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玲;马智
目的:探讨中医护理应用于颅脑外科的护理效果和临床推广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6月-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颅脑外科患者84例,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42例,对照组42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外科护理模式对患者进行围术期护理,观察组在传统护理的基础上进行中医护理干预,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并发症发生率和患者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7.6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8.5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9.42%,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8.1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100%,明显高于对照组88.1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颅脑外科患者围术期运用中医护理方法进行护理干预,明显提高了治疗有效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和谐了护患关系,减少医患纠纷,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张杰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观察中医蜂疗四联法对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疗效和对骶髂关节炎破损骨质的改善。方法选取我院于2010年2月到2012年2月期间收治的200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以蜂疗四联法(治疗组)、蜂针疗法(对照组)进行治疗,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蜂疗四联法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效果显著,对部分骨融合或破损的骶髂关节有明显的改善,降低了该病的致残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张思宇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对颐脑解郁方在抑郁症肾虚肝郁型患者中的临床疗效予以探讨。方法随机选取我院收治的抑郁症肾虚肝郁型患者60例,将其均分为两组,分别作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对照组的患者实施氟西汀治疗,对观察组患者实施颐脑解郁方治疗,两组患者都实施六周的治疗,在患者的治疗第2周、第4周、第6周时对患者进行中医证候疗效及汉密顿( HAMD)减分疗效予以对比观察。结果随着患者治疗时间的延长,两组患者的NAMD减分疗效不断提升,而观察组患者的前后变化更为明显,但是两组患者各个时间点的HAMD减分疗效之间的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的中医症候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并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将颐脑解郁方应用于抑郁症肾虚肝郁型患者的治疗中,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值得在临床应用中推广。
作者:袁怀彬 刊期: 2015年第08期
老年咳嗽主要病机特点为正虚邪实,气阴两虚夹痰瘀是老年咳嗽的常见病证类型。养阴清热活血汤是根据其证型而组建的治疗老年咳嗽的方子,该方经过长期临床应用证实了不仅对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具有良好的疗效,而且治疗其它老年感染性疾病如老年肺炎、老年阻塞性肺疾病也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作者:曲扬;万启南;杨润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督灸疗法是近几年临床应用愈加广泛的中医治疗项目之一,具有温经通络、调和气血、平衡阴阳等功效。将近三年督灸疗法的临床研究进展从内科病症、外科病症、其他病症等方面对进行了综述。剖析了当前临床应用的现状,认为督灸疗法具有适应症广、疗效确切等优点,也指出其不足之处及对今后的展望。参考文献13篇。
作者:郭蕾;李爱民 刊期: 2015年第08期
间质性肺疾病( ILD)发病率逐年升高,且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 ILD患者体内凝血活性的升高及凝血-纤溶活性的不平衡可能参与了肺纤维化的过程,中医认为肺络痹阻为ILD基本病机,祛瘀通络法治疗间质性肺病在临床研究及基础实验研究中取得较好疗效。
作者:薛鸿浩;张惠勇 刊期: 2015年第08期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8期
合理饮食对水肿的康复是至关重要的。运用中医整体观念,将水肿患者的分为风水泛滥、水湿浸渍、湿热壅盛、脾阳不振、肾虚水泛五中证型,分别进行辨证施膳,并制定具体的食疗方。辨证施膳体现了中医护理的特色和优势,为广大患者减轻了痛苦,缩短了病程,促进患者康复,使护理工作的内涵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和扩延,此不失为一种好的思路和方法。
作者:周新苹 刊期: 2015年第08期
本文分析中药师在临床药学服务中的作用:①药学监护,有利于患者用药安全,为患者健康提供有效服务;②中药处方审核,中药师在临床审核用药,处方审核中承担了监督安全用药的指导作用;③不良反应报告与检测,通过追踪、反馈患者治疗信息,进而降低药物不良反应的危害,维护患者的身体健康。现针对其作用提出几点建议,以便于中药师更好的服务于监床,提高临床疗效,降低医疗纠纷的发生率。
作者:王桂清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观察中药方大头消治疗腮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腮腺炎伴有明显临床症状及体征者78例,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服用大头消药方;观察中医综合治疗后腮腺炎的恢复情况。结果治疗4天后患者康复的疗效显著。结论中医综合治疗腮腺炎具有独特优势,值得推广。
作者:周安坤 刊期: 2015年第08期
本文从病因病机、专病专方及外治疗法等方面综述了癫痫,科学并客观地总结中医治疗癫痫的方法,指出尚需进一步研究探讨癫痫的病理机制,应多重视体针、电针、磁针、贴敷法及埋线法等外治疗法。中医药治疗癫痫安全性高,经济效益明显,为患者减轻经济和心理负担。将口服中药与外治疗法联合应用于临床,可提高治疗效果。
