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绍峰;王建菊;崔守明;周世义
目的 探讨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患者的急救与护理措施.方法 对128例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患者的急救与护理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经过积极有效的院前急救和院内治疗护理,88例轻症患者经过3~5d的治疗全部治愈出院,31例中度中毒患者平均治疗14 d后治愈出院,8例重度患者中有7例病情好转,1例出现迟发性脑病的神经症状,另现场死亡1例.结论 有效的院前指导、及早合理的氧疗,对受损的脑、肺、心肌、皮肤、肌肉做好护理,对于提高抢救成功率,减少并发症有重要意义.
作者:罗献;温莉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 了解某油田采油厂工作场所化学有害因素的职业病危害.方法 现场调查各工作场所空气中化学有害因素的分布和来源、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职业病防护设施、个体防护用品和职业卫生管理等情况,对空气中化学有害因素进行检测,对接害人员进行职业健康检查.结果 大部分工作场所空气中化学因素的浓度均在检出限以下,少部分工作场所有检出值,但明显低于国家职业接触限值,有1个工作地点检测结果超标.职工职业健康检查结果显示有12名原油分析化验工白细胞减少.结论 该采油厂存在苯、甲醛等职业病危害因素.企业应进一步加强针对苯、甲醛、硫化氢等重点职业病危害因素的防护,加强通风排毒措施,避免发生职业病中毒事故.
作者:王建成 刊期: 2014年第06期
苯1 基本信息CAS号:71-43-2化学式:C6H6急性毒性:半数致死剂量(LD50):大鼠经口930 mg/kg;兔经皮>9400 μL/kg.半数致死浓度(LC50):大鼠吸入37 685 mg/m3,7 k致癌性:IARC致癌性分类为1A(人类致癌物).2 危险性概述GHS危险性分类:易燃液体(类别2);急性毒性,经口(类别4);皮肤腐蚀、刺激(类别2);严重眼损伤、眼睛刺激(类别2);致癌性(类别1A);生殖细胞致突变性(类别1B);特异性靶器官系统毒性(一次接触,类别3);特异性靶器官系统毒性(反复接触,类别1);吸入危害(类别1);危害水生环境——急性危险(类别2);危害水生环境——慢性危险(类别3).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 了解新乡市职业健康检查机构从业人员及设备状况,为加强职业健康检查机构能力建设,提高职业健康检查工作水平提供依据.方法 对新乡市取得《河南省职业健康检查机构资质证书》的职业健康检查机构从业人员及设备状况进行调查、分析.结果 全市取得资质证书的职业健康检查机构共10家,开展项目覆盖了粉尘、生物、化学、物理、放射等职业病危害因素或对劳动者有特殊要求的行业.全市从事职业健康检查人员共311名,其中大专及以下学历占60.8%,取得高级技术职称的人员不到20%.常规医学检查项目所需仪器齐全,但缺乏针对职业健康检查所需的高于伏X线摄像装置、神经电生理等特殊仪器.结论 新乡市职业健康检查机构基本满足健康检查工作需要,但需加强职业健康检查专业人员培养,增加针对职业健康检查的特需仪器投入.
作者:方绍峰;王建菊;崔守明;周世义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多功能呼吸机在长途转诊危重症患者中的院前急救方法和效果.方法 对54例长途转诊需要呼吸机患者的各个转运环节及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4例转运患者中,成功转诊52例,1例多器官功能衰竭患者途中病情恶化,未能转送到达目的医院,转至途经近医院抢救;1例心肺复苏术后患者途中死亡.成功转诊患者的呼吸频次、血氧分压、血二氧化碳分压、血氧饱和度等指标在转诊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913、4.511、6.737、5.139,P>0.05).结论 危重症患者只有在转运获益大于风险时才是必要的.转运前应准确、细致评估患者,尤其是呼吸系统方面,应把握重要指标;设计合理的转运计划,与临床医师及家属有效沟通,严格执行危重症患者转运制度,配备完善的药品和设备、畅通的通讯,建立完善的急救医疗体系,才能安全转运呼吸功能不全的重症患者.
