过研究桂枝的配伍规律,从而达到提高中医基本理论和临床实践的能力。
作者:徐凌;孙善动 刊期: 2015年第08期
单兆伟(1940年10月~)男,江苏南通市人,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早期受业于孟河学派名医马培之、贺继衡再传弟子张泽生教授,尽得薪传。从事消化系统病症研究四十余载,学验俱丰,笔者有幸侍诊于侧,收益匪浅。总结其临床辨证治疗糜烂性胃炎脾虚湿热证经验,以飨同道。
作者:徐艺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观察在传统治疗方法上加用中医辩证论治治疗小儿迁延性肺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2月-2014年1月在我院诊治的迁延性肺炎患儿156例,随机分成对照组(76例)和观察组(8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治疗方法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中医辩证论治治疗,对比两组患者观察指标。结果两组患者治疗3周后,对照组总有效率73.6%,观察组总有效率92.5%,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优势明显。结论在传统治疗方法上加用中医辩证论治治疗小儿迁延性肺炎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用药安全方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牛宛柯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护理在因胸腰椎骨折后并发腹胀、便秘患者的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0年11月至2013年11月胸腰椎骨折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骨科护理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护理基础上实施中西医结合护理治疗。结果观察组无腹胀发生率(87.5%,35/40)显著高于对照组(62.5%,25/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排便时间为(24.1±3.4)小时,对照组排便时间为(40.6±4.3)小时,两组骨折后排便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护理能够明显改善胸腰椎骨折引起患者腹胀及便秘症状,效果显著,值得提倡。
作者:李红梅 刊期: 2015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