作者:吴西志;吴运渠;付航;司琳;吴运畴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肾病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1月-2012年12月37例糖尿病肾病患者,设定为研究组,应用中西医结合方法进行治疗,并选取同时期37例患者设定为对照组,应用常规治疗方法,分析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 P<0.05);研究组血糖、TC、TG、Bun、Scr、24 h尿蛋白定量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肾病具有明显效果,临床推广应用价值较高。
作者:李焦枝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观察护理干预在脑瘫合并吞咽障碍患儿治疗中的效果。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脑瘫合并吞咽障碍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终完成47例,对照组终完成46例。治疗组采用吞咽治疗仪治疗,对照组在吞咽治疗仪治疗基础上进行心理护理、摄食前训练、个体化摄食指导等护理干预。两组患儿疗程均为8周,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Sheppard的吞咽障碍调查问卷( Dysphagia Disorders Survey,DDS)和Kaup指数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治疗前后两组患儿的DDS评分均有改善,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儿疗效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Kaup指数治疗组患儿的正常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吞咽治疗仪治疗能有效地改善脑瘫患儿的吞咽功能,且在此基础上进行系统的护理干预能显著改善患儿吞咽功能和营养状况,提高其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白青云;张建奎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观察药物外用、丹参粉针外阴注射、红光照射综合治疗外阴白色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外阴白色病变患者采用丹参粉针局部皮下注射,化瘀止痒中药外敷及红光照射改善外阴局部皮肤环境。结果60例患者中痊愈5例,显效34例,有效17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3.3%。结论丹参粉针外阴注射、中药外敷、红光照射综合治疗外阴白色病变效果显著。
作者:张亚敏;朱雪莲;孙莹;张立然;王淑言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痰热致病在当代中医临床辨证中具有重要意义。当代社会,因为工作学习压力、饮食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原因,痰热成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致病因素,痰热存在于多种外感内伤疾病发展过程中。在中医临床诊疗工作中,从痰热辨证治疗多种疾病往往能取得很好的疗效。
作者:林朝亮;陈宏宽;陈福来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探讨中药内服加脐疗对上腹痛综合征(EPS)的临床疗效及作用机制。方法240例EPS患者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给予奥美拉唑肠溶片和铝碳酸镁咀嚼片口服治疗;中药组给予香芍止痛丸口服;脐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香芍止痛丸艾灸;联合组给予香芍止痛丸口服加脐疗,疗程4周。比较各组临床疗效,并检测各组治疗前后血清GAS及IgG水平。结果四组总有效率为60.71%,79.31%,61.29%,90.63%,联合组显著优于对照组及脐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治疗后联合组血清GAS水平明显降低,并显著低于对照组、脐疗组(P<0.05)。治疗后脐疗组及联合组血清IgG较治疗前增高,并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1)。结论中医综合治疗EPS疗效显著提高,促进胃肠动力,并提高患者体液免疫水平。
作者:郝筱倩;杨斌;刘兴山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探究补阳还五汤联合神经生长因子治疗脑梗塞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100例脑梗塞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补阳还五汤联合神经生长因子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总有效率比较、生活基本自理比较、生活严重不能自理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补阳还五汤联合神经生长因子治疗脑梗塞效果显著,安全性高,能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习志辉 刊期: 2015年第08期
本文从病因病机、治疗经验等几方面对李丽芸教授治疗流产疾病进行论述。李教授认为本病“正气虚”为疾病发生之根本,主要是肾精不充、脾肾亏虚、气血不足;“邪气盛”为促动因素,主要包括肝气不舒、瘀血内阻、邪毒内犯。“正气虚”贯穿于流产疾病的发生、发展和预后。在治疗上合理运用驱邪和扶正法,分期论治,流产期以驱邪为主,流产恢复期、流产后期以扶正为主,辨证用药,疗效显著。
作者:陈小姗;黎霄羽;李丽芸 刊期: 2015年第08期
以《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和《李可医案处方集》等书为依据,结合《黄帝内经》理论等从四个方面论述、总结了山西老中医李可临床治疗痹症的经验,认为其学术特色为痹症多寒湿,扶阳散寒除湿是基本治法;正虚邪伏是顽痹痼疾的一大特点,正虚为人体脾肾阳气的虚衰,伏邪多为寒湿瘀痰,治疗上要扶正、开表、透邪;方药应遵循仲景法度,量重、药峻、方复是疗效的关键;痹症的治疗尚要辨六经、别阴阳、明寒热、知调养、护脾肾等。
作者:魏文著 刊期: 2015年第08期
三藏辨证法是在五脏六腑这一系统下的以内脏病为主要治疗对象、采用五行生克的关系、选用其中三个脏器为主而辨证施治的方法。此法既考虑到脏腑本身的功能,也考虑到五行之间的生克乘侮关系,还考虑到气机的升降出入,更考虑到气血津液的盛衰,从而作为临床处方用药乃至针灸的依据,使临床疗效得以显著提高。
作者:曲卓锋 刊期: 2015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