作者:俞宙 刊期: 2014年第06期
根据某表面材料有限公司操作工的血常规、外周血白血病、骨髓形态、染色体、融合基因等检测,结合职业病史、现场职业卫生学调查,鉴定该操作工为接触低浓度苯致慢性重度苯中毒,临床诊断为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提示作业场所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时,因个体差异,少部分劳动者仍可能会引发职业病.
作者:杨继红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 了解上海市电焊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现状.方法 对上海市194家企业电焊作业场所进行监督性检测,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此次抽检电焊烟尘作业点699个,超标率为16.9%;不同类型电焊作业岗位合格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3.49,P<0.01);个体采样检测合格率低于定点采样,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71,P<0.01);而电焊烟尘的个体采样浓度高于定点采样浓度,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86,P<0.01).常见的电焊作业方式是地面固定作业,占90.6%;作业类型是CO2气体保护焊.结论 上海市电焊作业职业卫生状况不容乐观,亟待改善和提高,应建立职业危害抽检的长效监管机制.
作者:张战赛;高金平;黄靖雯;沈安丽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 对上海两家车用动力锂离子电池制造企业职业病危害特征和卫生防护效果进行调查与评价,为控制职业病危害提供依据.方法 通过卫生学调查、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和职业健康检查等方法确定其危害特点和危害性,并评价其防护效果.结果 两家企业业存在磷酸铁锂粉尘、活性炭粉尘、石墨粉尘、氧化铝烟(粉)尘、氧化铁粉尘、镍及其无机化合物、锰及其无机化合物、聚偏氟乙烯树脂、N-甲基吡咯烷酮、乙醇、铜烟、六氟磷酸锂、碳酸乙烯酯、碳酸丙烯酯、噪声、工频电场等职业病危害因素,所测定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浓(强)度均符合相关职业卫生标准的要求.作业人员职业健康体检未发现职业病或疑似职业病病人.结论 根据《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类管理目录(2012年版)》的规定,该行业属于职业病危害较重的行业,本次调查的两家企业各项防护措施基本达到防护效果,但需定期进行危险性评价,实行危险度管理.
作者:石峻岭;杨思佳;宁勇;孙广文;张莉萍;陈健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 总结亚信峰会安保“三防”医学救援队执行2014年上海亚信峰会核化生医学应急救援安全保障任务的工作经验,为今后开展类似安全保障任务提供借鉴.方法 结合开展亚信峰会安保工作实际,进行回顾总结.结果 精心筹划、严格管理、搞好研判、突出重点、合理编程、科学组训、灵活用兵是完成任务的根本保证.结论 在现有基础上,应进一步加强三防救援队伍建设,突出防化医学应急能力建设,并不断提高公众对核化生恐怖心理危害的预防能力.
作者:杨龙;吕恒;毛应华;王长军;赵国良;李丙军;张春阳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 研究异氰酸酯生产过程职业病危害并介绍相关防护措施.方法 通过异氰酸酯光气化法生产工艺介绍,结合现场职业卫生调查,分析异氰酸酯生产过程主要职业病危害及相关防护措施.结果 异氰酸酯生产过程存在光气、氯气、一氧化碳、异氰酸酯等职业病危害因素,职业健康危害风险较高.为避免职业病危害事故的发生,各企业从工程防护、个体防护、应急救援等方面采取了科学有效的防护措施.结论 异氰酸酯生产过程职业病危害及防护措施的分析可为该行业职业病危害防治提供技术依据.
作者:宁勇;郑毅鸣;杨思佳;陈健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 了解扬州市近8年职业病发病情况,以便更好地做好该市职业病防治工作.方法 对全市2006-2013年的职业病报告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8年间共报告新诊断职业病7大类32种246例,尘肺病、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疾病和职业中毒发病数位居前3位,分别占42.3%、26.4%和19.5%.尘肺病以电焊工尘肺、矽肺、煤工尘肺为主,主要分布于机械、煤炭和石油行业.65例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疾病中有59例(90.8%)为职业性噪声聋,主要集中于化纤、机械和煤炭等行业.急性中毒10起13例,职业性中毒性肝病、苯中毒以及铅及其化合物中毒(不包括四乙基铅)为慢性中毒病例的主要类型,病例主要分布于机械和轻工行业.结论 尘肺病、噪声聋和苯、铅等毒物引起的职业中毒为扬州市的主要职业病危害,机械、化纤、煤炭等行业应列为重点监管行业.
作者:李小琴;程金霞;毛一扬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 了解某县农药中毒的危害现状,为预防农药中毒提供依据.方法 对2012-2013年职业病网络直报系统中报告的该县农药中毒病例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012-2013年该县共发生农药中毒144例,其中生产性中毒7例,占4.9%,非生产性中毒137例,占95.1%;死亡7例,病死率为4.9%,全部为非生产性中毒.与2012年相比,2013年农药中毒的病死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0 ~ 85岁组高龄老人病死率高(22.2%);15~59岁青壮年为农药中毒高发年龄段;在< 15岁组中毒病例中78.6%是1~6岁学龄前儿童.农药中毒主要发生在第2季度;有机磷农药是引起农药中毒的主要品种,占75.9%,尤以氧乐果(含乐果)、敌敌畏和甲胺磷为主.结论 有机磷类杀虫剂为该县致中毒的主要农药,该县非生产性农药中毒应引起重视.
作者:岳维梅;方绍峰;王建菊;宋雨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 调查某轮胎生产企业全钢子午线轮胎生产项目职业病危害及防控现状,为完善和改进职业病防护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通过现场调查、检验检测、检查表、定量分级等方法对该生产项目职业病危害现状进行评价.结果 该生产项目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基本有效,粉尘、毒物等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但高温控制效果不佳.结论 轮胎生产属于职业病危害严重的行业,职业病危害因素种类较多,应继续采取多种措施降低职业病危害.
作者:杨跃新;刘强;刘建东;王鹏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 识别LED外延片及芯片生产项目职业病危害因素,分析和评价相应防护措施的效果.方法 采用职业卫生现场调查、职业卫生检测、职业健康检查等方法.结果 工作场所中氟化氢、氯化氢、氢氧化钠、氯气、硫化氢、环己酮、氨、硫酸、异丙醇、丙酮、噪声、电离辐射(X线)等检测结果均符合国家标准.结论 该项目采取的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控制效果基本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要求,可起到相应的防护作用.
作者:毛一扬;蔡翔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 了解香港职业病概况、诊断鉴定程序和机构现况,通过分析,得出启示.方法 对香港法定职业病病种、职业病诊断鉴定与评残、投诉与诉讼、赔偿及治疗进行简介.结果 香港没有法定的诊断机构与诊断标准,共设法定职业病51种,矽肺、职业性失聪、手或前臂腱鞘炎、医务人员结核病、气体中毒是多发性职业病;患者对诊断鉴定不服可提出反对,但对复检不服只能向法院提出诉讼;向雇主征收强制性保险作为中央基金,由中央基金赔偿给患者;公立医院和诊所免费治疗.结论 香港对法定职业病的设定以及职业病的诊断、治疗、患者评残、诉讼及赔偿等形成了自己的独特体系,值得借鉴与参考.
作者:冯志明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 了解楚雄州483家职业病危害企业劳动合同和工伤保险签订情况,为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提供依据.方法 根据楚雄州职业病危害调查的方案,对职业病危害企业的劳动合同和工伤保险现状进行调查.结果 楚雄州共有职业病危害企业483家,签订劳动合同的企业398家,占82.40%;劳动合同签订人数33 227人,签订率为88.68%;合同中有职业病危害内容的企业数占63.82%,合同终止或解除后进行备案的企业数占59.80%,签订集体合同的企业数占39.45%.参加工伤保险的企业391家,占80.95%,实际参保人数34 358人,参保率为96.18%.不同地区、不同企业规模、不同经济类型、不同行业职业病危害企业之间劳动合同签订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2 637.07、1 407.15、2 531.07、845.76,P<0.01);不同地区、不同企业规模、不同经济类型、不同行业职业病危害企业之间工伤保险参保率比较,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x2=2 154.05、334.04、615.87、416.77,P<0.01).结论 楚雄州职业病危害企业劳动合同签订和工伤保险参保状况不容乐观,建议加大对职业病危害企业的监管力度,督促企业为工人签订合法的劳动合同和购买工伤保险.
作者:白光平;杨惠芬;梅正昌;胡黎明;廖国兴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 调查某铅酸蓄电池厂职业病危害现状,分析该厂职业病危害因素超标的原因,为用人单位职业病防治及职业卫生日常管理提出建议.方法 依据职业卫生调查资料和职业病危害检测数据,采用定量分级法、综合分析法等评价方法评价职业病危害现状.结果 该企业化学有害因素超标率51.85%,噪声超标率46.16%,职业卫生管理不规范.结论 该企业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为铅烟、铅尘、酸雾和噪声.部分作业岗位职业病危害因素超标严重,后期应关注工艺设备的改进,加强职业卫生管理.
作者:李明;王建华;李倩;李树青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 通过对某肠衣膜印刷企业接毒工人和一般人员职业健康检查结果的分析,了解该企业接毒工人的健康危害情况.方法 定期检测该企业近3年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对接毒工人和一般人群职业健康检查的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该企业工作场所存在乙酸乙酯、丁酮、异丙醇等化学性职业病危害因素,乙酸乙酯超标比较严重.接毒工人血常规、白细胞、肝功能、腹部B超、脂肪肝或肝内脂肪沉积异常率与一般人群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近3年内接触乙酸乙酯的工人未见明显慢性健康损害,腹部B超检出脂肪肝或肝内脂肪沉积可能与企业高脂饮食有关.应改善印刷车间通风条件,长期观察乙酸乙酯等化学毒物对人体的联合作用.
作者:王晓轲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 了解某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35家装备制造企业职业卫生管理现状.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获取企业的基本信息及各项制度和管理工作开展的情况.结果 大型企业中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劳动者占接害劳动者总数的70.2%.35家装备制造企业职业卫生管理各项指标的符合率在48.6% ~ 100%之间,职业卫生管理情况总体较好.职业病防护设施的管理以及职业健康监护工作符合要求的企业只有48.6%和57.1%.大型企业职业卫生管理总体情况优于中型企业和小型企业.结论 该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装备制造业中小型企业的职业卫生管理情况优于其他区域;大型企业应作为监管焦点;监管部门应加强企业职业病防护设施的管理和劳动者职业健康的监护.
作者:陈娅;汪彤;刘艳;马虹;刘峻通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 了解某公司扩建5万t精密铜管项目运行中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其危害程度,评价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和效果.方法 采用现场调查法、检查表法、检测检验等方法,分析、识别职业病危害因素,并检测其浓度或强度;分析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危害程度及防护措施的效果.结果 该项目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有铜烟、五氧化二磷、一氧化碳、一氧化氮、二氧化氮、抽余油和噪声,除部分岗位的生产性噪声超过国家职业接触限值外,其余各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浓(强)度均符合国家职业接触限值.结论 此建设项目试运行阶段在正常生产时,已采取的职业病危害防毒设施基本可行,但防噪声设施有待加强.
作者:李建军;杨杰;崔守明;杨群勇;刘纪青;曹泽仁 刊期: 2014年第06期